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本·沙特

更新时间:2024-09-12 16:32

阿卜杜勒-阿齐兹·本·阿卜杜-拉赫曼·本·费萨尔·沙特(阿拉伯文:عبد العزيز بن عبد الرحمن بن فيصل آل سعود,英文:Abdel Aziz bin abdullahman bin Faisal Al Saud;1880年12月2日-1953年11月9日),简称伊本·沙特(英文:Ibn Saud)或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家族第10代首领,瓦哈比派现代国家的开拓者,沙特阿拉伯王国开国国王(1932年-1953年11月9日在位)。内志埃米尔阿卜杜勒·拉赫曼·沙特之子。

人物生平

避难他国

伊本·沙特于1880年12月2日(回历1297年12月29日)出生在阿拉伯半岛内志利雅得的宫殿中,7岁学习《古兰经》,11岁读毕全部经文,又学习伊斯兰教教法

伊本·沙特童年时,阿拉伯半岛上群雄割据。纳季德(即内志,在阿拉伯半岛腹地)、希贾兹(即汉志,在内志西部)、杰贝勒沙马尔(在内志的东北边陲)、盖西姆(在内志东部)、哈萨(在盖西姆东部)、阿西尔(在汉志以南)和锡尔汉谷地(在内志以北)等地区,分别由酋长和总督统辖,形式上臣服于奥斯曼帝国,实际上各自为政。这些地区内还有着100个以上的游牧部落,其首领自立为王,常相杀伐。伊本·沙特的父亲阿卜杜勒·拉赫曼·沙特是内志地区的埃米尔,雄据一隅。

1891年,因内志发生内讧,拉希德酋长国的本·拉希德伺机出兵,吞并内志,第二沙特王国覆灭。伊本·沙特随沙特家族科威特避难,追随在父亲跟前,参加各种会议,了解到阿拉伯人的境况、历史。随后,他得到科威特埃米尔穆巴拉克的青睐,有机会结识各阶层的有识之士,获得了丰富的历史、社会、经文注释、宗教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收复故地

伊本·沙特在流亡科威特时期,广泛接触游牧民,比较清楚地了解游牧民的疾苦和愿望,洞察游牧社会的弊端。特别是当时的科威特正处于英、法、德、俄和奥斯曼帝国等激烈角逐的政治旋涡中,这种环境加深了伊本·沙特对国际和政治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萌发了他热爱阿拉伯民族和国家的强烈意识。在科威特时期,伊本·沙特就确立了统一阿拉伯半岛和“恢复先辈创建的王国”的思想。为实现这一目标,他恳求科威特埃米尔萨巴赫给予支援,得到了30支步枪和40匹骆驼,于1901年秋率领百余名战士攻打利雅得。途中遭遇敌人遏阻,致使人员流散,最后只剩下60名战士。但伊本·沙特不气馁,发誓要攻占利雅得。他再次率领余部进入沙漠,迂回前进,昼伏夜行,潜往目的地。

正在不少人都以为这支队伍早已葬身沙海时,伊本·沙特突然在1902年10月3日抵达利雅得城郊。他亲率7人潜入城内,隐伏在当地长官官邸附近的民房中。接着又潜入30人。当夜发起袭击,杀死守军司令,迫使守军投降。次日黎明,伊本·沙特在广场宣布恢复王位。这一神奇般的胜利,赢得附近地区一些部落的折服。他们陆续前来归附。伊本·沙特与宿敌拉希德展开了争夺毗邻地区的斗争,于1904年攻占阿尼则、布赖达;1906年攻占盖西姆,在盖西姆一役中,击毙了拉希德,为沙特家族报仇雪耻。伊本·沙特把利雅得定为内志酋长国首都,自封为内志埃米尔。

一统半岛

主词条:伊本·沙特征服汉志之战

伊本·沙特站稳脚跟后,秣马厉兵,历经五次较大规模的战役,扩展势力范围,统一阿拉伯半岛。

1913年,伊本·沙特采取突然袭击,一举攻占了奥斯曼帝国的直辖省哈萨,取得了出海口,为发展经济、特别是海外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此,伊本·沙特自称内志苏丹。为了应付强敌,寻求庇护,他在1915年和英国签订了《达林条约》。根据条约,英国承认伊本·沙特为内志、盖西姆、哈萨的埃米尔,保证协助埃米尔防御外患,每年付给埃米尔60000英镑的补助金;埃米尔则接受英国的保护,不得英国同意,不与第三国签订条约和协议,不侵犯英国在阿拉伯各保护领地的利益。《达林条约》实际上取消了内志埃米尔国的独立地位。

