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骨

更新时间:2023-11-17 21:03

中国传统的摺扇,扇骨一般用竹、木制作,也有象牙、兽骨、牛角、漆雕等材质。竹制的扇骨除常见的玉竹白竹,还有棕竹、湘妃竹、佛肚竹等名贵品种。木制的有紫檀、白檀(檀香)、黄杨、桃丝、鸡翅、楠木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扇面书画除讲究名家挥毫外,扇骨的制作也极尽奢华,材质有紫檀、乌木、玳瑁、象牙、斑竹、兽骨等;技法有阳雕、微刻、镶嵌、髹漆、烫花、手绘等。

档数和尺寸

扇骨(股)是以档来划分的。一般分为九档、十一档、十二档、十三档、十四档、十六档、十八档、二十档、二十二档、二十四档、三十档乃至四十档不等。所谓的档,即扇骨的数目。扇子两端的两片骨为大骨,大骨间的若干骨为小骨,大、小骨数目之和即为此扇的档数。

扇骨规格有八寸(28.3厘米)、九寸五(31.7厘米)、一尺(33.3厘米)、尺一(36.7厘米)、尺二(40厘米)等。

九档、十一档扇多为日式扇(讲究用紫檀、象牙等名贵材质制骨),在清末民国年间十分流行,尤其受到文人的青睐。九档扇,又称“九根葱”。日式扇大、小骨粗细相仿,大骨最宽处为10至12毫米,最窄处为7毫米,长度在31至32厘米。

十二、十三、十四档扇骨较少见, 多流行于明末清初。其特点是方头,宽骨(指大骨),长度在一尺左右。

十六档扇骨是清代至民国年间的最常见规格。扇骨长30厘米左右,称九寸或九寸五扇骨。大骨宽度基本一致,最宽处2厘米左右, 尺寸适中,展开后呈140度角。这个流行规格,俗称“九五加十六”,即尺寸九寸五、档数十六。同时流行的还有十八档,并延续之1949年之后。

二十档、二十二档、二十四档几种规格的扇骨尺寸较小,长度在16厘米至24厘米之间,俗称7寸扇。女式“坤扇”,扇骨短、窄,多在三十档以上,展开后可形成180度角。旧时全棕杭扇最多达六十档。

材质

制作扇骨的材质大致可用“竹木牙角”四字概括。

竹子在我国有着极为丰富的资源,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等地。品种繁多,约250余种。竹子具有硬度高,耐磨,柔韧性强,富有弹性,易于雕刻等特性,遂逐渐取代木制扇骨,成为制骨材质中的主流。

玉竹油竹 均出自毛竹,且以陈竹为贵材,特别是近根部质地细密者为上。带竹青的毛竹经水磨打光等一系列加工程序后,洁净呈青白色的称玉竹,呈褐色如旧竹的称油竹。

玉竹骨的使用最为普遍,它如般晶莹剔透的表里尤为文人雅士所青睐。

斑竹 即“湘妃竹”,因外皮生有大小疏密不等的褐色斑点而得名。另有一种梅鹿竹(梅篆竹),竹身遍布大小不一的圈点,状似兽斑。梅鹿竹较湘妃竹稀少,好的梅鹿竹更是少见。

斑竹是制作扇骨的上佳材质,多用于十六档、十八档、二十档扇。一般用做大骨,偶尔用做小骨。现有在普通竹子上烙烫斑纹从冒充斑竹,可观斑纹处,凸者为真,凹者为假。

罗汉竹 也叫佛肚竹。特点是竹节相距较近,中间圆凸,犹如弥勒佛的肚子。罗汉竹不太粗,对剖后恰为两片对称的大骨材料。一般用做十六档以上的扇骨。由于罗汉竹造型奇特,别具天趣,材料又很难得,故为竹骨家族中的名品。

棕竹 也叫棕榈竹,为常绿丛生灌木,干细而坚韧。棕竹色深,皮与肉中都带有明显的深黄色条纹。

棕竹骨常为素骨,简单清雅,常用于十八档以上的扇骨。棕竹较细,难寻大骨之材。浅色象牙与深色棕竹的组合,象牙大骨,棕竹小骨,黑白相映,别具一格。

木制扇骨的使用虽不如竹骨普遍,但它的产生年代要远远早于竹骨。最早的木骨为松木和桧木。其后,木骨家族不断壮大,出现乌木、鸡翅木、花梨、紫檀等。

乌木 乌木产于我国广东及印尼等地,木色乌黑,富有光泽,重硬细致,纹理几不可辨。

乌木是木质扇骨中最常用的材料,自明代起用于扇骨制做,俗称“黑紫檀”。乌木骨有工有素,素者居多。但清代乌木骨大多有工。乌木骨常与其他材质配合使用,如乌木大骨,玉竹小骨。乌木较少用做坤扇扇骨,较多用做直式方头的十六档以上的男扇。

