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群体

更新时间:2024-01-22 18:59

社会群体简称“社群”,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活动的共同体。社会群体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每一群体具体体现了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整个社会之间的某些特定的相互关系。广义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指由持续的社会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涵义

社会群体的本质在于其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即由规范、地位和角色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体系。

应当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人群集合体都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如剧场里的观众、公园里的游客、商场里的顾客等,他们虽然是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地点的一群人,但不是社会群体。

同样一类人,他们之间如果不发生社会互动,不进行密切的社会交往,就不能称作社会群体。相反,如果同龄人之间、同职业的人之间发生了稳定的、相当密切的交往活动,产生了有别于其它类型人的社会共同体,这种统计学上的群体也就成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

不同概念

观点1

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群体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处于包括家庭、乡村、城市、政党、国家乃至人类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结合。南斯拉夫社会学界有类似的看法。他们把社会群体区分为局部性社会群体和整体性社会群体,后者所指的就是属于广义的社会群体,如原始人群氏族公社、部落以及民族和人类。关于社会群体广义的观点可以追溯到德国早期社会学家F.滕尼斯。他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和社会》(《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又译《公社和社会》)一书中,依照群体形成的基础将社会群体分作两种类型,一种类型叫公社,一种类型叫社会。前者是指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自发形成的、关系密切、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组合方式,如氏族公社、家庭、宗教团体等;后者是指由契约关系和理性意识形成的社会组合,如各种社会集团直至国家。滕尼斯所称的“社会”一词是一种广义的社会群体。

观点2

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群体仅仅是指人际关系亲密的初级群体小群体,如家庭、邻里、朋友群体等。当前西方社会学界有不少人持这种看法。这种初级群体或小群体的观点,实际上是根据美国早期社会学家C.H.库利关于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也译为基本群体首属群体)的概念提出来的。库利在《社会组织》(1909)一书中,从研究人的早期社会化出发,提出初级群体的概念,即初级群体是指成员间有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的群体。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是家庭、儿童游戏群体和邻居,它们对个人的社会性和个人的理想的形成是基本的,库利认为这些群体是产生人类合作及友谊的土壤,是培育人类友好和同情心的园地。后来的一些社会学家从这一研究成果出发,形成了视社会群体为初级群体或小群体的观点。

观点3

第三种观点既不同意将社会群体这一概念的定义定得过于宽泛,也不赞成将它的定义定得过于狭小,即不能将社会群体完全等同于小群体。中国社会学界多数人持这种观点。认为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

基本特征

社会互动

社会群体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的个人的集合体。群体成员间保持着经常性的互动关系。社会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以彼此了解为纽带,并以一定的利益和感情关系为基础,转瞬即逝的互动不能形成社会群体,群体互动关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定时间的交往。

成员关系

群体一旦形成,便有着相应的成员身份,这些身份便结成特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相当明确,另一则相对模糊。如家庭中的成员关系,便是相当明确的。家庭成员通常是由父母及子女组成,他们之间存在的夫妻关系、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都是明确的,不能随意混淆。在相对松散的群体中,也存在着成员身份。如有着相同爱好,并经常在一起活动的人,大家能够被此接受,而对于不认识的人则不愿意接受他们参加自己的活动。这就是成员身份的一种表现,在这种模糊的成员关系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确定,但是相对稳定。

行为规范

在群体最初形成的时候,可能只有简单的互相认同关系。随着群体的发展,往往会在内部形成稳定的交往方式,进而形成一定的公认的规范,用来协调成员的行为,以保证群体的功能得以实现。不论是简单的、非正规的通过互相信任、彼此接近形成的一些承诺,还是复杂的正规的规章制度,都是群体内部有一定行为规范的表现。

群体意识

群体要求成员在群体活动中保持一致并以此与群体以外成员区分开来,这此独特的群体活动特征使成员能够明确区分群体内成员和群体外成员,并把本群体视为一个整体,形成一致的群体意识。具体说来,群体意识也就是一种群体归属感,就是成员认为自己属于某个群体。这种意识一旦建立起来,群体成员就与群体外的人有了明显的区别感,对群体有了相应的期望和归属意识。

