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传播

更新时间:2022-01-14 20:03

口头传播亦称语言传播。主要借助有声语言进行的信息传播与交流。人类最原始、古老、普遍、基本的传播形式,其他传播形式的基础。口头传播简便,一般不需借助其他媒介,易于表达感情,易于达到相互理解和沟通,效果明显,反馈迅速、及时。但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距离和范围有限,信息不便于保存。为了克服口头传播的局限性,人们逐步发明了记录语言的文字和其他机械传播媒介,丰富了信息交流方式,扩大了传播距离和范围,并能够存储信息,以备随时利用。

简介

口头传播,也可称为有声语言传播、口语传播,是传播学专业术语。口头传播是指传播者(说话人)通过口腔发声并运用特定的语词和语法结构及各种辅助手段向受传者(听话人)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

人类经过了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和现在网络传播阶段的发展。但最原始的口头传播仍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播方式之一。我们日常接待、新闻发布、演讲、沟通性会议、公务谈判和演说等场合均使用口头传播。可以说,在网络传播时代的今天,口头传播仍是应用最广泛的。

传播时代

在正式的人类形成之前,人类的远祖——猿类的信息处理,和其他高等动物并没有多大差别。 如野生动物为了群体的安全,有专职的哨兵,发现情况就立即向大家通风报信。甚至在蚂蚁、蜜蜂等社会性较强的生物群体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通信联络系统。在由猿到人的本质转变中,在长期的信息处理过程中,传播行为不仅使信息能力提高和信息量增加,而且还是推动由猿到人这一转变的动力。此后,信息传播就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从时间上看,在人类早期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嘴巴是主要的信息传播手段。因此,学术界一般把初期信息传播的历史,称之为口头传播时代。

传播形成

我们知道,几十万年前的那些祖先尽管大多数能发音,甚至存在一定的语言现象,却并没有真正的语言系统,如猩猩、猿人。人类的语言是怎样产生的?在语言产生以前,人类已经在进行着传播——非语言的传播,人类已经能够通过叫喊、作出姿势等,来表达某些意思和意义,这种非语言基本上属于身体语 言,故简称体语。体语是有声语言的前身,这种体语仍残留在今天的语言传播中。体语和语言表达在人际交流中处于同样的地位和作用,二者是同质异构的互 补关系,二者之间并没有附属关系,更不是谁是谁的副产品。体语不是语言的副产品,不是语言的附属,所以,体语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它可以独立表达意思,传 播信息。我们认为,语言的产生不仅仅是生理机制的进化,还有信息传播等因素有关。原始人类在劳动和交往中,并不一定需要语言,如同动物界也在劳动和交往甚至有复杂 的信息传播系统,但确实没有语言的存在。语言是有意义的形式,是信息的载体,所以,语言的产生一定与信息传播紧密相关。当某些正在渐渐具有人的属性的动 物,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的时候,已开始把某些声音同某些经验或行为(信息)相联系。在固定情景中,这些声音选择了使它们与之联系的原来的经验中的一部分含义,于是把声音赋予了这种信息及其含义,使声音渐渐脱离固定情景,成为语言工具。已经成为人的猿人有了自己的语言工具之后,就能比祖先们更有效地理解、 接受信息,并有效地转告给其他成员,更有效地组织自己的社会关系,把自由的自然群体变为更加紧密的社会群体。换句话说,人类比其它动物更有效地利用信息了。

传播的补充手段

随着人类的进步,原始群、氏族、部落乃至国家的形成,生活范围的扩张、迁移,原始的口头传播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人们需要有一种能比声音传得更 远、更广、更有效率的传播。于是人们在口头传播之外,又发明了结绳纪事、击鼓传讯、烽火报警、实物表意、图画传声等传播方式,作为口头传播的补充。

击鼓传讯,在古代印度、非洲曾是口头传播之外主要的传播手段。古印度人经常用不同的鼓声向远方报告敌人入侵,或哪里发生地震等灾害。而非洲各民族则有专门 而复杂的鼓语,用以传播复杂的信息。中国民间流行的“打更”习俗,晚上由轮流值勤的更夫敲打竹管或锣,向大家报告作息或急情等(我们相信这种传统习俗就是 从远古流传下来的)。至今,一些地方还存在村级治安联防打更巡逻,编班站岗,每天夜里一直打更巡逻到天亮。据《杭州日报》2004年6月6日报道,杭州市 一些旧小区尚在打更,随时随地进行巡逻管理。实际上这也类似于鼓语,承担着信息传播的作用。

