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介质

更新时间:2023-11-17 22:25

由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子、离子或分子集合体等)分布在另一种物质中而形成的混合物。如溶液、胶体、悬浊液和乳浊液等。在分散系中,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称“分散质”,也称“分散相”;微粒能在其中分散的物质称“分散剂”,也称“分散介质”。

定义

分散介质中被分散的物质,称做分散物质、分散相、分散内相或分散质(dispersedsubstance;dispersedphase)。

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做分散介质、连续相、分散外相、分散剂分散媒(dispersedmedium;continuousphase;dispersionphase)。

乙醇/水混合溶剂为分散介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稳定剂,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酰胺(PAM)。讨论了醇的种类、醇水比及PVP的用量对丙烯酰胺(AM)分散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醇水比(体积比)为50:50时,制备的PAM较稳定,单体转化率高;PVP添加量为单体含量的15%时,能制得较高分子量的PAM。

影响

分散介质对脂质体粒径、形态、分散状态的影响

目的:考察分散介质对由不同处方所制备的脂质体的粒径、形态及分散状态的影响。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法。结果:分散介质PBS加入,不含多糖化合物G的脂质体形态发生严重变形,成为细长的棒状形态;而含多糖化合物G的脂质体的形态均为圆形形态,出现可逆的聚集现象。结论:分散介质PBS的加入对不含多糖化合物G的脂质体形态有显著影响,对含多糖化合物G的脂质体的形态无显著影响,但对脂质体的分散状态有显著影响;且变形和聚集现象随着PBS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多。

超分散剂对炭黑在水分散介质中的分散稳定性能影响

相对分子量为1000的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1000与2-溴丙酰溴发生反应得到大分子引发剂MPEG-Br,然后在CuX(X=ClorBr)/2,2’-联吡啶催化体系下,由该大分子引发剂引发苯乙烯单体进行ATRP反应,得到了分子量可控、分子量分布较窄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MPES。运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了共聚物分子量,并对催化剂种类、配体用量、反应温度及引发剂用量对苯乙烯单体的转化率和共聚物分子量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分别通过分光光度计法、扫描电镜(SEM)观测、粒径大小分布测定和Zeta电位测定等方法对MPES的分散性能进行了研究,探讨了MPES中聚合单体含量及其使用量与分散性能的关系。应用实验表明,合成的超分散剂MPES对炭黑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能。当共聚物中苯乙烯含量在73%左右时,分散效果最佳。随着MPES用量的增加,炭黑分散体系的稳定性先增加后减小,当分散剂的用量在炭黑/分散剂为3:1(质量比)时,具有最好的分散效果。扫描电镜观测表明,加进MPES后炭黑在水性体系中的分散更加均匀,颗粒变小。超分散剂MPES对炭黑具有优良分散作用的原因是MPES中的锚固基团圆苯乙烯供了足够的与炭黑间的结协力,而聚乙二醇溶剂化链则提供了足够的亲水性和空间障碍作用,有效地阻止了炭黑粒子的重新聚集。

混合分散体系

混合分散体系是指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就构成分散体系。其中: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dispersedphase);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介质(dispersingmedium)。如盐水、糖水、牛奶、云层等。

分散体系分类:

(一)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分子分散体系,白酒;胶体分散体系:1~100nm,金溶胶;粗分散体系:>1000nm,黄河水。

1、分子分散体系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彼此混溶,没有界面,是均匀的单相,分子半径大小在1nm以下。通常把这种体系称为真溶液,如溶液。

2、胶体分散体系分散相粒子的半径在1nm-100nm之间的体系。目测是均匀的,但实际是多相不均匀体系。也有的将1nm~1000nm之间的粒子归入胶体范畴。

3、粗分散体系当分散相粒子大于1000nm,目测是混浊不均匀体系,放置后会沉淀或分层,如黄河水。

(二)按分散相和介质聚集状态分类

1、液溶胶

将液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当分散相为不同状态时,则形成不同的液溶胶:A、液-固溶胶,如油漆,AgI溶胶;B、液-液溶胶,如牛奶,石油原油乳状液;C、液-气溶胶,如泡沫。

2、固溶胶

将固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当分散相为不同状态时,则形成不同的固溶胶:A、固-固溶胶,如有色玻璃,不完全互溶的合金;B、固-液溶胶,如珍珠,某些宝石;C、固-气溶胶,如泡沫塑料,沸石分子筛

3、气溶胶

将气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当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时,形成气-固或气-液溶胶,但没有气-气溶胶,因为不同的气体混合后是单相均一体系,不属于胶体范围:A、气-固溶胶,例如烟,含尘的空气;B、气-液溶胶,例如雾和云。

(三)按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分类

1、憎液溶胶

半径在1nm~100nm之间的难溶物固体粒子分散在液体介质中,有很大的相界面,易聚沉,是热力学上的不稳定体系。一旦将介质蒸发掉,再加入介质就无法再形成溶胶,是一个不可逆体系,如氢氧化铁溶胶、碘化银溶胶等。

这是胶体分散体系中主要研究的内容。

2、亲液溶胶半径落在胶体粒子范围内的大分子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一旦将溶剂蒸发,大分子化合物凝聚,再加入溶剂,又可形成溶胶,亲液溶胶是热力学上稳定、可逆的体系。

3、憎液溶胶的特性

(1)特有的分散程度

粒子的大小在之间,因而扩散较慢,不能透过半透膜,渗透压低但有较强的动力稳定性和乳光现象。

(2)多相不均匀性

具有纳米级的粒子是由许多离子分子聚结而成,结构复杂,有的保持了该难溶盐的原有晶体结构,而且粒子大小不一,与介质之间有明显的相界面,比表面很大。

(3)热力学不稳定性

因为粒子小,比表面大,表面自由能高,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有自发降低表面自由能的趋势,即小粒子会自动聚结成大粒子。

4、形成憎液溶胶的必要条件

(1)分散相的溶解度要小;

(2)还必须有稳定剂存在,否则胶粒易聚结而聚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