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市

更新时间:2024-08-22 09:50

永济市,山西省辖县级市,由运城市代管。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盆地西南角,西临黄河与陕西省大荔县合阳县隔河相望,南依中条山与芮城县接壤,东邻盐湖区,北接临猗县,总面积1208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永济市辖3个街道、7个镇。截至2022年末,永济市常住人口38.1198万人。

历史沿革

属缶邦。

春秋

属晋。

战国

属魏,秦属河东郡。

西汉

高祖二年(前205年),建蒲反县,属河东郡。新莽改为蒲城县,属兆阳郡。

东汉

建武元年(25年),改蒲城为蒲坂县,属河东郡。

北魏

神麚元年(428年),置雍州。

延和元年(432年),改为泰州,属泰州河东郡。

北周

明帝二年(558年),改泰州为蒲州,属蒲州河东郡。

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存州。

开皇十六年(596年),别置河东县,属蒲州。

大业二年(606年),省蒲坂县入河东县。次年改州为郡,属河东郡。

武德三年(620年),改郡为州。

开元八年(720年),属河中府,置中都。同年,复属蒲州。

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属河东郡。

乾元二年(759年),复属河中府。

宝应元年(762年),复为中都。

元和二年(807年),罢中都,复河中府治。

天会六年(1128年),降河中府为蒲州,河东县属蒲州。

天德元年(1149年),升蒲州为河中府。

洪武二年(1369年),改河中府为蒲州,省河东县,直隶于州,属平阳府。

雍正六年(1728年),升州为府,置永济县,属蒲州府。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撤府制,直属山西省辖。

民国三年(1914年),省下设道,属河东道。

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道属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属山西省第七行政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25日,境域解放。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9月,同虞乡县合并,称永虞县。先后属太岳区第三专署。晋绥区临汾工委第十一分区,陕甘宁边区晋南行署运城分区,山西省晋南专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属山西省运城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4月25日,永虞分治,复设永济县,属运城专区。

1954年,属晋南专区。

1958年,永济、临猗、解虞、安邑四县合并为运城县。

1961年,分运城县,复置永济县,将原虞乡县辖境划归永济县。

1970年,属运城专区。

1994年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永济撤县设市。属运城地区。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10月,永济市辖3个街道、7个镇。市政府驻城西街道。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永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盆地西南角,西临黄河与陕西省大荔县合阳县隔河相望,以黄河中心为界,边界线长50.27千米;南依中条山与芮城县接壤,边界线长73千米;东邻盐湖区,边界线长36.2千米;北接临猗县,边界线长64千米。介于北纬34°44′50″—35°04′20″,东经110°15′00″—110°45′33″之间,市境东西长49千米,南北宽43.5千米,总面积1208平方千米。市中心距运城市56千米,距省会太原市468千米,距首都北京市982千米。

地质构造

永济市地层分布特点是:除中条山区外,其它均属新生界地层分布。山区出露岩性为:太古界麻岩、花岗岩侵入体、震旦系石英砂石、寒武系及奥陶系灰岩。

神潭大峡谷处于涑水盆地,受燕山时期形成的汾渭堑地的控制,运城凹陷贯穿包括永济在内的整个涑水河盆地,呈东南—西北向展开。从重力测量和地震测量资料看,北西侧沉降小,南东侧沉降大。沉降中心位于本市东部与运城市接壤地带。

中条山北麓大断裂出现在燕山期,以后受喜马拉雅山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断裂大大加剧,第四纪至今仍有剧烈活动,该断裂在全市境内长达50千米,走向呈北东东,为一高角度正断层,断面倾角67°以上,断距近千米,控制了盆地的基本特征,即南浅北深,南陡北缓的地势。

地形地貌

永济市境内以平川为主,兼有山、滩、垣等地形地貌,并有内陆河涑水河与内陆湖泊伍姓湖。平川海拔一般在344—600米以内,最高为中条山五老峰1993.8米。

气候特征

永济市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最多达216天,年平均气温为13.5℃,年降雨量在550毫米左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17年末,永济市耕地保有量80.91万亩,全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1213.95亩,其中商服用地18亩,工矿仓储用地225亩,住宅用地18.75亩,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924.6亩,交通运输用地19.5亩。

