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什凯克

更新时间:2024-08-30 08:16

比什凯克(英语:Bishkek,柯尔克孜文西里尔字母:Бишкек,柯尔克孜文阿拉伯字母:بىشكەك),为吉尔吉斯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楚河州首府,位于吉尔吉斯坦北部,坐落在吉尔吉斯阿拉套山山麓,楚河盆地中央,全境被楚河州阿拉穆登区环绕,面积160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比什凯克下辖4个区。截至2021年,比什凯克市人口为1074075人。

名称衍变

比什凯克是吉尔吉斯族人自古以来对该市的称呼,其吉尔吉斯语的意思是“搅拌马奶棒子”。比什凯克市政厅记载的一则当地传说为,一名巴特尔人的妻子丢失了一把用来搅拌马奶酒的桨,在寻找过程中,她突然生下了一个男孩,起名叫比什凯克。比什凯克长大后成为一位贵族,死后被埋葬在阿拉穆顿河畔附近的一个土堆上。那里竖立着一座墓碑,17世纪和18世纪的旅行者曾见过并描述过这座建筑。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000年,比什凯克境内已有居民居住,在阿拉梅丁水力发电站曾发现的原始人石器。公元前2000年左右,迈入青铜时代,境内的部落从事畜牧、农业、陶器和冶金工艺。铁器时代,形成了塞人部落联盟萨卡部落(Saka tribe),在公元前300年形成乌孙部落(Usun tribe)。

封建时期

4世纪至5世纪,丝绸之路兴起,比什凯克由于处于线路的交叉处,出现了驿站,曾发现了3座城市的遗迹,这3座城市均与丝绸之路有关。后为索尔托部落的牧场。唐朝时期,曾在比什凯克和附近的托克马克设碎叶镇,驻军防守,是丝绸之路北支道的重要关隘。6~8世纪,境内出现了早期封建制度的突厥汗国。8—10世纪,丘尔格希人和卡尔卢克人执掌政权。10世纪中叶至12世纪,中叶吉尔吉斯的主要部分由喀喇汗王朝统治,以比什凯克与热湖之间的八剌沙衮为都。1041年,喀喇汗王朝分裂为东西二部,东喀喇汗国以八刺沙衮为都。1134年,东喀喇汗国阿斯兰汗去世,继任者易卜拉欣无力控制政局,邀西辽耶律大石进入八剌沙衮,耶律大石乘机占领了八刺沙衮,并将其作为西辽都城,改名虎思斡鲁朵。13世纪,境内被蒙古鞑靼人征服。14至15世纪,包括比什凯克在内的繁华城镇开始衰落。

15世纪下半叶,吉尔吉斯民族基本形成。16世纪上半叶,境内爆发了吉尔吉斯人反抗沃伊洛特军队的斗争。19世纪上半叶吉尔吉斯被科坎德汗国统治。

19世纪中期,浩罕汗国玛达利汗统治时期,浩罕人利用萨雷巴噶什部落和苏勒图部落之间的矛盾占领了比什凯克地区,并于1825年修建了皮什佩克要塞。浩罕人在要塞里向所有商队征收关税,但遭到当地吉尔吉斯坦人的反抗。1862年9月,索尔托部落的最高领袖拜提克·卡纳耶夫(Baitik Kanayev)率领民众发动了起义围攻皮什佩克要塞,并派遣信使前往凡尔尼市(Verny City)寻求俄罗斯帮助。10月13日,一支由1400人组成的俄军分遣队开始参与对堡垒进行全面围攻。同年10月24日,堡垒居民投降。1863年,吉尔吉斯斯坦并入俄罗斯,在比什凯克要塞遗址附近开始出现城市和农业定居点。1864年在皮什佩克附近建立了哥萨克哨所。

