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鼻乌鸦

更新时间:2024-06-27 11:39

秃鼻乌鸦(Corvus frugilegus)是鸦科鸦属动物,俗称老鸹,黑老鸹。成鸟通体为油亮的黑色,有紫色金属光泽,翼和尾具铜绿色光泽,尾圆形;额至喙基裸露,覆以灰白色皮膜;虹膜福色,喙尖直且颇为粗壮,喙和脚黑色。幼鸟似成鸟,但体羽光泽较弱,额和喙基不裸露,鼻孔有刚毛。

形态特征

雌雄相似。通体辉黑色,额裸露,嘴长直而尖、黑色,基部裸露、覆以灰白色皮膜。背、肩、腰、翼上覆羽和内侧飞羽在内的上体均具铜绿色金属光泽。初级覆羽、初级飞羽和尾羽具暗蓝绿色光泽。下体乌黑色或黑褐色。喉部羽毛呈披针形,具有强烈的绿蓝色或暗蓝色金属光泽。其余下体黑色具紫蓝色或蓝绿色光泽,但明显较上体弱。粗且厚,上喙前缘与前额几成直角。圆尾。

幼鸟和成鸟相似,但通体暗黑色无光泽,额与嘴基不裸露,鼻孔被覆有刚毛。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脚黑色。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鼻孔距前额约为嘴长的1/3,鼻须硬直,达到嘴的中部。

大小量度:体重♂391-495克,♀356-469克;体长♂423-498毫米,♀410-509毫米;嘴峰♂50-61毫米,♀46-58毫米;翅♂270-341毫米,♀285-341毫米;尾♂160-193毫米,♀151-187毫米;跗蹠♂47-59毫米,♀45-56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尤以农田、河流和村庄附近较常见。晚上多栖于河岸和村庄附近的树林中,清晨成群沿河谷飞到附近农田,有时会接近人群密集的居住区。

生活习性

在高树上(有时在城镇内)筑成大群鸟巢,草地或耕地里挖掘蛴螬和蠕虫,有时会刨出马铃薯和谷物种子;偶尔也破坏果类作物,进食及营巢都结群的社群性鸟种。常与寒鸦混群,取食于田野及矮草地,常跟随家养动物。常成群活动,冬季也和其他鸦群混合成大群,有时集群多达数百只甚至近千只。

是杂食性鸟类,食性很杂,垃圾、腐尸、昆虫、植物种子、甚至青蛙蟾蜍都出现在它们的食谱中,为了寻找食物它们经常会出没于城市郊区的垃圾掩埋场和城市街道的垃圾桶、垃圾站等场所。

分布范围

原产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埃及、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的、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摩尔多瓦、蒙古、黑山、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英国、乌兹别克斯坦。

引进:新西兰。

游荡:阿尔及利亚、格陵兰、冰岛、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马耳他、中国台湾。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也有早在3月中旬即开始营巢。通常营巢于林缘、河岸、水塘和农田附近小块树林中,有时也在城镇公园、庙宇和村庄附近高大树上营巢。巢多置于高大乔木的树杈上。结群繁殖,有时在同一棵树上有数个巢。营巢材料为枯树枝,内垫有枯草茎、枯树叶、草根、苔藓、棉絮、纤维、兽毛、羽毛等柔软材料。雌雄共同营巢,营巢时间较长,有的长达一个月左右才筑好巢。巢呈碗状,距地高6-20厘米。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巢产卵5-6枚。卵天蓝色、浅绿色或蓝绿色,被有褐色、黄褐色、黑褐色和灰色深浅两层斑点。卵的大小为30-44毫米×24-34毫米,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为16-18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29-30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