生物资源

永济市林木有松、柏、杨、榆、柳、漆树等,药材有黄芪麻黄、大救驾(祖师麻)、雪丹参等百余种,果木以蒲柿、大白杏为佳。

永济市动物种类颇多,兽类有金钱豹、山猪、野羊等,鸟类有天鹅、野鸡、野鸭等。

矿产资源

永济市已探明的矿产主要有铁、金、铜、铅、锌、石英砂、大理石、磷、石灰岩等。

人口

截至2017年末,永济市总户数14.3040万户,常住人口45.892万人,比上年增加3097人。在总人口中男性23.5333万人,女性22.6774万人,女性与男性比例为100:104;城镇人口24.2011万人,乡村人口22.0096万人,城镇化率为52.37%;出生人口5330人,死亡人口2825人,出生率13.05‰,死亡率6.13‰,人口自增率6.92‰。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永济市常住人口为39.4935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4.4724万人相比,十年间减少了49789人,下降11.20%,年平均增长率-1.18%。

截至2022年末,永济市常住人口38.119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0826万人,乡村人口20.0372万人,男19.2801万人,女18.8397万人。全年全市出生人口3110人,死亡人口3148人,人口出生率8.12‰,人口死亡率8.22‰,自然增长率为-0.10‰,城镇化率47.44%。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2年,永济市生产总值172.7亿元,比上年增长4.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2.0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64.2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76.5亿元,增长2.9%,三次产业比重为:18.5:37.2:44.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103元,比上年增长6.3%。

2023年,永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8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26亿元,比上年增长4.7%;对GDP的贡献率为34.7%,上拉GDP增速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58.79亿元,与上年持平。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52.07亿元,下降0.7%,建筑业增加值5.72亿元,增长4.5%。第三产业增加值79.83亿元,增长4.1%,为全年最高增速,比一季度高1.0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高0.1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65.8%,上拉GDP增速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7.9:34.8:47.3,其中一产占比较上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二产占比下降2.4个百分点;三产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永济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71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产业投资完成38.81亿元,增长4.2%,占全市投资比重57.3%。项目完成投资55.50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31.23亿元,增长2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46.1%,拉动全部投资增长8.7个百分点;5000万元以下项目投资24.27亿元,下降0.1%;房地产投资12.21亿元,下降1.2%。第一产业完成投资9.09亿元,同比增长1.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3.10亿元,增长12.7%,快于全部投资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5.52亿元,增长7.8%。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13.4:34.1:52.5。工业技改投资7.44亿元,比上年增长85.4%,对全部投资的贡献率达65.3%,拉动全部投资增长5.5个百分点。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完成8.6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比上月回升13.6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12.7%。从构成看,建安工程投资55.13亿元,比上年增长2.2%;设备、工具、器具购置投资8.83亿元,增长63.3%,比上月加快6.3个百分点;其他费用投资3.75亿元,增长21.5%。从控股类型看,民间投资51.37亿元,增长7.0%。

财税收支

2023年,永济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4269万元,增长35.2%。其中:税收入收入42061万元,增长37.5%,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7.5%;非税收入12208万元,增长27.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合计327469万元,同比增长4.9%,其中民生支出273271万元,增长10.3%,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4%。

人民生活

2022年,永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239元,比上年增长6.4%;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974元,增长3.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961元,增长6.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874元,增长1.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99元,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450元,增长7.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04。

2022年,永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8%,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1.6%;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2.6%;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0.5%。

能耗

2022年,永济市水资源总量27238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25.6%。总用水量14165.1万立方米,下降4.1%,其中生活用水(包括建筑和三产)1708.8万立方米,工业用水500.2万立方米,农业耕地用水量11774.3万立方米,非耕地用水量142.1万立方米,生态用水量39.7万立方米。

2022年,永济市全社会用电总量130095万千瓦小时。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7823万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6.0%;第二产业用电量54503万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41.9%,其中工业用电53852万千瓦小时;第三产业用电33449万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25.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34320万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26.4%;省分摊线损8301万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6.4%。

