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孩儿

更新时间:2022-02-18 20:59

耍孩儿,曲牌名,入般涉调,又入正宫、中吕宫双调。此调用于剧曲散曲套数,散套可作首牌,剧套联入套中。全曲五十二字(衬字除外),九句七韵,基本句式为:七、七、七、六、七、七、三、四、四。代表作品有元代杜仁杰耍孩儿·庄家不识勾阑》等。

体裁沿革

耍孩儿,曲牌名,又名魔合罗,属北曲“般涉调”,也有入“正宫”“中吕宫”“双调”的。此调可用于剧曲或散曲套数,散套可作首牌,剧套联入套中。

“耍孩儿”调名源于佛教梵语,魔合罗又作“摩喉罗”“摩孩儿”,在宋代,它广为人知的身份是七夕节畅销的一种泥娃娃玩具。南宋末年至元代初期的陈元靓所编撰的《岁时广记》卷二六云:“磨喝乐,南人目为巧儿。今行在中瓦子后市街众安桥,卖‘磨喝乐’最为旺盛,惟苏州极巧,为天下第一。”同时,他在《岁时广记》中引“墟词”道:“天上佳期,九衢灯月交辉,‘摩孩儿’斗巧争奇,戴短檐珠子帽,披小缕金衣。嗔眉笑眼,百般地敛手相宜。转眼底功夫不少,引得人爱后如痴。快输钱,须要扑。不问归迟。归来猛醒,争如我活底孩儿!”这首词生动描绘了泥娃娃摩孩儿在市面上受到热烈欢迎的情景。可以确定在宋代,魔合罗作为一种增添人们生活情趣的玩具,已经深入市民生活了。

元代初年孟汉卿杂剧剧本《张鼎智勘魔合罗》是元杂剧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公案戏,剧中主人公张鼎正是从一个泥娃娃即魔合罗身上找出线索,从而使一桩冤案大白于天下。如果说,孟汉卿的杂剧剧本是对于“魔合罗”尚在具体物质形态上的记载与描述,与音乐本体的关系还比较疏远的话,那么元代散曲家杜仁杰的作品,则有力地证明了“耍孩儿”已作为曲牌流行于元代。比杜仁杰年代稍晚的王实甫在杂剧剧本《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也运用了“耍孩儿”这个曲牌。到明代传奇发展繁荣,“耍孩儿”更成为南北通用的曲牌。

格律说明

耍孩儿作为套数首牌,全曲(不计衬字)五十二字,九句七韵,平仄混押。其基本句式为:七、七、七、六、七、七、三、四、四。幺篇同始调。曲套中之煞曲以逆数为序,共八句。“煞”用于“尾声”之前,各宫调皆如此。尾声四句。诸宫调同,南曲不同。此调格律例见元代曾瑞耍孩儿·虽然蔬圃衠畦径》。其中首句首字、三字可仄,末字多押去声韵;次句可作六字句,首字可仄,可押上声韵;三句首字、三字可平;四句首字、三字可平;五句首字可仄,三字可平;六句首字可平,三字可仄,五字可平;八句可作四字句,首字可仄,三字可平;末句可作四字句,首字可平。

格律对照

格律对照例曲:曾瑞《耍孩儿·虽然蔬圃衠畦径》

平平平上平平仄,平去去平平上平。上平去去上平平,上平去去平平。平平上去平平上,上去平平去上平,平平去。平平去上上,上上去平平。

虽然蔬圃衠畦径,搀造化夺时发生。也和治世一般平,桔槔便当权衡。堤防(着)雨涝开沟洫,准备(着)天晴浍水坑,栽排定。生涯要久远,养子望聪明。

(说明:曲牌格律与对照例曲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曲使用斜体字排印。曲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上,表示填上声字;去,表示填去声字。句末加粗字为韵脚,括号内的为衬字。)

典范作品

元代杜仁杰《耍孩儿·庄家不识勾阑》

元代杜仁杰《耍孩儿·喻情》

元代马致远耍孩儿·借马

元代睢玄明《耍孩儿·咏鼓》

元代睢玄明《耍孩儿·咏西湖》

元代无名氏《耍孩儿·拘刷行院》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