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舆万国全图

更新时间:2024-07-22 22:54

《坤舆万国全图》是利玛窦李之藻合作绘制的世界地图,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它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改变了当时通行的将欧洲居于地图中央的格局,而是将亚洲东部居于世界地图的中央,此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先例。

大事记

背景概述

该图于明万历三十年在北京临摹后,原本在国内渐渐失传。直到1922年,这幅图的临摹版出现在北平的古董市场上。

1922年,北平悦古斋主人韩懿轩有个16岁的儿子叫韩博文,他自幼学画、习书,常随父去古玩集市,虽未成年,已俨然是行内人了。这一年,韩博文在晓市上看到一幅很大的地图,摊贩说是宫里出来的东西,要价20大洋,围观的人群均对此不以为然。韩博文却仔细的观察起这个地图,只见地图分六幅,第一幅右上角有《坤舆万国全图》六个字及长篇题识,全图彩绘世界之地貌,中国正居其中,还有大量的地名标注。

韩博文看后不动声色将《坤舆万国全图》买下,带回悦古斋给韩懿轩看。韩懿轩也说不好这件东西的来历,于是请好友金梁过目。金梁是晚清进士,知识渊博,他略加考证,即确认此图乃是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应为清宫内藏。

韩博文年纪轻轻就在晓市上收购到珍贵文物的消息不胫而走,常在悦古斋购买字画的一个美国人听说后,特意来到悦古斋要求高价收购此图。这时商务印书馆经理孙伯恒得知后立即告知了北平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时任馆长的裘善元立即派人与悦古斋磋商,并请金梁从中帮忙以重金将该图收购。

随着抗战爆发,《坤舆万国全图》随其他的文物南迁,流转到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也就是南京博物院的前身。全国解放后,这幅地图最终留在南京博物院。

地图介绍

《坤舆万国全图》长380cm,宽192cm,图的开头是用楷书题写的图名《坤舆万国全图》。南京博物院研究人员告诉雅昌艺术网:“古代用乾坤指天地,坤就是地的意思,舆的本意是车底座,延伸为承载万物。古人把地图称为舆图,《坤舆万国全图》也就是今天所谓的世界地图。”

整幅地图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主图,也就是椭圆形的世界地图,地图用多种颜色描绘而成,南北美洲用粉红色,亚洲呈现淡淡的土黄色,欧洲和非洲近似于白色,山脉以写景法描绘,用淡绿色勾勒,河流以双曲线绘写,海洋用深绿色画出水波纹,五大洲的名称是红色字体,国名和地名都用墨笔书写,以字体大小作为区别,整幅地图和谐而又富有层次感,颜色淡雅,视觉舒适,便于观看。

地图上标有的五大洲中,包括当时刚被发现的南极洲,说明图的内容是很新的。图上没有绘出澳大利亚,那是因为澳大利亚当时还没有被发现。

在各大洋中,绘有16世纪不同类型的帆船9艘,在各个海域中,还绘有海狮等海生动物15头,南极大陆上还绘有陆上动物大象狮子驼鸟恐龙等8头。地图中的插图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地图变得形象生动。

第二部分是四个角的天文图和地理图,右上角画有《九重天图》,右下角为《天地仪图》,左上角是《赤道北地半球图》和《日月食图》,左下角曾有《赤道南地半球图》和《中气图》,这些辅助作用的小图包含了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开拓了当时国人的眼界。虽然这些知识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常识,但在明代可谓耳目一新。

第三部分则是解释说明的文字,利玛窦在文中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自然资源宗教信仰等。比如,他介绍了南美洲国家伯西尔(即巴西):“伯西尔,此言苏木。此国人不作房屋,开地为穴以居,好食人肉,但食男不食女,以鸟毛织衣。”这幅地图还保留了母本的全部序跋,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地图解读

南京博物院研究人员告诉雅昌艺术网:“中国人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出现了地图的概念,《墨子·地图篇》中就有文字描述过地图、汉代马王堆出土帛画中也有地图的雏形。但是中国古代的地图始终介于图像描绘和山水画之间。和利玛窦所绘《坤舆万国全图》是有很大差别的。”

“《坤舆万国全图》与我们今天的世界地图已经很接近了,并且考虑到中国人的接受度,把中国尽量放在了世界中间。该图对于中国地理的描绘是极其详尽的,李之藻增补了大量关于中国的地理信息,超出对于其他国家的描绘,对于中国省份、重要城市的都有详细标注,地图还描绘了中国主要的山川、河流,例如黄河长江,详细表现了其发源地、流经的省份。另外,世界著名河流也有提及,例如幼发拉底、尼罗河伏尔加河印度河都出现在图中。图中的地理信息丰富。五大洲四大洋、五带划分、山脉河流等位置、范围和命名等,虽然与今天的地图有一定差异,但不失为当时所见的最为详尽的世界地图。”专家谈道。

《坤舆万国全图》所表现的地球为一圆球,小图更阐释了地球是一个球星的概念,完全颠覆了中国的认知。其一是“地球”的概念,向国人直观展示了这种球形空间。虽然东汉张衡《浑天仪图注》言“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郑和下西洋之后《明史·天文志》也有“地圆说”的记载,但是中国传统对于天地的认知是“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无论是政治、文化还是信仰无不由此引发开来,例如祭坛、陵墓、宫殿等建筑都是从天圆地方的观念中生发出来的。

