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经

更新时间:2024-08-12 20:14

我国密教与日本真言宗之最主要圣典,共七卷。唐朝善无畏一行等译。详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略称为《大毗卢遮那成佛经》、《大毗卢遮那经》。收在《大正藏》第十八册。‘大毗卢遮那’,意为‘大日’。

圣典简介

《大日经》七卷,全名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略称《毗卢遮那成佛经》、《大毗卢那经》。唐代善无畏三藏、唐代一行三藏等译。为中国汉传密宗所依密经之一。为真言三部经之一。系密宗胎藏界之根本大经,与金刚顶经同为日本东台两密所依圣典。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本经乃大日世尊在金刚法界宫所说,旨在开示一切众生本有清净菩提心所具之无尽庄严藏,示以本有本觉曼荼罗为主旨,并宣说三密之方便。

经书主旨

《大日经》为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在薄伽梵如来加持金刚法界宫所说。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为“金刚手

救渡外道

根据《梵网经》的记载,毗卢遮那佛于百阿僧袛劫修行心地法门,成正等觉,住莲华台藏世界海,其台周遍有千叶,毗卢遮那佛化千身释迦佛住千世界。于每一叶世界复有百亿之须弥,百亿之日月,百亿之四天下,乃百亿之菩萨释迦坐百亿之菩提树下,宣说菩萨之心地法门。从而,以密法救渡外道一切众生,以金刚禅击破一切外道禅,以及以密法救渡外道一切上根众生。妙演陀罗尼身、口、意三业转三密,毗卢遮那佛于《大日经》中宣说救渡外道众生的种种方便。

阿字

《大日经》共计三十六品,顿渐兼胜,理事并融。《大日经》全经以阿字本不生之心地为宗,以如实自如,悟无生智,获无相悉地为根本旨趣。前六卷三十一品为《大日经》之主体,第七卷五品属供养法

入真言门住心品

入真言门住心品为大日经之序品,阐述密教基本教相。

其中“ 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三句,统释《大日经》全经之根本宗旨,三句集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救渡外道的思想理念。把救渡无量众生,特别是救渡外道,救渡外道中的上根众生,作为密教行者的历史使命。发三乘之所未发(三乘是指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之大乘显教)。

“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贯穿了《大日经》的全经。毗卢遮那大日的光辉,照亮了密教行者救渡无量众生的神圣之路。

基本信息

【大日经】

梵文 Mahā-vairocanābhisambodhi-vikur-vi-tadhişthāna-vaipulya-sūtrendra-raja-nāma-dharma-paryāya或Maha-vairocana-Visambodhi-vikrinita-dhista-Sutram-indra-raja。藏文译本题:Rnam-par Snan-mdsad chen-po mnon-par rdsoss-parbyan-chub-pa rnarn-par sprul-ba byin-gyis rlob-pa sin-tu rgyas-pa mdosdehidhan-po rgyal-po shes-bya-bahi chos-kyi rnam-grans)

此经为密教根本经典之一,与《金刚顶经》同为真言密教的圣典。系大日如来在金刚法界宫为金刚手秘密主等所说。全书七卷,共分三十六品,前六卷三十一品为全经的主体,开示大悲胎藏曼荼罗,后一卷五品揭示供养法。

第一〈住心品〉主要讲述密教的基本教义(教相),理论方面的叙述占大部分;第二〈具缘品〉以下则以有关曼荼罗、灌顶、护摩、印契、真言等实际修法方面的记述为主。

此经主要在开示一切众生本有净菩提心所持无尽庄严藏的本有本觉曼荼罗,并宣说能悟入此本有净菩提心的三密方便,所说之核心主旨为‘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之三句法门。又说菩提即是如实知自心,众生自心即一切智,须如实观察,了了证知。

此经之梵文原典现已不存,仅存几个断片。据《大日经开题》所载,《大日经》有三本,即

(1)法尔常恒本︰指法身如来及其眷属恒常不断说三昧,此是法尔自性之说,故称法尔常恒本;

(2)分流广本︰指龙猛菩萨于南天铁塔内亲承金刚萨埵传授的十万颂经;

(3)略本︰即今所传的七卷三千余颂经,乃采择十万颂之宗要而成。

又,有关第七卷,另有不同说法。或谓此卷非大日如来所说,而是文殊所言。或说该卷有三本︰

(1)是塔内相承本,题为《供养次第法》,即龙猛菩萨塔内相承本;