基础特征

(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特定社会群体中的人称自己为该群体成员,并期望本群体成员做出某种有别于群体外成员的行为。

(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临时性的,他们保持比较长久的交往。

(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群体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心理与行为的相互影响或学习,会产生一些共同的观念、信仰、价值观和态度。

(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有明显或不明显的领导与服从的关系,以及伴随此种关系的内部权威。

(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在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的作用下,社会群体随时可以产生共同一致的行动。

形成原因

原因1

对付外在压力、寻求安全感和相互支持。

原因2

合作的需要,相互补充。荀子曰:“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正是对群体形成最朴素的意义解释。

存在前提

个体需要产物

个体的聚群本能,个体需要通过群体生活得到满足(亚里士多德、达尔文、麦独孤、霍曼斯马斯洛)。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自尊与友爱需要

归属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社会需要产物

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的产物,群体生活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

1.物质生产

2.精神生产

3.人口生产

4.社会关系的生产

类型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社会群体可以划分为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又称首届群体或基本群体,是指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初级群体反映着人们员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即初级社会关系。

次级群体,又叫次属群体或间接群体,它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群体成员问的感情联系相对不如初级群体,面对面的互动有限。典型的次级群体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公司、政府机构、学校等。次级群体的规模可大可小,较小的次级群体,如一个科室、班组。在较大的次级群体中,总会出现一些较小的初级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群体等。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根据群体的组织化、正规化程度来划分的。这种划分方法最早是由美国的梅约提出的。正式群体诸如现代社会的社会组织等,其成员的地位、角色和规范,以及权利、责任和义务都有明确的规定,并有相对固定的成员身份的群体,如企业、机关、学校等。正式群体的组织化、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

所谓非正式群体,主要是指社会组织内部的成员在日常互动中自发形成的人际关系系统。从形成的基础上来看、非正式群体具有以下六种类型:

1、友谊型

即以感情为基础而形成的亲密朋友群体。在友谊型群体中成员之间有诸多的共同点,彼此情投意合,成员感情投入较多。

2、同好型

即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纽带结成的群体。如棋友等。在这些群体中,成员之间未必都是知心朋友。

3、利益型

即以共同的利益为纽带的群体,如在一个商场中,一群消费者感到商家有欺诈行为,就联合起来“讨说法”,如此形成的临时性群体是利益型的,非正式的。利益型群体可以是稳定的,例如美国国会以外的“院外集团”,他们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没有明确的成员身份,属于非正式群体,又是共同利益促成的联合体。

4、信仰型

即以共同的理想、价值观、信仰为基础结成的非正式群体,如自发组织起来的学习小组。

内群体外群体

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可以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

内群体,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成员具有相互爱护及相互同情的情操,日常生活大多以内群体为中心。

外群体,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内群体成员对外群体成员普遍抱有怀疑和偏见,甚至采取蔑视、仇视等敌对态度,在心理上无归属感

内外群体常常互相隔离,乃至于对立。

所属与参照群体

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可以划分为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所属群体,也成隶属群体,指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它规定着成员的身份及其日常活动。

参照群体,并非某一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而指某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的群体,这些群体成员通过参照群体认知、评价所属群体,由此影响其对所属群体情感。

血、地、业与趣缘群体

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进行划分。

血缘群体,基于成员间血缘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血缘群体历史最为悠久,是个体学习、参与社会生活的出发点。

地缘群体,基于成员间空间或地理位置而形成的群体。比较稳定、牢固的地缘群体是人类采取定居形式后的产物。

业缘群体,基于成员间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这类群体出现是生产力日益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阶级社会逐步产生的结果。

趣缘群体,基于成员间兴趣、爱好等的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群体。

上面的几种类型是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出来的,由于其出发点和划分标准不同,对于不同的群体的认识就应有所不同,不能简单认为非正式群体就是初级群体,正式群体就是次级群体。尽管它们有许多相同点,但不能等同。例如家庭,既属于初级群体,同时它又是非正式的;而许多利益型的次级群体,例如党派政治中的压力集团,是次级群体,但不是初级群体,对此要清楚地辨明。