鸡翅木 因生有深浅交错,状似鸡翅的天然纹理而得名。常用做十六档至二十档书画扇。与之搭配使用的多为竹骨。鸡翅木柔韧性差,易折断,在收藏时需注意保护。

黄杨木 常绿小灌木,材质坚韧细密,富有光泽,无鬃眼。黄杨木扇骨较少见,通常有雕工,一般为阳文图案或透雕。

紫檀 紫檀素有木中极品之称,木质坚硬,密度大。紫檀颜色基本为棕紫色至黑紫色,布有细小鬃眼。

紫檀多用做九档、十一档、十六档、十八档男扇。因木质名贵,极少施工。紫檀还常用做聚头处的装饰。

檀香木 制作扇骨用的檀香木专指白檀。白檀质地松软,有一种强烈而持久的独特香味,不仅令人心旷神怡,还能防虫防蛀。檀香木既可用于坤扇,也被用于男扇,或工或素,有时也与其他材质配合使用。

楠木 常绿乔木,产于我国云、贵、川、湘等地。木质坚硬细腻。楠木扇骨大多有工。

牙角

象牙 象牙色调柔和,质地细密,宜于施雕,是扇骨材质中最为名贵的。

象牙扇骨存世较多,以九寸以上的大扇为贵,犹以十六档、十八档牙骨最为收藏家看好。九档、十一档日式牙骨,因大骨较窄,档数较少,价格也相应偏低。象牙也可做小骨,为了省料,常将穿入扇面的部分易为竹子等其他材质。牙骨也常与乌木、紫檀、黑漆、棕竹搭配使用,既省材,又因颜色反差,形成素雅高贵的美感。带有精美雕工的象牙扇骨尤为珍贵。

兽骨 一般为牛骨和骆驼骨。经过漂白、磨光、上蜡等加工程序后制成的扇骨,粗看上去与象牙骨相仿,常被不识货者认作牙骨。其实仔细观察不难分辨二者的区别。象牙细腻光洁,肉眼可以观察到美丽的天然牙纹(“人”字纹或网状纹)。兽骨经过磨光处理,依然不如象牙光洁,表面布满微小的砂点和鬃眼,俗称“骨眼”。此外,兽骨的比重小于象牙,掂在手中有轻、飘之感,而象牙在手中掂拭则有重压感。

玳瑁 玳瑁是一种大型海龟,产于我国黄海、东海、南海及热带、亚热带沿海。以其背甲制作的扇骨称为玳瑁骨,质似牛角,平滑光洁,有呈半透明状的褐色与淡黄色相间的花纹。玳瑁骨有一定韧度,常用做小骨,并与象牙大骨相配,雍容华贵,盛行于清代。

式样

扇骨的式样由简而繁,花样层出不穷。下面介绍几种典型款式。

直式方头扇

造型极简洁,为一长而窄的梯形,是最早出现的式样。用名贵材质如象牙、紫檀、乌木等做扇骨时,多选用此种式样,以求充分利用材料。民国年间的直式方头扇有“仿古雅扇”之称。

和尚头

此款式也叫圆头或大圆头,早在明代就已流行。每根扇骨底端都要做成圆片,且大小不等,依次排列叠成球体,大骨外再补镶球面形成圆球,球内镶玉、翡翠等名贵饰物,外形光滑圆整,如同光头而得名。这种式样多见于十六档以下的大扇。因工艺难度较大,和尚头扇骨一般较同等材质的扇骨价格要高。

螳螂腿

此款式扇骨因大骨上面较粗、下面很细,形状颇似螳螂腿而得名。竹质扇骨大多采用这种式样。木质扇骨柔韧性差,易在扇骨束腰处折断,故不采纳。螳螂腿扇骨最大的特点是轻便适手。

波折式

大小扇骨均做成波折式,相邻两根扇骨的波峰、波谷相错,看似层层波浪,动感十足。此种式样多见于十六档竹骨大扇。

细梢式

秋扇的特有款式。插入扇面的骨梢尖细,露在外面的部分宽而圆转。平展后扇骨排列严密,不露缝隙。材质有竹、棕竹、乌木、象牙、玳瑁等。

尖头式

明代称之为“尖根”,即聚头处的形状如削尖的矛头。这种式样多见于十六档竹骨大扇。

日本式

日式扇骨通常为九档、十一档。其特点是大骨窄,小骨与之相仿。扇面侧面露于扇骨之外。

其它

除上述基本式样外,还有一些花式造型,如鱼尾式、葫芦式、如意式。

装饰

综述

扇骨装饰旨在提高扇骨的美感和价值。装饰的优劣常常标定着扇骨的工艺价值和艺术价值。

常见的扇骨装饰手法有雕刻、镶嵌、髹漆、镂空、合骨、烫花、手绘。

雕刻

雕刻是扇骨装饰中最普遍、最常见的手法,尤其对竹骨而言。扇骨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单独的收藏品类,雕刻工艺是鉴赏和估值的主要因素之一。