实物表意是远古人类常用的一种传播手段。这种实物表意方式,在如今仍处于原始社会的部落里,仍不难看到。在古代美洲也出现过用贝壳记载、传递内容的信件。树叶信、贝壳信,都是原始信函的雏形。那么,原始通信活动,应该在文字产生以前。一般人认 为,有了文字,才出现信件。这是较为狭义的认识。

图画传播,在原始社会里广泛流行于美洲印第安人居住地。我们现在看到的史前陶器上的图画、悬崖上的岩画,这些史前艺术与原始宗教杂合在一起,学者 们较多注意对其进行艺术和宗教分析。

局限性

空间上由于生理的限制、人类声音传播的范围有限;时间上口口相传、时间长了之后信息容易失真。

历史意义

在于语言是思想的手段,语言越丰富、生动会使人类的思想越深刻越复杂。

新闻传播

语言的产生,对人类历史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在语言产生之前,人类只能发出一些最简单的、来源于其身体结构的声音和姿势,从而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很少超越实 际经验的范围。“因为语言是思想的手段,正如簿记是商业的手段一样。它把思想记录下来和固定下来,使得思想能发展成为越来越复杂的观念。”②作为思想的材 料,新闻消息成了语言交流的主要内容。

远古时代的口头新闻传播,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地区,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它包括个人与个人的交谈,众人在一起的议论,氏族公社、血缘家族 和部落的各种行政会议,广泛流传的民谣、说唱,和田边地头的传闻等。这些交流所传播的,固然不全是新闻性内容,但是可以肯定,新闻题材占有相当的比重。除 了上述形式外,在东西方不同的国家,还有一些特殊的传播方式。如古代雅利安部族中的行吟诗人,他们是口语发展的产物,又是促进口语发展的因素。他们向人们 弹唱或背诵以往史事和在世的头人及其人民的事迹;他们还讲述自己编撰的故事。就其承担的职责和使命而言,他们是活的书本,活的人物史,是历史学家,同时也 是最早报道现实变化的新闻记者。古希腊著名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就是这些行吟诗人历代累积的成果。古希腊还有一次著名的口头新闻传播。在公元 前490年5月,波斯帝国重兵侵犯希腊城邦,在雅典东北部的马拉松平原登陆。希腊人奋起抗击,以弱敌强,终于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士兵菲迪皮茨奉命从40多 公里外的马拉松战场以最快的速度不停地跑回雅典,向聚集在中央广场的人群激动地宣布:“我们胜利了,雅典得救了”,一报道完这一重大消息,他就倒地牺牲 了。为了纪念菲迪皮茨,人们创立了马拉松长跑比赛。(①(英)赫·乔·韦尔斯著,吴文藻等译:《世界史纲》,第124页。).

古代波斯帝国,在国王大流士统治时期(约公元前558年至公元前486年),曾于国内交通干道沿线,有时为了取捷径,在山头、湖泊地带设立高台,在那里派 驻专职通讯兵。每有重大事件,便令他们高声呼喊,用语言接力的方法,向各地传达命令。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的恺撒大帝在征服北方蛮族高卢时,也发现高卢 人利用和波斯人类似的方式,“用巨大的呼叫声互相传递消息。”

在古代印度,当佛教兴起后,云游和尚除传教外;还要给人们讲述他看到和听到的新闻。基督教传人印度后,传教士们也旅行各地布道和传播新闻。当时的惯例是, 寺庙和修道院的主持人允许不同宗教的传教士于每年雨季在自己的寺庙和修道院居住四个月。在此期间,和尚和教士辩论宗教教义,同时也交换新闻信息。由于各种 宗教的信徒越来越多,每年有很多教徒离开家乡到很远的地方去朝圣。这些朝圣者又成了一批新闻传播者,而庙会和节日庆祝场所则是交换信息的最佳所在。

在其他古代文明和民族地区,也流行着上述类似的口头传播。口头传播作为人类交流的主要手段,对于社会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人类生理和口头传播 本身性质的局限,口头传播的影响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一方面,人们的声音传播范围有限,一旦超过有效的范围,传播的内容,将无法为其他的人类所知晓;另方 面,口口相传、语言接力式的传播,往往会导致信息失真,天长日久,最后的受众所听到的内容,与传播者最初发布的消息相比,难免面目全非。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