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封泥

更新时间:2023-07-24 16:09

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的封泥称之为“秦封泥”。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封泥是一种官印的印迹,为古代缄封简牍钤有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验物。

工艺历史

封泥的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如《周礼》、《左传》中关于“玺之”、“玺书”等几处记载。但它的实物发现是近二百年的事。清道光二年1822年,四川农民挖山药时发现一批封泥,约百余。其中若干为当时著名学者龚自珍所得。吴荣光也得到6枚,1842年,他将其摹入《筠清馆金石》中,这是对封泥的最早著录。但时人并不明其用,误以为“汉世印范子”。后刘喜海根据《后汉书·百官志》守宫令下本注“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最早

为封泥正名,并于咸丰二年1852年《长安获古编》摹入西安所得“东郡太守章”、“同心国丞”等封泥30枚。对封泥使用的系统透彻研究始于国学大师王国维的《简牍检署考》。1913年,他帮助罗振玉辑成《齐鲁封泥集存》,对封泥的功用及价值的论述是十分精辟的。从此对封泥的编订与考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依古制,官吏去官,须将原官印上交销毁。故存世古官印绝大多数是为殉葬而仿制的明器。所以封泥作为官方郑重颁发或私家日常使用印章的遗蜕,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价值。

设计工艺

封泥的正面是印文,背面有绳迹,形状不定,大多是不规则圆形,少数呈方形。

由于施行封泥时,软泥入槽多少不一如正好填满方槽

流传历史

总体上,秦封泥可分为三期,即秦国、秦始皇与秦二世三个阶段,,但这对于研究秦帝制的形成与演进,尤其是秦汉历史地理等具有重要价值。

文物研究

秦政在中国政治史的演进上具有重要地位,直接涉及秦朝行政管理的秦封泥无疑是珍贵文物。专家最新研究发现,秦封泥涉及的秦朝县名竟近140个,这对于重新解读秦代官僚机构和中国县域发展史等均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长期致力于秦封泥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副研究员刘瑞,曾于2000年参与过汉长安城遗址内相家巷村秦封泥出土地的考古发掘。他认为,秦封泥反映的秦朝职官制度和物产来源十分丰富,其地处渭水之北的咸阳宫与上林苑内新朝宫阿房宫之间,恰好与封泥中的北宫与南宫之说相对应。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