(2)是龙猛菩萨在开塔以前,于塔外所感得者,题为《要略念诵经》;

(3)是善无畏在北天竺勃噜罗国金粟王之塔下所感得者,题为《供养次第法》。

关于此经的传译,《开元释教录》卷九载(大正55·572a)︰‘曩时沙门无行西游天竺,学毕言归回,至北天不幸而卒,所将梵本有敕迎归,比在西京华严寺收掌。无畏与沙门一行,于彼简得数本梵经并总持妙门,先未曾译,至十二年随驾入洛,于大福先寺安置,遂为沙门一行译大毗卢遮那经。其经具足梵本有十万颂,今所出者撮其要耳。沙门宝月译语,沙门一行笔受,承旨兼删缀词理。’

善无畏于唐·开元十二年(724)所译者,系此经前六卷,翌年又译其所携梵本(一说是善无畏自撰),是为第七卷,前后合为一经。而此第七卷,与菩提金刚所译《大毗卢遮那佛说要略念诵经》一卷为同本异译。

此外,本经也有西藏译本,是九世纪初,印度僧西连多拉菩提(S/I^lendra-bodhi)与西藏翻译官巴尔谢(Dpal-brtscgs)合译而成。全书分内外两篇,其中内编和汉译的前六卷相当,内容亦大同小异,但章品的废立及次第则不同,藏译本仅分二十九品;外编则分〈寂静护摩仪轨品〉等七品,合内外编亦为三十六品。但藏译外编,汉译全无;而汉译的第七卷,藏译以‘供养仪轨’之名收在《丹珠尔》之中。

据现代学术界的研究,本经大约形成于七世纪初。本经之重要性有下列二项︰

(1)本经是最早的体系性密教经典;

(2)本经对前此之中观、唯识、如来藏三大系思想,都加以综合起来。

而全经要义,则有下列五项︰

(1)大日如来观之成立;

(2)依曼荼罗、真言、印契之三密瑜伽的修法体系之成立;

(3)诸思想的批判性综合与主体性实践之结合;

(4)世间道与出世间道之教理及实践的统一;

(5)解脱论与救济论之统一。

历史意义

《大日经》是秘密佛教中一部很重要的经典。它是行部密教的根本经典,是胎藏界密法的集成者,它代表着一个流派、一种密法,其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自不待言。《大日经》也是中国密宗以及由此而来的日本密宗,和韩国密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与《金刚顶经》并称两部大法。因为它有一部逐字逐句详注精疏的注释本《大日经疏》,其地位和影响在三国密宗中很突出。

吐蕃时代,《大日经》译出之后,也因为有了佛密的注释,影响盛极一时。所以,《大日经》在研究中日韩三国密宗以及藏传前弘期旧密上,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它的地位和影响远远超出本宗本派的范围。

内容浏览

有关本经的注疏,中文方面有一行的《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二十卷、《大毗卢遮那成佛经义释》十四卷,此二书为本经最重要的疏释。其中,《疏》多为东密所依循,而《义释》则较为台密所重视。此外又有新罗·不可思议的《大毗卢遮那供养次第法疏》二卷,注释本经第七卷。《西藏大藏经》丹珠尔中,收有佛密《毗卢遮那现等觉大怛荼罗注释》等注释书。此外,日僧空海有《大日经开题》一卷、圆仁有《大毗卢遮那成道经心目》一卷。

◎附︰《文殊大藏经》密教部一〈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导论〉(摘录)

住心品第一

(经第一、疏第一、指心钞第一)

此品可视为《大日经》之序品,通论本经之大意。所谓住心是安住于众生自心之实相,即安住于一切智智。一切智智者意指如实了知诸法实相之灵活妙用。体现此一切智智者名为一切智者、一切见者、一切觉者。真言乘之菩萨为入如来真实言之门,依此观诵真实门,发自心菩提,自心即具备万行,见自心之正等觉,证自心之般涅槃,发起自心之方便,而至严净自心之佛国。由如是因位,至果位止,将此安住于无染无著之清净心称为入真言门住心。简称为修真言行。

此品中阐明三句、八心、六十心、三劫、六无畏、十地、十喻等。此三句、八心等因是列举自心之种种相,总该凡夫心之实相,莲华胎藏曼荼罗是表现我等心之实相者。

真言品第二

(经第一、疏第三、演奥钞第一)