第一产业

2023年,永济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56.2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5%。

农业

2023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7.46万亩,比上年增加7.3万亩,增长5.7%;粮食总产量43.7万吨,比上年增长5.7%。其中:夏粮总产量20.3万吨,增长9.5%;秋粮总产量23.4万吨,增长2.7%。2023年,蔬菜播种面积5.88万亩,比上年增长2.5%;产量9.04万吨,增长5.2%;单产1537.3千克/亩,较上年增加39.65千克/亩,增长2.6%。园林水果年末果园面积达29.72万亩,比上年增长2.3%;产量67.99万吨,增长5.0%;单产2287.7千克/亩,增长2.6%。2023年,中草药材种植0.73万亩,比上年增长58%;总产量0.19万吨,增长56.5%。

畜牧业

2023年,永济市存栏猪35.9万头,比上年下降17.1%;牛1.0万头,增长6.9%;羊7.7万只,增长8.9%;家禽152万只,下降33.0%。出栏:猪71.0万头,增长4.9%;牛3100头,增长15.7%;羊5.2万只,增长5.2%;家禽616.1万只,下降9.4%。

渔业

2023年,永济市渔业产量2.13万吨,比上年增加1461吨,增长7.4%。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永济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1.7%;增加值比上年下降6.3%,比上月前移1名,降幅比上月收窄3.2个百分点,自三季度以来降幅首次收窄(三季度增速—8.8%,1—10月份—9.0%,1—11月份—9.5%);12月当月增速17.9%,比上月回升29个百分点。分门类看,两大门类降幅均有所收窄。全年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5.9%,降幅比上月收窄3.4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1.1%,下拉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3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9.7%,降幅比上月收窄1.2个百分点,占比8.9%,下拉0.9个百分点。从主导行业看,六大行业“两升四降”。全年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8%,上拉规上工业增加值1.0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3.3%,上拉0.1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1.9%,下拉0.6个百分点;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下降24.1%,下拉5.2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0.6%,下拉0.9个百分点;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下降21.1%,下拉1.4个百分点。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2.5%。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增长23.7%,高端装备制造业下降12.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8.1%。全年95家企业中有53家产值是增长,增长面55.8%,比1—11月增长面50.5%扩大5.3个百分点,比1—10月47.2%扩大8.6个百分点。

建筑业

2022年,永济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4012亿元,比上年增长8.5%。资质等级在三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16家,完成总产值5.9836亿元,增长16.1%,共签订合同额80813万元,增长30.8%。

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2年,永济市服务业增加值76.4781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批发和零售业9.2947亿元,增长0.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7.8009亿元,下降2.4%;住宿和餐饮业1.938亿元,增长3.5%;金融业7.1387亿元,增长6.0%;房地产业11.9215亿元,下降5.7%,其他服务业36.3377亿元,增长7.2%。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下降4.0%。

国内贸易

2023年,永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9.69亿元,同比增长1.2%(比前三季度回升0.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7.81亿元,同比下降17.7%(降幅比前三季度扩大5.5个百分点,比1—11月扩大2.5个百分点)。从经营所在地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7.74亿元,比上年增长1.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94亿元,增长0.7%。从消费形态看,消费品零售额中餐饮收入6.02亿元,比上年增长4.9%;商品零售53.66亿元,增长0.8%。分行业看,批发业商品销售额20.26亿元,同比下降9.0%;零售业商品销售额37.98亿元,增长0.4%;住宿业营业额1.06亿元,增长7.9%;餐饮业营业额8.58亿元,增长15.5%。从商品类别看,汽车类增长92.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5.2%,通讯器材类增长12.9%;粮油食品类下降9.3%,饮料类下降29.7%,烟酒类下降18.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16.2%,日用品类下降26.1%。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0.75亿元,增长42.1%。

对外经济

2022年,永济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5356亿元,比上年增长90.4%。其中:进口1.563亿元,增长114.9%;出口9726万元,增长60.8%。

房地产业

2023年,永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28.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1%;商品房销售额11.53亿元,下降16.6%。

