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汤问

更新时间:2024-06-18 13:53

《列子·汤问》出自《列子》,《列子》一书相传是战国时列子列御寇)所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早已散佚。全书共8篇,134则,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寓言和神话故事。

第一部分

原文

殷汤问于夏革①曰:“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后之人将谓今之无物,可乎?”殷汤曰:“然则物无先后乎?”夏革曰:“物之终始,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②所不知也。”

殷汤曰:“然则上下八方有极尽乎?”革曰:“不知也。”汤固问。革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③,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汤又问曰:“四海之外奚有?”

革曰:“犹齐州也。”汤曰:“汝奚以实之?”革曰:“朕东行至营④,人民犹是也。问营之东,复犹营也。西行至豳⑤,人民犹是也。问豳之西,复犹豳也。朕以是知四海、四荒、四极之不异是也。故大小相含,无穷极也。含万物者,亦如含天地;含万物也故不穷,含天地也故无极。朕亦焉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亦吾所不知也。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⑥,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汤又问:“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⑦。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⑧,二曰员峤⑨,三曰方壶,四曰瀛洲⑩,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疆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从中州以东四十万里得僬侥国。人长一尺五寸。东北极有人名曰诤人,长九寸。荆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于朝,死于晦。春夏之月有蠓蚋者,因雨而生,见阳而死。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

江浦之间生麽虫,其名曰焦螟,群飞而集于蚊睫,弗相触也。栖宿去来,蚊弗觉也。离朱、子羽方昼拭眦眥眉而望之,弗见其形;俞、师旷方夜擿耳俛首而听之,弗闻其声。唯黄帝容成子居空峒之上,同斋三月,心死形废;徐以神视,块然见之,若嵩山之阿;徐以气听,砰然闻之,若雷霆之声。”

“吴、楚之国有大木焉,其名为櫾。碧树而冬生,实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愤厥之疾。齐州珍之,渡淮而北而化为枳焉。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矣,地气然也。虽然,形气异也,性钧已,无相易已。生皆全已,分皆足已。吾何以识其巨细?何以识其修短?何以识其同异哉?”

注释

①殷汤:又称成汤、汤武、天乙;夏革:字子棘,汤武的大夫。

②朕:秦以前,无论尊卑都可自称为朕。

③有尽:按下文意思,“有尽”当为“无尽”之误。

④营:营州,古十二州之一,指今辽宁一带。

⑤豳(bīn):古邑名,在今陕西省境内。

⑥不周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不周,即有缺口的意思。

⑦归墟:亦作“归塘”,意谓众人之所归,指大海最深之处。

⑧岱舆:古代传说中的仙山。

员峤:古代传说中的神山。

⑩瀛洲:古代传说中海上神山。

译文

殷汤问夏革道:“太古之初有物存在吗?”夏革回答说:“太古时代没有物存在,现在怎么会有物存在呢?后来的人如果说现在没有物存在,可以吗?”殷汤又问:“这样说,事物的产生就没有先后之分了吗?”夏革回答:“事物的开始和终结,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准则。开始也许就是终结,终结也许就是开始,又如何知道它们的究竟呢?但是如果说物质存在之外还有什么,事情发生之前又是怎样,我就不知道啦。”

殷汤再问:“那么天地八方有极限和穷尽吗?”夏革回答:“不知道。”殷汤一个劲地问。夏革才回答道:“既然是空无,就没有极限,既然是有物,就没有穷尽,那么我凭什么知道呢?因为空无的没有极限之外‘没有极限’也没有,有物的没有穷尽之中连‘没有穷尽’也没有。没有极限又连‘没有极限’也没有,没有穷尽又连‘没有穷尽’也没有。于是我从这里知道空无是没有极限的,有物是没有穷尽的,而不知道它们是有极限有穷尽的。”殷汤听罢又问:“四海的外面有什么呢?”

夏革回答:“像四海之内一样。”殷汤追问道:“你用什么来证明呢?”夏革回答:“我向东去到过营州,见那里的人民像这里的一样。我问营州以东的情况,他们说也像营州一样。我朝西行走到豳州,见那里的人民像这里的一样。我问豳州以西的情况,他们说也像豳州一样。我以此知道四海之外、西方蛮荒、四方大地极边都没有什么差别。所以事物大小互相包含,没有穷尽和极限。包含万物的天地。如同包含天地的宇宙一样;包含万物因此不穷不尽,包含天地因此无极无限。我又怎么知道天地之外没有比天地更大的东西存在呢?这也是我所不知道的。但是天地也是事物,事物总有不足,所以从前女娲氏烧炼五色石来修补天地的残缺;斩断大龟之足来支撑四极。后来共工氏与颛顼争帝,一怒之下,撞着不周山,折断了支撑天空的大柱,折断了维系大地的绳子;结果天穹倾斜向西北方,日月星辰在那里就位;大地向东南方下沉,百川积水向那里汇集。”

殷汤又问道:“事物有大小吗?有长短吗?有同异吗?”夏革回答:“渤海以东不知几亿万里的地方,有一片大海深沟,真是无底的深谷,它下面没有底,叫做‘归墟’。八方、九天的水流,天际银河的巨流,无不灌注于此,但它的水位永远不增不减。大海深沟上有五座大山:一叫岱舆,二叫员峤,三叫方壶,四叫瀛洲,五叫蓬莱。每座山上下周围三万里,山顶平地九千里。山与山之间,相距七万里,彼此相邻分立。山上的楼台亭观都是金玉建造,飞鸟走兽一色纯净白毛。珠玉之树遍地丛生,奇花异果味道香醇,吃了可长生不老。山上居住的都是仙圣一类的人,一早一晚,飞来飞去,相互交往,不可胜数。但五座山的根却不同海底相连,经常随着潮水波涛上下颠簸,来回漂流,不得片刻安静。仙圣们为之苦恼,向天帝诉说。天帝唯恐这五座山流向西极,使仙圣们失去居住之所,便命令北方之神禺疆,派十五只巨大的海龟抬起头来,把大山顶在上面。分三批轮班,六万年轮换一次。这样,五座大山才得以耸立不动。但是,‘龙伯之国’有个巨人,提起脚板不用几步就来到五座山前,投下钓钩,一钓就兼得六只海龟,一并负在肩上,快步走回自己的国家,烧灼它们的甲骨来占卜凶吉。于是岱舆和员峤这两座山便漂流到北极,沉没在大海里,仙圣们流离迁徙的不计其数。天帝大为震怒。便逐渐减削‘龙伯之国’的版图,使之狭窄,逐渐缩短龙伯国民的身材,使之矮小。到了伏羲、神农的时代,那个国家的人身还有数十丈高。”