‘入’为趣向、游履、引入之义,‘漫荼罗’意为道场,‘具缘’为因缘具足之义。构成道场需择地,再清净此地,再选择吉日良辰等,众缘必须具足才可。此等众缘皆以如来之真言加持、灵化所成,故名为入漫荼罗真言品。此品中专为说明七日作坛灌顶的轨则。是如来显现支分生漫荼罗,而揭示秘密心地之体性,这是为来世众生,显示构成图画漫荼罗的模范者。其次关于择地造坛,是于首尾七日间举行,于第三日确定尊位,于第六日护持弟子法,即作三昧耶戒,至第七日之夜,正面挂释尊像,使弟子入坛而行灌顶。此七日作坛灌顶为方便手段,最后令弟子证入心内本地之漫荼罗。心内本地漫荼罗名为秘密漫荼罗。如来本意是欲使弟子真正地入秘密漫荼罗,但因劣慧之真言行者不能信受无相秘密漫荼罗,故设心外有相坛,显示修行证入的方轨,亦即具缘漫荼罗。漫荼罗又分秘密(或称身内)、支分生(或称嘉会)、图绘(或称大悲)三种。今称七日作坛漫荼罗为悲生漫荼罗,或大悲漫荼罗,因为是摄化利生之外现化他漫荼罗故。此悲生漫荼罗,更分广略二种,广者为阿阇梨所传之漫荼罗,略者指经所说之漫荼罗。

息障品第三

(经第二、疏第九、演奥钞第三十二)

所谓息障,息是止息,障为障碍,息除内外两种障碍,即为本品主旨。真言阿阇梨或弟子,在画漫荼罗或持诵真言时,易生种种障难,本品即阐述除去此障难的方法。究竟障难是从何处发生呢?本品以为种种障难差不多皆是行者内心所生。而产生障难的真因,是因悭贪邪见等,除去此悭贪邪见等时,即为诸障难自消灭去之时。菩提心最能对治此悭贪邪见等障难,行者若常念此菩提心时,就能澈底除去诸障因。

藏品第四

(经第二、疏第十、演奥钞第三十三)

普通之‘通’为遍通,此品所揭示的真言,因为是通一切方便,故称普通真言。藏为含藏具足,为含藏普通真言之意。

执金刚中,金刚手为上首,菩萨中普贤为上首,于大日如来面前稽首作礼,而于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罗王,演说通达自心中之清净法界之法门。此等菩萨因为从各各所证所解之一门,阐示大漫荼罗之清净法界体,故谓若是真言行者,持诵此等菩萨所开示之真言,由此一门法遂能流入无尽法界普门之大漫荼罗王体中。

成就品

(经第三、疏第十、演奥钞第三十六)

此品阐示世间之息灾、增益、敬爱、降伏等之悉地成就。出世间之甚深秘密宝藏,因为不可能以言说示人,故假藉世间有为有相事来喻示法界藏中微妙之深意。

悉地出现品第六(经第三、疏第十一、演奥钞第三十七)

悉地(siddhi)意为念愿成就。念愿有世间及出世间两种,前品示成就世间念愿之相,此品及次品揭示成就出世间念愿之相,而出现即意味着成就相之出生显现。世间出世间之一切成相,皆悉是从如来之加持护念力所出生。

成就悉地品

(经第三、疏第十二、演奥钞第四十一)

有关此品有种种说明,一云︰上两品阐明世间出世间之果体,此品则叙述修入之方便。或曰︰上面两品是述说悉地所生之功德,此品是正明悉地能生之法体之心法。或云︰上品是五字严身,系明此色身之成就,此品中明大菩萨之意处即是漫荼罗,而示法之成就。总之是解明心成就之相。

罗行品

(经第三、疏第十二、演奥钞第四十二)

转即旋转意,即顺着陀罗尼旋转观诵之意;将此陀罗尼字轮旋转观诵,即漫荼罗行。所谓观诵,指行者于心中见‘阿’字,且于口诵时观菩提心之义;若于口诵‘伊’等字时,即谓如观三昧门。又前品中,叙说‘阿’字之妙体作为内心成就相,于此品中,将‘阿’字当作百光遍照王,‘阿’字之光明成百千万亿字门而显现,又揭示百千万亿字门归于‘阿’字的旨意。

密印品

密印品第九(经第四、疏第十三、演奥钞第四十四)

