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1 10:18

大(拼音:dà、dài、tài)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大”的本义是通过一个大人之形表示抽象的大义,指面积、体积、强度、数量等方面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用作状语,表示程度很深。“大”还可以加在与对方有关的名物上,表示尊敬,是敬辞。“大”还读作dài,义同“大(dà)”,用于“大夫”“大王”。

字源演变

大小、高低、多少、长短,都是抽象的概念,必须通过一些物象来作比拟,才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祖先便是通过这样的手法创造了“大”字。

“大”的甲骨文实际上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上身挺直,双臂展开,双膝微弯,双脚张开,正面而立。先民认为,人是顶天立地的万物之灵,是最了不起、最伟大的,所以,他们就将这个意为“人”的字借用为“大小”的“大”。《说文解字》:“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意思是说:人是与天和地一样伟大的,所以,古人就用人的形象来表示“大”了。

金文(图2)、小篆(图9)字形与甲骨文相同,字形没有太大变化。至于汉隶(图10、11)时,进一步把字体从线条化演变为笔画化,人的两手变成一横,头颈和双脚变为一撇一捺。最终发展成为今天的楷书“大”字。

“大”一直使用的意义是与“小”相对的概念,这是古今一致的,是在某个方面超过常规的状态,表示“大”。“大”可以用在很多方面,比如可以说“大苹果”“大西瓜”“大杯”等,《诗经》里面的“大兕”就是大犀牛的意思,这是从体积、重量、容量上来说的;也可以说“大山”“大河”“大楼”“大块土地”等,这是从高度和长度以及面积上来说的;还可以说“大风”“大雨”“大浪”“大难”等,这是从强度上来说的;当“大”用到人身上的时候,例如“大人”“大哥”“大嫂”“大爷”“大妈”等,这是偏向于年龄的长幼,年长的人通常会加一个“大”字。而作为称呼的“大妈、大爷”,往往还含有尊敬的意思在里面,再比如“大师”“大作”等,尊敬的意味就更明显。因此在问别人姓名的时候,往往会说“请问您尊姓大名?”这就是一种敬辞。

六朝以前,没有“太”字,“大”即是“太”,古音也读“大”为“太”,如“大守”“大上”“大后”,亦即“太守”“太上”“太后”;六朝以后才另造“太”,把“大”和“太”两字的形、音、义区别开来。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大部】徒盖切(dà、dài)

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亣(他达切)①也。凡大之属皆从大。

【注释】他达切:读tà。

说文解字注

“天大,地大,人亦大焉”注:依《韵会》订。

“象人形” 注:《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按,天之文,从一大,则先造大字也。“人”“儿”之文,但象臂胫,大文则首手足皆具,而可以参天地,是为大。徒盖切,十五部。

“古文𠘲也”注:“大”下云:“古文𠘲。”“𠘲(亣)”下云:“籀文‘大’。”此以古文、籀文互释,明只一字而体稍异。后来小篆偏旁或从古,或从籀,故不得不殊为二部,亦犹从“人”从“儿”必分系二部也。然则小篆作何字?曰:小篆作古文也。

广韵

徒盖切,去泰定 ‖ 大声祭1部(dà、dài)

大,小大也。《说文》曰:“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又汉复姓,五氏。晋献公娶大狐氏。楚襄王时有黄邑大夫大心子成。《史记》秦将军大罗洪。《周礼》大罗氏,掌鸟兽者,其后氏焉。又大庭氏,古天子之号,其后氏焉。又有大叔氏。又虏复姓,后魏末有南州剌史大野拔。又虏三字姓,《周书》蔡佑赐姓大利稽氏。周末有尉回将军大莫于玄章。《后魏书》南方大洛稽氏,后改为稽氏。徒盖切。八。

【校释】大莫于:当作“大莫干”,《魏书·官氏志》:“大莫干氏后改为合氏。”

康熙字典

【丑集下】【大部】 大;部外笔画:0

古文:𠘲。

《唐韵》《集韵》《韵会》徒盖切。《正韵》度柰切,并音汏。小之对。《易·乾卦》:大哉乾元。《老子·道德经》: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庄子·天地篇》:不同同之谓大。《则阳篇》:天地者,形之大。阴阳者,气之大。

又初也。《礼·文王世子》:天子视学,大昕鼓徵。注:日初明,击鼓徵召学士,使早至也。

又徧也。《礼·郊特牲》:大报天而主日。

又肥美也。《仪礼·公食大夫礼》:士羞,庶羞皆有大,赞者辨取庶羞之大,以授宾。注:大,以肥美者特为臠,所以祭也。

又过也。《战国策》:无大大王。

又长也。《尔雅·释器》:珪大尺二寸谓之玠。疏:大,长也。

又都大,官名。宋制有两都大,一提举茶马,一提点坑冶铸钱与提刑序官。

又措大,士也。《书·言故事》:穷措大,眼孔小,与钱十万贯,塞破屋子矣。

又唐大,弓名,见《周礼·夏官》。

又四大,地、水、火、风也,见《梵书·圆觉经》。

又姓大。廷氏之后,见《风俗通》。

又《集韵》《韵会》《正韵》并他盖切,音忲。易:大和大极。书、诗:大王大师。礼:大羹大牢。并音泰。

又《广韵》《集韵》《韵会》并唐佐切,音䭾。杜甫《天狗赋》:不爱力以许人兮,能绝目以为大。

又《集韵》《韵会》《正韵》并吐卧切,音拕。猛也,甚也。《礼》:童子不衣裘裳。注:郑康成为大温也。徐邈大音唾。

又叶徒计切,音第。《诗·大雅》:戎虽小子,而式弘大,叶厉泄愒败。

《正字通》杨慎曰:大无音一驾切者,韵书二十二禡不收。考淮南子,宋康王世,有雀生鸇。占曰:小而生大,必霸天下。大叶下,古亦有一驾切之音。《说文》:天大,地大,人亦大。象人形。徐曰:本古文人字。一曰他达切,经史大太泰通。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上窄下宽,底部撇高捺低。首笔横从横中线上起笔,略向上斜。第二笔撇从竖中线左侧起笔向左下格撇出。末笔捺在横中线下侧与撇笔相接,捺脚略低,超出上部。

书法欣赏

(参考资料:)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