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仲和

更新时间:2024-08-17 13:46

温仲和(1849年—1904年),字慕柳,柳介,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大塘村人,祖籍江西石城,晚年一直居住潮州。温仲和是清代著名学者陈澧的门生,光绪十五年(1889年)丙戌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检讨,精通经、史、音韵。光绪二十年(1903年)到潮州金山书院讲训诂学,后任潮州金山书院院长,潮州中学堂总教习,开创岭东考据学的风气。百日维新失败后,他与丘逢甲一道创办新式学堂一一岭东同文学堂。《光绪嘉应州志》总纂者。他生前著述有《求在我斋集》(四集七卷)、《三礼汇纂》《读春秋公羊札记》《为学通义》《其观通》及诗文集等。

人物简介

温仲和(1848—1904年),家名位中,字慕柳,号柳介,嘉应州松口大塘村人。少读私塾,17岁入嘉应州学,与黄遵宪同窗。后随父去佛山,就读于陈兰甫京卿门下,为“菊坡精舍”专课生。初学训诂声韵,继专治三礼。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试得优贡,后入北京肄业于国子监南学。光绪十四年(1888年),以优贡资格参试,考中顺天乡试举人。翌年殿试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翰林院检讨。在翰林院任职四年后归里,到潮州主讲金山书院,并任院长。1901年与同科进士、爱国诗人丘逢甲及粤东人士何寿朋、温丹铭在汕头创办岭东同文学堂,并在该堂讲学。1903年,丘逢甲离汕,岭东同文学堂由温仲和主持。他深受维新思想影响,力主改良教育,提倡西学,亲订《同文学堂章程》,提出“以欧西新法教育青年,以维新鼓舞士气”,要求学生“要关心时事政治”,向学生教以西学和灌输爱国思想。他与黄遵宪、丘逢甲一起,主张废科举、兴新学。今之松口中学的前身松口公学,就是在他积极倡议下由梅东书院改建的一所新式学堂。

温仲和才学渊博,治学严谨。不但对天文、气象、算学、理化、.经史、地理等方面很有研究,且精诗文,善书法。光绪十六年(1890年),知州吴宗焯倡修《嘉应州志》,由温仲和任总纂。他精心设计,组织一批学者和测绘人员广征博采,严谨1修,从光绪二十年始,历时8年编成32卷70余万字之《光绪嘉应州志》。这是温仲和对乡邦文化事业作出的可贵贡献。

光绪三十年(1904年)温仲和病逝于家乡,终年56岁。黄遵宪亲临吊唁,有挽联云:“少年同志,卅载故交,寥落数星辰,伤哉梁木材颓,又弱一个;旧学商量,新知培养,评论公月旦,算到松江名德,同列二何。”丘逢甲亦亲撰《柳介温公墓志铭》,称誉他是“旧学界之经济家”、“新学界之教育家”、“弟子多成林者”。

人物生平

温仲和17岁入嘉应州学,与黄遵宪同窗。光绪十一年(1885)科试得优贡,入京肆业于国子监南学,光绪十四年(1888)中式顺天乡试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登己丑科进士(与丘逢甲同科)。选翰林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检讨。温仲和在京任职四年后,回到故里。从光绪二十年(1894)起,主讲于潮州金山书院并任院长。不久又任潮州中学(即金山中学前身)总教习。百日维新失败后,他与丘逢甲一道创办新式学堂一一岭东同文学堂。

为筹措办学经费,丘逢甲到港澳、南洋华侨中募集办学经费。温仲和、姚梓芳等留在潮汕继续主持“岭东同文学堂”筹办事宜。学堂于1901年初春开课。丘逢甲任监督,温仲和任总教习,兼任中文教习。温仲和亲自制订岭东同文学堂章程,申明办学宗旨是“以泰西新法教育青年,以维新鼓舞士气”。他力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除开设文学、史学课,还增设许多新课程,计有格致、化学、生理卫生、算学等。此外,特设“兵式体操”课,聘请留学英美的毕业生及日本“东亚同文会”的退伍军官为教习。把中学与西学结合起来,学以致用,造就出真正于国于民有用的人才。

