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

更新时间:2023-11-17 12:38

华夏(Huá xià)是中国的古称,同时也是汉民族的别称。

词语释义

先秦的华夏仅仅用来代指、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再加上行周礼与臣服于周朝的宋、陈等异姓诸侯。

到了战国时期,楚、赵、魏、韩、齐、燕六国及秦国都被视为“诸夏”及九州(华夏)的组成部分。汉代在先秦诸国的基础上萌芽出後世汉族九州的概念。

自汉代以后,“华夏”成为汉民族的别称,同时也是汉地别称,而“华人”一词在狭义上是指汉族。

作为名山大川的四渎五岳五镇也是在九州(华夏)的范围之内。

四渎∶黄河、济水、淮河、长江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华夏的地理范围萌芽于先秦,其地理范围自汉武帝以后稳定不变。

先秦的华夏地域

公元前3707年,轩辕黄帝的地域东至东海、西接崆峒山、南包洞庭湖益阳一带、北达釜山,到了黄帝之孙颛顼时,华夏氏族集团的区域得到了扩大,西极腾格里沙漠、南抵南海。

大禹受帝舜之命治水,把华夏的地域分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禹贡》虽然托名为大禹所作,其实却是战国后的作品。以前的学者都以为《禹贡》为夏朝史官甚至是大禹本人的著述,早已为学界所否定。)

后来曾经从冀州中分出幽州、营州、并州三州,与原有的九州合计共十二州,所以九州时而又被称为十二州。

西周时把九州中的徐州并入青州、梁州并入雍州,同时又从冀州中分出并州、幽州,所以周代的九州分别为扬州、荆州、豫州、青州、兖州、雍州、幽州、并州。

东周时期,秦、楚、赵、魏、韩、齐、越、燕、卫、鲁等诸侯国及周王畿都被视为九州的组成部分,楚简《容成氏》也有涉及禹贡九州的记载。

东汉十三州:司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一州所辖郡、国多少不等。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后,州逐渐变成行政区。

西汉

西汉有十三州及司隶,十三州分别是并州、冀州、幽州、青州、兑州、豫州、徐州、扬州、交州、荆州、益州、朔方及凉州,其中益州即是九州中的梁州;幽州与并州是由冀州分割出来;凉州本来是属於雍州的;交州在十二分野中被划归九州中的扬州;朔方是由雍州分割出来;而司隶分别属於冀州、雍州、豫州三州。

因此西汉一司隶及十三州的范围等同於九州(华夏)的范围。

在十二分野中的三河即河东郡、河内郡、河南郡三郡的合称,河东郡、河内郡属冀州,而河南郡属豫州。

东汉、三国

汉末的冀州,其范围至少相当于今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山西、陕西六个省市全部地区及内蒙一部份地区。同时,汉代及三国时人口中的“天下”是九州(中国)的代指,“中国”反而只是占有中原的王朝政权的代指,或中原的代指。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尚未平定潼关以西、淮河以南,而荀彧则对曹操说:“今华夏已平”。亦说明此时的“华夏”一词是中原的代指。

建安十八年(213年)曾经重新分置全国所属九州州域,冀州范围相当于今辽宁、河北、山西、北京、天津及内蒙一部份;雍州州域范围辖有今陕西、甘肃、宁夏;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及广西一部份属益州(梁州);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及河南南部是荆州辖境。

晋代

晋代的华夏范围与汉代华夏范围相当,按《晋书·地理志上》及《晋书·地理志下》所描述,西晋全国十九个州各自所属的九州(华夏)州域如下:

隋代

按《隋书·地理上》、《隋书·地理中》及《隋书·地理下》所述,隋朝全国各郡各自所属的九州(华夏)州域如下:

明代

洪武帝认为“中国之旧疆”(华夏)包括闽粤(今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省)、江东、湖湘襄阳(今湖北湖南二省)、赣城(今江西省)、长淮(今江苏省及安徽省北部)、齐鲁、河洛(今河南省)、幽赵晋冀(今河北山西二省及天津北京二市)、秦陇(今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巴蜀(今四川省及重庆市)、云南在内。

根据四库全书版的《明一统志》,明朝全国属于九州(华夏)州域内分野的府县如下:

现代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