竹刻历史悠久,至明清两代,竹刻高手辈出,精品层出不穷。竹骨雕刻以玉竹为多。分阴刻和阳刻。

阴刻又有深刻和浅刻之分。明清时,浅刻扇骨盛行。入民国,深刻颇受欢迎。

浅刻乍看如“划痕”。其实好的浅刻作品,笔锋刀法无处不在,如毛笔运行于宣纸之上,挥洒自如,细微之处更见书法韵味。因刻痕很浅,往往需在高光下才能看清。行内人多认为浅刻比深刻更显功力。

深刻一般用于树木山石、人物,刀法犀利,笔锋毕现。深刻的刻痕较深,宜于刻书法作品和勾勒法之画。

阳刻有沙地、平地之分。沙地也叫“沙地留青”,留青即在凸起部分保留竹皮。沙地是在铲除了竹皮的竹肌上用特殊刀具打上密密麻麻的小点。平地是把地子全部铲平。沙地制做较省时,平地则耗时耗工。行家在论价时更看重后者。

镶嵌

镶嵌是将牙、骨、螺钿、银丝等材料嵌入扇骨,形成不同效果的纹饰。镶嵌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嵌入法,二是嵌入后,再于扇骨上施漆,与嵌入物保持平面。镶嵌法常与雕刻相配,工艺复杂。

嵌螺钿扇骨在清中前期十分盛行,多用于女扇。银丝镶嵌,通常用于乌木骨,颜色反差优雅醒目,几乎成为一种固定组合。

漆骨

给普通竹骨涂上色泽亮丽的漆,称之为“漆骨”。漆骨的装饰性很,有素漆骨、绘画漆骨和雕刻漆骨等工艺。

合骨

合骨就是用两种材料合在一起做成一根扇骨。如用乌木和竹合作小骨,象牙和兽骨合作大骨。合骨一般要遵循一个规律,即大骨内侧的材质要与小骨相同。如乌木大骨,檀香小骨,乌木大骨内侧也一定贴上檀香木。这点,也可作为鉴别扇骨是否为原配的一个依据。

镂空

镂空手法的运用在檀香扇骨中最普遍,尤其是坤扇,主要施于小骨。九档、十一档日式扇也常以镂空工艺装饰其大骨。

透雕

透雕运用在扇骨中,多表现为花鸟、树木等一类图案。如意头扇骨大多是透雕。

烫花

烫花,又称烫刻, 在竹骨上烫出各种图案, 出现于晚清民国, 但不多见。

现代烙花工艺, 则一般见于工艺品扇。

镶贴

许多扇骨的聚头处常用镶贴手法装饰。镶贴材料有象牙、牛角、紫檀、乌木、玳瑁、玛瑙、玉石、琥珀等。

扇钉

扇钉是扇骨上一个必不可少的零件,扇子的开合均以它为轴。扇钉有三种:牛角钉、铜钉、银泡钉。

牛角钉很常见。一种钉面呈扁圆拱面,中间有一黑点,四周颜色浅淡透明,称之为“老鼠眼”,多见于清末民国扇骨。另一种平面鼓形,称为鼓钉,多用于尺寸较大的扇骨。

铜钉、银泡钉多见于北方,常用在尺寸较大的乌木扇骨和紫檀扇骨上。

图2、3 、4为玉竹微刻 (作者:戚欣)

收藏

扇骨的取舍收藏要从几方面去兼顾考虑。

一雕工。扇骨雕工的精与粗,内容的雅与俗,是否出自雕刻名家之手,这些是关乎扇骨档次的关键。

二看材质。象牙骨、玳瑁骨、紫檀骨属珍贵之列;乌木、鸡翅木属上等佳材;罗汉竹和优质湘妃竹为稀贵之材。需要注意的是同类材质之间的差别,不可一概而论。

三看扇骨的规格。一尺以上各种规格的大扇骨(除特大工艺扇)价格较高。男扇价格一般高于坤扇。同类材质的扇骨,大骨较宽的贵于大骨较窄的,有工的贵于无工的。扇骨档数以十六档最受欢迎,价格也较高。二十档以上的价格偏低。

四看款式。直式方头和普通圆头较常见,花式头如鱼尾、如意、葫芦等式样较直式方头和普通圆头贵些,和尚头最受欢迎。

五看年代。按明代、清代、民国、建国后为序,年代愈早,价格愈高。

六看品相。品相上乘的扇骨应符合扇骨、扇钉没有更换,全部原配,小骨无断梢,刻工完好等条件。有些扇骨品相虽不佳,但雕工出自名家之手,仍有较高收藏价值。

以上六点,在收藏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相互权衡,不可绝对化。

扇骨的保存没有太大讲究。主要是防潮、防蛀。可将不同材质的扇骨分别收藏在分层带衬的扇盒内。收藏前用柔软的潮布轻轻将扇骨擦拭干净,尽量避免触碰大骨的刻工部分,如有必要可用软毛小刷轻轻扫去内里灰尘。然后用细线将小骨骨梢缠绕固定,以免折断,再用宣纸把每枚扇骨单独包裹起来,减少相互间的磨损。随意给扇骨上油打蜡的作法切不可取,以免破坏扇骨的原始风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