近现代

1868年,50户俄罗斯居民开始在皮什佩克地区的驿道线定居,塔什干路成为比什凯克的第一条街道。俄罗斯农民沿着小路为建设农场,来自塔什干纳曼干和乌兹别克斯坦其他地区的乌兹别克加入了第一批定居者。1870年在哨所所在地出现了皮什佩克村,归俄国谢米列契省托克玛克县管辖。到1876年,该地区共有58个家庭182人,分为9个俄罗斯家庭、48个乌兹别克家庭和1个鞑靼家庭。1878年4月29日,皮什佩克取代托克玛克改为县城,成为楚河盆地的中心。同年8月31日,塞米雷奇地区军事总督批准了“新建皮什佩克市”的项目选址计划,规划建设的城市街道呈棋盘状,以建造灌溉沟渠网络和城市自然通风,建筑物使用木头建造。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皮什佩克已建成40条街道。19世纪下半叶,皮什佩克出现了第一批手工业企业。1883年,建成制革厂,1885年建成奶酪厂。自1895年以来,该市由皮什佩克资产阶级负责公共自治,建设了吉尔吉斯坦第一批文化和教育机构、学校和医院。

20世纪初,流放的社会民主党人在这里组织和开展革命活动,1916年夏吉尔吉斯人掀起了民族起义运动。1917年2月沙皇尼古拉一世退位后,3月31日士兵、军官和工人代表组成的皮什佩克苏维埃成立。12月,哥萨克武装攻入皮什佩克并占领了其西部。至12月28日,哥萨克武装叛乱被平定。1918年4月2日选举产生了布尔什维克党市委会。1924年10月14日,皮什佩克成为喀拉吉尔吉斯自治州中心。1925年5月25日成为吉尔吉斯自治州中心。1926年,成立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定都比什凯克,并以红军统帅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伏龙芝(Mikhail Vasilievich Frenze)之名改名伏龙芝(Frunze)。

1936年12月,伏龙芝成为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西部敌占区迁来大批工厂企业,从而使伏龙芝市金属加工和机械制造的生产能力大大增强,涡轮机、农机和汽车配件产量成倍增长,为比什凯克市和共和国现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城市的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事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1970年,伏龙芝开始供应天然气,苏联批准了新的伏龙芝总体规划。1980年前,铺设了近300千米天然气管道网1966年,伏龙芝建成投产的印刷联合企业在中亚名列前茅。1970年末,建成了第一家大型汽车装配厂,同年开始供应天然气。1980年前铺设了近300千米天然气管道网,给90%的公园住房和一部分企业供气。

1991年2月7日,吉尔吉斯斯坦议会通过决议,将伏龙芝更名为比什凯克。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反对派组织大批人员从南部一直冲到比什凯克,占领政府大楼和电视台等重要机构,阿卡耶夫总统被迫出逃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政权更迭。

2020年10月9日,吉尔吉斯斯坦总统热恩别科夫签署命令解职总理,并解散政府,并宣布比什凯克进入紧急状态,紧急状态包括宵禁和严格管控措施在内,从10月9日晚8点至10月21日早上8点期间生效。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比什凯克位于吉尔吉斯坦北部,坐落在吉尔吉斯阿拉套山山麓,楚河盆地中央,全境被楚河州阿拉穆登区环绕,与阿拉木图和塔什干的距离分别为244千米和584千米,面积160平方千米。

气候

比什凯克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昼夜温差较大。7月最高气温有时达到40℃以上,冬季平均气温为-7℃,全年平均气温不超过10℃。全年降水量400毫米,该市阳光充足,平均一年当中有322个晴天,日照将近2590个小时。城区多风。终年日照长达322天,年最大日照时间在7月,为322小时,最小为12月,为126小时。空气月平均相对湿度6、7月为44%,3月为74%,全年平均湿度为60%。年平均风速1.7米/秒。

地形地貌

比什凯克位于帕米尔高原西北部的楚河河谷,海拔750—900米,平均海拔750米,地貌类型包括丘陵和中低山,境内最高点为4875米的谢苗诺夫-田山斯基峰(Semyonov-Tian-Shansky peak)。

水文

阿拉尔恰河、阿拉米丁河和楚河大渠穿比什凯克市而过。阿拉米丁河,也称阿拉梅金河,属于楚河的左支流,全长78千米,流域面积317平方千米,平均流量每秒6.3立方米,源头是吉尔吉斯斯坦阿拉图山脉北坡的一座冰川,从南向北流经比什凯克市。