“从中国向东四十万里有一个僬侥国。那儿的人民身长一尺五寸。东北极地有一种人名叫诤人,身长九寸。荆州以南有一种叫冥灵的大树,以五百岁为春季,五百岁为秋季。上古时候有一种大椿树,以八千岁为春季,八千岁为秋季。朽木粪土之上长的野菌灵芝,早晨出生,黄昏死亡。春夏季节有小虫叫蠛蠓和蚊蚋,每逢下雨而生,一见太阳就死。终北国的北方有个溟海,叫做天池,其中有鱼,它体宽几千里,体长与之相称,名叫鲲。那里又有一种鸟,名叫鹏,翅膀张开就像挂在天上的云彩,它的身体也与之相称。世间的人们难道知道这种东西吗?大禹巡游时看到它,伯益知道了,就给它取个名字,夷坚听说了,就将它记载下来。”

“长江的水滨之间生长着一种细小的昆虫,它们的名字叫做焦螟,成群地飞聚在蚊子的眼睫毛上,彼此不相触碰。栖宿来去,蚊子都觉察不到。视力超群的离朱和子羽大白天擦亮眼睛,仔细观察,也看不见它们的形体;听觉极灵的觚俞和师旷,深夜时竖耳俯首来听,也听不到它们的声音。唯有黄帝和容成子住在空峒山上,一起斋戒三月,心如死灰,形同枯木;才徐徐以精神来省察,看见它们的形体魁然,如同嵩山的大丘巍然耸立;慢慢用元气来谛听,听到它们的砰砰巨响,如同雷霆的声音。”

吴国、楚国生长着一种高大的树木,名字叫柚。碧绿树叶冬天常青,朱红色果实味道酸甜。吃它的果皮和果汁,可以治愈因体气郁结而发生的痉挛昏厥。中原一带的人视为珍宝,但渡过淮河来到北方种植,它就变成了不可食用的枳实八哥不飞过济水狗獾渡过汶水就死,是地方水土使它们这样的。虽然事物的形体气质都不相同,但各自的性情对于各自生长的环境都是相适宜的,不能相互置换。它们各自的生理都已完备,天分都已充足。我凭什么来辨别它们之间的大小之分呢?辨别它们之间的长短呢?辨别它们之间的同异呢?”

第二部分

原文

太行、王屋①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②之南,河阳③之北。北山愚公④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⑤,出入之迂也⑥,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⑦,达于汉阴⑧,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⑨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⑩,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不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这两座高山,方圆七百里,高达几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河阳的北边。北山有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住在两座山的对面。苦于山北路途的阻塞,出入道路多绕远,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他说:“我和你们一道竭尽全力削平门前大山险阻,使道路直通豫州南部,抵达汉水南边,行吗?”纷纷表示赞同。但他的妻子却疑惑地说:“凭你这点力气,还不能挖平那个名叫魁父的小土丘,怎能搬得掉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再说,那些泥土石块运到哪儿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把它们扔到渤海的岸边,隐土的北面去。”于是,愚公便带领儿孙之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砸石头,挖泥土,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之滨。他的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一个男孩子,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跑去帮忙。他们从冬到夏,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有个有智慧有学问的老者,嘲笑着劝阻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还不能拔掉山上的一棵小草,还能把泥土石块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回答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你简直还不如那个寡妇和不懂事的小孩。即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呀!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但是山不会再增加了,还怕挖不平它吗?”河曲那个有智慧的老者听了,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到了,害怕愚公他们没完没了地挖下去,便去禀告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就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去背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北边,道路畅通无阻。

第三部分

原文

夸父①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②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③。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④,生邓林⑤。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注释

①夸父:神话人物

隅谷:也作“虞渊”,古代传说中的日落的地方。

③河:黄河;渭:渭河,在今陕西境内,是黄河的大支流之一。

④膏肉:脂膏和筋肉。

⑤邓林:即桃林。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树林。

译文

夸父不自量力,想要追上太阳的影子,一直赶到太阳落下的隅谷旁边。他口渴极了,想得到水喝,就跑去饮黄河、渭河的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喝,他又跑到北方去喝大湖里的水。还没有跑到,半路上他就渴死了。他丢弃掉的手杖,为尸体的脂膏和肌肉所浸润,生长成一片茂密的树林,名叫邓林。桃林绵延弥漫,方圆达到好几千里。

第四部分

原文

大禹曰:“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①之以星辰,纪②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③。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夏革曰:“然则亦有不待神灵而生,不待阴阳而形,不待日月而明,不待杀戮而夭,不待将迎④而寿,不待五谷而食,不待缯纩⑤而衣,不待舟车而行。其道自然,非圣人之所通也。”

注释

①经:测量,计度。

②纪:原指整理。这里引申为安排秩序。

③要(yāo):约定;太岁:也称“岁星”,即木星

④将迎:犹言将养、保养。

⑤缯(zēng):丝织品的总称;纩(kuàng):棉絮。

译文

大禹说:“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大自然以日月的光芒来照耀它,以星辰为标志划出天区地域,以四时的变化安排它的秩序,以岁星的循环规定它的纪年。神妙的灵气所产生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各自的形状,有的短命,有的长寿,只有圣人才能通晓它们的规律。”夏革说:“但是也有不须依靠神灵之气而产生的,不须依靠阴阳运动而自己成形的,不须依靠日月照耀而自己明亮的,不须依靠杀戮而本来就短命的,不须依靠保养而自然长寿的,不须依靠五谷而饱的,不须依靠絮帛而暖的,不须依靠车船而行的,它的一切都依自然之道而生成,不是圣人所能通晓的。”

第五部分

原文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①,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曰终北,不知际畔之所齐限②。无风雨霜露,不生鸟兽、虫鱼、草木之类。四方悉平,周以乔陟③。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甔甀④。顶有口,状若员环⑤,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臭⑥过兰椒,味过醪醴⑦。一源分为四埒,注于山下。经营⑧一国,亡不悉遍。