邮电通信

2022年,永济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762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027万元,增长8.4%;移动业务总量达到1.092亿元,增长1.8%;电信业务总量3302万元,增长7.8%;联通业务总量8371万元,增长15.7%。全市固话用户20587户,下降2.6%;移动用户417948户,增长3.0%;宽带用户146835户,增长4.5%。其中:移动公司:固话用户1856户,移动用户23.3704万户,宽带用户63216户;电信公司:固话用户302户,移动用户49028户,宽带用户24647户;联通公司:固话用户18429户,移动用户13.5216万户,宽带用户58972户。

旅游业

2022年,永济市景区旅游接待游客47.87万人次,比上年下降47.7%;门票收入1186.5万元,下降36.9%;景区综合收入1688万元,下降43.0%。

金融业

截至2022年末,永济市共有金融机构36家,其中银行10家,保险公司22家,小贷公司2家,证券公司2家。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7.7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各项贷款余额102.8亿元,增长14.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6.7亿元,增长16.6%。

保险业

2022年,永济市全辖保险机构保费收入7.0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财险收入2.0309亿元,增长52.4%;人险收入5.047亿元,下降10.2%。全年全辖保险机构赔付2.0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财险赔付8935.8万元,增长12.5%;人险赔付1.1254亿元,下降5.8%。

交通运输

永济市境内有南同蒲铁路贯穿东西,过黄河与陇海线接轨,大西高铁在永济建有车站,运风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有G521国道(原S336省道运永线)、S238省道临风线等经过。一条高速路、五条二级路、五条三级路和200余条农村道路纵横交织的公路网络格局已经形成。永济距西安国际机场200千米,距运城关公机场60千米。

截至2022年末,永济市公路通车里程1554.7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条65千米,国道1条56.3千米,省道1条20.1千米,县道10条226.4千米,乡道72条538.5千米,村道386条648.4千米。公路密度达128.7千米/百平方千米。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8009亿元,比上年下降2.4%。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22年,永济市科学技术项目25项,发明专利授权61件。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永济市学校总数168所,其中:幼儿园96所,小学54所,初中13所(含少体校、特殊教育学校),高中3所,职中2所。全市在校生55218人,其中:幼儿园在校生13266人,小学在校生25214人,初中在校生9715人,高中在校生5257人,职中在校生1677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89人。全市专任教师4915人,其中:幼儿园专任教师940人,小学专任教师1891人,初中专任教师1173人,高中专任教师703人,职中专任教师180人,特殊学校专任教师28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3所,在校学生4828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永济市共有广播电台1套,电视台1套,有线数字电视用户2万户,其中城市有线数字电视0.5万户,农村无线数字用户1.5万户。目前图书馆藏书16.8万册,电子图书11.5万册,全年送电影下乡2340场,送戏下乡120场,开展文艺活动1818场。全年出版发行《永济报》92期,共46万份。

体育事业

2022年,永济市举办了全民健身活动暨第五届全民运动会,U系列田径联赛山西赛区的比赛,建设了虞乡、蒲州两个镇级全民健身中心和柳园社区全民健身中心。

医疗卫生

截至2022年末,永济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88个,其中医院15个,公立医院3个,民营医院1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67个,其中乡镇卫生院7个,卫生院分院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个,村卫生室248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个体诊所104个。年末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514人,高级职称108人(正高14人,副高94人),中级职称259人,初级职称1147人。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783人,注册护士791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228张,其中医院1367张,乡镇卫生院861张。

社会保障

2022年,永济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601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068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30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009人。

截至2022年末,永济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0599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4.556万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43870人,其中在职职工(不含离退休)31469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729人,其中在职职工(不含离退休)10670人。失业保险参保38969人。工伤保险参保69893人。2022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0122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5.1296万人。

2022年,永济市确定城市低保2274户、共3305人,发放城市低保金177.4万元;农村低保7619户、共15213人,发放农村低保金749.8万元。全市特困供养对象城乡特困对象10371人,发放护理费152.5万元,基本生活费883.1万元。

