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州梆子

更新时间:2024-08-28 15:34

同州梆子,陕西省大荔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同州梆子在明末已有班社演出活动,据同州梆子老艺人王谋儿(清光绪中叶生)述,李自成于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率农民起义军在蒲城孝通(县南,与渭南相临)练兵时,曾以同州梆子戏作为军戏娱乐将士。后携带其入京。又传播到中原和江浙、湖广等地。大荔等地民间流传的谚语:“城南出了个驴子欢(指明末同州梆子艺人吕子谦),一声就能吼破天。不唱戏,没盘缠,跟上李瞎子(即李自成)过潼天。唱红了南京和燕山,不料一命丧外边”。清徐珂在《清稗类钞》中也说“秦腔明季已有,以李自成之事证之。”凊康煕三年(1664年),与西京乱弹一起应召赴京演出的有同州梆子邹家班,著名艺人有合阳的黄菊花(艺名),同州的白牡丹(艺名)等。

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同州梆子的唱腔音乐和秦腔一样,板式变化体的各唱腔板式已基本形成,并逐步形成了独有的音乐特色,唱腔有“平侧二调”,伴奏以二股弦领奏,乐器有月琴、琥珀、琵琶等,定“三眼调”,与同时形成的礼泉腔周至腔、渭南腔并驾齐驱。同时出现了居凤班、双凤班等班社涌现出同州的小惠、蒲城的黄三、长安的喜儿澄城的郭九、周至的琐儿等一批艺人其中琐儿、小惠进西安搭双庆部献艺,与渭南腔祥麟同获关中戏曲“三绝”之誉。

嘉庆至光绪年间(1796年—1908年),是同州榔子发展的盛期,各种唱腔板式已发展得相当完善,并有了硬音、苦音两种旋律形态,文、武场乐器、锣鼓经、曲牌相当丰富,各种彩腔均已完善,演唱演奏技艺大为提高。演出班社继道光咸丰年间(1821年—1861年)的四大班(潘汉龙斑、齐唐班等)八小班(八牛村班刘村班等)后,到光绪二十年,班社多达30多个,出名的有清泰班、三合班、德胜班等,著名角色有:生角郓宝儿(艺名麻子红)随官儿、冬至儿等,旦角有兴业儿、长命儿等,净角有五五子、虎虎子等,丑角有皂皂子、兰州儿等。“盖陕西”长命儿及须生王谋儿等曾去北京搭班多年,利威唱片公司为长命儿灌制《白蛇传》《汉兴图》唱片两张。渭南“十二红”薛固九进京献艺后,改搭直隶梆子班演出,享誉京城。一些艺人还在京成立了“义泰班”,驻北京演出多年。此外,六指儿、拜家红及一声雷等到四川和湖北演出。大荔李狗娃班、朝邑兴盛班北赴山西太原等地演出。上演剧目空前丰富,大批手抄本留传于世,如嘉庆十年(1805年)抄的《画中人》、十三年(1808年)抄的《刺中山》等数十本。一些文人学士也投入剧本创作,如合阳雷学谦写的《青云庵》、许攀柱写的《碧天砂》等许多出版作坊大量刻印剧本,如大荔三元堂、清义堂、华县永庆堂等木刻的《铁角坟》《下河东》等,都是同州梆子的独有剧目。

中华民国初年,以西安易俗社为首的西安“改良秦腔”迅速发展,渭南、大荔、华县、蒲城等地班社,纷纷掀起学唱“改良秦腔”风潮,转将旧习同州梆子遗弃,使同州梆子的活动地域日趋缩小,再加上战乱和饥荒,到20世纪20年代,专演同州梆子的班社已荡然无存,仅有石拐子于陕北绥德成立同州榔子班演出。著名艺人如华阴牛百顺、潼关朱恰堂等去兰州搭班演出,“咬牙旦”赵杰民等进西安易俗社等秦腔班社任教或演出。20世纪30年代后,已成绝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同州梆子得到了新生。1956年举行了展览演出。1957年省戏校设立同州梆子班,招收了80名学员,聘请了同州梆子老艺人任教,其中有名颁生王谋儿(艺名活韩信)、小旦朱林逢(艺名迷三县)、文武小生赵东郎、大净王麦才、二净王赖赖、正旦王志玺、小丑刘省三、长靠须生何祥初、武教练张健隆、花旦王德元(猛开花)、乐师王宏生、段俊峰、李海运、姚金贵、王瑞亭等。学生在继承同州梆子的同时,受尚小云、徐碧云等京剧名师的指导,学习、继承演出了30多个本戏和90多个折子戏,并训练了一批乐队演奏员,参加了1958年西北五省戏曲观摩演出。1960年陕西省青年演员会演,有12名青年演员获奖,戏校榔子班也获“红领巾”剧团称号。

