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上京遗址

更新时间:2024-09-19 09:09

辽上京遗址(site of the Upper Capital of Liao Dynasty),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侧,是中国古代契丹民族在中国北方建立的第一座辽代国都遗址。为辽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辽神册三年(918年),上京始建,初名“皇都”。辽会同元年(938年)改名上京,并设临潢府。上京建城前为契丹迭刺部居所,史称“西楼”。

历史沿革

辽神册三年(918年),上京始建,初名“皇都”。

辽会同元年(938年),改名上京,并设临潢府。

辽天庆十年(1120年),辽上京被金攻占,初期仍用临潢府旧称,后归属金北京路。

金贞祐二年(1214年),蒙古兵占据此地,金在“北国”的统治宣告结束。以后这个地方成了元代功臣薛特禅后裔所有,为全宁路鲁王分地。

1962年,内蒙古文物考古队对辽上京遗址进行了勘探试掘。

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辽上京遗址进行首次系统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0多平方米。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辽上京遗址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进行发掘,该次发掘荣获了2012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辽上京遗址宫城南门大街进行了发掘。

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辽上京遗址皇城和宫城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

2016年6月—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辽上京宫城南门遗址、2号院南廊庑遗址、皇城东门内大街遗址等进行了考古发掘或试掘。

2020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二队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辽上京考古队,在辽上京遗址发现一处辽金时期的大型皇家寺院遗址。发掘显示,在辽代灭亡后,金代又对寺院进行了二次营建,局部有扩大的倾向。

2022年6月,考古人员在辽上京皇城遗址西南部发现大型建筑基址。6月至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辽上京考古队,对辽上京皇城遗址西南部大型建筑基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2023年6月,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举行的首届辽上京文化论坛上,专家介绍,辽上京遗址考古取得系列新突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辽上京考古队,从2011年起通过考古调查、钻探和发掘,首次确认了辽上京宫城的位置和规模。宫城位于皇城中部偏东,平面呈近方形,东、南、西各辟有一门,目前未发现北门。通过对宫城四面墙体的局部试掘和解剖,初步掌握了宫城城墙的营建做法、形制结构及其年代。

2024年5月,2024年度辽上京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已全面启动,目前,正在对其中皇城南向院落的功能和性质进行深层次探秘解读。

建筑格局

综述

辽上京遗址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2部分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总面积约5平方千米。辽上京遗址的中轴线呈东西走向,体现出以东为尊。辽上京皇城内依东向轴线对称分布的主要建筑包括:皇城东门、宫城东门、1号院廊庑及其大殿和2号院廊庑等一组东向的大型建筑院落及贯穿其间的东西向道路遗址,呈东西向轴线布局。辽上京皇城东门至宫城东门之间的道路在辽代时的宽度不窄于40米,贯穿宫城南门的南北向街道在辽代宽度约为20米。辽上京皇城和宫城西门均为单门道,而皇城和宫城东门均为一门三道,可见东门等级更高。辽上京城内建有孔庙、佛寺、道观等。

皇城

皇城是契丹统治阶级居住的地方。城呈方形,可分为两部:一为外城,一为内城(大内)。皇城南北长2.8千米、东西宽1.8千米。城墙夯土筑成,夯层清晰。墙残高6~10米,横断面呈梯形。顶宽2米、底宽12~16米,与文献记载“城高三丈”相符。皇城长634米,城墙外壁有突出马面,马面为墙外侧半圆形土垒即敌楼遗迹。皇城有四门。除南门(大顺门)被河水冲毁无存外,东门安东、西门乾德、北门拱辰三门址均有废墟露于地面,豁口宽15-25米。门外有简单的瓮城,残高4~6米,以西门址保存最好。据钻探得知,城外有护城河,河外有堤。

皇城城墙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宫城位于皇城的中部偏东。皇城东门门道为一门三道格局,中门道破坏严重,两侧门道保存较好,尚存门道基础及大量火烧倒塌的砖木构件。而皇城西门、北门均为单门道格局;宫城东门为面阔5间的殿堂式门址,宫城南门、西门均为单门道过洞式门址。虽然宫城南门、西门在辽代曾增设墩台门楼,城门建筑的形制结构有所变化,但是单门道的格局在辽代始终没有改变。