土气和,亡札厉。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⑨,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⑩,终日不辍音。饥惓则饮神,力志和平。过则醉,经旬乃醒。沐浴神,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

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既反周室,慕其国,然自失。不进酒肉,不召嫔御者,数月乃复。

管仲勉齐桓公因游辽口,俱之其国。几尅举,隰朋谏曰:“君舍齐国之广,人民之众,山川之观,殖物之阜,礼义之盛,章服之美,妖靡盈庭,忠良满朝。肆咤则徒卒百万,视则诸侯从命,亦奚羡于彼而弃齐国之社稷,从戎夷之国乎?此仲父之耄,奈何从之?”桓公乃止,以隰朋之言告管仲。仲曰:“此固非朋之所及也。臣恐彼国之不可知之也。齐国之富奚恋?隰朋之言奚顾?”

注释

①涂:同“途”,道路。

②齐限:极限。

③周:环绕。乔:高大;陟(zhì):层叠的山。

④甔甀(dān zhuì):小口的水瓮

⑤员环:圆环。员,通“圆”。

⑥臭(xiù):气味。

⑦醪醴(láo lǐ):香甜的美酒。

⑧经营:犹往来,指流水循环盘绕。古人以南北为“经”,以东而为“营”。

⑨侪(chái)居:同辈共居。

⑩迭谣:轮流唱歌。

译文

大禹治理水土,迷失了道路,误入一个国家。该国濒临北海的北边,不知道距离中国有几千万里,这个国家名叫终北国,不知道边界在哪里。这里没有风雨霜露,不生长鸟兽、虫鱼、草木之类的生物。四方都是无际平川,周围环绕着层层叠叠的高山。在国土正中有一座山,山名叫壶岭,样子像只小口腹大的陶罐。山顶有个洞口,形状像个圆环,名叫滋穴。洞口有水喷涌而出,名叫神,气味清香胜过兰椒,味道甜美赛似美酒。一个源泉分为四道水流,灌注到山下。在全国循环盘绕,流遍各处。

这儿地气调和,没有瘟疫。人民性情委婉顺和,不竞逐,不争斗;心地柔顺,品性怯弱,不骄傲,不妒忌;老幼同居,不分君臣上下;男女杂游,不需媒妁,不要聘礼;临水而居,不耕土地,不种庄稼;土气温适,不织布帛,不穿衣服;百年而死,不短命,不生病。这儿的人民繁衍兴旺,人口无数,只有喜悦安乐,没有哀怨愁苦。这儿的风俗爱好唱歌,成群结队,轮流歌唱,歌声终日不辍。饥饿疲倦了就喝神的泉水,力量和心神立刻得到充沛。喝多了就醉倒,十多天才醒过来。用神的泉水洗澡,肤色洁白光滑。香气十多天才消失。

周穆王在北方巡游时经过这个国家,一住三年,留连忘返。回到本国以后,仍思慕“终北之国”,怅惘恍惚,若有所失。不食酒肉,不亲近嫔妃,几个月后才恢复常态。

管仲劝齐桓公趁巡游辽口之便,顺便到那个国家去。眼看就起行了,隰朋劝阻说:“大王拥有宽广的国土、众多的人民、壮丽的山川、丰富的物产、隆盛的礼义、华美的服饰、盈庭的美女、满朝的忠臣。一声呼喝就召集兵卒百万,随意指挥便可使得诸侯从命,又为什么要羡慕别国而舍弃齐国的江山,到那些夷族人的国家去呢?这是仲父老糊涂了,怎么能听从他呢?”齐桓公便打消了出游的念头,又把隰朋的话告诉了管仲。管仲说:“这本来就不是隰朋所能理解的。我恐怕不能了解那个国家了。如果真能去成,那么齐国的富饶又有什么值得留恋?隰朋的话又有什么值得顾及的呢?”

第六部分

原文

南国之人祝发①而裸,北国之人鞨巾②而裘,中国之人冠冕而裳。九土所资③,或农或商,或田或渔;如冬裘夏葛④,水舟陆车,默而得之,性而成之。

越之东有辄沐之国⑤,其长子生,则鲜而食之,谓之宜弟⑥。其大父死,负其大母而弃之,曰:“鬼妻不可以同居处。”

楚之南有炎人之国⑦,其亲戚死,剐⑧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

秦之西有仪渠⑨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积而焚之。熏则烟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

此上以为政,下以为俗,而未足为异也。

注释

①祝发:剃去头发。

②鞨(hé)巾: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此处“鞨”作动词用,犹“裹”。

③九土:九州之土地;资:供给,提供资源。

④葛:葛衣,蚕丝织物。

⑤越:即越国。辄沐之国:古代传说中国名,亦作“(kài)沐之国”。一说即“儋耳”,在今海南岛

⑥宜弟:多生儿子。

⑦炎人之国:炎人,也有作“啖人”(瞰人)。

⑧剐(guǎ):割肉离骨。

⑨仪渠:亦作“义渠”,西戎之一,分布于岐山、泾水之北今甘肃庆阳泾川一带。

译文

南方的人断发裸体;北方的人布巾裹头,身穿皮袄;中原的人头戴帽子,穿衣裙。九州土地拥有的资源,供人们或者务农,或者经商,或者狩猎,或者网鱼;这正如冬穿皮袄,夏穿葛衣,下水乘船,上岸坐车一样,不学而会,是靠先天本性而自然形成的。

越国的东面有个叫辄沐的国家,那里的人生出第一个婴儿,就开膛剖肚肢解后吃掉,说这样做往后会多生儿子。一旦祖父死了,他们就把祖母背到野外去扔掉,说:“不能同鬼的老婆住在一起。”

楚国的南边有“炎人之国”,他们的父母死了,家里的人便剔除尸体上的肉扔掉,然后把骨骸掩埋,这样才算是孝子。

秦国的西面有“仪渠之国”,他们的亲戚死了,就聚积柴火,焚烧尸体。看见火焰熏腾,烟气上升,就说是死人登天成仙了,这样才得称为孝顺。

这些做法,在那里官府当成政事,在民间已成风俗,大家都不感到奇怪。

第七部分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①,及日中则如盘盂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③汝多知乎?”

