花园街五号

更新时间:2024-09-21 00:27

《花园街五号》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剧情电影,由姜树森赵实联合执导,庞学勤方舒主演,于1984年在中国上映。

剧情简介

花园街五号,这幢俄罗斯式的建筑,像一块碑石,记载着许许多多的往事。凡能住进这幢房子的主人,都曾经是主宰临江市命运的人物。

1982年,花园街五号的第五代主人、市委第一书记韩涛即将退居二线。于是,作为权力象征的花园街五号又要换主人了。在选择未任命的干部刘钊接班,还是选择副市长丁晓接班这个问题上,韩涛一直犹豫不决。任文联主席的老伴吴纬和在报社当编辑的儿媳吕莎常常劝他要大胆启用人才,可他仍顾虑重重。

韩涛的态度使吕莎决意要为刘钊的几项改革成果写报道。刘钊陪同韩涛、丁晓等各级领导视察、验收已进入收尾阶段的沿江新村建筑。沿江新村得一了众干部的称赞。而建筑工人出身的韩涛,却板着面孔一味地吹毛求疵。刘钊对此十分苦恼,他痛心地感到当年那个具有革命锐气的韩涛确实老了,变得越来越谨小慎微、固步自封了。刘钊的苦衷也只有深深爱着他的吕莎才能理解。童年的相识、患难中的友情、共同的改革志向使这对一直相爱着的中年人更加心心相印。然而一道无形的门却把他们无情地隔开:一个是精神病患者的妻子,另一个是被妻子抛弃的丈夫。正当吕莎赶写有关刘钊的通讯报道时,突然接到丈夫大宝打来的电话,那满口疯狂的胡言乱语给吕莎痛苦的心灵又增添了一层烦恼和哀怨。她几次下决心与大宝离婚,可每次都把写好的离婚申请书撕掉。为了不影响刘钊的改革事业,为了不使两位善良的老人伤心,她一次次把痛苦埋藏在心底。

韩涛心里一直在为人选的事矛盾着,他既不能无视刘钊改变拖拉机厂亏损面貌、推进拖沓的沿江新村工程及筹划吸引外资生产出口矿泉水等改革成就,可又反感他那种绝不妥协、咄咄逼人的斗争锐气,有时甚至怀疑刘钊还是不是当年那个大义灭亲、提着老子的头来参加革命的刘钊了。

这些导致他在省委组织部主持的一次有关人选问题的民意投票中投了弃权票。正当刘钊全力以赴为改革事业而奋斗时,丁晓却暗中捣鬼:写诬告信陷害刘钊,煽动啤酒厂的胖子厂长为一篇报告文学找省、市领导告状,后来又直接阻止刘钊去抓临江大厦工程。许副省长又派夫人罗曼——刘钊的前妻亲自来劝刘钊放弃对接班的竞争。

为了搞清事实真相,韩涛私访了临江大厦工地,结果发现自己之前被事先安排好的假相愚弄,一气之下,他批准了刘钊申请去一建的报告。刘钊当机立断,彻底查清了大厦几次追加预算的底细,揭露了丁晓动用资金以照顾老红军的名义建超标准干部楼的卑劣行径,并在抗洪抢险中,为保住大厦,带头跳进了滚滚江水之中。

韩涛终于认识到问题。不久,刘钊被调至省城去接受新的任务。如今,花园街五号被改为少年宫。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幕后花絮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创作主旨

1984年3月,姜树森、赵实接受了拍摄国庆35周年献礼片《花园街五号》的任务。经过反复理解和挖掘文学剧本的精神实质及总结其它描写改革生活的影片的经验,对于如何表现改革,两位导演达成了明确的认识:影片要表现改革是如何渗透在每一个人的头脑中,如何冲击着每一个人的;通过不同人物对改革的不同态度,反映改革时期种种的复杂矛盾。为了表现改革生活中矛盾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她们决定不以改革者刘钊的成长作为情节结构线索,而是以即将退居二线的老干部韩涛在对挑选市委第一书记接班人问题上所进行的内心自我矛盾、犹豫、斗争到自我否定、清醒这一过程为中心线索。

角色塑造

由于电影篇幅所限,所以,对于刘钊的一系列具体改革行为,导演有意识采取“略”的手法,一笔带过,而着重表现他在观念上的一些革新思想。而对于老干部的典型韩涛,她们认为改革亟需人才,更亟需帅才,而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韩涛正是缺乏“伯乐”精神。在刻画韩涛的思想僵化时,她们不因循过去一些影片中所表现的打官腔、不学无术的官僚主义者和养尊处优、丧失革命意志的利己主义者类型,而把他的僵化具体、形象化,试图通过细节说明他的僵化是无意识的。对于反面人物丁晓,导演的设想是把他表现为处世圆滑的泥鳅式人物,外表平庸,内心急功好利,作为尸位素餐又千方百计阻挠别人干事的领导干部的典型,让观众思考“什么样的领导干部才算好干部”的问题。

影片评价

该片没有平铺直叙地描写改革过程和围绕改革的方案之争,也没有人为地编织戏剧矛盾和冲突,而是从生活出发、刻划在改革潮流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人物,并着力表现创业者、改革者的革命理想和革命实践。编导没有把刘钊写成料事如神的完人,而是赋予他坎坷的生活经历,并在挫折和胜利中展示他的性格,给观众以强烈的感染。韩涛、吕莎、欧阳慧等人也刻划得颇见光彩。原作小说是一部二十三万字的长篇,要在两小时内讲完整个故事,难度是很大的。编导进行了认真的再创作,较好地表达了原作的思想,改编是比较成功的。有些情节,比如雨夜抢险,由于充分调动电影的表现手段,把刘钊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献身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韩涛夫妇决定让莎莎调到省城时的谈话,编导通过场面调度和镜头组接把两位老人的情绪和在屋外聆听的莎莎的情绪融汇在一起,烘托出两代人的美好心灵,也使整个戏推向高潮。该片的不足之处是对话太多,戏太满。因为事件多、人物多,有的地方只能靠台词交代,影片的结构前松后紧,风格不太统一。丁晓的人物形象比较概念化,缺乏新意。某些与人物命运和剧情发展有主要关系的情节处理得粗了。(《中国电影周报》总编辑、《电影通讯》主编李文斌评)

该片在思想力度和艺术感染力方面都有很强的说服力,在总结电影创作反映改革生活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创作者忠实地表现了原作的特点,并且在有限的程度上发挥了原作的精神。在继任市委书记人选方面,影片调动了多种手段,在错综复杂的改革当中显示人物性格,从而构成传达原作的现实战斗精神。和同类题材影片相比,该片在反映改革生活方面有所进步,从根本上把握了改革的精髓。影片紧紧围绕改革处理人物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将个人与个人、家庭与个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与改革中的矛盾冲突纠结在一起,使影片与某些反映改革的作品相区别。虽然总体结构上未脱窠臼——改革=改革者与种种障碍加上改革者的个人感情及家庭矛盾,但由于它把几组关系溶入改革矛盾当中,使之尽脱俗气。刘钊虽不是该片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但他是银幕上一系列改革者形象中最突出、最鲜明、最有个性的改革者形象之一。而丁晓是影片塑造得不太成功的形象,对这一人物的概念化处理,实际上也影响了对刘钊形象的塑造。相形这下,韩涛的形象写得较好,欧阳慧则是影片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中国作家》编审萧立军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