岭东同文学堂开办后,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大异于旧式书院,很快闻名粤东,有志青年纷纷慕名投考。岭东同文学堂培养出了相当数量的爱国人才,更为广博的文化知识,而且思想活跃,关心国事,积极投身于爱国运动。

1904年,积劳成疾的温仲和返回家乡松口。他在家养病,仍念念不忘教育救国,在松口大力倡导兴办新学。

温仲和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而且还是一位著名学者,著作有《求在我斋集经说》《春秋公羊札记》《为学通义》《其观通》等。他治学非常严谨,作为中文教习,“更酌今古文之通,舍其短而取其长,去其非而求其是......沿流溯源,证同别异,爬罗剔抉,务必得其真相而后已。”(见温廷敬:《求在我斋集序》)他“最精熟者,经则三礼,史则两汉、三国志兼为古文辞。其致力也,初则取径桐城,继则追踪东汉,人之慕先生者,咸服其训诂考据之精,词章之美,信矣。然吾见先生入词垣后,犹究心算术,知西书之确有实用,复日事探讨。”他对当时国人的夜郎自大,故步自封,鄙视西学,极为不满。饶芙裳称颂他“融贯中西,而神识闳达”。

光绪十六年(1890)嘉应州知州吴宗焯倡议再修《嘉应州志》,举荐温仲和担任州志总纂,由梁诗五、饶芙裳两位孝廉分担编辑。温仲和一边主讲于潮州金山书院,一边细心研究前人编修的地方志,周密考证,集其优,精心编纂。他在致黄遵选信中写道:“诗五手书亦接到,催志稿甚紧。人物一门草稿颇具,非不容易。惟目下心乱如麻,未能遽及。烈女稿亦未寄来。南汉乌金塔全完约几塊,现存几块?俱望一一示知,不仅搨本而已也。下马石亦当开明所在,款式如何?近人所著笔记有关劝戒者,或可采入‘丛谈’中。”(见《与黄京卿公度书》)可知他对编纂工作十分严谨,可谓一丝不苟。历九年时间,编成《光绪嘉应州志》。是嘉应地区一千多年来较为翔实的地方志书,也是嘉应州历史上正式出版的最后一部地方志。

温仲和精于诗文。他的《求在我斋诗文集》中多有佳作。松口铜琶桥将对联和梅岭亭对联都是他的传世遗作。桥联云:“忆昔日小溪方涨,大河前横,正柳边人待归船,茫茫彼岸;喜今朝樵子负薪,牧童驱犊,看桃洞花随流水,隐隐飞桥。”亭联曰:“世间重任实难挑,菱角凹中,亦可息聊坐凳;天下长途不易走,梅花岭上,何妨歇足漫斟茶。”

光绪三十年(1904),温仲和病卒于家乡,终年56岁。黄遵宪亲临执绋吊唁,作輓曰:“少年同志,卅载故交,寥落数星辰,伤哉梁木材颓,又弱一个;旧学商量,新知培养,评论公月旦,算到松江名德,同列二何。”悲怆壮丽,哀悼深沉。丘逢甲亦为他亲自撰写《柳介温公墓志铭》,称誉他是“新界教育家”、“弟子多成林者。

轶事典故

在晚清的梅州先贤中,温仲和是一个被时常提及的名字,他在当时的梅州士子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丘逢甲铭其墓,评价其“制行则古之君子,讲学则今之通儒”。丘氏之语,是对温仲和一生最为准确的概括。温仲和是一个谦谦君子,他的威望源自于其让人佩服的君子之风。

温仲和十七岁入州学,光绪十一年(1885)科试得优贡,入京肄业于国子监南学。光绪十四年(1888)中式顺天乡试举人,次年为乙丑科进士,钦点翰林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检讨。任职一年后,回归故里,光绪二十年(1894)起,先后任潮州金山书院院长和潮州中学(今金山中学)总教习。