注释

①车盖:古代车子上的圆形伞盖。

②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③为:通“谓”,说。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路旁有两个小孩在争辩,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最近,到了正午时离人最远。”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最远。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有车盖那样大,到了中午,却只有盘子那样大,这不是远的看起来小近的看起来大吗?”

后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时,天气还凉丝丝的,中午就热得像手伸到热水里,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无法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孔子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第八部分

原文

均,天下之至理也,连于①形物亦然。均发均县,轻重而发绝,发不均也。均也,其绝也,莫绝。人以为不然,自有知其然者也。

詹何以独茧丝为纶②,芒针③为钩,荆筱为竿④,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⑤之中,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詹何曰:“臣闻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⑥也,弱弓纤缴⑦,乘风振之,连双鸧⑧于青云之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钩饵,犹沉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楚王曰:“善。”

注释

①连于:属于。

②詹何:战国时期哲学家,楚国人。

芒针:针身纤细而长,形如麦芒,故名。

④荆筱(xiǎo):细荆条。筱,小竹。

⑤汩(ɡǔ)流:激流。

⑥蒲且子:古代楚国善于射鸟的人;弋:以细绳系在箭上射。

⑦缴(zhuó):系在箭上的生丝绳,射鸟用。

⑧鸧(cānɡ):即“鸧鹧”,亦称“黄鹂”。

译文

均衡,这是天下最公正的道理,对于有形的事物也是如此。用头发去吊东西,东西重了头发就会断,是因为头发不足以吊起这个东西。如果用与重物重量相均衡的头发来吊,本来会断的头发就不会断了。一般人以为不是这样,但自然有懂得这个道理的人。

詹何用单根丝缕作为钓丝,用纤细的芒针作为钓钩,用细柔的荆条作为钓竿,剖开饭粒作为鱼饵,从几十丈的深渊和滔滔激流之中,钓上一条就可以装满一车子的大鱼,而且钓丝不断,鱼钩不直,钓竿不弯。楚王听说这件事,感到十分惊奇,就把詹何召来,问其中的缘故。詹何答道:“我听先父说,蒲且子射鸟的时候,拿起柔弱的弓,箭系上纤细的丝绳,乘风拉弦,一箭就从高空射下两只黄鹂。这是用心专一,手力均匀的缘故。我就根据这件事,仿效他的榜样,学习钓鱼,钓了五年才掌握其中的规律。当我在河边拿起钓竿的时候,心中没有一丝杂念,只想着鱼;投出钓丝,沉下鱼钩,手力没有轻重之差,外物不能扰乱我的心神。鱼看见我的钩饵,如同下沉的尘埃、聚拢的泡沫,就毫不怀疑地吞下。这就是我能以弱小制服强大,以轻物招来重物的道理。大王治理国家如果也能像这样的话。那么天下都可运转于手掌之中。还用得着干其他的什么事吗?”楚王说:“好啊!”

第九部分

原文

鲁公扈、赵齐婴①二人有疾,同请扁鹊②求治。扁鹊治之。既同愈。谓公扈、齐婴曰:“汝曩之所疾,自外而干府藏③者,固药石之所已。今有偕生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二人曰:“愿先闻其验④。”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扁鹊遂饮二人毒酒⑤,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

二人辞归。于是公扈反齐婴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弗识。齐婴亦反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识。二室因相与讼,求辨于扁鹊。扁鹊辨其所由,讼乃已。

注释

①公扈、齐婴:一为鲁国人,一为赵国人。

②扁鹊:战国时名医。精通各科医学和医术。

③府藏:腑脏。

④验:症状,征兆。

⑤毒酒:指用作麻醉剂的药酒。

译文

鲁国的公扈和赵国的齐婴这两个人患有疾病,一同去请求名医扁鹊治疗。扁鹊给他们医治。疾病治愈以后,扁鹊对公扈和齐婴说:“你们先前得的这种疾病,由于外界病源侵扰腑脏所造成,本来就是药物和针石可以治愈的。现在你们还有先天的疾病,同身体一道生长,现在替你们彻底根治,怎么样?”公扈和齐婴说:“请先听你讲一下这种病的症状。”扁鹊对公扈说:“你志强而气弱,所以善于谋虑,但缺乏决断。齐婴则志弱而气强,因此缺乏谋虑而过于专断。如果把你俩的心对换一下,那就都得到好处啦。”于是,扁鹊就给他们两人灌下药酒,使他们昏迷三天;接着剖开胸膛,取出心脏,互相置换;然后再给他们服用一种神奇的药。两人醒来以后就像以前一样健康。

两人告别扁鹊,各自回家。于是,公扈走到了齐婴的屋里,而且占有了他的妻子儿女。齐婴的妻子儿女不认他。齐婴则走到了公扈的家里,占有了他的妻子儿女,公扈的妻子儿女也不认他。结果这两家人便相互争吵起来,找到扁鹊,请他辨别。扁鹊说明了事情的缘由,两家的争吵才平息。

第十部分

原文

匏巴①鼓琴而鸟舞鱼跃。郑师文②闻之,弃家从师襄③游。柱指钧弦④,三年不成章。师襄曰:“子可以归矣。”师文舍其琴,叹曰:“文非弦之不能钩,非章之不能成。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手而动弦。且小假之,以观其后。”

无几何,复见师襄。师襄曰:“子之琴何如?”师文曰:“得之矣。请尝试之。”于是当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吕⑤,凉风忽至,草木成实。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夹钟⑥,温风徐回,草木发荣。当夏而叩羽弦以召黄钟⑦,霜雪交下,川池暴冱⑧。及冬而叩徵弦以激蕤宾⑨,阳光炽烈,坚冰立散。将终,命宫⑩而总四弦,则景风翔,庆云浮,甘露降,澧泉涌。

师襄乃抚心高蹈曰:“微矣子之弹也!虽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亡以加之。被将挟琴执管而从子之后耳。”