辽上京宫城南门位于宫城南墙中部略偏西,宫城南门大街(1号街道)贯穿其中,宫城南门遗址由东、西两侧的墩台、中间的单门道和登临墩台的内侧(北侧)马道3部分组成,夯土墩台保存较好,其中已揭露的西墩台南北长11.8米,东西宽6.7米,残高2.1~3.3米,墩台各面边壁包砖,仅存底部几层;包砖底部包边条石基础保存较好。东、西夯土墩台中间设单门道,门道宽约7.8米。原位保存有将军石、石门限和门砧石等设施。石门限被居中的将军石分隔为东、西2段,其中东段石门限上存有2道较深的沟槽,与门道内路土上的车辙痕迹相连。门道两侧的城门基础作法为,石柱础上铺木地栿、上立排叉柱。石柱础每侧6个,即城门门道进深5间。门道内发现多层路面的使用痕迹。在门道中央将军石南侧,发现一打破始建路面的埋藏坑。坑内发现2副基本完整的狗骨架和2件羊头骨。二犬侧卧,头部做交首状,身体沿坑边呈半蜷曲状,将2个羊头围合在中央。马道紧贴城墙北侧而建,东西长约10、南北宽约1.2~1.5米、残高1.2米。马道外侧边壁包砖,存底部包石和包砖,和墩台边壁做法相同。根据夯土遗迹和门道内外倒塌的砖瓦堆积,可知城门之上建有木构门楼建筑。在西墩台残存的夯土台面上发现一列进深方向的柱洞,现共存3个。其中,南、北两侧的柱洞底部都有柱础石,柱础石底面约与墩台夯土地面相平。此二柱础之间还尚存一个较浅的柱洞,无柱础石。根据柱洞间距和墩台夯土的破坏程度判断,原应共有4个柱洞,即墩台上的木构门楼建筑或其平坐采用永定柱做法,可能为进深三开间的柱网布局。

宫城南门在辽代可大体分为4次营建。始建时未见突出于城墙的墩台,仅在宫城南墙上设一豁口,门道两侧靠近城墙壁面处各发现一打破始建路面的柱洞。第2次营建开始在门道两侧的城墙内外扩建夯土墩台,墩台四壁外抹黄泥。紧贴城墙内侧设有马道登临墩台。门道内开始使用石柱础、木地栿和排叉柱的基础做法。第3次、第4次营建是不同时期的修建,做法均是对旧有的夯土墩台进行削减修整,区别是第3次营建墩台各面边壁涂抹白灰皮,而第4次营建墩台各面边壁以条石为基础包砖,同时马道边壁亦做包砖。根据层位关系和出土遗物,宫城南门第1次营建的时代应在辽代早期;第2次增设墩台和木构门楼,与《辽史》所载城门“有楼橹”相符,可能与《辽史·地理志》所载辽太宗“辟承天门”有关。辽上京的宫城南门及宫城墙在金代完全被小房址所叠压,宫城格局已彻底废弃,仅南门大街(一号街道)继续沿用。

皇城西墙内有一山丘,地势高,有三个阶次高台。登上高台,全城在望。台地南端有规模很大的寺庙址,其中有一处遗址较大,包括山门、前殿、配殿,其殿址迥廊、台基皆清晰可辨。解放初期,其山门大殿前侧尚存两个巨大龟趺,疑此为太宗所建安国寺,或为“太祖宴寝之所”的日月宫。

皇城正中偏北有高台,即大内遗址。遗址南北向,呈长方形,周围有墙,据钻探得知,墙宽1.5米。今已呈土埂状,高约1米。大内南有门址,应即《辽史》所记:“中有大内。内南门曰承天”的承天门址。承天门内为开皇、安德、五銮诸殿址。入承天门北去有东西门址,即“东门日东华、西日西华”的二掖门。今东西两墙中部有宽大豁口即两掖门址。再北去便是后宫址,后宫址也有前后殿、东西配殿,其后还有东西对称的五排宫殿址。其中间一排宫殿址中央有一圆形基址,似为“文姬归汉”图中的毡殿址。上述对称的宫殿址一般均宽14米,长100余米。

