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雕漆

更新时间:2023-12-24 17:11

简介

工艺历史

综述

雕漆工艺和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有其自身的发展和风格演变过程。史料记载,北京雕漆始于代,兴于,盛于。据我国仅存的一部历史漆书,明代名漆工

宋元时期

宋、元的雕漆工艺,在唐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逐渐形成刀法藏锋不露、磨工圆滑的风格。宋代

明代

至明代,雕漆工艺发展很快,是我国雕漆艺术成熟的时期,并以明永乐宣德两世为最盛。当时的雕漆名手,都是世代相传,如张成之子张德刚,杨茂的后代杨埙,都成为技艺高超的名匠。明朝统治者为了享乐,于明永乐年间在北京设有果园厂,是当时宫廷制造雕漆工艺品的大型官办手工业作坊,制作出的工艺品供宫廷使用,生产的数量很大,技艺制作在继承宋、元风格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提高。当时的雕漆制品,仍以红为多,朱红含紫,稳重沉着。品种也以盒为多,盘、匣次之;小件较多,大件较少。制胎则以木胎、锡胎为主,也有金银胎。在图案方面,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的题材较多,这与元代花卉、锦地的做法大不相同,其刀法流畅,藏锋清楚,较宋、元两代的刀法变化要多,雕刻工细,表现形象生动。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在北京故宫、上海和南京博物馆都有珍藏。

明代建立的果园厂,集中了全国各地雕漆艺人,为雕漆工艺在北京地区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此,北京雕漆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漆器品种兴盛起来。据考证,除当时的果园厂官办雕漆生产外,民间的雕漆制作行业也有所发展,有的已作为一般商品在民间出售和流传。

清代

清代的雕漆工艺品,大多数是在乾隆和嘉庆年间所制。在乾隆年间,由于皇帝本人喜爱雕漆制品,因此,大力提倡生产,宫廷所用的雕漆品种繁多,这样便使雕漆生产在乾隆时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当时的雕漆制品,品种丰富,大屏风、桌椅、小盘、小盒、小瓶、小罐都有。以木胎、锡胎为主,也有用脱胎的,造型精致,富于变化,颜色也增多,并且还有与玉石镶嵌结合而成的产品。图案方面,除花鸟、人物外,开始有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在构图上绵密多层次,以多见长,和明代不同的是不注重磨工,但是,具有严谨、精致、华丽的特色;以花卉题材为多,有穿枝过梗、自然灵活、层次鲜明、立体感较强等特点。

但是,繁荣一时的北京雕漆,在乾隆以后却逐渐衰退,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已无官营作坊,技艺几乎失传。后由于清宫内需要修理雕漆工艺品,北京的民间雕漆又兴起。当时有油漆彩画艺人萧兴达、李茂隆等,他们从清宫内需要修理的破损雕漆品上得到启发,并合作创办了雕漆作坊,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下半年,在北京剪子巷美国旧金山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北京雕漆开始有了比较大的发展。1920~1934年之间,雕漆作坊发展到几十家,大都设在崇文门前门朝阳门

从清末到民国

雕漆主要工序为雕,主要原料为漆,故名为雕漆。北京雕漆有金属胎和非金属胎两种,前者是珐琅里,后者为漆里。着漆逐层涂积,涂一层,晾干后再涂一层,一日涂两层。涂层少者几十层,多者三五百层,然后以刀代笔,按照设计画稿,雕刻出山水、花卉、人物等浮雕纹样。所用之漆以朱红为主,黄、绿、黑等做底色,分为剔红(堆朱)、剔黄、剔绿、剔彩、剔犀等工艺品类。雕漆的工艺过程十分复杂,要经过制胎、烧蓝、作底、着漆、雕刻、磨光等十几道工序,各工序技艺要求都很高。

雕漆工艺过程十分复杂,要经过设计、制胎、涂漆、描样、雕刻、磨光等十几道工序,各工序技艺要求都很高。其中雕刻是最主要的工序。雕刻的刀法,过去主要是平雕,大量的是浮雕、镂空雕、立体圆雕等。雕漆的配色也很讲究,过去只有黑、红、黄、绿4种颜色,发展到白、杏黄、茶红、粉红等20多种。每种作品也由单一色彩发展到多种套色。这些产品,都具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原料辅料

漆料

制造雕漆漆器的主要原料是大漆,又名生漆、土漆、天然漆、中国漆,是从漆树上割取下来的浅灰白色液体树汁,漆树野生,在我国生长区域广泛。生漆干燥后具有抗热、耐酸、耐碱、耐潮、耐磨等天然优良特性;干锢后具有极具韵味和柔和的光泽,显得明润透体。在原生漆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可以得到制作漆器需要的各种漆料。

(1)净生漆:是对原生漆进行物理性能净化后所得。

(2)加潮漆:在净生漆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净水,用来补充原生漆在采割、运输、储藏过程中蒸发掉的水分,保持大漆原有的化学成份,使大漆的性能稳定不变,这样的加潮漆才能用来调制漆灰与调制其他色漆。

(3)罩漆:是由加潮漆添进适量比例的熟桐油调制而成,增加了漆质的柔软性和可雕刻性,它是配制各种色漆的基本成份。

(6)金脚漆:又称为金胶,浑金漆、贴金漆,油光漆。用干快净生漆加适量比例的熟桐油,搅拌均匀即可。主要用来粘贴金、银箔,金银粉。

(7)霸王鳔:又称漆鳔,漆胶。用净生漆与白色面粉按一定比例调制而成,主要用来制作脱胎器,糊布,或用以粘接剂用。.