注释

①匏(páo)巴:传说中的乐师,善鼓琴。

②师文:春秋时郑国的乐师,善弹琴瑟

③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善弹琴、击磬

④柱指:确定音位。柱,亦称“品”,为琴、瑟等拨弦乐器指板上的弦枕,用以确定音位;钧弦:调谐琴弦。钧,通“均”,调和。

⑤商:中国传统五音之一。商为五音中的金音。与肃杀的秋色相应;召:招致。这里指拨动琴弦,奏出某律的曲调;南吕:十二律中的第十律,相对于一年中的农历八月份(以下注皆以农历计),故作为秋声与商弦相配合。十二律为中国古代律制,偶数各律称“吕”,奇数各律称“律”。

⑥角:五音之一。属木音,与春天相应;激:激发。这也与“召”相同,表示扣动琴弦,奏出某律的曲调;夹钟:第四律,相对于二月份,故与角弦相配合。

⑦羽:五音之一。属水音,与冬天相应;黄钟:第一律,相对于十一月份,故与羽弦相配合。

⑧暴:突然;冱(hù):冰冻。

⑨徵(zhǐ):五音之一。属火音,与夏天相应;蕤(ruí)宾:第七律,相对于五月份,故与徵弦相配合。

⑩宫:五音之一,属土音,与四季相应。这里指宫调,指以七声之一的宫声为主的调式。七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配以十二律,可得八十四宫调。

译文

匏巴弹琴,鸟儿闻声在空中飞舞,鱼儿听音在水里跳跃。郑国的乐师师文听说了,就抛家舍业,去拜乐官师襄为师。他确定音位,调整琴弦,学了三年都奏不成曲子。师襄说:“你可以回去啦!”师文放下琴,叹口气说:“我并不是不会调整琴弦,也不是不能弹奏曲子。我所存念的不在于琴弦,所向往的也不在于声乐。现在我对内还不能掌握自己的心意,对外还不能使乐器与心意相应和,所以就不敢放手去动弦。请再宽限几天时间,看看我今后的学习效果吧。”

没过多久,师文又去拜见师襄。师襄问道:“你的琴弹得怎样了?”师文回答:“已经能得心应手啦。请让我试弹给您听听。”于是,正当春天时,他拨动了与秋天相应的金音的商弦,弹奏出代表金秋八月的南吕乐律,悲凉的琴声响处,忽然刮来凉爽的秋风,草木都结出了果实。面对秋色,他拨动起与春天相应的木音角弦,弹奏出代表初春二月的夹钟乐律,柔和的琴声一起,温暖的春风徐徐回荡,绿树青草开花吐芳。正当夏日,他又拨动与冬天相应的水音羽弦,奏出代表十一月的黄钟乐律,激越的琴声一起,霜雪交加,河水冻结。到了冬天,他再拨动与夏天相应的火音徵弦,奏出代表五月的蕤宾乐律,欢快的琴声一起,马上烈日当空,坚冰融化。乐曲将终,他换用宫调来总括四弦,顿时祥和之风徐徐回翔,云气冉冉浮现,清凉甘露从天降下,甜美泉水自地涌出。

师襄高兴得拍手顿足,说:“你的演奏太精妙啦!即使是师旷弹奏的清角之曲,邹衍吹出的笙管乐律,也比不过你。他们都将要挟着琴瑟、拿着笙管来做你的学生了。”

第十一部分

原文

薛谭学讴秦青①,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②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③。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④东之齐,匮粮,过雍门⑤,鬻⑥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⑦,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⑧,一里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善跃抃舞⑨,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注释

①薛谭、秦青:古代传说中秦国的两名善歌的人。

②抚:拍打;节:一种古代乐器,用竹编成,上合下开,形状像箕,可以拍打成声,用作歌唱的伴奏。

③响遏行云: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把流动着的云朵也阻住了。遏,阻止。

④韩娥:古代传说中韩国善歌的人。

⑤雍门:齐国的城门。

⑥鬻(yù):卖;假:借。

⑦粱:栋梁。

曼声哀哭长声哀哭。

⑨抃(biàn)舞:因欢欣而鼓掌舞蹈。抃,两手拍击。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未曾学完秦青的唱歌技巧,就自以为已经完全学会了,便告辞回家。秦青也不挽留。在城外的大路旁为他饯行,席间秦青敲起拍板,慷慨悲歌,嘹亮的歌声振动林木,冲入云霄,把飘动的浮云拦住了。薛谭听了,便向他认错,请求返回重新学习,从此再也不敢说回家的事了。

秦青回头对他的朋友说:“从前韩娥东去齐国,路上粮食吃完了,路过雍门时,就靠卖唱来换取食物。她走了以后,歌声的余音还在栋梁上久久萦绕,三天不断,附近的居民还以为她没有离开。”

“她又经过一家旅店,旅店里的人侮辱她。韩娥便拖长声音,哀哭不止,邻里的男女老少无不为之悲伤,相对流泪,整整三天吃不下东西。急忙去追赶她。韩娥回来后,又为大家放声高歌,全乡的男女老少无不欢天喜地鼓掌舞蹈,都忘掉了先前的悲哀。于是大家赠给她许多财物,送她回家。所以齐国雍门一带的人至今还擅长唱歌和悲哭,就是仿效了韩娥传留下的声音啊。”

第十二部分

原文

伯牙①善鼓琴,钟子期②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注释

①伯牙:古代传说中春秋时代人,善弹琴。

②钟子期:传说中春秋时代人,善知音。

③洋洋:形容浩大的样子。

④卒:同“猝”,突然。

⑤霖雨:连绵大雨;操:琴曲的一种,曲调凄婉,一般为表达内心忧虑,处世困穷而作。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弹琴。伯牙弹琴,内心向往登临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极了,巍巍峨峨就像泰山一样!”伯牙又转而心向滔滔流水,钟子期又喝彩道:“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有一次,伯牙漫游到泰山北麓,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一时悲起,就取琴弹奏起来。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每奏一曲,钟子期立即就悟透其中旨趣。于是,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的鉴赏力!您心里想的和我想的一样。我如何能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第十三部分

