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学

更新时间:2023-12-12 21:35

宋代各地的文化活动中,城镇扮演了重要角色,各种形式的官办教育基本集中于城镇,尤其是州县城市。州县学是宋代官办教育的主体,尽管其教育对象面向城乡求学者,但这类学校均设在州县,因而成为城市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基本释义

含义

【zhou xue】 【州学】 【州中设立的学校】

宋代州学

宋代地方官学在三次兴学运动中得到迅速发展,地方官学教授的设置逐渐普及;选任制度随之不断完善,由朝廷特注转变为举辟、考试学官,并根据不同情况实行指射、定差法等任学官法;州学教授除了传道授业、管理州县官学外,还主持并参与地方文化活动,有的还直接参与地方政务,职掌的逐渐多样化,凸显了他们在处理地方事务中的重要地位。

境遇辗转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代安徽州县官学始于宋明道元年(1032)七月,“许寿州立学,并赐九经”,后于景祐四年四月,“赐宣州学田五顷”。宝元元年,应颍州知州蔡齐之请,许颍州立学,除藩镇外,开始准许大州立学。至庆历四年,北宋建国已八十余年,政权日益

巩固,经济渐趋繁富,又在范仲淹、欧阳修、宋祁等一批大臣的陈请下,始解兴学之禁,允许天下州郡皆可建学,《宋史·官职志》记载“生徒在二百人以上者,许更置县学”, “于是州郡不立学者鲜矣”。

南宋时期,随着战局渐趋稳定,绍兴九年八月,诏复淮南诸州儒学官,十三年九月,又命诸州将赡学钱粮拨还学校养士。但因淮北、江淮和皖南地区情况不一,“方是时,淮以北举不知有全书”,塾师只能“以其所忆记授诸生”。刺史州禁止办州学,节度州只能招收十五名学生,防御州额止十名。加上金国统治者不准南方汉人参加科举考试,学生失去奋斗的目标,积极性也自然大减。江淮之间,自建炎终南宋之世,战乱频仍。长期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下,学校或作或辍,自然无法与社会承平、民户安定的北宋相比。嘉定五年,知安庆府张某“扩建州学,规模之壮,东南诸郡莫能过也”,皖南地区,除建炎间曾一度被金兵攻占外,其后一直在南宋政府的有效统治下,情况最好。大约到了南宋中期,由于经费长期不能正常供给,加之官学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渐渐显露,并不断受到学界名流的抨击,原先的光辉慢慢暗淡下来。当时池州州学因为钱粮短缺,不能多养士,只剩下“五七人,或不十余人”。

址临官衙

宋代州县官学多修治于州县官衙附近,例如《嘉靖池州府志》记载:府儒学在府治东,宋开宝间知府陈昂建城之西北,后吴仲复迁现址。青阳儒学在县治西南,南宋隆兴二年邑令杨元秉迁今址,元大德间邑令吴廷辅迁县治西。铜陵儒学在县治东,旧在县治西,宋淳熙中邑令林楮移于东。建德儒学在县治西,旧在县治东,宋嘉定间邑令吴渊迁于县治西北。和县在宋代为和州,《光绪和州志》记载:宋时儒学在横江门外。开禧中,安抚耿兴义重修。

嘉定中,淮西安抚使赵善湘命教授戚应昌建尊经阁。州县学由本道选属部官吏为教授或学官,负责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而有资望的州郡长官,皆兼提举学事,他们于政事之余,也常到学讲论经史。如《异闻总录》就曾讲到:“陈伯修为宣城守,临政之暇,多在颐白堂讲《易》,宾客拉听者常十数。”《黄干传》也有干“知安庆府,晚入书院讲论经史”的记载。

学校建筑,一般有宿舍、讲堂、储藏室、藏书阁、孔庙,条件好一点的如宣、徽、池、太平、舒州州学,还备有浴室、刻书库等。晨起,师生先去孔庙祭拜先师,之后再到教室讲诵。学生食宿由校方免费供给,政府拨给的赡学田、赡学钱和社会上热心公益事业人士的捐助,是学校的主要经济来源。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兼习诗赋与时文。

熙宁以前,通常采用汉唐旧注。王安石《三经新义》出来后,除元祐时期以外,从中央太学到地方州县学,均改用王学。直到南宋中后期,随着学术流派的迭兴,才开始打破王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或讲程朱理学,或讲陆九渊心学,或讲吕祖谦中原文献学,或讲叶适、陈亮事功学,呈现各种学说竞相崛起的景象。朱熹祖籍婺源,因乡谊关系,皖南地区大抵以程朱之学为大宗。

官办民助

宋代安徽州县官学之所以发达,离不开地方官吏的重视。宋重文轻武,知州、知县等地方官员均由书生出任,这些儒雅人士一般都较重视教育。南宋初,陈垲知太平州,时淮西难民大量涌入江南,垲“作浮淮书堂以处淮西之民而教之”。隆兴中,知绩溪县叶楠购书二千七百卷,以为县学藏书。淳熙中,知婺源县事林虑献出自家珍藏的《太帝神笔石经》外,又购书一千四百余卷,以丰富学校藏书。