汉城

汉城兴建于辽太宗以后,多为汉人所居。接筑于皇城南侧,以一墙相隔。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宽1.8公里。城墙夯土版筑,东墙被包围在村庄之内,现残存320米、高1~3米。西墙现存440米、高约1~4米。南墙残长400米、高约4米,保存相对较好。现唯有西墙保留一门址。

文物遗存

出土文物

辽上京遗址出土的辽代遗物以瓦当、筒瓦、板瓦、沟纹砖等建筑构件为主;金代遗物有布鞋、陶器、瓷器、铜铁器、铜钱和砖瓦建筑构件等。辽上京汉城出土一窖铜钱,有6万多枚,以唐宋钱币为主,其中有辽钱9种11枚,在皇城东南部出土1尊石雕观音像。皇城西南角的西山坡建筑遗址群发掘清理出保存较为完好的铺地砖、石柱础,以及数十根奇特的长条石等,出土了近万枚铜钱,以及诸多泥塑人面像、经幢座等与佛教有关的遗物,其中有1个保存较好的石经幢座和半块仰莲雕花石座。石经幢底座呈八边形,四角有4个兽头。

南北佛塔

辽上京遗址遗址内的南北两座佛塔,南塔为砖筑八角七层密檐式砖塔,高25.5米。塔身各面嵌有赭色石质和砖质浮雕佛像等,是珍贵的辽代石刻作品。塔周边有寺院遗址和墓葬。北塔为六角五层密檐式砖塔,高13米。塔身原有雕像,现均已无存。

文物价值

辽上京先建孔庙,体现出尊孔崇儒的思想。契丹族具有较强的文化包容性,辽上京城内建有孔庙、佛寺、道观,各种文化在此交融,其中孔庙是最早兴建的,在建都之初便兴建孔庙,体现出对儒家文化的尊崇。

辽上京遗址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都城遗址之一,辽上京是辽代始建最早、使用时间最长、最重要的首都,上京“日”字形平面布局是契丹统治者“因俗而治”治国理念的物化表现;皇城内有宫城形成“回”字形格局,突出“皇权至上”思想,是契丹统治者对汉文化认同的具体表现。辽上京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布局的一种新模式,对于金、元、清诸王朝都城营建产生了深远影响。

保护措施

1961年3月4日,辽上京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辽上京博物馆开工建设。

2018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关于对辽上京遗址西城墙外环境整治工程设计方案的请示》(内文物字(2018)12号)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在辽上京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西城墙外环境整治项目。

2021年10月12日,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历史文化

“上京,太祖创业之地。”《辽史·地理志一·上京道》中这样写道。辽上京(辽上京遗址),中国北方第一座草原都城,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上京在辽代贵为五都之首,在金代继续沿用。后来,金人敌不过元军的金戈铁马,上京失守渐遭废弃。

尽管辽代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但《辽史》能够留给后人作参考的文献资料并不多。在《辽史·地理志一·上京道》中写道:“辽上京分南北二城。北为皇城,南为汉城。……城高二丈,不设敌楼,幅员二十七里。……其北谓之皇城,高三丈,有楼橹。”而其中,提及上京皇城中的“大内”,即对宫城的描述,仅寥寥数语:“……中有大内。内南门曰承天,有楼阁;东曰东华,西曰西华。此通内出入之所。”

辽上京遗址有个2米来高的大土包,顶面是对角直径40多米的平地,为日月宫。“日月宫”一词,最早出现在《辽史·太宗本纪》中:“辽天显五年,八月丁酉,以大圣皇帝、皇后宴寝之所号日月宫,因建《日月碑》。丙午,如九层台。”

荣誉称号

2021年10月,辽上京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2022年1月,辽上京遗址被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为内蒙古2021年度十大重要考古发现。

2022年4月,辽上京遗址入选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

2022年12月,辽上京遗址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23年3月24日,辽上京遗址入选2022年度内蒙古重要考古发现。

2024年1月,辽上京遗址入选“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旅游信息

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东南郊,林东镇东南。

巴林左旗——契丹大街——乾德路——沙里街——辽上京遗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