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尔滕,R.

更新时间:2020-12-28 10:53

泽尔滕,R.,德国经济学家。

人物生平

生于布雷斯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划归波兰,改为弗罗茨瓦夫)。在希特勒时代,泽尔滕由于半犹太血统而处境艰难,1941年被迫辍学。全家几经迁徙沦为难民,最后移至梅尔森根。1951年就读于德国法兰克福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大学数学系,1957年获得数学硕士学位,1961年获得数学博士学位,并于1968年获得高级博士学位(有任职资格)。1957~1967年在法兰克福大学做助理研究员。1967~1968年,被聘为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客座教授,1968年回国后在柏林自由大学任教。1969~1972年任柏林大学经济学教授。1972~1984年任比勒费尔德大学教授。从1984年起任波恩大学经济学教授,致力于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此外,泽尔滕还是经济计量学会成员、美国文理科学院外籍名誉院士、欧洲经济学会会长、美国经济学联合会杰出会员、德国科学院院士。由于他在非合作博弈论中的均衡分析方面作出开创性的贡献,与美国数学家J.F.纳什和美籍匈牙利经济学家J.C.哈萨尼共获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泽尔滕在把博弈论应用于具体经济分析方面作出卓越成就,如对非合作博弈中的联盟形成和议价模型等的深入研究,而在把博弈论应用于实验研究和生物学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他的主要贡献是他对动态策略交互作用的分析深化了纳什均衡的概念,以及在博弈均衡的选择、进化博弈理论、实验经济学等方面都取得相当大的成就。

主要著作

主要著作有《价格制定厂商的一般均衡》(合著,1974)、《博弈中均衡选择的一般理论》(合著,1988)、《合作与冲突的博弈理论模型》(合著,1992)、《博弈论和经济行为:论文精选》(1999)等。1958年前后,泽尔滕了解到美国经济学家H.A.西蒙关于有限理性的论文,与西蒙建立了学术交流,进行有限理性多目标决策理论的研究。他强烈地意识到实验方法在经济研究中的重要性,并指出要构造有限理性的经济行为理论,必须通过实验的方法,而不是闭门造车,但当时还没有实验经济学这门学科。

1959年,泽尔滕和索尔曼合作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经济学论文《一个有关寡头的实验》。20世纪60年代早期,泽尔滕进行寡头博弈的实验,他发现对实验模型的博弈理论分析难度很大,而且只能得到比较简单的分析结果。在分析中,泽尔滕发现了一个自然均衡和许多其他的均衡。他定义了子博弈精炼的概念来描述他的这个发现,并于1965年发表他最著名的博弈论论文《一个具有需求惯性的寡头博弈模型》。

泽尔滕1972~1984年在比勒费尔德大学期间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以1975年发表的论文《扩展博弈中均衡点完美概念的再考察》最为重要。在这篇论文中,泽尔滕对纳什均衡作进一步的精练,并提出一个被现在称之为“颤抖手完美点”的概念。它意味着局中人在作出决策时应考虑到自己有可能出现选择错误,从而会力图避免因自己的偶然错误而蒙受其他局中人改变相应策略给自己带来的损失。在博弈中人们会更小心地避免在损失大的方向上犯错误,这样向不同方向的颤抖概率就会不同。在这一概念中,泽尔滕利用人类行为包含非理性因素(局中人会犯错)这一特点,形成对理性概念的一种新理解。这种方法是博弈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泽尔滕1965年和1975年发表的上述两篇论文为动态博弈的分析奠定了基础,从而将博弈论中基于不可置信承诺(或威胁)的“纳什均衡”剔除掉,为均衡的精炼提供了最为基本的方法。泽尔滕在博弈动态化方面的杰出贡献成为博弈论发展史上继纳什、哈萨尼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同时也是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要原因。

推荐书目

泽尔滕R.策略理性模型.黄涛,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