基础建设

截至2022年末,永济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128.3公顷。其中,住宅兼容商业用地15.8公顷,工业用地103.7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6.7公顷,商服用地2.2公顷。全市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109万平方米,绿地面积达到1033万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5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3%,绿地率达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7平方米。

环境保护

2022年,永济市优良天数为267天,其中一级天数为28天,SO2年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比去年下降25.0%。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为20微克/立方米,上升5.3%。PM10年平均浓度为86微克/立方米,上升21.1%。PM2.5年平均浓度为45微克/立方米,上升9.8%。一氧化碳第95百分位数为1.6毫克/立方米,同比去年持平。O3-8h第90百分位数为154微克/立方米,下降7.2%。综合质量指数为4.58,上升4.8%。

历史文化

文物古迹

永济市境内现存各类文化遗址、宝寺名刹、亭台楼阁417处,其中国保单位8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永济市共有各级非遗 项目共115项,其中,国家级2项、 省级18项、 市级33项、 县级115项。共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 省级11人、 市级44人、 县级86人。

国家级非遗——绛州鼓乐

又称绛州大鼓,泛指新绛县流行的锣鼓乐和吹打乐,因新绛县昔称绛州而得名。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成雏形。绛州鼓乐乐种颇多,曲牌极为丰富,其中以花敲鼓、穿箱锣鼓、车鼓称著。

绛州鼓乐以花敲干打为主要表现形式,伴以板、锣等乐器,其演奏法归纳起来有击鼓心、敲鼓边、顶鼓帮、磨鼓钉、搓鼓棰、碰鼓棰、磕鼓环、蹭鼓皮、滚鼓棰和打鼓架等十多种。演奏起来浑厚博大,气势磅礴恢宏,声韵铿锵,粗犷豪放而富有力度,素有“地动山摇”、“闻声十里”之誉。

绛州鼓乐以鼓为核心,使肢体语言与鼓乐语汇相辅,将文化融入鼓乐,用鼓乐昭示文化。表现出黄土地的博大胸襟与浑厚底蕴,是中国民间锣鼓乐的优秀典范,曾远赴丹麦、摩洛哥、马来西亚等世界各地巡演。

2006年5月20日,山西省新绛县申报的绛州鼓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Ⅱ-57。

2021年12月绛州鼓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遗——中和节(永济背冰)

“背冰”活动源于韩阳镇长旺村,为原生态民间舞蹈。表演时由一壮汉肩扛丈余长檩条在前引导,名曰“旗杆”。表演者(人数不限)不畏寒冷,均赤脚裸背,身背冰块在锣鼓伴奏下舞蹈行进。其表演动作有下河、破冰、匍匐前进、刀枪不入等。相传清朝咸丰年间,农民起义军北征攻打黄河渡口时,清军将领夏辛酉强拆民房,设火墙防御。长旺村人相福录献策下河凿冰,背冰灭火,取得成功。相解甲归田后,组织民众创编背冰舞蹈再现当时场景,以展示农民起义军的英勇剽悍,传承至今。每年社火中多有表演,传承至今。

2006年,永济背冰被公布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1年,永济背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民间艺术

道情

永济道情由来已久,汉代已有萌芽,沿至唐代时基本形成雏形,是流行在古蒲坂(今永济市)的小剧种之一。永济道情词句浅显易懂,曲调优雅柔和,古往今来广大群众喜闻乐见。道情,源于道教,原是道士云游四方,传播道义时又唱又吟的一种劝化形式,故又称为“道曲”、“悟声”。道教创立于东汉,盛行于隋唐。随着道教的发展,道教逐渐吸收了雅乐、散乐和民间音乐,发展成为“哼哼调”流行各地,又和各地的风土人情、方言土语、习惯爱好结合起来,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永济道情就是其中的一种。

蒲剧

也称“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因兴盛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一带而得名。蒲剧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主要流行于山西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内蒙、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

蒲剧在晋南分为南路和西路,在剧目与表演风格上各具特色,人称“南路文雅,西路火爆”。蒲剧音调高亢激昂,音韵优美,长于表现激情,其旋律跳跃幅度大,起调高,大小嗓兼用,以“慷慨激昂,粗犷豪放”著称。