结构

群体的类型不同,其结构形式也不一样。有的社会群体结构严密,角色关系分工明确,如次级群体即社会组织。有的社会群体结构松散,各个角色和地位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

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也称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群体凝聚力的发展一般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是人际吸引;第二是成员对规范的遵从,把个人的目标与群体的目标结合;第三是成员把群体的目标自觉地看成是自己的目标,并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这是群体凝聚力的最高层次。

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准化观念。群体规范是在群体活动中形成的,它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心理机制。群体规范在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中一经形成,便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并不断内化为人们的心理尺度,成为各种言行的判断标准

群体内部关系

1.群体成员关系的数量分析

2.群体成员关系的紧凑度(美国社会学家莫雷诺的“社会网络图”)

3.群体成员关系的地位结构

一是分散型结构;二是集中型结构

群体领导与决策

1.群体领导。一是“工具性领导”,二是“表意性领导”。

2.群体决策。群体决策中存在着“风险转变”现象,即“集体决策,集体负责”与“集体不负责”现象。

功能与影响

社会功能

1.完成社会任务,实现社会目标。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通过人类实现的。由人组成的各种社会群体承担着不同的社会任务,履行不同的社会功能

2.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历史和现实都表明,社会大系统是由许多社会群体构成的,社会的稳定取决于群体的稳定,通过群体的稳定达到社会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发展。社会群体安定团结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前提和基础。

个人功能

1.满足个人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自尊与友爱需要,归属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帮助个体完成社会化。社会群体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和条件,从家庭、邻里、朋友群体、学校到工作单位和各种社会组织,都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和条件,离开了社会群体,个体社会化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对消费者影响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具体的社会群体对消费者产生的影响,下面对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六种基本社会群体作一简要介绍。

家庭

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家庭成员之间的频繁互动使其对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个体的价值观、信念、态度和言谈举止无不打上家庭影响的烙印。不仅如此,家庭还是一个购买决策单位家庭购买决策既制约和影响家庭成员的购买行为,反过来家庭成员又对家庭购买决策施加影响。

朋友

朋友构成的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群体,它对消费者的影响仅次于家庭。追求和维持与朋友的友谊,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个体可以从朋友那里获得友谊、安全,还可以与朋友互诉衷肠,与朋友讨论那些不愿和家人倾诉的问题,总之,它可以满足人的很多需要。不仅如此,结交朋友还是一种独立、成熟的标志,因为与朋友交往意味着个体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同时也标志着个体开始摆脱家庭的单一影响。

正式的社会群体

像中国高校市场学研究会、某某学校校友会、业余摄影爱好者协会等组织均属于正式的社会群体。人们加入这类群体,可能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有的是为了见识新的朋友、新的重要人物,有的是为了获取知识、开拓视野,还有的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兴趣与爱好。虽然正式群体内各成员不像家庭成员和朋友那么亲密,但彼此之间也有讨论和交流的机会。群体内那些受尊敬和仰慕的成员的消费行为,可能会被其他成员谈论或模仿。正式群体的成员还会消费一些共同的产品,或一起消费某些产品。比如,滑雪俱乐部的成员要购买滑雪服滑雪鞋和很多其他滑雪用品。

购物群体

为了消磨时间或为了购买某一具体的产品而一起上街的几位消费者,就构成了一个购物群体。购物群体内的成员,通常是有空余时间的家庭成员或朋友。人们一般喜欢邀请乐于参谋且对特定购买问题有知识和经验的人一起上街购物。与他人一起采购,不仅会降低购买决策的风险感,而且会增加购物过程的乐趣。在大家对所购产品均不熟悉的情况下,购物群体很容易形成,因为此时消费者可以依赖群体智慧,从而对购买决策更具信心。