密是秘密,印为标帜,密印即为法界漫荼罗之标帜。一切诸佛以此法界标帜之密印庄严自身,故能成如来之法界身。真言行者以此密印加持自身,能与如来之法界身同等,故处生死中,巡历诸趣;又于一切如来大会中,因持此大菩提幢,故得胜快乐,八部众等不能障害,且将敬仰行者,领受教命并乐于受行者驱使。于前品中揭示口密陀罗尼,于此品中开示身密。此品中所说之印数总计百三十九。

字轮品第十

(经第九、疏第十四、演奥钞第四十七)

‘字’是梵语,谓为恶刹啰(aks!ara)之译,无流转之义,意为不动而无旋转。‘轮’为转之义,如世间之轮于旋转时,切断一切草木类,此字轮能破一切无明烦恼。恶刹啰为不动之义,不动即指菩提心。大日如来住于菩提心之体性,种种示现而利益众生,垂迹之相广多无量,然而事实上是常住不动,而无起灭相,恰如车轮之转动无穷无尽,而其枢轴却未曾转动,枢轴因不动,故能统制周边之轮,使其不致逾轨。菩提心之‘阿’字亦是本自不动,而能生出一切众字。众字因为是以‘阿’字为中轴,而成辐状,也就是‘阿’字之变形。如此之众字轮在经中称为遍一切处之法门。经中谓真言行菩萨若住此字轮观,从初发净菩提心乃至成佛止,在这期间的自利利他之种种事业,因此法门之加持力,皆可得成就。

荼罗品

(经第五、疏第十四、演奥钞第四十八)

秘密之‘秘’为深秘,‘密’为隐密之意,秘密漫荼罗指字轮三昧。大日如来以如来之慧眼,观察遍一切处之法门已,入法俱奢(kosa),从此三昧中显现法界之无尽庄严,利益无余众生界。此时,在无尽无余之众生界,自佛口发出随类之音声,从各个毛孔中显现随类应同之身相,同时以字轮诠示如来秘密内证之德。

法品

(经第五、疏第十六、演奥钞第五十四)

前品是揭示所入法体,此品是揭示能入之人即真言菩萨,能通悟秘密漫荼罗法而至方便。开示真言大阿阇梨耶将使受法弟子入此秘密漫荼罗,以字门法教弟子烧尽业障,而入秘密漫荼罗。

位品

(经第十五、疏第十六、演奥钞第五十四末)

此品中明示弟子入坛后安住于法佛平等大空位之要旨。所谓漫荼罗位,是意生八叶大莲华王之义。处此位,能入金刚智体。即真言行菩萨悉净除一切尘垢,即我人、众生、寿者、意生、儒童、造立者等之妄执,而于心内现观意生八叶大莲华王,其中的如来是一切世间最尊特之身,超越身语意地,证成殊胜悦意之妙果的佛身。

印品

(经第五、疏第十七、演奥钞第五十五)

秘密八印是

(1)大威德生印,

(2)金刚不坏印,

(3)莲华藏印,

(4)万德庄严印,

(5)一切支分生印,

(6)世尊陀罗尼印,

(7)如来法住印,

(8)迅速持印。

真言行菩萨即使入住秘密漫荼罗中,若无感应处,本尊不会降赴道场。本尊如未降赴道场,即使作诸行事,亦不可能成就念愿。然而加持此八印及真言时,本尊会依此加持妙力,自然地降临道场。

戒品

(经第五、疏第十七、演奥钞第五十六)

持明指六个月持明,禁戒指六个月持诵真言期间内,应护持制戒之意。禁戒之禁为禁制不使放纵,戒是戒慎不为非行之意。六个月之持诵,因为有防非止恶之义,故持明者即禁戒也。

智品

(经第五、疏第十七、妙印钞第六十九)

真实智为‘阿’字所生之智,所谓本有之妙智。又为自性清净内证真实之干栗驮(hr!daya)心。此品是叙说由此‘阿’字出生之心,是阿阇梨真实智,且将‘阿’字视为遍一切处之漫荼罗的真言种子。

布字品

(经第五、疏第十七、妙印钞第七十)

在行者自身之上中下布置种子,是为将诸佛之万德具备于其身。行者住于‘阿’字净菩提心地,将一切的字门布置于身之分支,是以行者身显示成为遍一切处普门法界漫荼罗之意。

处品

受方便学处品第十八(经第六、疏第十七、妙印钞第七十)

