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理之学

更新时间:2023-12-10 04:19

以阐发经义、探究名理为宗旨的儒家学问。不同于章句注疏之学。

“义理”一词,初见于《礼记·礼器》:“义理,礼之文也。”此“义理”仅指一般道理而言。汉晋时,“义理”一词表示儒家经典中的经义名理,如《汉书·刘歆传》:“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诂而已。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北宋时,开始把讲求儒学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称为“义理之学”,并用以与汉唐时重章句、训诂的经学相区分。程颐说:“古之学者一,今之学者三,异端不与焉。—曰文章之学,二曰训诂之学,三者儒者之学。欲趋道,舍儒者之学不可。”(《二程集》卷十一《二程语录》)张载亦有“义理之学”的提法。清代学者更明确地将学问分为义理、考据、词章三类,并将宋学归于义理之学。戴震说:“古今学问之途,其大致有三:或事于理义;或事于制数;或事于文章。……圣人之道在六经。汉儒得其制数,失其义理;宋儒得其义理,失其制数。”(《戴震文集》卷九《与方希原书》)后来,许多学者都沿袭此说,义理之学遂成为宋学的别名。

义理之学是适应结束唐末、五代的割据分裂局面,重建中央集权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它是在复兴儒学的思想运动中以儒学为核心,融合儒、释、道而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①鄙薄文章训诂之学。程颐说:“今之学者有三弊:一溺于文章,二牵于训诂,三惑于异端。苟无此三者,则将何归?必趋于道矣。”(《二程集》卷十一《二程语录》)宋儒大胆地打破汉唐“传注”的陈规,从“舍传求经”到“疑经改经”,松动了自汉唐以来的思想禁锢。②重视理论思维,富于哲理性。张载说:“义理之学,亦须深沈方有造,非浅易轻浮之可得也。”(《张载集·经学理窟》)宋儒通过解释儒家经义,系统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建构哲学体系。③以义理权衡一切,突出儒学中的伦理纲常、道德名教。

宋明儒家学者的思想几乎I都是义理之学,但由于个人的立场、观点,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对经义名理的理解也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学派。

清代初期训诂考据之学兴起,乾隆、嘉庆年间大盛,儒者们崇考据而贬义理,宋儒的义理之学趋于衰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