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光塔

更新时间:2024-08-18 15:36

文光塔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中华路东侧,因其内部陈列千尊佛像,又称“千佛塔”,始建于宋绍兴元年(1131年)。

历史沿革

宋绍兴元年(1131年),始建文光塔,后崩塌。

宋咸淳二年(1266年),道人赵汝篪主持重建时,置千佛于塔内,称千佛塔,后废。

明崇帧八年(1635年),知县漆嘉祉主持复建,邑人吴仕训将塔更名为文光塔,并立有精刻石碑:潮阳邑候漆公鼎建文公塔记。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潮阳知县唐文藻全面修缮。塔门石匾大书“文光塔”,左刻“嘉庆乙亥孟冬”,右刻“豫章唐文藻立”。塔门两边刻有唐文藻的题联:“千秋文笔振金石,百丈光芒贯斗牛”。

1981年,棉城学宫一对石狮移置塔门两侧。

建筑特色

文光塔的平面呈八角形,坐北向南,石斗拱承抬檐廊楼阁式,石砖筑造。塔高42.42米,空心,八面七层。塔身各层平座因石造之故,挑出短浅。塔内各层有螺旋形石级相连;底层塔门向南第2至第6层,每层都有4门通塔廓,门外有石栏。塔腔为壁内折上式,内设螺形石阶一百二十六级石阶上塔顶,登级可至塔厅。

文物遗存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时任潮阳知县唐文藻全面修缮,且在塔门顶有石匾大书“文光塔”,左刻“嘉庆乙亥孟冬”,右刻“豫章唐文藻立”。塔门两边刻有唐文藻的题联:“千秋文笔振金石,百丈光芒贯斗牛”。

塔馆古井位于文光塔左侧,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年~1274年),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原为千佛塔堂井,民称塔馆井。相传塔兴建过程,因西南方地质松软,塔体向西南微倾,为平衡塔之重心,故掘此井。井直径1.6米,井壁圆形砖墙结构,井缘为八角形坚石砌成。井泉丰富,清澈甘醇,长年不涸,供附近居民生活食用。据《光绪潮阳志》载,该井誉称潮阳县城九龙吐水名井之首,为文光塔系列文物。

2009年4月,在潮阳区政府组织对文光塔和文光公园第四次修缮后,古塔基座地平降低60厘米,恢复其历史高度,在古塔门前地下发现一条长6.16米、宽2.44米的古甬道,由三个乾卦组成,彰显道家八卦卦象的寓意,使古塔与公园更加协调。

文光塔门前一对石狮亦颇有来历,据棉城一些老者反映,这是原潮阳县文祠门前的一对石狮。日寇炸潮阳时,文祠被炸毁,石狮幸存。解放后建简易影剧院时,把石狮暂时放于影剧院观众场后面。1958年建文光公园,经专管文化部门的领导同意,石狮移置于文光塔门前。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潮阳文光塔原名千佛塔,这塔据说在元朝时曾遭雷轰,明太祖时曾维修过。众人重新拟名时认为:宝塔如彩笔,碧空似锦笺,龟头海是砚,朝天写文章,代代人才出,光辉照潮阳。因而改名为“文光塔”。

传说轶事

据传,建塔时聘请承建灶浦龟山塔的老师傅大徒弟,动工后,塔一层一层地建造起来了,建最后一层,塔身却逐步向河边倾斜。尽管大徒弟对河边地基不牢早有防范,并筑有石堤支撑。但这时候石堤经不住塔身重力,裂开了。工程只得停了下来。后来,大徒弟的妻子从外面挑水回家,水质浑浊,大徒弟问起缘由,他妻子说是井里墙壁的砖条崩塌,井边泥土压下来,把水搞浑了。这时,大徒弟明白了塔身倾斜的原因。第二天,大徒弟即宣布工程继续进行,一方面加紧护堤,另一方面在硬土质的一边开凿了四口深井。由于两边的土质软硬平衡了,塔逐渐坐正了,老师傅得知情况,不得不赞叹大徒弟的智慧。

价值意义

文光塔集宋、明、清古塔建筑艺术于一身,对研究中国古塔建设的形制变迁和修建经验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文光塔融儒、释、道三教文化为一体,是中国古塔建筑文化的特例之一,该塔也是潮阳的历史文化标志性建筑。

文物保护

1956年及1981年,潮阳县文化主管部门两度进行维修,保持原来的结构和状貌。

1989年,文光塔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4月开始,汕头市潮阳区政府安排修缮专项资金,组织对文光塔和文光公园进行建国后的第四次修缮。

2013年3月5日,文光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文光塔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棉城中华路东侧文光公园内。

交通信息

自驾游:

1、沿G324国道行驶至潮阳境内,转中华路到达景区。

2、从深汕高速海门收费站出,转新华东路北行,进入东山大道后再行驶至中华路到达景区。

客运班车:乘坐来往两潮和汕头的客运班车,在棉城境内下车,步行前往景区。

公交路线:乘坐汕头公交123路公共汽车,在潮阳汽车客运站下车,步行约700米到达景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