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樨属

更新时间:2024-06-20 11:42

木樨属(学名:Osmanthus Lour.)是木樨科下一属。该属植物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单叶对生,全缘或具齿;花萼钟状;花冠白或黄白色。核果椭圆形或斜椭圆形,常具1种子。约36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及东南部,少数种类向东南延伸直至大洋洲的新喀里多尼亚岛屿。通常生于常绿阔叶林的上缘,或生于常绿一落叶混交林甚至落叶林中。

植物学史

1784年,瑞典植物学家C.P.Thunberg发表了木樨最早的学名,即Olea fragrans Thunb.,当时还没有木樨属Osmanthus,因此将桂花放在了木樨榄属Olea中。1790年,葡萄牙植物学家J.Loureiro在《Flora Cochinchinensis》中以木樨Osmanthus fragrans Lour.为模式种建立了木樨属,当时也仅记载桂花一种。此后,不断有该属植物被描述。到1958年,英国植物学家P.S.Green发表了木樨属研究的经典著作《A Monographic Revision of Osmanthus in Asia and Americal》,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木樨属植物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将木樨属分为四个组。1963年和1998年,P.S.Green又先后发表其对木樨属的研究成果,将位于南半球大洋洲新喀里多尼亚的三种木樨属植物建立了一个组,即南木樨组Section Notosmanthus P.S.Green,从此更加明确了木樨属植物的分布不仅限于北半球,而且一直延伸至南半球热带地区,同时将该属原有的四个组增加至五个组,即圆锥花序组、南木樨组、木樨组、管花木樨组和离瓣木樨组。

截至2008年,木樨属已有35种,包括北美洲产的北美木樨(Osmanthus americanus)和墨西哥木樨(Osmanthus mexicanus),特产于马来西亚的马来木樨(Osmanthus scortechinii),特产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的苏门答腊木樨(Osmanthus sumatrana)等。

2012年,北美木樨移出木樨属,归入美洲木樨属(Cartrema Raf.),墨西哥木樨为北美木樨的同物异名。

2015年,马来木樨、苏门答腊木樨移出木樨属,归入美洲木樨属。

2020年,万钧木属被确立,牛矢果、小叶月桂、厚边木樨从木樨属转到万钧木属。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对生,单叶,叶片厚革质或薄革质,全缘或具锯齿,两面通常具腺点;具叶柄。花两性,通常雌蕊或雄蕊不育而成单性花,雌雄异株或雄花、两性花异株,聚伞花序簇生于叶腋,或再组成腋生或顶生的短小圆锥花序;苞片2枚,基部合生;花萼钟状,4裂;花冠白色或黄白色,少数栽培品种为桔红色,呈钟状,圆柱形或坛状,浅裂、深裂,或深裂至基部,裂片4枚,花蕾时呈覆瓦状排列;雄蕊2枚,稀4枚,着生于花冠管上部,药隔常延伸呈小尖头;子房2室,每室具下垂胚珠2枚,花柱长于或短于子房,柱头头状或2浅裂,不育雌蕊呈钻状或圆锥状。果为核果,椭圆形或歪斜椭圆形,内果皮坚硬或骨质,常具种子1枚;胚乳肉质;子叶扁平;胚根向上。

生长环境

低纬度热带和中国西南及喜马拉雅南坡的木樨属植物种类分布海拔较高,通常生于常绿阔叶林的上缘,或生于常绿一落叶混交林甚至落叶林中,而中国华东和南部沿海以及日本的种类分布海拔低,多生于地带性常绿阔叶林中。如低纬度的显脉木樨自然分布于中国海南海拔1800米的山顶林中;锐叶木樨生于中国台湾玉山海拔2000-3500米的山地。

这些种的依存群落是热带地区垂直分布带中的亚热带性质的植被类型,分布地点大多零星稀散,带有明显的残存性质。中国西南和喜马拉雅南坡的木樨属植物往往分布海拔也较高,大多为2000米以上,如香花木樨生于海拔2400-3000米的山坡密林或灌丛中;山桂花生于海拔2100-3400米的山地、沟边或灌丛中;狭叶木樨生于海拔2100-2900米的山地、山坡林中;蒙自桂花生于海拔1000-3000米的山坡、山谷林中或山坡灌丛中;野桂花生于海拔1400-2800米的山坡或沟边密林中。相反,分布于中国华东和日本的种类分布海拔一般较低,如宁波木樨生于海拔400-800米以下的山坡、山谷林中阴湿地或沟边;岛屿木樨和西表岛木樨在日本分布于海拔500米以下直至海岸。

在热带新喀里多尼亚岛屿分布的三种木樨中,以山地南木樨分布较高,常在海拔1000-1600米间;伞形南木樨生长在500-1100米间;而南木樨生态变化幅度广,可从低海拔至1400米,包括有三个亚种和变种。

分布范围

木樨属植物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及东南部,少数种类向东南延伸直至大洋洲的新喀里多尼亚岛屿,因而在属的等级上应属于泛热带分布类型(Pantropic),热带亚洲、大洋洲(至新西兰)间断分布亚型。