利玛窦在他的笔记中对当时中国人的这种观念也进行了描述:“他们认为天是圆的,但地是平而方的,他们深信他们的国家就在它的中央……他们不能理解那种证实大地是球形、由陆地和海洋所构成的说法,而且球体的本性就是无头无尾的。”

其二是“世界”的概念。传统视中国为天下、为海内、为六合,天下之外为四夷,四海之外为诸夷,可《坤舆万国全图》上中国不再雄踞于世界中心—虽然为了迎合中国人的观念,地图将本初子午线向左移动了170度,使中国居于中心位置,但显然中国与其他很多国家一样散落在一个圆球上。

三是附图中《九重天图》对于宇宙结构的解释,《天地仪图》关于“天包地外”“地处天中”的概念,《中气图》关于节气线的画法可谓对传统认知的补充。

这幅有悖于中国传统观念的地图却依旧得到万历皇帝的认可和喜爱,他让宫中画匠开始临摹这幅地图,赠送给皇子和皇亲国戚,此后,《坤舆万国全图》又流传到了韩国日本等国家,促进了整个亚洲的地理学、天文学的发展。

同时,为了方便当时国人的理解,利玛窦与李之藻在翻译的过程中,以“旧词新义”的意译方法(选择汉语固有词),把西方地理的知识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具体如下:

【经、纬】

经指南北向的道路或土地。《周礼·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贾公彦疏 :“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中指地理学上,与赤道平行的分度线为纬,与赤道垂直相交的分度线则为经。

【赤道】

中国古代二十八宿体系中最早是沿着天赤道方向。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著《浑仪》载:“赤道横带浑天之腹,去极九十一度十六分之五。” 利玛窦在《坤舆万国全图》中借了汉字中已有的赤道概念 :“天中有赤道,自赤道而南二十三度半为南道。”

【北极】

指北方之极。《庄子·大宗师》:“颛顼得之,此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我国古天文学谓北天极,即地轴北端之延长线与天球相会之点。利玛窦则指地轴的北端,北半球的顶点。《坤舆万国全图》中有“查得直行北方者,每路二百五十里觉北极高出一度、南极入低一度”。

【南极】

指南方之极。《吕氏春秋·本味》:“南极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树,其色若碧。”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中描写五带划分时有 :“五在南极、昼短二圈之间,此二地皆谓之正带,不甚冷热,日轮不远不近也。”

【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

五大行星:金星(太白)、木星(岁星)、水星(辰星)、火星(荧惑)和土星(填星)。在西方,这五大行星由罗马神话诸神的名字命名 :Venus 维纳斯(金星)、Jupiter 朱庇特(木星)、Mercury 墨丘利(水星)、Mars 马尔斯(火星)和 Saturn 萨特恩(土星)[7]。利玛窦在绘制中文世界地图时根据天文学的观测情况和相关文化或神话传说,将中西方五大行星的概念通过著译对应。

【上帝】

汉语中本指天帝。《易·豫》:“先王以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利玛窦将上帝作为其基督徒众所信奉之神 God。如《坤舆万国全图》中“此欧逻巴州,有三十余国,皆用前王政法,一切异端不从,而独奉天主上帝圣教。”

【天主】

汉语中本指神名。《史记·封禅书》:“八神 :一曰天主,祠天齐。”佛经称诸天之主为天主。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则有“四行论略曰天主天主创作万物千寰宇”。

【寓言】

可以指有所寄托的话。《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利玛窦等人用其来指称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即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常常有劝诫、教育的意义。如《坤舆万国全图》中“世传嵇没辣之兽,狮首羊身龙尾,吐火,有圣人除之。盖寓言也”。

【西】

日落的方向。《诗·大雅·桑柔》:“自西徂东,靡所定处。”用来表示西方国家时,则是春秋时晋国指秦国,宋代指西夏。《左传·成公三十年》:“文工恐惧,绥静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利玛窦等人进一步扩大了“西”的内涵,用来指现代意义上的“西方国家”,意为“西洋,或内容和形式属于西洋的”,并由此衍生出“西 X”型词语,例如“西方”“西洋”“西儒”“西士”等等。

【西洋】

南宋始将南海以西海洋以及沿海地区成为“西洋”。明永乐宣德郑和七次率领船队远航南海,通称下西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九回 :“西洋道路遥远,崎岖险峻,南朝的人马寸步难行。”利玛窦等人用“西洋”来指称大西洋,也指欧美各国。“西洋”的概念与内涵一直在向西拓展延伸。

【州】

即洲,意为“水中陆地”,《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坤舆万国全图》中有“又以地势分五大州,曰欧逻巴,曰利未亚,曰亚细亚,曰南北亚墨利加,曰墨瓦腊泥加。”

地图版本

该地图原图已佚,现存世有四种版本:1602年李之藻刻本、1603年刻本(此版名《两仪玄览图》)、1608年明宫廷摹绘本、日本摹绘本。

重要展览

《坤舆万国全图》首次走出南京博物院,于2019年4月16日在浙江美术馆馆庆10周年首个特展“心相·万象——大航海时代的浙江精神”展览中亮相。

收藏情况

1.1602年李之藻刻本《坤舆万国全图》共有七件,都保存在国外。

2.1603年刻本《两仪玄览图》今藏辽宁省博物馆

3.1608年宫廷摹绘本现仅存一件,藏于南京博物院

4.日本摹绘本藏于日本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狩野文库。

5.康熙十三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制作《坤舆全图》,藏于,河北大学图书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