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衣甘蓝

更新时间:2024-09-09 17:04

羽衣甘蓝(学名:Brassica oleracea var. acephala DC.),又名叶牡丹、牡丹菜、海甘蓝等,是十字花科(Brassicaceae)芸薹属(Brassica)野甘蓝(Brassica oleracea)的一个园艺变种,属二年生草本植物。羽衣甘蓝主根不发达,须根较多。茎直立,肉质,有分枝或无分枝。叶皱缩,呈白黄、黄绿、粉红或红紫等色,有长叶柄。总状花序,顶生,花黄色。果实为角果、扁圆柱状,表面光滑无毛。种子圆球形,黄褐至黑褐色。花期4月。

植物学史

起源演化

羽衣甘蓝被认为是最接近野生甘蓝的变种,关于甘蓝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观点。传统观点认为甘蓝起源于地中海及小亚西亚附近区域,这是最普遍的看法,也有学者认为甘蓝起源于大西洋沿岸并被引入地中海地区。

栽培历史

羽衣甘蓝最早的驯化记录出现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希腊人将野生甘蓝驯化成不分枝羽衣甘蓝,并将其应用于饲草领域。公元前4世纪,希腊出现了平叶和卷叶品种,罗马人称其为“Sabellian kale”,这类羽衣甘蓝是现代羽衣甘蓝的祖先。13世纪左右,德国人将不分枝羽衣甘蓝驯化成高茎羽衣甘蓝、分枝细茎羽衣甘蓝和髓状茎羽衣甘蓝。“结球甘蓝”,“抱子甘蓝”和“皱叶甘蓝”是由不分枝羽衣甘蓝驯化而来;“青花菜”和“木立花椰菜”是由分枝细茎的羽衣甘蓝驯化而来;“球茎甘蓝”由髓状茎的羽衣甘蓝驯化而来。13世纪,甘蓝开始作为食物出现在西欧,14 世纪的英国人将甘蓝分为“hard-heading cabbage” 和“losse-leaf kale”。人们从皱叶甘蓝里选出了叶片鲜艳多彩的品种用于观赏,随后驯化出了现在的观赏羽衣甘蓝。

葡萄牙地区的多年生羽衣甘蓝perennial kale也称为thousand-head kale,这种羽衣甘蓝极有可能是最古老的野生甘蓝的一种。葡萄牙的另外一种羽衣甘蓝Galega kale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这种羽衣甘蓝最早种植于古代的伊比利亚半岛,之后在古罗马出现两种羽衣甘蓝即平叶羽衣甘蓝smooth kale和皱叶羽衣甘蓝curled kale。这类羽衣甘蓝于中世纪种植于葡萄牙,1612年引种到法国,1821年引种到英国,1850年引入美国,1947年引入亚洲。

形态特征

羽衣甘蓝属二年生草本植物,高20-40cm。

根和茎

主根不发达,须根较多。茎直立,肉质,较粗壮,有分枝或无分枝。

叶片较厚,皱缩,呈白黄、黄绿、粉红或红紫等色,有长叶柄,约占全叶长度的1/3,无蜡粉,圆形,边缘呈羽状分裂,裂片互相覆盖,形似皱折,有的向外卷曲。

伞房状总状花序,高可达120cm,着生茎顶。花朵鲜黄至淡黄色,色泽浓郁,呈十字形开展,较大,花瓣长达3cm,花瓣4枚。

果实与种子

果实为角果、扁圆柱状,表面光滑,无毛。种子圆球形,黄褐至黑褐色。

分布范围

羽衣甘蓝原产于地中海至欧洲北海沿岸,英国、德国、美国和荷兰广泛种植。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荷兰、日本等地引种栽培,在大部分地区已得到普遍应用。

生长环境

羽衣甘蓝常栽培在城市公园,用作花坛、花境、盆花。

生长习性

羽衣甘蓝生长温度为5-20°C,高耐寒,能忍受短时零下10-15°C的低温,种子在3-5°C下可缓慢发芽,高于15°C发芽较快,在20-25°C时萌发最快。羽衣甘蓝喜肥水, 对水需求量较大,但不耐涝,需做好排水设施。在土壤相对湿度为75%-80%,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时最适宜生长。耐贫瘠,适应性较强,以疏松、肥沃、保水、保肥、透气的沙壤、壤土及轻黏土为宜。花期3-4月,从授粉到种子成熟,需要35天左右。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羽衣甘蓝属于异花授粉植物,有典型的杂种优势。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7月中旬至8月中旬进行播种育苗。苗床采用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播前每畦可施处理过的有机肥和园土肥料,将园土、肥、药充分混合拌匀后,浇透底水。种子可事先用水浸泡,也可直接用干种,均匀撒入土中,然后用细土或细沙覆盖,保持湿润。