百日维新失败后,清廷明令恢复八股旧制,温仲和公开反对,提倡新学,并因此被排挤而去职,与好友一道创办新式学堂——岭东同文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返回家乡松口养病,同年在家中病逝。

甘于淡泊

温仲和于光绪十一年(1885)参加科试得优贡,入京肄业于国子监南学。光绪十四年(1888)中式顺天乡试举人,次年为乙丑科进士,钦点翰林庶吉士。所谓庶吉士,亦称庶常。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庶吉士一般为期三年,其间由翰林内经验丰富者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三年后,在下次会试前进行考核,称“散馆”,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编修或检讨,称“留馆”,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温仲和在散馆后,被授“翰林院检讨”,这是一个属于从七品的闲官,掌修国史。

温仲和在翰林院检讨任上未及一年,便回归故里,光绪二十年(1894)起,先后任潮州金山书院院长和潮州中学(今金山中学)总教习。百日维新失败后,温仲和与好友一道在汕头创办新式学堂——岭东同文学堂。

纵观温仲和一生,其并无意在官场上奔波,而是乐于过一种郑板桥所描述的“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的生活。

温仲和这种生活道路的选择,并非因为其本人没有经济之才,相反,其学问文章,深为时论所叹服。丘逢甲谓之“今之通儒”,不但精通经史,且不囿旧学,能与时俱进,以身作则钻研理化、天文、气象、地理,并编写了《代数几何算稿》,把数学列为各学科的根本。他是“旧学界之经济学家,新学界之教育家”,饶芙裳(梅县松口人,广东名儒,曾任广东教育司司长,众议院议员)谓之“融贯中西而神识宏达”,“人之慕先生(即温仲和)者,咸服其训诂考据之精,词章之美”,“入词垣后,犹究心算术,知西书之确有实用,复日事检讨”(饶芙裳《求在我斋集序》)。可见,温仲和的学问才华,是出类拔萃的。

既如此,为何其无意仕进,而选择回乡课徒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时局的混乱让他觉得事无可为。温仲和曾向友人梁居实(嘉应州人,曾长期出使外国,清廷赐宝星勋章,从二品官衔)谈及其选择回乡课徒的原因是“静以待命”。“静以待命”四字,在梁居实听来,别有一番感触,他对温仲和说:“‘静以待命’一语,寻常闻者,不之觉,我闻之,使我心益悲矣,盖必百方筹划,夫然后能作语。又必满腔悲愤,夫然后乃出此语也。阁下宁不喟然耶?”(梁居实《致温仲和书》)尽管如此,但在众人竞进之时,他选择乡居课徒,也是源于他身上有一种甘于淡泊的君子之风。

与人为善

和全国各地一样,晚清时期的梅州地区,社会矛盾极为尖锐,大变局下的各集团利益变动,使得地方士绅之间彼此相互争斗捏控。但是,温仲和非但没有陷入斗争旋涡之中,相反,争斗各方在谈及温仲和时,都是颂扬肯定之语。这是由于他除了甘于淡泊外,还有一种与人为善的君子之风。正如丘逢甲所评论的一样,温仲和“性和而节,与人若无不可”(丘逢甲《温慕柳先生墓志铭》)。

温仲和的许多著作都已散佚,在其过世后,其子温德舆复收其经说诗文合为一集,刊之以传世,名曰《求在我斋集》。集中存有温氏诗歌七十九题一百零八首,书信二十通。从这些留下来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与黄遵宪、丘逢甲、梁居实、梁国瑞(嘉应州保安局总办)、叶璧华(嘉应州才女,诗人)、刘燕勋(毕生坚守乡野的嘉应州老书生)、陈展云(镇平人,曾任广西阳朔、天河知县)、陈元焯(长乐人,曾历官江西铅山、可安、东乡、赣州、兴国等七县知县)、饶芙裳等都有良好的交往。而这些人大多是地方权绅或意见领袖,对地方事务有极大的影响力。

