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

更新时间:2024-09-18 17:03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Op.13),又名《悲怆奏鸣曲》,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于1797年至1798年创作的奏鸣曲,题献给他的朋友李希诺夫斯基伯爵。

创作背景

贝多芬的《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作于1797年至1798年。贝多芬将该曲题献给他的朋友李希诺夫斯基伯爵,并于1799年由维也纳的艾德尔社初次出版。李希诺夫斯基是一位音乐爱好者。1794年至1796年间,贝多芬曾住在他的家中。伯爵十分欣赏贝多芬的才华,曾多次赠其黄金和弦乐器,可以说是贝多芬的第一个保护人和朋友。

曲式结构

第一乐章

庄严的慢板转辉煌的快板(Grave allegro molto e conbrio),c小调,奏鸣曲式。引子好像是沉重的压力伴随著痛苦的叹息,这是乐曲内容的重心,用4/4拍。主部是2/2拍,开始时是用断奏而上升的第一主题,表现出汹涌起伏、不可遏止的热情。

第二主题有两个旋律,第一个旋律是降e小调,富有轻快的流动感。

第二个旋律是降E大调,以漠然的节奏感逐渐趋向于高潮,造成非常有效果的对比。

展开部首先出现慢板旋律,然后进入快板发展第一主题。在再现部中,第一主题再现之后,第二主题的第一个旋律以降e小调、第2个旋律以c小调来再现。在尾奏里,仍有慢板的短暂出现,随后由第一主题结束。

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 如歌的慢板(Adagio cantabile ),降A大调,2/4拍, 三部曲式。 抒发了宁静诚挚的感情,是在贝多芬以往的缓慢乐章中的优雅乐段。第一段是淳朴、优美的抒情旋律,响彻着圣咏诗的和声与管风琴一般的音响。

这个旋律非常接近德国的民歌,因此有人将这一乐章改编为男声合唱曲。 中部是在降a小调的主题开始,在内声部前有三连音伴奏,造成紧张的气氛。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但中部的三连音仍然继续不断地进行。

第三乐章

快板的回旋曲(Rondo allegro),c小调,2/2拍,回旋奏鸣曲式。充满田园风味,富于幻想的性格。贝多芬用这一乐章的柔美、轻巧来和第一乐章的冲动、热情形成对比。主要主题虽然旋律优美,但却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

该旋律和德国民歌的音调有密切的联系,还蕴藏着悲伤情绪。第二主题在降E大调呈现之后,主要主题第二次出现。第三主题以降A大调奏出,这是一个幽静而柔和的主题,里面使用有巧妙的对位技法。经过部后主要主题第三次出现,同时很快思主要主题的动机转为C大调,然后第二主题在C大调再现。最后,主要主题再一次简单的再现即进入尾声。尾声中又提出了严肃的问题,并给予了肯定的自答,表现出坚强不屈、斩钉截铁一般的意志和力量。

演奏技巧

触键方法

第一乐章展现了贝多芬热情的态度,以及轻快的姿态。因此整个乐章的触键应是强烈、集中与轻快的。例如自第90小节起,切分音形态的主题热情洋溢,弹时应集中所有的音。第84小节起的渐强,需要突出第一个跳音。第114至121小节演奏时要有歌唱性。第126至131小节不要渐慢,最后一个音延长,然后在TempoⅠ回到早先的速度。

第二乐章是如歌的慢板,整个乐章的触键是柔和、舒缓的。第三乐章快板的回旋曲,整个乐章的触键方法跟第一乐章类似,也是非常集中、轻快的。 弹奏时注意开头一小节是弱的三个跳音,然后到第 4 小节左手低音的C-B-降A的旋律线,很容易被忽略,弹奏时要特别注意 。到第19小节的fp,由于前面一小节有一拍半的休止空间,这里应弹得很沉。

力度处理

第一乐章整体非常有力,但不同地方的f应有不同的弹奏处理方式。例如从12 小节开始右手的主题需要一气呵成,不要太断,由弱渐强。第28小节的sf是在p中的sf,左手以持续的感觉弹出便可以有sf的效果。从第46小节开始的4个sf要像下台阶一样渐弱,然后到50小节的p。