扦插繁殖

插穗宜在较低温度下采取,扦插宜在20°C左右进行。采用幼嫩茎段或腋芽作为插穗,选用等比例的珍珠岩+蛭石+细沙作为基质,采用生根剂(萘乙酸)有利于生根,扦插后10-20天可生根。

栽培技术

整地

整地可用机耕或人力翻耕,整地翻耕的同时,将杂草、残根、石块等清除。如果土壤过干,土块不易破碎,可先灌水。另外,在整地过程中,需施人有机质肥料作为基肥,施肥后需翻耕和平整。羽衣甘蓝宜高畦栽培,以便进行中耕除草、移苗等田间作业。栽培前,可以在畦或垄上铺设滴管带,覆盖地膜,有利于抑制杂草。

田间管理

定植缓苗后,及时中耕松土,在春季可提高地温,减少水分蒸发,促进根系生长,并消灭杂草。定植缓苗后一周左右进行第 1 次追肥,以促茎叶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羽衣甘蓝茎叶生长量较大,消耗水分也较多,除每次追肥 后都应灌水外,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但每次灌水量不宜太多,夏季降雨集中时,要注意排水,田间不能积水。

病虫防治

羽衣甘蓝抗病能力强,病害较少,主要防治霜霉病、黑斑病及菌核病等病害。可通过霜霉威、品润干、百菌清等药剂进行防治。虫害主要有菜青虫、小菜蛾、蚜虫等。这些害虫都喜欢聚集在叶片背面,啃食叶肉组织,影响叶片美观,严重会导致植株枯死,可用溴氰菊酯或阿维菌素液喷雾防治。

采收

外叶展开10-20片时即可采收嫩叶食用,早春和晚秋的叶子最嫩,风味最好,夏季高温羽衣甘蓝叶片硬、纤维多、口感差。除可采取遮荫处理外,应缩短采收的间隔时间,减轻叶片老化程度。每次每株能采嫩叶5-6片,留下心叶继续生长,陆续采收,一般每隔10-15天采收1次。

品种分类

羽衣甘蓝品种繁多,主要分为观赏型羽衣甘蓝和食用型羽衣甘蓝。

观赏类型

常见的观赏型羽衣甘蓝品系主要有圆叶系(叶为圆形或微皱形,叶缘圆形或波浪状,耐寒力强)、皱叶系(叶缘有细小的皱折,耐寒力比圆叶系稍差)、珊瑚状裂叶系(新形态的叶牡丹,叶面较宽大,叶缘有深裂的缺刻,形状似珊瑚分支,耐寒力极强,但变色较慢)、孔雀羽状裂叶系(叶缘缺刻比珊瑚状更细小,形似孔雀羽毛,耐寒性极强)等品种。

食用类型

中国引种的食用型羽衣甘蓝主要有东方绿嫩、美国的沃斯特、 荷兰的阿培达和穆斯博。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羽衣甘蓝叶形态多变,丰富多彩,叶片颜色鲜艳多样, 整个植株形如牡丹,被形象的称为“叶牡丹”,不仅可以用作花坛、花境、盆花, 还可以制作切花和插花,为装饰新宠。此外,羽衣甘蓝适应性、抗逆性强,可作为秋冬季节主要布景材料,用于道路两侧、分车带花坛等处,局部土壤改良后直接栽植,在寒冷的秋冬季为露地景观增色许多。

食用价值

羽衣甘蓝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是钙、铁、钾含量很高。中心展开的羽状嫩叶为食用部分,可炒食、凉拌、腌制、做汤等,也与其它蔬菜可拼成各种图案的“沙拉”。羽衣甘蓝微量元素硒的含量为甘蓝类蔬菜之首,有“抗癌蔬菜”的美称。 羽衣甘蓝具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具有降血脂、降血糖等功效,含有的可溶性膳食纤维与黄酮,能有效促进肠胃健康,缓解结肠炎引起的肠胃不适。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