土壤

比什凯克土壤大多为典型山地灰钙土,且以黄壤土为主,土壤剖面表现为弱分异剖面,含有大量的碳酸盐,腐殖质层厚度为50~70厘米,殖质含量为1.8%~2.5%,有时可达3%。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比什凯克下辖4个区。比什凯克市政厅位于翠大道(Чүй проспекти)166号。

政治

比什凯克市地方政府机构由比什凯克市议会、比什凯克市政厅、比什凯克市市长办公室组成,比什凯克市议会是民选代表机构,由城市社区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直接选举产生,并在合议制的基础上开展活动,市议员任期为4年,人数为45名。市地方政府的执行机构是比什凯克市政厅,由市长领导。现任市长为尤努沙利耶夫·艾别克·贾内什别科维奇(Джунушалиев Айбек Джанышбекович)。

人口

截至2021年,比什凯克市人口为1074075人,吉尔吉斯斯坦接近一半的城镇人口居住在比什凯克,14岁以下人口占24%,15~24岁占22%,25~34岁占18%,34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64%,50岁以上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6%。比什凯克居民包括80多个民族,吉尔吉斯人和俄罗斯人共占80%左右,其余为乌克兰人、鞑靼人、维吾尔人乌兹别克人等。居民有70%的人信奉伊斯兰教。比什凯克市是天主教吉尔吉斯宗座署理区所在地。比什凯克境内吉尔吉斯语为国语,俄语为官方语言。

经济

综述

比什凯克市是中亚地区一个重要工业城市,是吉尔吉斯斯坦国际区域金融和物流中心,电力、机械、仪器、电器制造是工业主导部门,梅赛德斯奔驰、奥迪-大众、住友、联邦快递、敦豪、UPS、LG电气、大宇、飞利浦、西门子、松下、利是美、可口可乐、丰田、起亚等大型跨国企业均在比什凯克设有代表处。2018年,比什凯克对吉尔吉斯斯坦GDP的贡献达39. 91%。2022年,比什凯克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7953.3亿索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70100索姆。

第一产业

比什凯克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大麦、小麦、玉米、土豆、洋葱等作物,主要以家庭农场为主,但规模较小,大多数家庭种植少量水果和蔬菜供当地消费,经济产物有苹果、杏子、樱桃、甜菜、豆类、棉花、烟草和核桃等。2022年,比什凯克完成土豆产量60.2万吨,蔬菜80.9万吨,水果1.5万吨,葡萄4.1万吨。

第二产业

比什凯克是中亚地区重要工业城市,工程、纺织、建材和食品工业是工业主导部门,对吉经济贡献超过三分之一。2018年,比什凯克的工业占比19. 26%。

比什凯克市纺织业规模较大,主要有进料加工、劳动力资源丰富、服装行业规模较小以及出口导向等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分布在比什凯克及其周边。

第三产业

比什凯克第三产业主要以服务业为主,2018年服务业占比79. 13%,主要包括旅游业和对外贸易。2019年,吉尔吉斯坦对外贸易总额中59.2%来自于比什凯克,比什凯克市进出口贸易额为40.69亿美元,其次为楚河州,占比15%,进出口贸易额为10.33亿美元。2022年,吉尔吉斯坦82%的外资企业注册地位于比什凯克市。

比什凯克市是吉尔吉斯坦的金融中心,国际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在比什凯克均设有代表处。比什凯克自由经济区建立于1995年,占地面积约346公顷,位于比什凯克市近郊的玛纳斯国际机场附近,经济区视同“境内关外”,设有单独的海关,注册管理实行封闭式管理,在该自由经济区正式注册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来自中国、土耳其、印度、伊朗、沙特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家企业,该区生产的产品70%出口到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及中国等周边国家。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4年,比什凯克市有198所普通教育机构,包括103所市立机构和98所私立机构,有258129名学生, 共有167007名学生在129所专业教育机构学校,其中36所高等教育机构、77所中等专业教育机构和16所职业学院,其中14所市立学校实行三班制。