另外,温仲和过人的才学及其与人为善的待人态度,加之不论是其家乡松口,还是其教学之所潮州、汕头,都是南洋来往唐山的必经之地,所以,他在梅州地区的南洋华侨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他与张弼士(南洋首富,被清廷委为新加坡总领事)、谢梦池(马来亚南洋巨富)、梁璧如(谢梦池女婿,南洋富商)、张榕轩(嘉应州松口人,晚清著名爱国侨商,是中国第一条华侨商办铁路——潮汕铁路的创办人,被清廷委为驻槟城副领事)、张耀轩(张榕轩之弟)、梁映堂(印尼华侨领袖)等人都有频密的书信往来,他们来往唐山时也经常会到他的家中或学校拜访。

与人为善的君子之风,使温仲和得到大家的共同尊敬,当其病逝之时,“行道之人,识与不识,闻者莫不哀而惜之,以为君子哉!”(丘逢甲《温柳介先生诔》)

成人之美

晚清时期士绅所要兴办的任何地方事务,首要者便是筹款。而欲筹款,首要者便是向南洋富商募集。由于温仲和在南洋华侨中有崇高的地位,地方士绅便常常求助于他。而温仲和大多数时候都倾力帮助。

例如,1902年,嘉应州因为水旱迭遘,饥馑洊臻,米价骤增,斗米贵至千钱,以黄遵宪为首的一些地方士绅,拟合众人之力召集一公司,以芜湖、镇江等处为内地米源,暹罗、安南等地为外洋米源,运米返州发粜。黄遵宪将招股启事寄给温仲和,希望其协助募款。温仲和收到启事后,旋择请各富老到场,或由本家先函知外洋认股,然后再发函告急于南洋诸巨商。他并引朱子之语表达自己对此事望其可、望其成的态度,表现出其不求成功在我,乐于成人之美的君子之风。此后,地方士绅们又拟在米源地芜湖办工艺厂,制造仿西洋通行之式的儿童玩具回州贩卖。同时,还想利用温仲和主持的岭东同文学堂,在米源入口地汕头另办一工艺厂, 以潮嘉物产为原料制造产品外销。而这一切,温仲和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另外,1903年地方士绅成立“嘉应兴学会议所”,黄遵宪自任会长,发起地方办学活动,温仲和在学校的选址、经费的筹措、课程的设置、教材的建设、师范生的选送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帮助。

再如,1890年,地方士绅梁国瑞等建议州官重修州志,聘温仲和为总纂。温仲和不但承担总纂任务,而且积极协助筹款募捐,历时八年完成了《嘉应州志》。图片

既勇于任事,又乐于成人之美,这是温仲和君子之风的另一侧面。

坚毅有守

温仲和甘于淡泊,与人为善,乐于成人之美,这并不表示他是一个没有原则的老好人。相反,他的待人处事,有着坚定而清晰的原则底线,这点,丘逢甲在《温慕柳先生墓志铭》中有明确的表述,他说温仲和“性和而节,与人若无不可,然坚毅有守。义不可,虽劝掖辄婉谢之;其所可,虽不为崭崭行,然必达所守之义而后已,俗论不能摇”。而在黄遵宪等人拟办米公司而要温仲和协助募款时,温仲和也在给黄遵宪的回函中清楚地说明了他的原则底线,他说:

朱子云:圣贤办事,岂不望其可,望其成。然必事求可功求成,圣贤自不如此,所以然者,以断之以义故也。公今日出而主持此事,正所谓见义勇为者,弟等安敢不相助乎?运米多则米价自平,人心自靖。米价平,人心靖,地方自安。防贼防饥两者皆不容稍懈。虽知其难,以今日保卫桑梓而论,无要于此,不敢不勉也。

可见,他虽然有“望其可,望其成”的成人之美愿望,但是否助其成,须“断之以义”,“义不可,虽劝掖辄婉谢之;其所可,虽不为崭崭行,然必达所守之义而后已,俗论不能摇”。他之所以为黄遵宪等人办米公司而协助募款,是因为此事对平米价,靖人心,安地方有益,所以,他见义勇为,不敢不勉。同样,他为地方士绅的办学活动出力,是因为办教育是有利国家民族的大好事。