绍熙二年,知旌德县事李瞻捐俸钱三十万助学。嘉泰三年,知太平州汤某捐私钱三十万增新校舍。开禧中,知旌德县事李延忠创置学田八十余亩,又捐地税九千缗给学校。

嘉定中,知旌德县事方俑收回被灵源寺侵占的学田三百余亩。嘉熙四年,广德军增拨圩田五百亩,以为生徒缮食之资。总之,安徽地方官员在延师聘教、增葺学舍、筹措钱粮、丰富教育资源等方面都做出了努力。

除此以外,社会人士也慷慨捐助。治平四年,太平州“大姓相劝出钱”建学校,“为屋百间,为防坏之,以待水患。而为田二十顷,以食学者”。砀山县学,肇于唐,毁于五代。

北宋元祐年间,富民王惠出资重建。萧县县学,原在县城西北偏远处,绍圣五年,富民窦沔出资,百姓出力,移置于县城南。建中靖国元年,万寿县民集资买田十二顷给学校。

此外,江南士民向学,自唐代后期已蔚成风气。南唐李氏父子皆留心文教,受其影响,浸淫益广。《续资治通鉴长编》曾讲到:南方上等人户,其子弟多修学为举人。熙宁中,刘定知婺源县事,“从学者率常百余人”。绍兴七年,陈之茂尉休宁,“凡邑秀民争北面讲席,户内人满,率坐户外,后至或以无地……邑故应乡书士不半百,自是常过八百人,拔第于庭者踵相蹑。休宁之人益以乡学为先务,蚤夜弦诵,洋洋啾啾,有洙泗之风”。《于湖居士文集》载,“私念宣大郡,民业于儒十五”。士民读书热情非常高,也是安徽江南地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后来居上的原因之一。

著名州学

苏州文庙

苏州文庙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人民路苏州文庙府学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于景祐二年(1035年)创建的,迄今

已有960多年历史。范仲淹出任苏州知州的次年,在南园遗址上,设学立庙。庙学合一(即文庙府学合一)范仲淹聘请当时著名教育家胡瑗为教授,因为办学有方,一时名闻天下,成为各地州,县学效仿的楷模。此后历经拓建到明清两代府学文庙的规模很大,占地面积近二百亩。有江南学府之冠的赞誉。现有面积仅为当时的六分之一,戟门,大成殿,崇圣祠,七星池,明伦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邓州花洲书院

公元1045年,范仲淹谪知邓州,为学风不兴而忧心忡忡,感到百花洲一带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是理想的治学场所,于是在百忙中谋划、筹资,创办“花洲书院”,并且,公余到书院讲学。一时邓州文运大振。范仲淹的儿子官至观文殿大学士的范纯仁,以及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曾任邓州知州韩维,均“从师范仲淹学于花洲书院”(《嵩阳书院》)。

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任叶县尉。曾到花洲书院瞻仰范公遗迹。作诗云:范公种竹水边亭,漂泊来游一客星。神理不应从此尽,百年草树至今青(《山谷诗注·百花洲杂题》)。

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范仲淹的四子范纯粹任邓州知州,整修了花洲 书院美景(20张)书院。从南宋到明朝,花洲书院屡圮屡修,曾为邓州州学。《嵩阳书院》记载:元朝时,曾作翰林院编修的蒙古族乃贤,“世居南阳,曾游学花洲书院”。明嘉靖、万历年间,知州张仙、夏忠等相继对书院进行整修。

到了清朝,历任知州更加重视整修花洲书院,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历经重修重建,总占地面积4.47公顷,建筑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书院建筑是花洲书院内主体,为五进四院,中院更有全国少有的小巧精致的泮池,状元桥,成为书院一大特色。书院西侧并列为二进一院的范公祠。范公祠北为新建四进三院的名人馆,中院有古三眼井——范公井,整个建筑风格为清代北方建筑。百花洲位于书院东侧,紧临邓州保存最完好的一段明代古土城墙。布局为南山北水,洲南由各具特色的峭壁假山、五峰山和别有洞天组成。别有洞天假山将南北隔离,洲北湖内大小三岛,岛上再现范仲淹任知州时与民同乐的嘉赏亭及菊花台等。百花洲建筑采用范仲淹家乡清代江南园林风格。从而使花洲书院形成完美一体的中国典型书院园林。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极峰下,因坐落于嵩山之阳,故名,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原

名嵩阳寺,创建于484年(北魏太和八年),605(年年隋大业年间)更名为嵩阳观。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5进,廊庑俱全。

湖州安定书院

安定书院创建于南宋宝庆二年(1226),是江苏省最古老的书院之一。主建筑为蝴蝶厅(外形似蝴蝶,故名)。书院西侧有960多年的古银杏一株,枝繁叶茂,传为胡瑗手植。高远而博大,精深而亲切,古老而鲜活,泰州诸多遗存中,安定书院最为厚重,最有智性,又最具怀古追圣的震撼。

古书记载

韩愈潮州请置乡校牒》:“请摄海阳县尉为衙推官,专勾当州学,以督生徒,兴恺悌之风。”

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今者欲奉亲数千里而归先生,会须就州学,欲入太学,则日已迫,遂弃而不顾。”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张生未及游州学,策马携仆,寻得箇店儿下。”

李觏袁州州学记》:舍菜且有日,旴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禅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犹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法,且有所赖。是惟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