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持

更新时间:2024-02-27 13:02

住 持:意为久住护持,又称住职,是掌管一个寺院的主僧。唐朝时,禅宗兴盛,门徒日众,百丈怀海禅僧始立住持制度,以维持寺院秩序。

名词释义

基础信息

词目:住持

基本解释

1. [ abbot]∶主持一个佛寺的和尚或主持一个道观的道士

2. [manage a monastery or a Taoist temple]∶主持管理一个佛寺

详细解释

1. 佛教寺院主管僧的职称。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宗根据《维摩诘经》称寺院最高领导者为住持,道教全真派借用了佛教中的“住持”一词。与“方丈”有着本质区别。

《敕修百丈清规·住持章》:“佛教入中国四百年而 达摩 至,又八传而至 百丈 ……未有住持之名。 百丈 以禅宗寖盛……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 明都穆《都公谭纂》卷上:“ 陈 氏既平,上至南京,置 颠仙 于灵谷寺, 颠仙 日与住持僧聒恼。” 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七:“尝见庙宇寺观稍有规模者,必慎择住持,演法蓄众。”

2. 道教全真派语。负责一个道观或道院的道士。

道教“住持”一词是对道教道观当家的,领导者的称位。在正一派中的少数道观或道院也设有“住持”一职。

3. 指担任住持。

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五:“[僧 道楷 ] 大观 间,住持东都之 净因禅院 。” 清孔尚任《桃花扇·栖真》:“这里是女道住持,从不留客的。”

道教原无道观,后仿照佛教寺庙设立道观。“住持”之语义为“安住之、维持之”。原意指佛教十方丛林中的最高领导者,后乃被道教借用,来指称各道观之主持者。

词语意义

住持:是佛教和道教庙宇寺院领导者的职务称谓。住持是庙宇寺院的当家职务,是“当家”职务的另一种称呼,能乘此职者,首先他是常常住在这个庙宇或寺院的常住僧人或道士,就如我们所说的他是这个单位的固定工,而才具备了入选住持职务的首要条件。如娘娘庙的大当家某某道长就是娘娘庙的住持,还有二当家,三当家。但住持职位,还未听过称为二住持和三住持的。

词语比较

在佛教中方丈具有开坛传戒、普度弟子的职责,方丈的选拔也很严格,必须受过三坛大戒,而且接过“方丈法”,德高望重、戒行精严,受全体道众拥戴,始许选为方丈。此词用在寺职称谓时,又称寺主或院主日本佛教界称之为住职。由于住持之住处称为‘方丈’,故‘方丈’一词亦被引申为住持之意。在道教中,“住持”与佛教“住持”、“方丈”同义,都属于一个道观或道院的负责人、当家。

相关简介

说起“方丈”,一般都会首先想到佛家寺院里的和尚。如果说道教宫观里也有方丈,相信很多人会问:道教怎么也叫方丈?方丈原为汉传佛教名词,道教全真派也设有方丈,但两者有着区别。因此,“方丈”是通称,道观的主持和佛教的住持都可称为“方丈”,但佛道两教对“方丈”一词的解释,各有不同。

作为本土宗教,道教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逐渐形成今天的体系。佛教从印度传入了中国,此时道教尚未形成,在佛教传入中国两三百年之后,民间的黄老之术,结合道家思想,发展成为道教。经常说“儒释道”三家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根。既然为“根”,那么佛家道家已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来看。

但是从普罗大众的认识层面上观察,却不难发现,相对而言,

大家更容易从佛家的角度切入,来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这是因为佛教在普法上要比道教做的好。道教有太多太多“三口不说,六耳不传”的“实用性法术”。

道士之名源于战国、秦汉时的方士,即有“方术”之士。道教创立之后,道士则专指从道修行的道教神职教徒。隋唐前后的道士,习惯上男称道士、黄冠;女称女冠、女真。至今,则分别称男、女道士为乾道和坤道。南北朝时代奉道之士增多,对在家修持的人,称为“火居道士”,以区别出家道士。

早期道教道士的位阶是同军事、行政组织结合在一起的,如张角太平道设三十六方,相当于将军。张鲁的五斗米道,道士最高位阶为师君,其次为治头大祭酒或祭酒,最低为鬼卒。随着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消失,这些位阶制度也随之变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