相反,若事情不合道义,他则坚决不予支持。

例如,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兴起,粤东客籍地区陷入动乱之中,黄遵宪等地方士绅拟团练乡勇自保。温仲和则提出“团练乡勇,不如募练营勇”的不同意见,他认为“练四五营兵,以三营保潮,以两营保嘉”,“较之团练,尤为得力”。所谓团练乡勇,系指从地方上招募勇丁训练。乡勇平时在自己家里发展生产,一旦有事便集合起来平乱;所谓募练营勇,即地方募集资金,从绿营中抽选兵丁训练,专职防卫地方。温仲和反对团练乡勇,主张募练营勇,真实的意图大概是担心乡勇与地方势力关系过于密切,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士利用,违背保土安民的初衷。事情未依其主张发展,他也不愿参与到地方团练事务之中。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在黄遵宪等人去世后,地方武装(嘉应州保安局)成了个别权绅的私人工具,在地方上平添了许多动乱。

再如,当时许多大家族兴起修谱风气,而在修谱过程中总是喜欢不顾事实地攀附名人以显贵。对此,温仲和呐喊:“岂能以一人之手掩天下目哉?”所以,当晚年黄遵宪在家修《攀桂坊黄氏族谱》时,温仲和就对其中的错误进行了不留情面的指正。

以上事例说明,甘于淡泊、与人为善、乐于成人之美的外表之下,温仲和有着坚定的道义追求,而这,正是其君子之风中最为可贵的一面。

个人作品

温仲和生前著述有《求在我斋集》(四集七卷)、《三礼汇纂》《读春秋公羊札记》《为学通义》《其观通》及诗文集等。

作品特点

温仲和不仅精诗文,而且善书法。温仲和作字,恃仗的是敏感和学养,如苏东坡一样“直以神遇而不以力致”。温仲和的隶书取法汉隶,尤着力《史晨碑》《张迁碑》。潮州铁巷黄已公祠门楼有四幅隶书石刻,字体方整沉厚,骨肉停匀,波磔分明,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虚和中有整饬态。而温仲和楷书和行书则带有很强的苏东坡书法意趣。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丘逢甲故居的正门有温仲和所题写楷书“培远堂”,这三个大字不矜而妍,不束而严,不轶而豪,其英气逸韵,可高视古人。《铭雀砚斋印存》中有温仲和水印行书题词五页,其精致的笔画,姿媚的字态,郁郁的情调,将我们带进一个清新纯净的世界。卷末落款为“丙申四月嘉应温仲和”,盖两方印,一为“恨相知晚”,另一为“翰林院检讨嘉应温仲和”。汕头黄绍炮收藏温仲和写给剑珊的一件行书扇面:“心在水精域,衣沾春雨时。洞门尽徐步,深院果幽期。到扉开复闭,撞钟斋及兹。醍醐长发性,饮食过扶襄。把臂有多日,开怀无愧辞。”此扇面书法的主要特色是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字内短促的笔画密叠。撇捺顺左右斜展,呈“白鹤亮翅”之势;钩折圆动刚毅,似“金鸡翘首”之姿,如“飞泉绝壁”之态。看似信笔挥洒,意忘工拙,可又姿态百出,天真浪漫,气象雍容,自出新意。

发表著作

温仲和担任嘉应州志总编,历时八年,终成《光绪嘉应州志》。著有《求在我诗文集》《三礼汇纂》《春秋公羊记》等。丘逢甲所撰《介柳温公墓志铭》称其为“旧学界之经济家”、“新学界之教育家”。

人物影响

蔡起贤在《“潮州学派”形成及其影响》一文中,认为温仲和在潮州中学堂这一段时间,学生都受他的影响,蔚然成为一个学派,在这个学派中成就较大的有温廷敬、饶锷、饶宗颐,他们都有精湛的著述,其中饶宗颐更是国际汉学大师。此外黄仲琴、翁东辉、刘声绎、吴双玉等也是这一学派的佼佼者。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