消费者行动群体

在西方消费者保护运动中,涌现出一种特别的社会群体,即消费者行动群体(Consumer-Action Groups)。它可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为纠正某个具体的有损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或事件而成立的临时性团体,另一种是针对某些广泛的消费者问题而成立的相对持久的消费者组织。学生家长临时组织起来,对学校的办学方针和政策提出质询,要求学校领导纠正某些损害学生利益的做法,就属于前一种类型的消费者行动群体。针对青少年吸烟、吸毒而成立的反吸烟或反吸毒组织就属于后一类型的消费者行动群体。大多数消费者行动群体的目标是唤醒社会对有关消费者问题的关注,对有关企业施加压力和促使它们采取措施矫正那些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工作群体

工作群体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正式的工作群体,即由一个工作小组里的成员组成的群体,如同一个办公室里的同事,同一条生产线上的装配工人等等。另一种是非正式工作群体,即由在同一个单位但不一定在同一个工作小组里工作,且形成了较密切关系的一些朋友组成。由于在休息时间或下班时间,成员之间有较多的接触,所以非正式工作群体如同正式工作群体,会对所属成员的消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协同

社会群体之间不“协同”与“协同”是交互作用的系统。例如:甲社会群体健康和安全受到威胁或者损害,乙社会群体没能去关心和帮助,导致矛盾激化,反过来使乙社会群体的利益也受到损害,于是引发更多社会群体去关心和帮助甲社会群体。也正因为如此,社会群体才能构成社会法的主体,社会群体解决社会矛盾的积极性才能够得以调动起来。竞争的弱点使得协同论成为现实的必要生存和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然而,由于生产能力有限,人类生产出的财富难以满足所有成员的需要,于是,总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进行牟取利益的竞争。竞争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不断地产生着各种社会矛盾(社会学家称之为“社会问题”),有时这些矛盾非常尖锐,于是,社会各方逐步形成配合和协助的认识,并采取办法来尽量减少动荡和不必要的损失。这里的配合、协助,实际上就是“协同”。

当代的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不同范围的利益主体展开不同程度的竞争,特别是一味追求产值,不注重社会建设,不注重“协同”,往往带来社会矛盾或社会问题,人口问题、教育问题、卫生问题、就业问题、劳动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问题、社会安全问题等。当这些问题越采越严重地妨碍了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活动正常运行以及损害越来越多人的利益时,其利益上的政治代表就会出面协调,使许多群体(包括各利益主体)都为解决这些问题“协同”起来,包括加强立法,于是就形成了当代意义上的“社会协同”,即在狭义社会领域互相配合、互相协助地解决社会矛盾,如今中国“和谐社会”的提出以及社会立法的形成就是如此。可见,社会主体在狭义社会不同领域,形成“协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或社会问题的主流认识,构成了人口数量协调法、教育协同法、卫生保障法就业促进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社会安全法等的共同理论基础。这也可以被称为“协同”论。

网络时代状况

数年前,X一代Y一代相当流行,互联网兴起后,又出现了一些相当热门的族群,比如蚁族3A族、摩浴族、H族乐活族酷抠族等等,相继成为中国热点。当然也有一些族群很少人听过,但无论信与不信,这些人都是存在的。

不过,这完全不够,把所有的网络族群放到一起,就可以形成新的网络56“民族”,当然,很少有人能够一口气说出各个网络族群的名字和它代表的人群,我在这里编了一个热门族群大全,一扫所有族群,当然,可能没有56个,但绝对可以称得上当前最全的族谱。

H族:2012年产生的H族代表的自由、奔放、舒适、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攀上精英视界高峰,渐形成为无与伦比的圈子时尚。横跨60后70后80后,覆盖海归学子、华人华侨、企业家、职业股民、炒房者、金领、创业者、设计师、建筑师、草根明星意见领袖、演艺明星等人群。

H族所倡导的生活方式,也叫安华生活,以High、Healthy、Honest、Harmony、Honey、Hope、Handsome为主要特征,产生于安华卫浴客户群体。H族在成长过程中接受良好的教育,深受北美文化的影响,在了解中国历史的基础,喜欢潜心钻研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领先产品和技术,看北美大片,追求科技、自由、时尚、舒适、健康的高品质生活。