1961年同州梆子班进京演出了《破宁国》《石佛口》《辕门斩子》等剧,引起戏剧界的关注。周贻白观看演1964年该班学生毕业分配至渭南,成立了渭南专区同州梆子剧团,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开始而解散。1979年又于西安恢复成立了陕西省同州梆子团,除恢复上演传统剧目外,还试验演出了一些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再次使同州梆子获得了新生。

文化特征

曲牌

同州梆子的曲牌,共有450多首。它的来源,一是吸收了民间器乐曲,二是借用了昆曲的曲牌。这些曲牌又分为不用笙、管、唢呐而加入竹笛的“弦乐曲牌”,不用弦乐的“唢呐曲牌”和只用笙管的“笙管曲牌”三种。其中较常用的曲牌有《割韭菜》《钻烟洞》《地溜子》《将军令》等。

唱腔

同州梆子唱腔系板式变化体,有欢音和苦音之分,主用本嗓歌唱。有【塌板】、【滚板】、【代板】、【摇板】、【尖板】等基本板式,彩腔较多,善用“安”字拖腔。伴奏乐器以二股弦为主,辅以三弦、胡琴、琵琶、琥珀等。唱腔过门短促,更显“繁音激楚”之美。

脚色行当

脚色行当齐全特重花脸、须生、正旦、武生等四梁柱为主体的组班体制。分行比较严格,旦行的老旦、正旦、花旦,生行的须生、老生、红生,净行的大净、二净、三花脸,小生行的文生、武生,丑行的文丑、武丑,都有严格的区分。

代表剧目

同州梆子的剧目很多,到1994年搜集、整理、记录在案的有200余本。这些剧目取材十分广泛,并以大型历史、传统剧见长。所以,人们称同州梆子为“多净多生多旦戏”。代表性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画中人》《破洪州》《麟骨床》《斩韩信》《鼓滚刘封》《夜审潘洪》《十四王带箭》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历史价值

同州梆子是中国梆子戏之鼻祖,其声腔形成历史源远流长。它是在“西音”、“秦音”、“秦风”、“秦声”音乐舞蹈基础上,逐渐演演变而成。前代学者有“秦腔俗称梆子腔,盖因其以木棒为乐器而得名者也,其来源极古,有谓肇始于战国”,“秦声即燕赵悲歌之遗响也,传入秦后,其声乃益激越,后世之秦腔实际胚胎于此焉”的说法。

现实价值

同州梆子是同州人民乃至西北地域之所向往和追忆的古老剧种,研究和整理演出、保留是戏曲界的责任,能唤起群众对戏曲的热爱,更进一步活跃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对研究秦腔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传承人物

何满堂,男,汉族,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大荔县申报。

保护措施

1994年,由大荔县剧团整理同州梆子唱段,并由陕西省电视台录制播放。

2003年,大荔县地方政府拔专款五千元,大荔县文体局向社会筹集资金壹万伍仟元,用于普查、整理、保护同州梆子剧目和收集整理音乐唱段。

2003年,大荔县文化馆全面走访和了解同州梆子的情况,并对有关的资料进行全面的录音、录像、建档和收藏。

2006年,大荔县文化馆找寻健在的同州梆子老艺人并整理音乐资料。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同州梆子项目保护单位大荔县剧团演艺有限公司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2018年11月24日晚,大荔县剧团的 “同州梆子”《断桥相会》参加由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2018戏曲百戏(昆山)盛典。

2019年1月18日,同州梆子《枣花香》参加陕西广播电视台《秦之声》栏目组在大荔县举行的“秦之声走进大荔・大荔人民过大年”大型活动。

荣誉表彰

2016年10月19日,《银镯鉴》在富平剧院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展演。

2016年10月29 日,《银镯鉴》在中国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展演活动中展演。

2018年10月13日,同州梆子现代戏《枣花香》在河北省石家庄参加2018年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