风景名胜

普救寺

普救寺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座落在永济市境内的峨嵋塬头。这里地势高敞,视野开阔,南望中条山,与中条第一禅林“万固寺”南北对峙、遥相呼应。西眺黄河,临近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和国宝“唐开元铁牛”。因中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座千年古刹已成为游览和爱情圣地。

五老峰

五老峰位于山西省永济市东南的中条山脉,地处晋、秦、豫三省交汇之处,境内山峰迭嶂连绵,高耸挺拔,为“河东八景”之一。

五老峰原名五老山,因古代研经传道的五老在此为帝王授《河图》《洛书》而名。《周易》成书之前,这里是河洛文化早期传播的圣地,也是中国北方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七鉴道书》称之为“道家天下第五十二福地”。明清时期,五老峰兴起朝峰庙会,兴盛达500年之久,成为中国现代旅游业的源头。它同佛教圣坛五台山南北对峙,与西岳华山同岫立脉,隔河相望,历史上素有“东华山”之美誉。

五老峰由玉柱峰、东锦屏峰、西锦屏峰、棋盘峰和太乙峰五座主峰构成,海拔均在1300米以上,远望状如五位老人,巍然相拱,故称“五老峰”。奇特的喀斯特地质地貌造就了五老峰的许多罕见奇观:松涛、云海、流泉、飞瀑、奇峰、怪石……山中有9泉、12洞、36峰,盛时曾有64观庵庙宇。

鹳雀楼

鹳雀楼四檐三层,楼体壮观,结构奇特,风景秀丽,时代跨越中华上下五千年,采用浮雕、壁画、微缩景观等形式说明黄河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华夏民族的先祖在这里写下了辉煌的历史。登上鹳雀楼,不仅可以体会到登高望远的最高境界,还可以感受到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 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传于海内外。

地方特产

蒲州青柿

蒲州青柿种植于低坡山区或河流两岸,产区地处吕梁山脉南段的西坡,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所产柿果属中熟品种,10月中旬前后成熟,它的特点是,果型大皮薄,肉细多浆,味甜无籽,易脱涩。当地果农取成熟青柿,经日晒夜露,浓缩压扁,贮放生霜等工序,制成柿饼,甘甜绵软挂霜,永济柿手撕开,即有蜜丝绵联,置碗中用沸水冲泡,即迅速溶为汤汁。

桑落酒

以每年桑椹熟落时酿制,来年桑椹熟落时取用,故名。属清香型大曲白酒,酒质清澈透明,清香纯正,入口醇香清冽,落口绵甜爽净,回味余香悠长,酒体醇和协调。桑落酒选用当地黄河沙滤极甘之清泉为酿造用水,以优质高粱为原料,以稻皮为辅料,用大麦、豌豆和当地特产的绿豆踩制的中温大曲为糖化酵剂,采用清蒸清渣,一清到底的清香型酿酒工艺,发酵期长21天以上,这样酿出的桑落酒,与别家酒有着不同的风味。桑落酒因采用古籍秘方,佐以桑落泉精心酿制,故此种酒饮后具有逐寒蓄势、祛风明目、顺气活血的功效。

除此之外,还有梨、杏、枣等也是永济市的特产。

荣誉称号

永济市获“全国平安县”“中华诗词之乡”“中国诗人之家”“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食品工业百强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农村信息化电商惠农先进集体”“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山西省省级园林城市”“山西省农民增收先进集体”“山西省城乡卫生整洁行动先进市”“山西省卫生城市”“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山西省文化强县(市)”等荣誉。

2003年,永济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10年,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2017年,获“国家园林城市”。

2018年,入选“2018《魅力中国城》十大年度魅力榜单”。

2020年6月,获2020中国最宜置业百佳县市。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7月,入选山西省2018、2019年度省级平安县(市、区)名单。

2020年12月,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

2021年1月4日,入选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第六批)名单。

2021年1月28日,入选“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

2021年2月,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中国残联、全国老龄办公布的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县村镇名单。

2021年2月18日,入选“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2021年7月15日,入选水利部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1年8月,入选2021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1年12月,入选拟授牌命名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名单公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