比什凯克教育分为初级教育和高等教育,其中初级教育为1~11年级,实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根据考试 择优录取20%左右,实行义务教育,其余则实行商业化教育。吉尔吉斯国立大学是全国最大的高等学院,建于1951年,有16个系,80个教研室,12个科研中心和3个学院。比什凯克还有吉尔吉斯农学院、女子学院、师范学院、理工大学、人文大学等高校。

医疗卫生

比什凯克市设有比什凯克市政府卫生保健系统管理协调委员会,施行医药分离制度,患者凭医生处方到药店自行购买, 药品的95%依赖进口,医疗设备则全部依赖进口,医疗保险业仍属于起步阶段。截至2022年,比什凯克市医疗机构有1977个床位,具有高等教育经历的医疗人员2459人。

文化事业

比什凯克是吉尔吉斯斯坦民族文化中心,有许多音乐和戏剧剧院、爱乐乐团、图书馆和博物馆。比什凯克有7座剧院,其中包括吉尔吉斯话剧院、歌剧和芭蕾舞剧院,吉尔吉斯共和国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the Kyrgyz Republic)前身为车尔尼雪夫斯基国立图书馆,建于1934年,同时比什凯克境内还有13座博物馆。

科技事业

比什凯克共有20所研究所,主要科研机构为吉尔吉斯共和国国家科学院,始建于1954年,原名苏联科学院吉尔吉斯分院,1954年12月更名为吉尔吉斯共和国科学院。1993年12月改名为吉尔吉斯共和国国家科学院,设立社会科学学部,物理技术、材料和矿业地质学部,化学工艺、医学生物、农业科学学部和南方学部,学部下面设立22个研究所、5个研究中心和1个植物园。

体育事业

比什凯克市区和城郊建有体育运动设施,其中有可容2.5万名观众的大型运动场和可容3500名观众的体育宫,有8个游泳池,27个网球场,8个滑冰基地。此外还有田径训练场和马术运动训练场等。小型运动场所遍及全市。群众性体育运动较普及,常参加活动的有20多万人。

人居环境

比什凯克非法焚烧工业、建筑垃圾和树叶现象严重,存在雾霾问题,是全球城市空气污染排名中名列前茅的城市。2021年7月~2022年6月期间,比什凯克至少有112人因接触污染空气而死亡。

交通

公路

比什凯克市主要公路有比什凯克—奥什公路(672千米)、比什凯克—纳伦—吐尔尕特公路(539千米)、比什凯克(卡拉巴尔塔)—恰尔多瓦尔公路(31千米)、比什凯克—格奥尔吉耶夫卡公路(16千米)。

铁路

比什凯克境内的火车站主要有比什凯克1号火车站、比什凯克2号火车站等,铁路线路主要为比什凯克-巴雷克奇铁路,比什凯克通过支线与土西铁路相连,正在规划建设比什凯克-卡拉科尔铁路并开通高铁。

航空

比什凯克境内的机场主要为玛纳斯国际机场,2001年美国获得了使用玛纳斯国际机场作为其在阿富汗伊拉克军事行动的空军基地的权利。俄罗斯在比什凯克附近设有康德空军基地,部署有苏-25攻击机和米-8直升机。

玛纳斯国际机场(俄语: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аэропорт «Манас» ,吉尔吉斯语:«МАНАС» АЭРОПОРТУ ЖӨНҮНДӨ,英语:Manas International Airport;IATA:FRU,ICAO:UCFM),位于吉尔吉斯共和国楚河州中北部,东南距比什凯克市中心22千米,为4E级国际机场、吉尔吉斯斯坦最大机场,机场1975年5月4日建成通航,原名弗龙兹机场;1991年,更名为玛纳斯国际机场。2022年,玛纳斯国际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269万人次,同比增长4.0%,吉尔吉斯斯坦排名第1位。

公共交通

比什凯克市公共交通采用非现金支付系统,市内运营的公交小巴有2700余辆,承担着比什凯克市大量的交通运输任务。比什凯克市境内建有无轨电车系统,于1951年1月13日开始首次运营。截至2024年,比什凯克市有140辆无轨电车,无轨电车单线长182.8千米,有11条运营线路。

