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沙漠

更新时间:2024-07-03 20:32

澳大利亚沙漠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沙漠,世界第四大沙漠,其由大沙沙漠维多利亚沙漠吉布森沙漠辛普森沙漠四部分组成。

物种特点

发现者称这里为沙漠花园。

夫兰纳里发现,生长在这里的植物对自己非常苛刻,对水和养料的需求少得可怜,几乎是别处植物的十分之一。

同时,这里所有植物的叶子都不是绿色的,而是带着各种鲜艳的颜色。更奇特的是,这些花朵都能分泌超乎想像的大量花蜜。

夫兰纳里对这些植物进行了30年深入研究,才发现其中的奥秘:这里的土壤成分主要是没有养分的石英,只有对水分和营养需求极少的植物,才能生存;昆虫鸟类在这里非常稀少,几乎没有潜在的授粉者。

植物的生存繁衍主要靠传播花粉。在这种条件下,植物必须开出最大最艳丽的花朵,分泌最多的花蜜,才能吸引极少潜在的授粉者的注意。

形成原因

澳大利亚是仅有的一个占有一整片大陆的国家,虽四面环海,但气候非常干燥,荒漠、半荒漠面积达340万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44%,成为各大洲中干旱面积比例最大的一洲。其主要原因是:

(1)南回归线横贯大陆中部,大部分地区终年受到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因气流下沉不易降水。

(2)澳大利亚大陆轮廓比较完整,无大的海湾深入内陆,而且大陆又是东西宽、南北窄,扩大了回归高压带控制的面积。(3)地形上高大的山地大分水岭紧邻东部太平洋沿岸,缩小了东南信风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范围,使多雨区局限于东部太平洋沿岸,而广大内陆和西部地区降水稀少。

(4)广大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地势平坦,不起抬升作用。西部印度洋沿岸盛吹离陆风,沿岸又有西澳大利亚寒流经过,有降温减湿作用。所以使澳大利亚沙漠面积特别广大,而且直达西海岸。

特色景点

外形特征

艾尔斯岩(AYERSROCK)是领略北领地之神秘的首选地,这个地区的得名源于一块叫做Uluru的石头。这块石头是到21世纪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整块不可分割的单体巨石。由于被土著人赋予了图腾的含义,被当地人誉为象征澳大利亚的心脏。

据说距今已有5亿年历史。长3.62公里,宽2公里,高348米,岩面上镌刻着无数平行的直线纹路,形状像两端略圆的长面包。岩石色泽赭红,光溜溜的表面在太阳下闪着光芒,在空寂无物的广袤沙漠上突兀挺拔,直刺苍穹,既雄伟壮观又神秘莫测。

巨石最神奇之处是会变色。凌晨5时,熹微的晨光穿过远处的天际,安静的沙漠是那么神秘。阳光慢慢从东方抛来明亮的光线,沙漠仿佛苏醒过来了。

巨石的赭红渐渐变成殷红、嫣红、直至金黄,叫人目眩神迷。黄昏之时,骑着骆驼眺望落日余晖中的巨石成为许多游客趋之若鹜的项目。而当沙漠下起大雨,据说巨石会变成黑色,向人们诉说着它的神秘和威严。

形成缘由

艾尔斯巨石底面呈椭圆形,形状有些像两端略圆的长面包。长3.6宽约2千米,高348围周长约8.8岩石成分为砾石,含铁量高,其表面因被氧化而发红,整体呈红色,因此又被称作红石。突兀在广袤的沙漠上,艾尔斯巨石如巨兽卧地,又如饱经风霜的老人,在此雄伟地耸立了几亿年。

由于地壳运动,巨石所在的阿玛迪斯盆地(AmadeusBasin)向上推挤形成大片岩石,而大约到了3亿年前,又一次神奇的地壳运动将这座巨大的石山推出了海面。经过亿万年来的风雨沧桑,大片砂岩已被风化为沙砾,只有这块巨石凭着它特有的硬度抵抗住了风剥雨蚀,且整体没有裂缝和断隙,成为地貌学上所说的“蚀余石”。

但长期的风化侵蚀,使其顶部圆滑光亮,并在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宽窄不一的沟槽和浅坑。因此,每当暴雨倾盆,在巨石的各个侧面上飞瀑倾泻,蔚为壮观。

变色缘由

土著人称这座石山为“乌卢鲁”,意思是“见面集会的地方”。西方人称之为“艾尔斯石”,它的得名可追溯到1873名叫克里斯蒂·高斯的欧洲地质测量员到此勘探,意外地发现了这一世界奇迹,由于他来自南澳大利亚,故以当时南澳大利亚总理亨利·艾尔斯的名字命名这座石山。