此品揭示方便学处,可为真言行人之用心。密教护持戒中有二,一为制戒,持明禁戒品所明示者即为此;二为方便禁戒,即为本品所说之戒相。学处即指作为大乘菩萨当然应学之处,梵文称式沙迦罗尼(s/iks!a^ka^ran!I),译为应当学。而其戒相是十善戒、十重禁戒、五戒、四重戒等。

生品

(经第六、疏第十八、妙印钞第七十二)

在说上面之真言品时,就应说此品,但是为防止慢法者独修,故不叙说。此处经文,自‘暗’字衍生二十五字,各自施予四转而成百字。将‘暗’字称为百光遍照王,即为此意。以‘暗’字为成佛之要谛,三世十方之诸佛,依观此字而能成正觉,故此为成佛之直道、现证之妙行。此‘暗’字是一切真言之心,于一切真言中,最为尊贵,故称此为不空教真言。因一切众生之见闻触知处或被‘暗’字光明照耀时,皆必成为无上菩提之因缘而无有空过,故名不空。

应品

(经第六、疏第十八、妙印钞第七十二)

上品叙说百光遍照之行仪,此品是揭示遍照果地之万德。前品是阐述‘暗’字百光之图曼荼罗,此品即与其相应者。今依图曼荼罗以阐明行果相应。经曰︰‘秘密主!入薄迦梵大智灌顶,即以陀罗尼形示现佛事。尔时大觉世尊随住一切诸众生前,作佛事,演说三三昧耶句。(中略)尔时释尊于无量世界海门,遍法界,殷勤劝发成就菩提,出生普贤菩萨行愿,于此妙华布地胎藏庄严世界种性海中受生,以种种性清净门,净除佛刹,现菩萨场,而住佛事。’经中所谓大智灌顶,是指于第十一地等觉位,蒙受十方三世诸佛灌顶,成三界之法王子位。

成品

(经第六、疏第十九、妙印钞第七十二)

所谓百字,其体是‘暗’字,‘暗’字之光明现百字之相,故称此为百光遍照王真言。在第十九品中揭示‘暗’字之字体,第二十品是叙说三密及与此字门相应者,于此品中揭示百字成就相。依‘暗’字之加持故,于意生八叶台上,安住于三三昧耶,因证得金刚微妙之极位,故谓此为秘密中之最秘,难得中之最难得者。

诵品

(经第六、疏第十九、妙印钞第七十四)

此品阐述百光遍照王之‘暗’字门的持诵法则。于‘暗’字之一字中揭示分别三十二字,是三十二相,仰等五字是八十种好。依百字成就持诵力,证成垢身及净身平等无异,又染心与净心亦平等无二,据此平等法界去除情见之冥暗,产生智慧的光明,遍满十方世界,恒作佛事,譬如如意宝珠应人之念愿,而普雨珍宝,只要一心一意的意乐、祈愿,则无所不成。

法品

(经第六、疏第十九、妙印钞第七十四)

于此品中揭示‘暗’字字体‘阿’字之德。修真言行者以‘阿’字加持一切法而成无上正觉者,乃是因为加持一切法,使同‘阿’字之大空三昧。‘阿’字是本不生不可得空之义。因诸法本来不可得空,故行者之心,如与此‘阿’字义相应,就能达至诸法之源极,具足众德而得通一切佛法。

性品

(经第六、疏第十九、妙印钞第七十五)

此品阐述此经之要义。所谓要义,就法而言是净菩提心,就人而言是中台心王之大日尊。〈住心品〉云︰性同虚空,即同于心,性同于心,即同菩提。如是,秘密主!心、虚空界、菩提三种无二。此等以悲为根本,方便波罗蜜为满足。又在本品叙说菩提性,‘如十方虚空相,常遍一切无所依,如是真言救世者,于一切法无所依。’真言救世者是指胎藏曼荼罗之中台尊。真言救世者为诸法之所依,为一切之根源。因为是源处,是一切万有之本源,其本身固无所依据,故称无所依。

耶品

(经第六、疏第十九、妙印钞第七十五)

三三昧即三平等之义。心、智、悲三者平等为一,故名三三昧耶;佛、法、僧三者为一而平等,故曰三三昧耶;法身、报身、应身三者本来平等,故称三三昧耶;证悟心、佛、众生三者为无二无别,此亦为三三昧耶之义。三昧耶(samaya)即为平等,一致相应之义。

如来品

(经第六、疏第十九、妙印钞第七十六)