原文

周穆王西巡狩,越昆仑,不至弇山①。反还,未及中国,道有献工人名偃师②。穆王荐之,问曰:“若有何能?”偃师曰:“臣唯命所试。然臣已有所造,愿王先观之。”穆王曰:“日以俱来,吾与若俱观之。”翌日偃师谒见王。王荐之,曰:“若与偕来者何人邪?”对曰:“臣之所造能倡③者。”穆王惊视之,趋步俯仰,信人④也。巧夫!领⑤其颅,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⑥内御并观之。技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立欲诛偃师。偃师大慑,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会革、木、胶、漆、白、黑、丹、青⑦之所为。王谛料之⑧,内则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外则筋骨、支节、皮毛、齿发,皆假物也,而无不毕具者。合会复如初见。王试废其心,则口不能言;废其肝,则目不能视;废其肾,则足不能步。穆王始悦而叹曰:“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诏贰车⑨载之以归。

班输之云梯⑩,墨翟之飞鸢,自谓能之极也。弟子东门贾、禽滑釐闻偃师之巧以告二子,二子终身不敢语艺,而时执规矩。

译文

周穆王去西方巡视,越过昆仑,登上弇山。在返回途中,还没到达国界,路上碰上一个自愿奉献技艺的工匠名叫偃师。穆王召见了他,问道:“你有什么本领?”偃师回答:“只要是大王的命令,我都愿意尝试。但我已经制造了一件东西,希望大王先观看一下。”穆王说:“明天你把它带来,我和你一同看。”第二天,偃师晋见周穆王。穆王召见他,问道:“跟你同来的是什么人呀?”偃师回答:“是我制造的歌舞艺人。”穆王惊奇地看去,只见那歌舞艺人疾走缓行,俯仰自如,完全像个真人。巧妙啊!它抑低头就歌唱,歌声合乎旋律;它抬起两手就舞蹈,舞步符合节拍。其动作千变万化,随心所欲。穆王以为他是个真的人,便叫来自己宠爱的盛姬和妃嫔们一道观看它的表演。快要演完的时候,歌舞艺人眨着眼睛去挑逗穆王身边的妃嫔。穆王大怒,要立刻杀死偃师。偃师吓得半死,立刻把歌舞艺人拆散,展示给穆王看,原来整个儿都是用皮革、木头、树脂、漆和白垩、黑炭丹砂、青雘之类的颜料凑合而成的。穆王又仔细地检视,只见它里面有着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外部则是筋骨、肢节、皮毛、齿发,虽然都是假物,但没有一样不具备的。把这些东西重新凑拢以后,歌舞艺人又恢复原状。穆王试着拿掉它的心脏,嘴巴就不能说话;拿掉肝脏,眼睛就不能观看;拿掉肾脏,双脚就不能行走。穆王这才高兴地叹道:“人的技艺竟能与天地自然有同样的功效吗!”他下令随从的马车载上这个歌舞艺人一同回国。

鲁班造的云梯,墨翟做的木鸢,他们都自认为是技能的最高水平了。他们的学生东门贾和禽滑釐听说了偃师的技艺,就分别告诉自己的老师。于是,这两位老师傅便终身不敢再谈论技艺,而只有时刻老老实实地守着他们做木工用的圆规直尺勤学苦练。

第十四部分

原文

甘蝇①,古之善射者,彀弓②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③,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④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⑤,以目承牵挺⑥。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氂⑧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⑨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⑩:“汝得之矣!”

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相遇于野,二人交射,中路矢锋相触,坠于地,而尘不扬。飞卫之矢先穷,纪昌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扞之,而无差焉。

于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于涂,请为父子。尅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

注释

①甘蝇:古代传说中善于射箭的人。

②彀(ɡòu)弓:拉满弓弦。

③飞卫:古代传说中的善射者。

④纪昌:古代传说中的善射者。

⑤偃卧:仰卧;机:这里专指织布机

⑥牵挺:织布机上提综的踏脚板。因其上下动作,故可练目不瞬。

⑦锥末:锥尖;眦(zì):眼角,靠近鼻子的为内眦,两翼的为外眦

⑧氂(máo):牛尾毛。

⑨燕角之弧:用燕国出产的牛角做成的弓;朔蓬之簳(ɡǎn):用楚国蓬梗做成的箭。朔,当为“荆”字之误。荆,楚国,出产良竹。蓬,蓬草,杆可做箭。簳,箭杆。

⑩膺(yīnɡ):胸膛。

译文

甘蝇,是古代的神箭手,只要一张弓,弓声一响,野兽就吓得倒地,飞鸟吓得掉在地上。他的学生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而技艺超过了老师。

有个人名叫纪昌,又来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对他说:“你先要学会盯住一个目标不眨眼睛的本领,然后才谈得上学习射箭。”纪昌回到家里,就仰面朝天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双眼死死盯住织机的踏板。两年之后,即使锋利的锥尖刺到眼眶边,他都不眨一眨眼。于是就去告诉飞卫。飞卫说:“还不行,你必须练好眼力才可以学习射箭。当你能练到把极小的物体看得很大,将模糊的目标看得很清楚,那时候,你再来告诉我。”纪昌用牛尾巴毛拴住一只虱子,吊在窗口上,天天面朝南方目不转睛地瞪着它。十多天之间,虱子在眼中渐渐显得大了起来;三年以后,竟显得有车轮那么大。再看看其他东西,都如山丘一样。他便用燕国牛角加固的弓,楚国蓬杆制成的箭,朝虱子射去,利箭穿透虱心,而牛尾毛却没断绝。于是,纪昌又跑去告诉飞卫。飞卫高兴得跳将起来,拍着胸膛说:“射箭的奥妙你已经得到啦!”

纪昌完全学到了飞卫的箭术以后,心里盘算,天下能够同自己相匹敌的,不过一人而已;就想杀害飞卫。两人在野外相遇,便张弓搭箭对射起来,箭头在飞行途中碰在一起,落到地下,却不扬起灰尘。飞卫的箭先射完了,纪昌还剩下一支。他张弓发箭,飞卫用棘刺的尖端来抵挡迎面而来的飞箭,竟无丝毫差失。

于是,两个人激动得哭着扔掉弓,在路上相对跪拜,请求结为父子。他们在胳臂上刻下记号,发誓决不把射箭的技巧告诉别人。

第十五部分

原文

造父之师曰泰豆氏①。造父之始从习御也,执礼甚卑,泰豆三年不告。造父执礼愈谨,乃告之曰:“古诗言:‘良弓之子,必先为箕;良冶②之子,必先为裘。’汝先观吾趣③。趣如吾,然后六辔④可持,六马⑤可御。”造父曰:“唯命所从。”泰豆乃立木为涂,仅可容足;计步而置,履之而行。趣走往还,无跌失也。

造父学之,三日尽其巧。泰豆叹曰:“子何其敏也?得之捷乎!凡所御者,亦如此也。曩汝之行,得之于足,应之于心。推于御也,齐辑乎辔衔⑥之际,而急缓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臆之中,而执节乎掌握之间。内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矩⑦,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诚得其术也。”

“得之于衔,应之于辔;得之于辔,应之于手;得之于手,应之于心。则不以目视,不以策驱;心闲体正,六辔不乱,而二十四蹄⑧所投无差;回旋进退,莫不中节⑨。然后舆轮之外可使无余辙,马蹄之外可使无余地;未尝觉山谷之险,原隰之夷⑩,视之一也。吾术穷矣,汝其识之!”