文化

饮食

比什凯克的美食种类繁多,以传统吉尔吉斯美食为主,如beshbarmak、laghman和manty,城市内有许多俄罗斯、土耳其和中国餐厅。奶类食品是吉尔吉斯人食品的主要成分,有纯酸牛奶、酸牛奶、由煮过的牛奶制作的酸凝乳、乳酪、用羊奶制作的奶渣干酪、乳皮、黄油以及炼过的动物油等,食用羊肉、马肉、牛肉、骆驼肉和牦牛肉,其中绵羊肉和山羊肉特别受欢迎。面食品由小麦、玉米、大米、黍和燕麦制成。用粮食粒和面粉制作成各种饭菜,例如各种粥,用水或牛奶和的面团制成的食品,用面粉、麦粒或土豆之类熬成的稀汤等。

习俗

纳乌鲁斯节(Нооруз)是吉尔吉斯斯坦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标志着春天的到来和新年的开始。每年3月21日,人们会在比什凯克阿拉套广场举行纳乌鲁斯节庆典,表演传统歌舞、分享传统美食。

谢肉节(Maslenitsa),是东斯拉夫宗教和民间节日,在大斋节前的最后一周庆祝,即东正教复活节前的第八周。在谢肉节这一周,东正教基督徒已经禁止吃肉,是最后一周允许鸡蛋、牛奶、奶酪和其他乳制品,因此被称为“奶酪周”或“可丽饼周” 。节日期间举办踩高跷、举哑铃、快速吃薄饼等活动,活动以传统的焚烧冬季毛绒玩具结束。

2006年,比什凯克市政府将4月29日定为比什凯克城市日(День города Бишкека)。此后每年的这一天,比什凯克市都会举办音乐会、焰火表演等娱乐活动,庆祝这一节日。

艺术

比什凯克境内舞蹈主要为吉尔吉斯传统卡拉乔戈舞(Kara Jorgo)和芭蕾舞,卡拉乔戈舞是吉尔吉斯斯坦游牧生活方式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特点为高调的节奏和快速的手臂、肩膀和手腕动作,由男性和女性伙伴以小组形式合作表演,芭蕾舞由19世纪的俄罗斯移民传入,吉尔吉斯国家歌剧和芭蕾舞剧院定期演出歌剧和芭蕾舞剧。2024年6月,中亚国家各类舞蹈锦标赛在比什凯克举行,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190个舞蹈团参加了比赛。

比什凯克举办有比什凯克国际电影节,电影节活动包括国际竞赛、放映以国家历史为目的的精神和道德教育电影以及由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电影导演和文化人士参加的小组讨论活动,截至2024年已举办2届。

地区象征

比什凯克市的徽章为蓝色图案,主要图案是一个要塞的长方形轮廓,在山脉的折线下,要塞的墙上有一个浅色的正方形,上面写着“比什凯克”,圆圈中心为雪豹图案。

风景名胜

阿拉套广场(Ала-тоо аянты)是什凯克市人们休闲娱乐的中心,也是各种活动及庆典的举办地,其周围环绕着重要的地标性建筑,如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爱乐乐团、国家历史博物馆等。

奥什集市(Ошский базар)位于什凯克市,摊位出售新鲜农产品、香料、吉尔吉斯斯坦传统手工艺品等。在与当地人聊天,品尝传统小吃。

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Киргиз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музей)位于什凯克市,是中亚最大博物馆之一,博物馆馆藏文物规模超过13万件,内有前博物馆内的文物、展品和陈列品记录了吉尔吉斯斯坦人民的历史和文化演变,展示了该国几个世纪以来的历史进程。

胜利广场(Площадь Победы)位于什凯克市,广场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而建造,广场两侧的雕塑表现了吉尔吉斯斯坦人参加二战的过程。永恒之火纪念碑和胜利纪念碑旨在向英雄参战者致敬。

友好城市

2000年,银川市与比什凯克市建立国际友好城市关系。

2015年,连云港市与比什凯克市缔结友好城市。

2016年11月,武汉市与比什凯克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

2017年12月,深圳市与比什凯克市结为友好城市关系。

2021年12月,青岛市与比什凯克市签署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协议。

2023年5月,天津市与比什凯克市签订友城协议书。10月,成都市与比什凯克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城市荣誉

2019年12月,比什凯克市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第395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