此品述说菩提、佛、正觉、如来四者。住于如实菩提心,且乐求彼之菩提者名为菩萨。满足十地,达至法之无性,上冥会于法身,下契合于六道者名为佛。觉法之无相,圆满十方者名为正觉。脱离无明之域,安住于自性智者曰如来。

护摩法品

(经第六、疏第十九、妙印钞第七十六)

护摩(homa)译作烧供。此品揭示外道护摩有四十四种,佛法之外护摩有十三种,并列举内护摩、外护摩之众缘支分及内护摩作业。

护摩主要者为本尊、火炉及行者。如炉火烧尽薪木般,本尊的智火可烧尽行者之烦恼薪;阿阇梨的智火,又烧尽弟子之无智薪,遂悉毁妄执之薪,唯住于此本初不生之一大圆明中而常受平等法界之大乐。具足外缘事而行称为外护摩。又住于瑜伽之妙观,而烧尽行者之烦恼垢者是大日如来之智火,如来之智火是行者自心本具之智光,观此本尊大日如来及行者与炉火为本来平等,称此为内护摩。

尊三昧品

(经第六、疏第二十、妙印钞第七十八)

此品揭示本尊有字、印、形之别,而字更有声及菩提心之别,印有无形及有形之别,形更有清净与非清净之别。字印形之三种中有二别,依有相及无相,声、有形、非清净是有相,菩提心、无形、清净为无相。此中凝滞于有相的,是作为念愿成就之结果者,为得有相悉地;而体达至无相,是为得无相悉地。无相悉地意为得佛果。

三昧品

(经第六、疏第二十、妙印钞第七十八)

无相非指无相空寂,而是指自性清净之圆明法体。离有相并非无相,而是认清圆明实性之不可思议实相,非认为有为法外有无为法。所谓有为法之三种世间,或有为诸行事的三密妙行,能照样还原至无相平等之法性。本经中前已揭示之三密妙行也皆因缘所生,如因缘灭,妙行也灭,故知三密妙行本无自性。妙行因其自体无自性,故不生不灭。因不生不灭故阿字成为契合于本不生际之深理。为使摄于实我实法见解之凡夫行者悟入无相一实之法体,依有相三密之行相,受无相阿字门之诱导,而使归入平等绝对之圆明者,为本经之要旨纲目。故真言行虽修有相三密之妙行,但心机一转而入无相平等之妙观,此为至极者。

诵品

(经第六、疏第二十、妙印钞第七十八)

真言法中有世间及出世间之别。世间持诵指以世间之福乐长寿等为目的的修法,出世间持诵是断烦恼妄想,而以得佛果为目的。持诵是等持口诵之意,将行者的心念专注于本尊,口诵为本尊誓要的真言。持诵本尊真言时,有心意念诵及出入息念诵之别。心意念诵是将行者的心力所念专注而念诵真言,出入息念诵是应出入息而口诵本尊真言之意。此为真言行成就之常规,若与此相反时,则徒劳而无效。

累品

(经第六、疏第二十、妙印钞第七十九)

嘱累之‘嘱’为付嘱之义,‘累’为继承之意。谓将此妙法付嘱于弟子,使继承法脉至千岁。但,弟子必须是法器者。传授密法需严择人、时、地,阿阇梨若怠忽严择,灾祸及身,此需严持警觉。

供养念诵三昧耶法门真言行学处品第一(大日经第七卷)

广明真言行者之用心,欲成就自利利他之愿行,是为证得无上智愿,是以提示真言行者修行之要点,作为得此无上智愿之手段。种种真言行法发生事,且于真言行中为何应以信解为主等,此品中均有详述。

增益守护清净行品第二(大日经第七卷)

清净行是真言持诵者之精要,若依此清净行将得世间出世间之胜妙果。日夜住于念慧,起卧照法则所示,必须注意不可放逸。放逸是罪恶之根,障害之源。清净六根,对无边无尽的众生界怀着慈悲忍辱之心,劝诱彼等于佛一乘道,使发起上求菩提之念;又定斋室空静处为住处,其中安置本尊及胜妙圣典,供妙花,燃净香,应于心中现观十方三世诸圣等,为本品所明。

供养仪式品第三(大日经第七卷)

净身于正业,住于定,念本尊,依真言及印契,从本尊所在之国土招请本尊,如念诵行法完了,奉送本尊回本土等,皆依真言、印契及观想来行此仪式。并且妙行中因易生魔障,故应仰请不动明王为守护者,可念愿求其冥助等,此品中均有说明。