第二乐章整体舒缓、力度弱,所以弹奏时要注意区分p和pp。第50小节的渐强之前是pp,在第51小节中再度出现的主题,由于内声伴有三连音,显得格外寂静。内声的处理要很用心,第66小节起进入pp。第67-69小节是最后的感情起伏,这时弹奏的音色非常重要。随后的三个pf也包括在内,全部是p的感觉,尽管还在闪烁、摇曳,但火焰逐渐变小,最后在pp中消失。

第三乐章回到快板之后,力度也从第二乐章由弱变强,而且还要表现出各个位置的f,尤其是ff出现的位置。例如,从第171小节开始,要激烈地朝末尾推进,紧张感需要有所呈现。尤其是加在第185小节的ff,要一直保持到第188小节。随后,进入189小节的p中 。从第198小节到201小节的ff,是该乐章的高潮。最后的ff,要用稍宽广的感觉弹奏。

艺术特色

总体构思

该作是贝多芬几首自己加标题的奏鸣曲中的第一首,他把它称之为“大奏鸣曲悲怆”,以示他对这首乐曲的重视程度。标题中的“悲怆”,是“Pathétique”的译文。从中文的字面上看,是悲剧性的,或是叙述悲痛命运的。其实不尽然,“Pathétique”有两重含义,一个是“悲痛的”,另一个是“激动的”。只强调悲痛的一面是不全面的。从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的音乐中,也可以看到,序奏是悲壮的,快板乐章是激动的。关键是,如何理解这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只要仔细研究乐谱,就可以明确贝多芬的用意。这是他在和命运的第一次交锋中表明对恶运的态度。这一主题思想在他以后的诸多作品中,被再三地加以发展。

调性特点

调性方面,该作采用的创作技法具有独创性。在频繁交替大小调的过程中,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更加细致;而频繁变换调性这一点,也将浪漫气息敏感地展现了出来。在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中,这种技法的运用非常新颖,也是作品创作的特点之一。第一乐章具有一定的悲剧色彩,这种情感色彩也是通过变换大小调的方式予以展现。频繁交替的大小调使音乐的震撼力更加强烈,也把听众带入了作品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作品的悲怆。但贝多芬在创作时并未满足于此,在乐曲结束之时,他又将音乐的调性回归,此时在优雅、庄重与激昂中又加入了浪漫气息。

和声特点

和声方面,贝多芬也通过该作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等音转调的方式在作品中多次运用,这一做法所展现的效果不同寻常。例如在第一乐章中,音乐在陈述时采用的是g小调,之后突出转为e小调,这种等音转换是通过减七和弦的方式实现的,此时所表达的气氛在悲剧成分中增加了冲突的激烈性。除了等音和弦的转换音调以外,贝多芬在渲染音乐时还运用了很多不协和音来实现悲怆情绪的渲染。例如,作品开篇时,和音部分所采用的小二度就是极不和谐的和声。这种做法,使音乐的表现力更加膨胀。

节奏特点

节奏方面,贝多芬在创作该作时也体现了独创性。频繁变换的节奏使该作表达的音乐动力更加强大。例如在第一乐章的第10小节时,半音阶急剧下降的用法,与前面的引子产生鲜明的对比。前面的引子节奏缓慢而沉着,之后的半音阶如同激流一般,音乐在此时突破了阴沉的情感色彩,实现了新的突破。在第一乐章即将结束时,节奏中突然进入快板节奏,使此时的气势如同暴风雨一般激情而兴奋。此外,动力性和不平衡感还通过切分、休止与附点等形式凸显出作品的感染力。

作品评价

题目“悲怆”,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但音乐的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可以说是音乐典范——是日记式的生活状态的反映。而贝多芬在他的音乐声中告诉人们,他已超越了现实,摆脱了尘世的困苦。在精神上,他是胜利者。(《音乐鉴赏》评)

在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中,已呈示出作者此后苍劲有力、绵密紧凑的表现手法,富有诗情般独特的魅力,洋溢着幻想的诗情,其精彩的戏剧性处理以及闪耀的深刻个性都受到了良好的评价与赞扬。(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