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挥玉斧

更新时间:2023-08-31 03:20

宋挥玉斧,该典故讲述的是宋朝与大理国之间厘定边界的事情。出自南宋笔记记载,未见于正史。

简介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尔后进行统一战争。965年,宋王朝派遣王全斌进入四川,灭掉了后蜀国,统一了四川。对此,大理国立即派使臣送公文祝贺。982年,宋太宗令黎州(今天四川汉源)官吏在大渡河上造大船,以便利大理国使者入贡。此后,历史记载大理国曾多次派遣使者入贡宋朝。但是,大理国并不满足于一般的向宋朝入贡和边境贸易,而是希望与宋朝建立藩属关系,所以多次向宋朝要求对其进行加封。然而,鉴于南诏反唐的教训,对大理心存戒备,因此对大理国的请求一直未于满足。直到1115年(宋徽宗政和五年),宋朝终于同意了大理国的请求,正式建立了藩属关系。1115年金国兴起东北,不断南下侵宋,宋朝面临威胁。而后,有人要求在大渡河以外的地区设置城池,以便更好地开展互市,朝廷命宇文常调查并提出意见。宇文常复奏朝廷:后蜀灭亡时,太祖赵匡胤曾用玉斧指着地图上的大渡河说‘此外非吾所有也’,所以150年来边疆云南无边患。当时如果要在大渡河外建立城池,非中国之福也,这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里“宋挥玉斧“的出处。

发生原因

“宋挥玉斧”的发生,源于南诏与李唐王朝的关系。唐朝后期,南诏屡犯西川,唐王朝对南诏,沿大渡河设防,依河为界,阻击南诏攻掠各地。因此,大渡河成为唐与南诏之间事实上的边界。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五年之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后蜀孟昶降宋,今四川、重庆一带统一于宋王朝,宋地与大理国辖境直接相连。大理国旋派建昌城的守将到成都祝贺,主动表达了与赵宋王朝通好的愿望。此时,宋将王全斌也向宋太祖赵匡胤进献地图,力主乘势进兵,攻取云南。但宋太祖赵匡胤鉴于南诏乌蛮白蛮的凶残,因而不想再与大理国发生关系,便用玉斧在地图上沿大渡河划了一条线,说:“此外非吾所有也。”与大理国划江而治。

“宋挥玉斧”的典故反映了赵宋王朝对大理国的基本策略。当时就有人对这件事评价说,以大渡河为界,使大理国欲寇不能,欲臣不得,“最得御戎之上策”。

历史真相

大观楼长联中有关云南历史的典故有“宋挥玉斧”一说,是否是传说还是真有其事?

实际上,赵匡胤“宋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之说,并不见于北宋人的记载,《宋史》中也无此一说法。直到南宋时方有以大渡河为界之说,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翰林学士朱震言:大理国本唐南诏,大中、咸通间入成都,犯邕管,召兵东方,天下骚动。艺祖皇帝鉴于唐之祸。乃弃越巂诸郡。以大渡河为界,欲寇不能,欲臣不得,最为御戒上策。”后来的《滇载记》及《南诏野史》、《僰古通纪》等书则清晰明确地描述了玉斧划界的事由,比如:《僰古通纪浅述校注》中说“时宋以大理内附,或请于大渡河外置城市,以便互市,诏问得失。知黎州宇文常言:‘太祖观地图,画大渡河为境,历百五十年无患。今于河外置城邑,边衅开,非中国之福。’乃止治黎州。”《滇载记》:“王全斌既平蜀,欲因兵威取滇,以图进于上,太祖鉴唐之祸基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曰:‘此非吾有也。’由是云南三百年不通中国,段氏得以睨临僰爨,以长世焉。”《南诏野史》说:“王全斌平蜀还京师,请取云南,负地图进。太祖鉴唐之祸,以玉斧画大渡河为界。曰:‘非吾有也。’由是段氏得据南诏相安无事。”

“宋挥玉斧”的典故传说流传甚久,兴许只是一种臆断,但被后人渲染得神乎其神。究其缘由,它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并非是一些捕风捉影之谈。宋朝军队平蜀以后没有继续南下大理,不外两个方面:一是吸取了唐朝与南诏相争导致国力衰竭而亡国的历史教训。二是鉴于当时立国未稳的客观环境,宋军不敢只身冒险,避免四面树敌。宋朝平蜀以后,统一大业并未完成,北有强敌契丹,南有南汉、南唐、吴越诸政权,不容许它把有限的兵力财力用于降服(也许永无结果)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这也迫使宋朝政府不得不在西南地区采取收缩政策,以便集中力量对付北方。所以,平蜀以后乃至整个两宋都没有对大理国采取军事行动。 “宋挥玉斧”的典故一再被宋朝地方官员引为托词,借以掩饰自己的无能与不作为,借以达到因循苟安、割地自守的目的。

那么 大宋王朝无意骚扰进犯,大理国是否有心侵犯呢?大家知道:大理国国力较弱(937年),一直走和平发展之路,君臣与国民都崇信佛教,“以佛立国”,用“儒释”治国,不好杀戮,对外无掠地称霸的野心,与外界交往多以和平友好互利的方式进行。虽在段思聪时,曾想进攻过四川,后为高氏家族反对制止。总而言之,大理国自其建立就基本上采取内守政策,不存在明显的扩张野心。

正是由于宋朝和大理国双方不谋而合地都采取了“守内虚外”的基本国策,双方均无意扩张疆域,所以“宋挥玉斧”,以大渡河为界的和睦共处才有机会与可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