H族以中产阶级高净值人群、富豪等精英为主,不仅提倡和坚持奋斗、拼搏、不断追求人生价值实现的人生,而且提倡安逸舒适、自由奔放、简约优雅、精致唯美、豪放大气、先进科技的生活状态,崇尚与世界接轨、健康正直、满怀信心希望、收获幸福的生活态度,强调“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慢活族快生活的反对者,提倡慢工作,慢运动慢阅读。慢活并不是蜗牛化,而是追求平衡,该快则快,能慢则慢。放慢速度,关注心灵成长,动手劳动,注意环保。步行上下班,改掉性急的毛病,远离喧嚣的人群,同时也有益健康。

奔奔族:奔波、奔跑、奔放,他们自认为在奔向生活,别人看来只是在疲于奔命。他们一路嚎叫地奔跑在事业的道路上;同时他们又是中国社会压力最大的族群,身处于房价高、车价高、医疗费用高的“三高时代”,时刻承受着压力,爱自我宣泄表达对现实抗争。

乐活族:乐观、包容,倡导积极乐观、健康环保的生活,通过消费、透过生活,支持环保、做好事,自我感觉好;他们身心健康,每个人也变得越来越靓丽、有活力。这个过程就是:Dogood、Feelgood、Lookgood(做好事,心情好,有活力)。

相亲族:生活圈子不出办公室,却渴望与隔壁写字楼的人结婚。他们每周相亲2、3次,约会控制在10分钟左右,追求的是过程,不是结果。

维客:崇尚共同创作,如编写字典、编写百科。

摩浴族:喜欢享受现代的沐浴生活,家里都会有一台浴缸。寻觅属于自己的轻松生活,把沐浴当成一项享受的事情,从而获得身心的放松。这个人群摆脱了以往的麻木生活,开始对生活与工作充满激情,他们的头脑开始变得富有创意,他们的目光开始变得长远,他们的理想变得充实。从沐浴中获取生活的灵感,这就是缘自金牌卫浴的摩浴族。

小私:喜欢享受私人服务并拥有私人服务的人,比如私人保姆、私人律师私人医生、私人美容师、私人秘书、私人生活顾问。

月光族:将每月赚的钱都用光、花光的人,月光族一般都是年轻一代,他们与父辈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不同,喜欢追逐新潮,扮靓买靓衫,只要吃得开心,穿得漂亮。想买就买,根本不在乎钱财。比一个月花光工资的月光族更糟的,叫星光族日光族