译文

造父的老师名叫泰豆氏。造父刚开始跟他学习驾车时,对老师的态度十分谦卑恭敬,三年过去,泰豆却不肯告诉他一点技术。于是造父更加谨慎谦恭地侍奉老师,泰豆才对造父说:“古诗说:‘制弓好手的儿子,必定先学会编织簸箕;好铁匠的儿子,必定先学习补缀皮袄。’你先观察我是怎样走路的。等你像我走的一样了,然后就可以执掌六根缰绳,能够驾驭六匹骏马了。”造父说:“我完全听从您的吩咐。”泰豆竖立起一根根木桩作为道路,每根木桩上仅够容下一只脚;又按步幅来安排木桩的间隔,然后踩在木桩上行走。只见他奔走往还,既不跌下来,也不走错。

造父向他学习,三天就全部掌握了木桩上行走的这种技巧。泰豆赞叹道:“你怎会这么聪明?掌握得太快啦!大凡驾驭车马,道理也同这一样。刚才你在木桩上行走,已经做到落脚得当,与心相应。类推到驾车上,就是用缰绳和衔铁协调驾车的马匹,而在嘴里吆喝的轻重之中掌握行车速度的快慢;在自己的胸中把握正确的驾驭方法,而在手掌中掌握适当的节奏。在内得之于心,在外则同马的脾性相契合。这样,进退就像踩着准绳一样直,盘旋就像照着圆规一样准确,就能走得远而气力有余,这便是真正掌握了驾驭车马的技术。”

“做到衔铁运用自如,就能与缰绳相应;缰绳调度得适当,就能与手掌相应;手掌操纵适当,就能与心神相应。于是就不必依靠眼睛来视察,不必依靠马鞭来驱赶;心神闲静,身体端正,六缰不乱,而二十四只马蹄落地没有差错;回旋进退,无不合于节奏。然后就可以在只容下车轮的小路上行驶,可以在仅容下马蹄的险道上驾驭;根本不觉得高山深谷的危险,也感不到原野洼地的平坦,看上去它们都是一样的。我的技术都告诉你了,你牢牢地记住吧!”

第十六部分

原文

魏黑卵以暱嫌杀丘邴章①。丘邴章之子来丹谋报父之仇。丹气甚猛,形甚露,计粒而食,顺风而趋。虽怒,不能称兵以报之。耻假力于人,誓手剑以屠黑卵。黑卵悍志绝众,力抗百夫,节骨皮肉,非人类也。延颈承刃,披胸受矢,铓锷摧屈②,而体无痕挞。负其材力,视来丹犹雏③也。来丹之友申他④曰:“子怨黑卵至矣,黑卵之易⑤子过矣,将奚谋焉?”来丹垂涕曰:“愿子为我谋。”申他曰:“吾闻卫孔周其祖得殷帝⑥之宝剑,一童子服之,却三军⑦之众,奚不请焉?”

来丹遂适卫,见孔周,执仆御之礼⑧,请先纳⑨妻子,后言所欲。孔周曰:“吾有三剑,唯子所择;皆不能杀人,且先言其状。一曰含光,视之不可见,运之不知有。其所触也,泯然无际⑩,经物而物不觉。二曰承影,将旦昧爽之交,日夕昏明之际,北面而察之,淡淡焉若有物存,莫识其状。其所触也,窃窃然有声,经物而物不疾也。三曰宵练,方昼则见影而不见光,方夜见光而不见形。其触物也,然而过,随过随合,觉疾而不血刃焉。此三宝者,传之十三世矣,而无施于事。匣而藏之,未尝启封。”来丹曰:“虽然,吾必请其下者。”

孔周乃归其妻子,与斋七日。晏阴之间,跪而授其下剑,来丹再拜受之以归。

来丹遂执剑从黑卵。时黑卵之醉偃于牖下,自颈至腰三斩之。黑卵不觉。来丹以黑卵之死,趣而退。遇黑卵之子于门,击之三下,如投虚。黑卵之子方笑曰:“汝何蚩而三招子?”来丹知剑之不能杀人也,叹而归。黑卵既醒,怒其妻曰:“醉而露我,使我嗌疾而腰急。”其子曰:“畴昔来丹之来,遇我于门,三招我,亦使我体疾而支疆,彼其厌我哉!”

译文

魏黑卵因为私仇而杀害了丘邴章。丘邴章的儿子来丹想报杀父之仇。来丹气势凶猛,但身体却相当瘦弱,数着饭粒吃饭,顺着风势行走;虽然怒火满腔,但无力举起兵器来报仇。可是他又耻于去依靠别人的力量,发誓要亲手用剑杀死黑卵。黑卵凶悍勇猛,超越常人,以一可以当百,他的筋骨皮肉,都和常人不同。伸长脖子让刀砍,袒露胸膛让箭射,刀箭的锋刃都折断弯曲了,而他的身体上却连一点伤痕也没有。黑卵倚仗自己的材力,把来丹看得不过像一只小鸟。来丹的朋友申他说:“你对黑卵仇恨极了,而黑卵轻视你也过分啦!你打算怎么办呢?”来丹流着眼泪说:“希望你替我出出主意。”申他说:“我听说卫国人孔周的祖上得到商朝大王的宝剑,一个小孩子戴佩着它就会吓退三军人马,你为什么不去请求孔周借给你用用呢?”