持诵法则品第四(大日经第七卷)

此品揭示行者持诵真言时,应观‘佉’字于其顶,即思自身与虚空等同,其次观‘暗’字于颈内,而后持诵本尊真言,依本法身之加持力,可得成就诸愿,且谓持诵时可依时与相。时是持诵要定日限而行,相则是显现行者罪障净除的征兆。如无此征兆,可知持诵无效验。

真言事业品第五(大日经第七卷)

真言行者加持自身而成金刚萨埵,思佛菩萨等无量功德,于无尽众生界,起大悲心,将所修之善根回向于法界众生,自利利他;往返于生死之迷界,而精进于福智之修集,可祈念圆满成就一切众生所有之希愿;又于清净处饰以香华,将自身观成观世音菩萨,安住于如来自性,加持自身。

大事年表

公元六世纪初叶

传说《大日经》十万偈广本,在勃噜罗国纂集而成,秘藏于王宫,只有国王传之于太子。

公元六世纪中叶

《大日经》流通本,在中印度那烂陀寺编纂而成,随即流传开来。

公元七世纪前半叶

达磨鞠多在那烂陀寺传持《大日经》及其胎藏密法,史称其「掌定门之秘钥,佩如来之密印」。

公元六五六年

善无畏自东印度乌茶国至中印度摩揭陀国受具足戒出家,不久拜那烂陀寺达磨鞠多为师,登坛灌顶,受学《大日经》及其胎藏密法,并广学显密经论,「发三乘之藏,究诸部之宗」。

公元七世纪后半叶

善无畏游学五印,破除外道,振奋佛教精神,于是「名震五天,尊为称首」。期间至西印犍陀罗国,为国王臣属宣讲《大日经》,因撰《大日经供养次第法》。

公元六八五年

无行自那烂陀携《大日经》梵夹,行至北印度境内示寂,唐朝即派使前往迎回《大日经》等,收藏于华严寺。

公元八世纪初年

善无畏前往中国,取道北印,至西突厥境,于宫廷宣讲《大日经》,唐派使者前往玉门关迎接。

公元七一六年(开元四年)

善无畏到达长安,玄宗礼之以国师,尊之以教主,敕住内道场。

公元七一七年(开元五年)

一行自荆州征诏至京,拜善无畏为师,登坛灌顶,受学胎藏密法。善无畏移居兴福寺南塔院及西明寺菩提院,开始译经并授徒传法。

公元七二五年(开元十三年)

善无畏、一行随驾洛阳,住大福先寺,译出《大日经》及《供养次第法》,宝月译语,一行笔受,兼删缀词理,润文成书。

公元七二六——七二七年(开元十四、十五年)

一行着述《大日经疏》,完成初稿。

公元七二七年(开元十五年)十月八日

一行示寂,年仅四十五岁。

公元七二八年(开元十六年)

崔牧作〈大日经序〉。

公元七二九——七三四年(开元十七至二十二年)

善无畏移居圣善寺,新罗妙零寺僧不可思议撰成《大日经供养次第法疏》。

公元七三五年(开元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

善无畏示寂,享龄九十九,僧夏八十。

公元七三六——七四一年(开元年后期)

智俨、温古再治一行《疏》,作《义释》十四卷。 温古作〈大日经义释序〉。

公元七六七年(至德二年)

玄超授胎藏法于惠果。

公元八世纪后半叶

义林传胎藏法于顺晓。惠果传胎藏法于成都惟上、汴州辨弘、新罗惠日、悟真及青龙寺当院义操、法润等。

公元八0五年(贞元二十一年,日本延历二十四年)

空海入唐从惠果受胎藏法。 最澄入唐从顺晓受胎藏法。

公元九世纪初空海以高野山为中心授徒传法,建立日本真言宗,倡即身成佛义,十住心判教。

最澄以比叡山为中心灌顶授法,建立日本天台宗,《法华》、《大日》同传并受。

法全在玄法寺撰集《玄法寺仪轨》、在青龙寺撰集《青龙寺仪轨》。

公元八三八——八四五年(开成三年至会昌五年)

圆仁入唐求法,从法全受胎藏法。

公元八五五年(唐大中九年)

圆珍、圆载入唐求法,从青龙寺法全受法,圆珍还从智慧轮受法。后圆珍着《大日经指归》、《大日经心目》等,以五时判教,并以《大日经》释《法华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