伊本·沙特的统一战争是在宗教旗帜下进行的。他规定牧民要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瓦哈比教派的教义,并规定君主兼任教长。他号召阿拉伯半岛各部落团结起来,赶走非正统的穆斯林——土耳其人。他主张恢复初期伊斯兰教的纯洁性,反对崇拜先知和其他经徒,反对经院神学,禁止上坟祭祖,不许朝拜先知们的陵墓,谴责迷信思想,严禁吸烟、喝酒、歌舞、赌博。1910年,伊本·沙特凭借宗教教义,推行“伊赫万”(敬奉唯一真主的兄弟会)运动,建立半农半军的“伊赫万”村落,组织起一支忠于他并充满宗教狂热的军队,依靠这支武装力量,创建了国家,并统一阿拉伯半岛。

1918年,汉志王国统治者、哈希姆家族的侯赛因·伊本·阿里出兵攻陷臣服内志的胡尔马,大肆洗劫和杀戮。信奉瓦哈比教派的胡尔马人派信徒向伊本·沙特求援,他派12000名伊赫万军进军胡尔马,抗击并大败汉志军,打开了通向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大门。

1920年,他率军攻打杰贝勒沙马尔酋长国首都哈伊勒,围城55天,迫使其投降,掳回其埃米尔,并把整个酋长国并入内志版图。接着乘胜北上,攻占锡尔汉谷地、海巴尔、太马等地区。

1922年,内志和伊拉克王国因锡尔汉谷地一些地段的归属问题发生争议,边境两地部落为争夺牧场和水源不断发生冲突,酿成流血战斗。在英国胁迫下,伊本·沙特签订《乌凯尔条约》,划定了内志的东北边界,并将内志部分地区划归伊拉克和科威特。

1923年,阿西尔酋长因内部叛乱,请求伊本·沙特保护。他迅即派兵稳定局势,至1926年10月21日,同该酋长签订协议,阿西尔成为内志的“保护国”。

1924年,伊本·沙特以汉志国王侯赛因妄图称霸和阻挠朝圣为由,率军在塔伊夫与之对峙,击败对方主力,进占麦加,围困吉达麦地那。1926年1月8日,汉志投降,伊本·沙特被拥立为汉志国王。从此,他的称号为“汉志国王、内志及其属地苏丹”。他不但在阿拉伯世界遐迩闻名,而且成了国际上的新闻人物。

巩固统治

伊本·沙特征服了幅员辽阔的地区后,着手巩固国家的统一。他迅速平息了一些部落首领的反叛活动。1926年,内志地区木太尔部落的酋长费萨尔·达维什联合乌太巴、阿季曼等部落的首领,在英国人支持下,发动叛乱。至1927年,有越来越多的部落卷了进去。1928年10月19日,伊本·沙特在首都召开非常代表大会,发表长篇讲话,严厉谴责叛乱活动。他对代表们说,如果他们要他逊位,他决定让贤。他说:“我并不是留恋王位、等候被逐的那种人。你们可以从沙特家族推戴任何一人,我将给予支持。”代表大会通过决议,表示拥戴伊本·沙特。之后,他组织了12000人的队伍,平息了达维什的叛乱,达维什身负重伤,其他首领投降。

1929年底和1930年初,鲁阿勒部落酋长法尔罕·马木耳联合一些伊赫万首领,发动更大规模叛乱。叛乱遍及从杰贝勒沙马尔到波斯湾的广大地区。达维什又一次起事。英国及伊拉克当局也支持叛乱。伊本·沙特动用了装甲车等机动部队,战胜了叛乱者。1930年1月,英国当局不得不把达维什等引渡给伊本·沙特。这次叛乱被平息后,伊本·沙特废除了伊赫万军事组织,开始建立以现代化武器装备起来的正规军。

20世纪30年代初,侯赛因的儿子、外约旦埃米尔阿卜杜拉提出“汉志归汉志人”的口号,对抗伊本·沙特。伊本·沙特成功挫败其攻势。

这些叛乱活动的被平息,标志着伊本·沙特的国家进一步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

建立国家

1926年8月3日,伊本·沙特公布《汉志王国约法》,宣布“管理汉志王国的全权”归自己所有,汉志是一个“设有谘议机关的、内政外交独立的穆斯林君主国家”。1927年1月,他把内志苏丹国更名为“内志王国”,他本人改称“汉志、内志及其属地国王”。同年5月20日,伊本·沙特通过外交途径同英国签订《吉达条约》,以取代1915年的《达林条约》。英国承认伊本·沙特领有的疆域的绝对独立权,英国的特殊权益被取消;伊本·沙特则承认英国与科威特、巴林亚丁等保护地的特殊关系。