解放后

1951年4月,由44名雕漆手工业劳动者组成北京雕漆生产合作社。由于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雕漆工艺品出口数量也逐渐增多。1958年北京雕漆生产合作社正式转为北京雕漆厂,职工人数由原来的40多人发展到512人。

屏风,雕刻完成后,镶进墙壁,乍看去,酷似建筑物本身原有的一个自然装饰部分,所以称之雕漆墙壁。它的图案选择可根据用户要求而异,有山水花鸟盆景,也可设计传统的中国历史故事图案。这是雕漆艺术为现代化建筑配套服务迈出的可喜的一步。此外,雕漆产品生产了大量的实用品,为国家扩大了出口,增加了外汇的收入。由此可见,雕漆工艺只有越来越向实用综合工艺发展,才能表现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广阔的前景。

北京雕漆在雕刻技艺上也有新的发展。过去一般是平雕,现出现了浮雕、镂空雕、立体圆雕。用漆的颜色也比过去大为丰富;“雕漆花篮盘”是一件用浮雕、镂雕、立雕技术相结合而制成的新型产品,它不仅进一步表现出雕漆手法,也扩展了新的内容。它是模拟竹编花篮形象浮雕而成,篮中的花有月季牡丹桂花梅花等,花瓣、花蕾、花叶、花枝相间交错,姿色万千,是通过立雕、镂雕而成的,仔细观赏,整个花篮突破画面,有很好的立体感,宛如一簇盛开的鲜花。这件作品是雕漆技艺进一步提高的代表作,受到工艺美术界高度的评价,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在全国工艺美术品展览会上被评为优秀作品。又如“雕漆球”,可以说是北京雕漆新工艺、新造型的体现。它是用多种漆的颜色套雕的多层漆球,层层都有精美的图案和花纹,球的每一层都可以灵活地转动。

雕漆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多数产品从设计到出厂要半年时间,高档产品则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这是由于在雕刻以前,需将调配好的漆料反复多层地涂在胎型上,待漆半干时(由液体变成固体),才可用刀在上面雕刻出各种图案、纹样,并衬托以各种精美的锦纹,使漆层具有浮雕效果。由于所用漆色和技法不同,分别有剔红、剔黄、剔黑、剔彩、剔犀之称。两种或三种色漆以一定厚度交替涂在胎型上,然后按一定的角度刻出云头或回纹等图案,在刀口的断面上可以看出不同漆层的叫剔犀。北京雕漆以剔红、剔黑为主,其他如红底黑花、黑底红花、黄底红花、绿底红花以及黄、绿、红三色的剔彩也常见。雕漆产品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技艺是:

设计

根据客户需要或设计师的创作进行。具体设计又分两种:一是造型设计,如瓶、罐、盒、盘等,又发展了实用品,如家具、立体兽类等。二是图案纹样设计,根据造型特点,设计出山水人物、花鸟、龙凤等外观图案。

制胎

根据造型设计制成胎型,称为制胎。解放前的北京雕漆,继承明、清两代的传统工艺,一般都用木胎、锡胎和脱胎。解放后北京的雕漆多以铜为胎,内壁用珐琅釉作里。家具和立体兽用木胎或脱胎,而且用黑退光漆作里。这样不仅美观,而且可防止胎型受潮和变质。

光漆

在做好的胎型上反复涂上漆层,称为光漆。第一层漆涂上阴干后,再涂第二层,如此反复,达到工艺所需要的厚度为止。一般产品涂漆数层,厚约6毫米。

画工

将设计好的图案和纹样画在光漆后的胎型上,称为画工。画工的主要用具是毛笔,画时要求线条流畅,图案清晰,力求符合设计原样。较大批量的产品采用制版复印的办法,但还需进行补画才行。

雕刻

烘干磨光

将雕刻后的器皿放入干燥室内烘干,使其坚固。磨光要求色泽光润,藏刀不露。经过磨光,一件完整的雕漆工艺品即告完成。

雕漆的品种有上千种,主要有瓶、罐、盒、盘、烟具茶具酒具家具灯具文具挂屏围屏插屏壁画、炉、鼎、熏、壶,以及立体鸟、兽、佛、仕女、现代人,还有小件首饰、珠子等。

北京雕漆的风格是:雕工细腻,造型别致,古雅大方,品种丰富多彩,富有变化。它在表现人物形象、室内室外景物的层次深度上,都有独特的效果。

代表作

《木兰从军周夔耳大瓶》就由著名老艺人孙彩文设计,著名老艺人马海清刘春林、董茂林、朱廷仁、刘金波、杜炳臣等十余最高艺人共同创作完成。这个作品是解放后,首次制作的高档雕漆精品。也是雕漆自1905年在北京恢复已来的巅峰之品,被国家列为永久收藏品。

《剔红四方鬲角镂空花篮盘》由著名老艺人杜炳臣制作,获1984年莱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金质奖。被列为国家永久收藏的国宝。

《五子献寿荷叶盘》由著名艺人刘桂芬制作,人物个性鲜明,衣纹服饰也飘洒自然,浮雕效果强烈。1987年刘桂芬应邀到日本参加民间工艺表演大会。

《髹饰录》明·黄成

《髹饰录解说》王世襄

《北京雕漆》画册李一之

《北京一宝——雕漆》李一之

《中国雕漆简史》李一之

《雕漆》(北京非遗丛书)李一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