依其地理分布的特点来看,可分为三个地理分布区类型:①亚洲分布型,这是木樨属主要的分布中心。②大洋洲分布型,集中分布于新客里多尼亚,有3种,应是该属的次分布中心。③地中海、西亚分布型:有一种美丽木樨向西扩展,分布于土耳其东北部至俄罗斯外高加索和地中海沿岸。

东亚分布型种类众多,其中典型的东亚分布仅有木樨1种,从喜马拉雅经中国一直分布到日本;中国—喜马拉雅分布亚型也仅有香花木樨1种,不产于日本;而中国—日本分布亚型有厚边木樨、柊树和无脉木樨3种。

中国是木樨属的现代分布中心,除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共有的种类以外,多种为中国特产,这些特有种多为狭域种,很少为广布种。以地区而言,华南地区(包括海南、台湾)种类最多,如显脉木樨和双瓣木樨为海南特有,毛柄木樨为广东特有,锐叶木樨为台湾特有;西南地区产8种,其中5种为特有种,如山桂花、野桂花、狭叶木樨、蒙自桂花;华东地区产8种,仅宁波木樨为特有种,但分布广泛;华中地区产5种,3种为特有种,如红柄木樨和坛花木樨。此外,分布较广的还有:细脉木樨分布于华东、华中和华南;网脉木樨分布于华中和华南。因此,中国木樨属植物自然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约北纬33°以南)。

下级分类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木樨属植物树形优美,四季常青,花朵芳香,几乎全年有花,是优美的观赏树种,可以直接应用于园林造景。植株高大的种类如桂花可用作行道树和庭荫树,低矮的种类如石山桂、山桂花则是优良的绿篱材料,并可整形成球形等各种几何形体用于园林点缀,还是优良的盆景材料,另外,有些种类如格树的叶片厚革质,抗燃性强,是优良的防火材料,可植为防火篱。

经济价值

木樨属各种植物的花中均含有芳香油,可提取香精、浸膏、净油等产品,多应用于薰茶、食品以及化学工业。据分析,木樨含桂花烷、三十碳烷、对羟基乙醇、β—胡萝卜素、棕榈酸、硬脂酸等。经提炼加工得到的桂花浸膏为淡黄色至棕色半固体,具天然桂花的持久香味,得油率约千分之三。

木樨属植物结实量大,果实为核果,种子胚乳丰富,可用来榨油。采自不同地点的桂花种仁含油量在15.4-21.1%之间,产于昆明的平顶桂花(Osmanthus scorymbosus)(现已被并入月桂)种子含油20.4%,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木樨种子榨的油可以食用。

木樨属主要用材种类有桂花、月桂、野桂花等。木材的商品材名称统称“木樨”,散孔材,管孔斜列或树枝状,较为独特,木材轴向薄壁组织发达,轮界状、傍管状或离管带状。桂花木材纹理斜,结构甚细、均匀,重至甚重,甚硬,干缩大,强度中,干燥缓慢,无翘曲现象,估计耐腐,切削难,切面光滑,适于车旋,在纵面上管孔带呈浅色条纹、波浪形或V字形花纹,颇为美观,油漆后光亮性良好,易胶粘,握钉力强,可作家具,车旋性能好,适于作雕刻、玩具、装饰品、刷柄、工农具柄等,农村中常用作砧板、车轮各部及其他农具。湖南有时以红柄木樨为小用材。

食用价值

由于木樨属植物的花均含有芳香油,故常被用于食品工业中,其中最著名者仍为桂花。作为食品香料,桂花用以薰茶和制桂花糖、桂花糕、桂花酒等多种产品。鲜桂花用盐或糖浸渍保存后可以制成糖桂花、咸桂花等调料。中国生产的桂花酒种类很多,有桂花陈酒、桂花蜜酒、桂花宁心酒、黄色桂花酒、无色桂花酒、桂花汽酒等。其中,北京桂花陈酒曾获国际金质奖章,西安黄桂稠酒久负盛名,桂林、咸宁等地的桂花酒也很有名。桂花茶有福建漳州与台湾等地生产的桂花乌龙茶,苏州、桂林、咸宁等地生产的桂花绿茶。此外,桂花还可用于制桂花饼、桂花粥、桂花栗子羹、桂花芋艿、桂花排骨、桂花脆皮鳜鱼等食品。

药用价值

木樨属有3种植物可供药用。山桂花,中药品名豆瓣香,树皮、叶入药,味甘、苦,性平,清热消炎、止血生肌,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外用于外伤出血、骨折、扭伤疼痛。桂花,最早以木犀之名载于《本草纲目》,根、叶味甘,微涩,性平,祛风湿、散寒,主治风湿筋骨疼痛、腰痛、肾虚牙痛;花味辛,性寒,散寒破结,化痰止咳,用于牙痛、咳喘痰多、闭经痰多;果实味辛、甘,性温,暖胃、平肝、散寒,用于虚寒胃痛。柊树树皮、枝叶味微苦,性凉,补肝肾、健腰膝,用于百日咳,外用于痈疔、疮毒。

保护现状

毛柄木犀、毛木犀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年)二级。

截至2022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ver 3.1)——无危(LC)9种;近危(NT)1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