1931年,伊本·沙特下令组成由国王亲自主持的汉志大臣会议。他还废除了土耳其人使用的行政区划名称,代之以统一的埃米尔区。

1932年9月18日,伊本·沙特颁布“统一阿拉伯王国各个地区”的诏令,授命汉志的大臣会议起草王国的宪法、王位继承法和行政组织法。伊本·沙特把统一国家正式命名为“沙特阿拉伯王国”。这个消息在9月23日的《首府报》第406期上正式公布, 9月23日被定为王国国庆节。伊本·沙特也改称为“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

沙特家族借助于联姻的形式,与诸多部族建立政治联盟,进而实现国家权力与部族社会的密切结合。广泛的姻亲关系,导致沙特家族的庞大规模。伊本·沙特妻妾成群,子嗣众多。沙特家族内部诸多分支的权力角逐,以及伊本·沙特直系成员的政治核心化与旁系成员的政治边缘化倾向,构成沙特王国政治生活的突出现象。

根据伊斯兰教的惯例,王位继承法有“委任法”“挑选法”“协商法”“王储法”和“长子世袭法”等,伊本·沙特另创新制,规定:现任国王要在执政初期挑定王储;不管年龄大小,王储为兄终弟及,而不是父子相传,世袭王位仅限于伊本·沙特的嫡系子孙。这个规定已成为当今沙特王国国王的继承法规。

1933年,伊本·沙特指定其次子沙特(其长子图尔基死于1919年)作为沙特王国的王储。

在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同时,伊本·沙特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人民生活的改善。一些保守的部落首领、神职人员和宗教狂热分子,反对他的改革措施。他们把一切现代化的东西都视作魔鬼的把戏,砸汽车、毁武器、打电台、甚至聚众闹事,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927年哈尔卜部落的暴动。伊本·沙特毫不留情地镇压了暴动,对一切不驯服的部落,采取了称为“伊斯提斯巴赫”的集体灭绝的作法。与此同时,他提出了开明的瓦哈比教义理论,即对于任何新技术,只要和伊斯兰精神没有抵触,纵使《古兰经》上没有明文规定,也可以接受。

周旋各国

伊本·沙特对阿拉伯诸国实行睦邻政策。1933年,他把占国土面积约2/3的土地租让给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使沙特阿拉伯成为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为发展民族经济打下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伊本·沙特在德、意与英、美两大集团之间标榜“中立”。沙特阿拉伯早在1929年同德国、1932年同意大利订有“友好条约”。德、意为争夺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一直同美、英进行斗争,竭力拉拢伊本·沙特。由于美、英的压力,战争爆发后,伊本·沙特废除了同德国订立的“友好条约”,1941年9月,他驱逐了德国公使格罗巴;1940年断绝同意大利的外交关系。

1943年5月,沙特阿拉伯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同年12月,美国近东武装力量总司令罗伊斯访问了沙特阿拉伯,洽谈在达兰和达乌克修建军用机场问题。1944年至1946年,美国在达兰修建了军用机场。

1945年2月14日,在美国“昆西”号巡洋舰上会见参加完雅尔塔会议返国途中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会谈中沙特阿拉伯重申它同意美、英舰队自由使用波斯湾各港口、修建巨型军用机场、保证美国石油租让权益、允许美国敷设一条联结哈萨和地中海的横贯阿拉伯的输油管。这次历史性的会晤,奠定了沙美“以石油换安全”的战略伙伴关系基础。

二战后,伊本·沙特进一步倒向美国一边。1951年同美国签订《第四点计划总协定》《共同防御援助协定》和《达兰机场(租借权)协定》。1952年,美国在沙特阿拉伯成立“沙特阿拉伯货币机构”,控制其财经事务。美国对沙特阿拉伯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渗透大大加强。

逝世

面临极端清苦的阿拉伯生活方式和巨额石油收入的矛盾,晚年的伊本·沙特常处于迷惘、烦恼和苦闷中。同时,他又因患关节炎行走困难,双目几乎失明。

伊本·沙特于1953年11月9日(回历1373年3月2日)在塔伊夫逝世,终年73岁,遗体运回利雅得,安葬在没有任何建筑物的简陋墓穴内。

为政举措

政治

1910年,伊本·沙特建立了一个宗教组织,称伊赫万·陶希德(一神论兄弟会),欲借此打破氏族壁垒,以宗教纽带把各部落结成一体。1912年,他建立了伊赫万的农垦区希吉来(要贝都因人从游牧的沙漠地带迁到垦殖区定居,从事农业)。希吉来同时还是瓦哈比派的传教点和军事组织,为伊本·沙特的征战提供了一支精锐部队。