SOHO族:在家工作,家与公司(工作)合而为一,工商部门和税局需要重点监控的人。

威客:“我帮人人,人人帮我”,网上出售个人智慧、知识、专业特长与创意点子,也可以是问答平台上的问题解决者们。

换客以物易物的人们——互联网是他们的跳蚤市场,只有需要“别针换别墅”的人才走上街头。

套牢族:用生活自由买股票的人,追新族(爱买新股者)可能是他们的前身。

毕婚族:认为婚姻是职业规划的一部分,大学毕业的出路之一就是结婚——对方工作的稳定性、收入情况都是爱情之前的标准。

本本族:对学历证、技能证、等级证等证书相当热爱和迷信,让他们成为知识的奴隶。

考碗族:他们的兴盛与官僚体制的兴盛有关。公务员是金饭碗,他们要吃这碗饭。

号哭族:压力无处宣泄或情感冷漠,不得不在周六抱团,靠看肥皂剧或朗诵诗歌去抱头痛哭的人。

NONO族:他们的存在是对小资生活双重否定——对虚伪说NO,对做作说NO,对跟风说NO,对千人一面的品牌说NO。

尼特族: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不参加就业辅导,无所事事足以概括其人生。

漂移族:解开领带、从办公室走出来的时间都用来飙车。成为赛车高手是一个梦想,但看《头文字D》是不够的。

LOMO族:表面上只是选了与众不同的LOMO相机去拍自己,实际上在选择与别不同的视角去过日子。

候鸟族:白天乘坐公交车、地铁、私家车奔波几十公里从郊外赶到市中心,然后在晚上一脸疲态地赶回去。

烧包族:泛指那些出手阔绰,喜欢个性消费超前消费的人。口头禅是“我不是想买这件东西,我只是想买我想买这件东西时的心情”。

99族:可悲的完美主义者—拥有再多从来不满足,拼命工作只为了在获得99后,再获得额外的那个“1”,往往生活得很累、很不值。

装嫩族:年龄超过30岁、爱穿显嫩的衣服、爱穿球鞋、爱泡夜店。以为自己是年轻人,实际上年华已逝,快近中年。

草莓族:一碰到压力就崩溃的人。像草莓一样一压就扁,近亲是“柿子族”。

伪族:饭桌上夸夸其谈的话题发起者。自以为精通电影、棒球甚至航天技术,其实是不懂装懂。

捧车族油价上涨、能源危机城市交通拥堵、停车场收费昂贵,一些人宁可把车“捧”起来闲置,把自己的私家车从星期一放到星期五,星期六才能去郊外溜溜。

博客:原来的解释很简单,写博客、写微博的人。后来被划分了名人与草根、商业与非商业、职业与非职业。

超女/快男:选秀时代成功学,由连续几年的全国选秀活动而兴起,有欲望的快男超女,而不是清纯的少男少女。

隐婚族:真正明白办公室社交的人——隐藏已婚事实,可以和同事泡夜场、谈恋爱;反正不会和同事成为朋友,或者结婚。

干物女:“像香菇、干贝一样干巴巴”的女人。生活不拘小节、下班后直接回家、远离恋爱、口头禅是“这样做最轻松”——在办公室妆容整齐,回家却穿着有破洞的运动服

哈X族:迷恋某些东西的人,包括哈韩哈日、哈猫、哈哈(哈利·波特)……哈字来自满语“hadaba”,意思是拍马屁和献媚。对,他们干的就是这个。

3A族:有车、有房、有家,相当于小资,也是中产。

蜗蜗族:社会压力的最佳适应者。特征是玩命和玩乐——工作日顶住压力、拿下高薪,休息日自由自我、痛快享乐。

淘宝族:坚信淘宝网上可以得到生活的一切或一切的生活——网络拍卖的少林秘笈、原味内裤和坦克,证明了这一点。

拍客:用自己手中的手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记录生活,这就是拍客。拍客们总是不忘在工作之余,在生活中,在旅行中,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所思所想。拍客妇孺皆是,老少皆宜,谁都能做拍客。

辣奢族:奢侈品是人生必经的甜酸苦辣,对名牌的热爱是辣,加班的时候是酸,吃方便面蓄钱是苦,买到限量版LV包包是甜。

酷抠族:酷抠族未必贫穷,也不是守财奴,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不菲的收入。酷抠族精打细算不是吝啬,而是一种节约的方式。喜欢高质量、幽雅的生活,具有很好的审美观眼光和高雅的生活品位。

穷忙族:越穷越忙,越忙越穷。

拼客:天赋是整合资源,将无偿使用他人车辆理解为节约、快乐、沟通与交友;拼房、拼车、拼网、拼卡。

御宅族:SOHO族的反义词,SOHO族在家工作,他们在家不工作。

晒客:拿工资、疾病、女朋友来晒,用隐私来换发言权。

国贸男/张江男:偶然也被称为“水晶凤凰精英男”。

丁克族:只是单独,而不是孤独,老无所依就是指这种人。

背包族:背包族指背包进行旅行的人。他们是热爱大自然和自由的理想主义者,背起背包,带上睡袋和日常用品,手拿一张地图就可以开始一个人的旅行。他们也是一群怀抱理想独自上路到处流浪看世界的人,旅行是生命的又一种延续。

极客:灵魂和生活都在网上的人,当然也富有智慧。

沙发客:缘起于美国,喜欢旅游包括出国游,与同为沙发客的人群互相提供住所,并友情提供当地美景、美食的游历,对传统的酒店式旅游的挑战方式。

M-zone人:我的地盘我做主,但沦为中国移动活广告,相当有影响力。

I族:奉乔布斯为生活方式教主,自以为戴上白色耳机、捧着iPad、裤兜里插着iPhone,就与世隔绝。也叫苹果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