更迷人的是,艾尔斯石仿佛是大自然中一个爱漂亮的模特,随着早晚和天气的改变而“换穿各种颜色的新衣”。

当太阳从沙漠的边际冉冉升起时,巨石“披上浅红色的盛装”,鲜艳夺目、壮丽无比;到中午,则“穿上橙色的外衣”;当夕阳西下时,巨石则姹紫嫣红,在蔚蓝的天空下犹如熊熊的火焰在燃烧;至夜幕降临时,它又匆匆“换”上黄褐色的“夜礼服”,风姿绰约地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关于艾尔斯石变色的缘由众说纷纭,而地质学家认为,这与它的成分有关。

艾尔斯石实际上是岩性坚硬、结构致密的石英砂岩,岩石表面的氧化物在一天阳光的不同角度照射下,就会不断地改变颜色。因此,艾尔斯石被称为“五彩独石山”而平添了无限的神奇。雨中的艾尔斯石气象万千,飞沙走石、暴雨狂飙的景象甚为壮观。

待到风过雨停,石上又瀑布奔流、水汽迷蒙,又好似一位披着银色面纱的少女;向阳一面的几道若隐若现的彩虹,有如头上的光环,显得温柔多姿。雨水在岩隙里形成了许多水坑,而流到地上的雨水,浇灌周围的蓝灰檀香木、红桉树金合欢丛以及沙漠橡树、沙丘草等植物,使艾尔斯石突显勃勃生机。

相关工程

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总理杰夫·盖洛普近日宣布,澳大利亚决定斥资20亿澳元(1澳元约合6.5元人民币),开凿一条蜿蜒3700公里的世界最长人工运河,把北部金伯利高原上的河水引入该州首府珀斯,以消除那里130万人缺水喝的困境。除了长度世界第一外,该运河最惹人关注的还在于它是一条横贯沙漠的人工大运河

金伯利高原地区的水资源极为丰富,不但能满足珀斯的用水需要,甚至能解决澳大利亚全国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相比之下,南部的珀斯用水形势则不容乐观。在过去7年里,珀斯的城市水资源拥有量下降了2/3。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澳大利亚西南部地区在未来几年内降雨量还将逐年减少。这意味着珀斯的水资源将更加紧缺。迫于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严峻形势,西澳大利亚州政府不得不想出北水南调的主意。

其实,关于凿河调水的问题在澳大利亚并非第一次提出。早在1898年,英国殖民当局就提出挖掘运河,向西部沙漠里的金矿输水,以促进金矿的发展。但由于成本太高和环境等原因,一项项调水计划最终都被束之高阁。在环境问题令人忧虑的21世纪,重新提出异地调水自然遭到环保主义者的抨击。

环保组织指出,金伯利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从高原河流往珀斯调水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这是不可接受的。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下属的水及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布莱尔·南卡罗女士也认为,开凿运河对金伯利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极大威胁。

她说,高原地区的河水流入大海是自然现象,是那里环境的需要。但如果把水输送到珀斯,今后金伯利高原的环境就不会像人们所看到的那样了。

澳大利亚水资源游说组织主席厄尼·布里奇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北水南调丝毫不会破坏金伯利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关键是如何以最佳办法把水调到珀斯。布里奇还为州政府凿河引水支了几招:一是开挖运河;二是铺设输水管道;三是双管齐下,运河和管道相结合。

然而,金伯利高原调水计划谈何容易。凿河也好,铺管也罢,距离长达3000多公里不说,而且还要穿越环境恶劣的大沙沙漠吉布森沙漠。这些地带常年干旱,蒸发量大,渗漏严重。如果真能让水流出高原,进入珀斯,实可谓人类的又一创举。

相关体育赛事

第30届澳大利亚“芬克沙漠越野赛”日前顺利结束,由一对父子驾驶的赛车最终获得了冠军;摩托车组的冠军则被达尔文市的警官贾森-希尔夺得。

赛车组

这项澳大利亚传统赛事吸引了全澳大利亚的越野爱好者,世界许多国家的媒体也前来采访报道。比赛起点为澳大利亚中部城镇埃力斯-斯普林斯,终点为埃普杜拉土著聚居区,全长460多公里。“芬克沙漠越野赛”也吸引了大批的观众,据称约有12000名观众观看本项赛事。汽车组中,本年度的冠军被来自维多利亚的夏农父子获得,而在2004年他们获得了第二名。他们的成绩为3小时55分09秒,而2004年冠军的成绩为4小时2分06秒。由马克和迈克尔驾驶的赛车落后3分24秒排在第二位。

摩托车组

摩托车组中,来自达尔文市的警官贾森-希尔驾驶着他的本田赛车以4小时16分31秒的成绩夺冠,他在第一天的比赛中获得第五名,直到离终点7公里时才确立起领先优势。原本以为冠军会在查朴曼和布鲁克斯之间产生,但贾森-希尔却异军突起,两人分别取得第二和第三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