1936年,伊本·沙特颁布整顿奴隶制的法令,限制奴隶买卖,只准获得政府特许的奴隶贩子从事贩运,禁止从海上向国内输入奴隶,违反奴隶法令的人判处一年监禁。

经济

伊本·沙特引进西方的汽车、电话、无线电、武器装备等现代化设施。1926年,政府开办了第一个汽车营运处(1927年并入“沙特经济开发公司”),从此,汽车运输业迅速发展起来,国内出现了“汽车热”。1935年5月15日,伊本·沙特下令成立“阿拉伯汽车公司”,管辖20家汽车行。1937年5月23日,他又下令成立“内志汽车公司”,经营国家内地同东部地区的运输业务。1950年,沙特王国创办了运输辛迪加

伊本·沙特建立沙特阿拉伯王国后重视开发经济,使游牧民定居务农。还对税制进行改革。1925年,他公布在汉志境内征收“扎尕提”税法令。规定井水灌溉的地亩稽征收成的20分之一。牲畜则直接索取实物。商人按资金或商品价值交税。伊本·沙特还降低了关税,规定从吉达港运往麦加及内地的货物,国家只收一次税(侯赛因统治时,从麦加运出的货物加征一次税)。 这些措施符合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它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人民生活的改善。

1933年5月29日,沙特王国同美国美孚公司等签订了为期60年(后延长为66年)的石油勘探、开采协定,其开采面积占沙特阿拉伯国家面积一半以上。这家公司于1941年改名为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简称阿美石油公司。以后,沙特阿拉伯陆续发现八大油田,修建了1068英里的输油管,至1953年,石油年产量为300万桶,沙特阿拉伯年净收入达2亿美元。由此,沙特成为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为发展以石油为主导的民族经济奠定了基础。

石油财富的增长,使沙特阿拉伯有可能在东部建立现代化港口达兰和新兴城市达曼,并改造了利雅得、吉达、麦加、麦地那等城市,公路四通八达,1949年至1951年建造了从达曼港到利雅得的全长571公里的铁路。

法律

伊本·沙特改革了传统的司法制度,确立以伊斯兰教法为基础的社会秩序。1927年8月19日,他在诏令中宣布用宗教司法程序代替部落习惯法,用教法裁判官(哈吉)代替原来起法官作用的酋长,组成普通法庭(管理一般民事及刑事案件)、高级法庭(管理普通法庭权限不及的民事、刑事及其他案件),以及大理院(即终审法庭)。1932年又设立专门监察机构,以监督各法庭的工作。

为了维护商人们的利益,1926年7月12日,伊本·沙特在吉达设立了商事法庭,审理同商人及商业活动有关的案件;1931年6月1日,又颁布《商业法典》,使商人们的权益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军事

1901年秋,伊本·沙特在科威特酋长萨巴赫的资助下,组成40人的突击队远征利雅得。翌年1月,夺回利雅得城。1913年至1926年,伊本·沙特夺取了波斯湾西岸的哈萨,并吞了伊本·拉希德家族的沙马尔,占领了锡尔汉河谷的大部分,攻陷了麦加、麦地那和吉达,兼并了阿西尔,并在这些地区建立起了牢固的统治。到沙特王国建立前,伊本·沙特成功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

宗教

伊本·沙特严格遵循瓦哈比派教规,呼吁加强伊斯兰团结,召集召开了首届伊斯兰国际大会。

外交

在外交方面,伊本·沙特奉行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宗旨的中立外交路线。

伊本·沙特对阿拉伯诸国实行睦邻政策,主张阿拉伯国家团结一致,共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1931年、1933年他先后同伊拉克、外约旦缔结“友好睦邻”条约。1936年、1942年同埃及、科威特签订友好条约。1937年,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也门三国签订“阿拉伯亲善同盟”协定。沙特阿拉伯是1945年3月成立的“阿拉伯国家联盟”的成员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反对美、英支持以色列的侵略扩张政策,力主保卫和恢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合法权利。

1915年,伊本·沙特和英国签订《达林条约》,成为其保护国。1927年,与英国在吉达重订新约,英国承认他作为汉志和内志及其属地之王的完全独立地位。

1943年,沙特同美国建交,同意美国在扎赫兰建立空军基地。沙特还在1945年2月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访问期间同意加强与美国的合作,但拒绝罗斯福关于允许沙特的10万犹太人迁移到巴勒斯坦的要求。二战后,沙特于1951年同美国签订《第四点计划总协定》《共同防御援助协定》和《达兰机场(租借权)协定》等,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深受美国的影响。

人际关系

父亲:阿卜杜勒·拉赫曼,内志地区的埃米尔。

母亲:属于达瓦希尔部落的苏戴尔家族。

伊本·沙特妻妾成群,据说先后娶妻38位,并拥有众多子嗣。他最宠爱的妻子之一是西萨·苏德里(Hissah Al Sudeiri),她生下的七个儿子统称为“苏德里七兄弟”。

伊本·沙特有超过90名子嗣,现列举其知名者:

(以上内容主要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