于是,来丹就来到卫国,拜见孔周,对孔周行了仆人礼节,他请孔周先收下自己的妻子儿女作为抵押,然后再把自己的要求讲了出来。孔周说道:“我有三把宝剑,听任你选择一把;但这三把宝剑都不能杀死人,且让我先说说它们的特点。第一把剑叫含光,看上去见不着它的形状,用它时感不到它的存在。剑锋过处,没有一点伤痕,刺过身体而感觉不到。第二把剑名叫承影,在早晨天色将亮未亮之时,当黄昏光线半明半暗之际,面北仔细观察它,看上去隐隐约约似乎有物体存在,但不能分辨出它的形状。剑锋过处,只发出轻微的声音,刺过身体而感不到疼痛。第三把剑名叫宵练,白天时只见它的影子,不见它的光芒;夜晚时只见它的光芒,不见它的影子。用它砍削身体,刷地一声砍过去,剑锋随过,伤口随合,虽然感到疼痛,但血水不沾刀口。这三件宝物,已经祖孙相传十三代了,从没有使用过它。装在匣子里藏着,从来没有开过封。”来丹恳求说:“虽然这样,我还是要求用下等的那一把。”

孔周便归还了来丹的妻子儿女,又与他清心斋戒七天。然后当天色半晴半阴的时候,孔周跪下传授宝剑,来丹再拜,受剑而归。

于是,来丹就拿着宝剑跟踪黑卵。趁黑卵喝醉酒仰面朝天卧在窗下的时候,来丹窜上去将他从头颈到腰部连砍三剑。黑卵毫无知觉。来丹以为黑卵已经死了,急忙离去。在门口碰见黑卵的儿子。来丹又挥剑连砍他三下,如同砍在虚空里。黑卵的儿子笑道:“你为什么戏弄我,对我招了三次手?”来丹听了。知道这种宝剑确实是不能杀人的,只得长叹着回去了。黑卵酒醒过来,对老婆发脾气说:“我喝醉酒,你却让我睡在露天,害得我喉咙疼,腰杆酸。”他儿子说:“刚才来丹到过这里,在门口遇上我,对我招了三次手,也使得我身体疼痛,四肢僵直。这家伙一定是在诅咒我们吧!”

写作背景

偃师献技”是列子在战国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所独创的科学幻想寓言,寓言中这个人工材料组装的歌舞演员倡者,不仅外貌完全像一个真人,能歌善舞,而且还有思想感情,甚至有了情欲,以假乱真,比已经造出的机器人还要高出一筹。寓言中的幻想利用了战国当时的科学技术成果,以当时科学技术发展为基础当做出发点。其深层寓意是对当时墨家代表人物崇尚技巧的议论。

周礼》的《冬官》部分,汉初已佚,后补入《考工记》,用以代替《周礼·冬官》。《考工记》是一部切实而具体的讲述生产技艺的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记述官府手工业生产工艺和质量规格的书籍。据后人考证,《考工记》成书约在春秋末战国初,是春秋末战国初一部有关手工业制造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汇编,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手工业制造的科学技术水平。

考工记》所记述的攻木之工有七种,攻皮之工有五种,刮摩之工有五种,抟埴之工有两种,还有设色之工、攻金之工等六大类30个不同工种。手工业工匠在生产实践中发展了数学、力学和声学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把这种知识具体地应用于手工业制造。据《礼记·檀弓》,孔子“谓为俑者不仁”。郑玄注:“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皇侃疏:“机械发动踊跃,故谓之俑也。”孔颖达正义:“刻木为人,而自发动,与生人无异,但无性灵知识。”又《孟子·梁惠王》:“仲尼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焦循《孟子正义》:《广雅》引(张揖)《埤苍》云:“俑,木人,送葬设关而能跳踊,故名之。”“为其像人者,谓为其像人之转动跳踊也。”可见木“俑”就是由简单机械发动能够自己转动跳跃的木人。春秋末战国初,公输般已能削竹木为鹊,墨子已能造木鸢“飞之三日而不集”(《墨子》《韩非子》《淮南子·齐俗训》)据汉代人记载,先秦已有一种自动木人,能驾驭木车木马走得很远。公输般造木人,御木车马,载母其上,一驱不还。(《论衡·儒增》)《偃师献技》正是在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基础上充分展开奇特的想象而创作出来的。

作品评析

本篇虚构了十五个诙诡奇谲的海外奇谈,这些奇谈皆以寓言故事形式出现,又多以问答方式表述,俨然战国时代的“十万个为什么”。奇谈不是为了惊世骇俗、故弄玄虚而作,其宗旨在于展示大千世界的恢弘,万千气象,无奇不有,其中不乏自然科学、朴素辩证法思想、做人处世的道理,有的充满科学幻想,这些对于人们认识自然规律,突破人们的一孔之见,开拓视野都具有积极意义。

殷汤问于夏革”的故事,试图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宇宙万物,用宏观思维方式认识浩瀚的宇宙的无限性,“无极无尽”、“无始无终”;认识四海之外的广阔,天地无极;认识物之巨细、修短,大者有东海之东的“归墟”,小者有焦螟群飞集于子的睫毛上,都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穆王西巡”展示了一个人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机器人”,比现代机器人还要先进。“鲁公扈、赵齐婴”讲的是换心术,已经达到现代医学水平。“造父学御”、“匏巴鼓琴”、“钟子期知音”、“甘蝇善射”等故事旨在说明学习技术是无止境的,不应自以为是,天外有天,必须不断精益求精。“大迷途”、“小儿辩日”、“火浣之布”等故事说明天下之大,亦有难倒圣人之事。“愚公移山”、“夸父追日”两个故事则告诫人们不应急功近利,应以愚公为榜样“无心而为功”,以夸父为戒,切忌“恃能以求胜”。

作者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是战国时期的道家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间承前启后的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人,大约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篇,遗成《列子》一书,余者皆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列子思想

《汤问篇》选自《列子

列子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他因为穷而常常面有饥色,却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还主张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学射》(《列子·说符》)、《纪昌学射》(《列子·汤问》)和《薛谭学讴》(《列子·汤问》)三个故事分别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了。又如《承蜩犹掇》(《列子·黄帝》)告诉我们,曲背老人捕蝉的如神技艺源于他的勤学苦练;还有情节更离奇的《妻不识夫》(《列子·汤问》)说明一个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