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门

更新时间:2023-10-08 09:17

沈阳“大南门”原名“德胜门”,为古盛京内城九门之一,建于天聪元年至天聪五年(公元1627~1631年),因为在方城的南面,故现在沈阳人都称之为大南门。

简介

现在沈阳方城内道路格局保留了原来盛京城的格局即“井”字格局,中街路、沈阳路与正阳街、朝阳街就是在原来贯穿城市的四条“井”字道路基础上扩建的。四条道路将故宫围在中间,与四条道路相对应的就是8个进出城的城门。城的东向,北为小东门(内治门),南为大东门(抚近门)。城的南向,西为小南门(天佑门),东为大南门(德胜门)。城的西向,北为小西门(外攘门),南为大西门(怀远门)。城的北向,西为小北门(地载门),东为大北门(福胜门)。

发展历史

努尔哈赤进沈阳后,没有立即着手修建,而是向西进攻,仅在城内靠着镇边门内(即九门里)依照女真族建筑模式建设一个简单的“居住之宫”。后金对沈阳城墙的再次修建,是在皇太极继承汗位后。天聪元年至天聪五年(公元1627~1631年)在原来城墙的基础上建设新城,将城墙加厚、加高、加固;将明朝的四门改为八门,八旗军各守一门,城市通道由明时的十字街变为井字街。明朝原来最为牢固的北门在战争中毁坏最小,又因离努尔哈赤居住之所近,有幸在清时得以保留,成为第“九门”。

至光绪末年,大东、小东关门皆摧圮,瓮城上的城楼亦先后颓废,有的由三层改建为二层或一层,只是小西门仍保留三层原貌。50年代初期,为方便交通,八座城门陆续拆除,今“八门”、“八关”已无存。

建筑风格

沈阳大南门瓮城基础分为内外两层,外部砌筑墙体,内部砌筑一高台,台上砌砖墙,两墙之间为一层层垫土,还有夯土层。城墙墙体上部以白灰两横一竖错缝方法砌砖,青砖的规格为长48厘米、宽24厘米、厚13厘米,每块砖的重量估计有十几公斤。城墙墙基则为大型条石,大型条石的两侧有燕尾榫卯,不但连接牢固,也显示出当年德胜门瓮城的气势

遗址保护

德胜门处遗址于2007年出土,据推测,其建于1631年,曾是沈阳城的防御设施,此次以在其原址上方覆盖玻璃罩的形式向世人展示,在沈阳是首次。该遗址的展示区域东西长9米,南北宽7.4米,玻璃罩展示面积为54.2平方米,地表铺设黑色花岗岩,面积为37.3平方米,遗址深度约2.6米;上面设置说明碑和卧碑,碑文上镌刻着瓮城的简要介绍,名为“清盛京城德胜门瓮城遗址”。透过玻璃罩向下望,能看到瓮城基础部分。

市民可随时来此参观,遗址周围还备有照明灯,供市民晚间观赏。

瓮城最早修于1631年,清代盛京城是在明代沈阳中卫城的基础上扩建的,在各个城门外部建筑了“瓮城”。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施之一,是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既保护主城,又可作为“鱼饵”歼灭敌军。

沈阳瓮城遗址最早可追溯到1631年即皇太极时期。当时的沈阳城门由四个变为八个,由于此后沈阳未遭战乱,瓮城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为便利交通,其间陆续拆除。瓮城遗址不但有助于确定沈阳古城墙位置,还对人们研究沈阳建筑结构有帮助。

2007年,沈阳市国税局沈河分局在此处开发建设“综合办税服务楼”时发现该遗址,随即有关部门开始勘探和发掘。当年7月10日,专家认定此处建筑遗址为德胜门瓮城遗址。根据瓮城现存部分遗址的位置,瓮城遗址的展示范围设计为东西长9米,南北宽7.4米,玻璃罩展示面积为54.2平方米,地表铺设黑色花岗岩,面积为37.3平方米,遗址深度约2.6米;上面设置说明碑和卧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