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研究

更新时间:2024-09-17 14:49

《古文字研究》是2008年9月1日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图书,由相关古文字研究所编。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古文字研究人员的研究成就。

内容简介

《古文字研究(第27辑)》主要内容:古文字学界为什么能够在构建群众性学术团体方面率先迈出如此关键一步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可能得益于祖宗的赐予。20世纪70年代是我国考古发现的黄金时代,一批批周原甲骨、战国铜器和秦汉简帛相继被发掘出来,令海内外学术界为之轰动。即便在十分封闭禁锢的“文革”时期,有关单位也不得不举办诸如“出土文物出国展”之类的活动,《文物》、《考古》和《考古学报》也得以先行复刊;国家文物局还特地组织专业人员从事出土秦汉简帛的整理工作。尽管当时主其事者也标榜“为政治服务”,但客观上却显示出古文字学这门古老而富生命力的学科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它是打开古代历史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因而受到一些有真知灼见的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其次是当时《古文字研究》的现状令人堪忧,抢救工作迫在眉睫。回顾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成立前的情景:专业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在古文字学界享有崇高威望和重大影响的郭沫若同志刚刚谢世,唐兰先生卧床不起,容庚和徐中舒二老也因年迈不能远行;40岁以上的专业人员为数不多,30岁左右的专业人员稀如凤毛麟角。加上工具书奇缺,技术设备落后,所有这些,与层出不穷大量涌现的古文字资料形成了强烈的落差,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改变。然而,促使迈出这关键一步的更加直接的重要因素,则是以于省吾老先生为首的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学术团队勇于肩负历史使命和富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他们冲破重重的枷锁,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提出了各种可行的方案,动员所有的力量,争取各方的支持。记得从1978年上半年开始,中华书局的赵诚同志即多次将于省吾老先生关于组建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的方案带到北大、川大、中大和考古、文物单位征求意见,他纵横穿梭,舟车南北,终于促成这一举世瞩目的创举。

目录

曾宪通:卅载回眸(代序)

陈光宇:世界四种古文字的起源时空与文字结构

李先登:三论汉字的起源与形成

王晖:新石器晚期组词成句类陶文与汉字的起源

蔡运章:论远古纺轮刻辞及其重要价值

徐义华:商代的天命思想

范毓周:殷墟卜辞中的“示典”

孙亚冰:易国考

黄天树:谈谈殷墟甲骨文中的“子”字

连劭名:卜辞中的“游泛有疾”与《周易》

沈建华:释殷代卜辞择日术语“易日”

沈培:殷卜辞中跟卜兆有关的“见”和“告”

林宏明:说殷卜辞见字的一种特殊用法

季旭升:说髀

冯时:释“(离隹)”

刘桓:释甲骨文“*、遏”

张世超:释“*”

蒋玉斌:释殷墟自组卜辞中的“兆”字

刘源:殷墟“比某”卜辞补说

董莲池:“*”字释祷说的几点疑惑

何景成:释“花东”卜辞的“所”

陈剑:“邍”字补释

郭静云:甲骨、金、简文“弄”字的通考

游顺钊:殷商卜辞前“家”的原始义蠡测

朱歧祥:论由系联的方法扩张研治花东甲骨的材料

蔡哲茂:殷墟甲骨新缀七则

王蕴智门艺:黄组田行卜辞新缀14例

程鹏万:刘家庄北Ml046出土石璋上墨书“*”字解释

麦里筱:古汉字的第一个难产的标点:商周甲金文的重文符号“=”

赵诚:西周金文构形系统二重性探索

张懋镕:关于探索“复合族徽”内涵的新思路

严志斌:商周复合氏名探析

朱凤瀚:由伯*父簋铭再论周厉王征淮夷

叶正渤:宣王纪年铜器铭文及相关问题研究

林沄:碉生尊与碉生簋的联读

陈英杰:谈*簋铭中“肇享”的意义

武振玉:两周金文“暨”字用法释论

周宝宏:西周金文考释六则

张桂光:金文札记三则

张富海:读新出西周金文偶识

胡长春:金文考释二则

庄惠茹:金文“某伐”词组研究

李家浩:释老簋铭文中的“滤”字

陈絮:关于“*”字本义的一个假说

罗卫东:释新刊布应公鼎名“*”

魏宜辉:说“裔”

孟蓬生:解“颐”

赵平安:唐子仲濒儿盘匜“*”字考索

刘雨:《商周金文总著录表》前言

裘锡圭:谈谈三年垣上官鼎和宜阳秦铜鍪的铭文

祝敏申:读中山国铜器铭文札记

白于蓝:读中山三器铭文琐记

唐友波:中山王*“九祀”壶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

陈平:燕国“燕”名之由来与“燕毫”、“匽毫邦”再议

吴振武:谈珍秦斋藏越国长铭青铜戈

黄锡全:介绍一件韩廿年冢子戈

韩自强:过眼云烟一记新见五件晋系铭文兵器

吴良宝:兵器刻铭与战国韩南阳郡新考

下田诚:再论三晋“冶”字

萧毅:“中清”玺考

刘钊:秦“敬老思少”成语玺考释

陈隆文:负夏方足布地望考辨

董珊:侯马、温县盟书中“明殛视之”的句法分析

……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