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恰达耶夫

更新时间:2023-10-12 14:46

《致恰达耶夫》是俄国诗人、作家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创作的一首抒情散文诗歌。这首诗以作者自己所代表的年轻志士满腔的爱国激情为线索,从自己并不把爱情放在第一位,而是关注着祖国、倾听祖国的召唤写到表示愿意为神圣的自由和正义而献身,最后,表达自己对祖国前途、对自由事业必胜、专制暴政必然灭亡的坚强信念。

作品原文

К ЧAAДAEBУ

Любви, надежды, тихой славы

Недолго нежил нас обман,

Исчезли юные забавы,

Как сон, как утренний туман;

Но в нас горит еще желанье;

Под гнетом власти роковой

Нетерпеливою душой

Отчизны внемлем призыванье.

Мы ждем с томленьем упованья

Минуты вольности святой,

Как ждет любовник молодой

Минуты верного свиданья.

Пока свободою горим,

Пока сердца для чести живы,

Мой друг, отчизне посвятим

Души прекрасные порывы!

Товарищ, верь: взойдет она,

Звезда пленительного счастья,

Россия вспрянет ото сна,

И на обломках самовластья

Напишут наши имена!

中文译文

致恰达耶夫

爱情,希望,平静的光荣

并不能长久地把我们欺诳,

就是青春的欢乐,

也已经像梦,像朝雾一样消亡;

但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愿望,

在残暴的政权的重压之下,

我们正怀着焦急的心情

在倾听祖国的召唤。

我们忍受着期望的折磨,

等候那神圣的自由时光,

正像一个年轻的恋人

在等候那真诚的约会一样。

现在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自由之火,

现在我们为了荣誉献身的心还没有死亡,

我的朋友,我们要把我们心灵的

美好的激情,都呈现给我们的祖邦!

同志,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星辰

就要上升,射出光芒,

俄罗斯要从睡梦中苏醒,

在专制暴政的废墟上,

将会写上我们姓名的字样!

戈宝权 译)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818年,当时诗人年仅19岁。恰达耶夫是俄国的一位十分激进的思想家。1836年发表《哲学书简》,嘲笑“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的俄国,曾被当局宣布是个“疯子”,强制接受精神治疗一年。但作家赫尔岑曾称颂《哲学书简》是“长夜的枪声”。普希金在1816年夏天与恰达耶夫相识,被他的反对专制政治、鼓吹自由平等的思想所感染。这首《致恰达耶夫》就是在与恰达耶夫进行过一次激情洋溢的长谈之后写出来的。

文学赏析

根据诗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诗的前四句诗行,表达诗人思想上的觉醒和成熟:爱情,希望,光荣这些个人的幸福再不能把我们欺骗了,少年时的欢娱如梦如朝露一般消失。这绝不是一个成年人对过去的简单告别,这里是普希金对过去生活的反思和对未来人生的探索。感情基调是忧郁、低沉的。第二部分是中间的八句诗行,诗人在个人幸福幻灭之后,内心仍燃烧着希望,期待而又焦急地等待着祖国的召唤。感情基调是激越的,也有舒缓的,如正像一个年轻的恋人,在等待那真诚的约会一样。第三部分感情更加强烈,充满了号召力。此部分中的祈使句,使诗人的思想在诗行间动态地发展着,又能拉近读者的距离,增加诗歌的感召力。此时对于诗人来说,祖国不仅是了诗人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十二月党人奋斗的方向。第四部分是全诗的最后四行诗句,也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请相信(верь)为未完成体第二人称命令式,祈使对方进行某事。这种形式着眼于动作的进行,或担心对方犹豫不决,表现出既催促又婉转的语气,使对方在思考中去行动,诗人大胆和强烈呼吁:积极行动起来,推翻那残暴的专制制度,迎接祖国美好明天的到来。本部分的节奏有缓有急,本诗节前面要缓,要酝酿感情,使人产生憧憬。最后一句,要读得高亢有力,充满自信,以此表达无比豪迈的气概,无比坚定的信念。整首诗的感情基调要随着节律的变化逐步发展,由低渐高,由缓至急,最后达到高潮。

《致恰达耶夫》中运用到的词汇辞格有修饰语、隐喻、明喻、换喻和拟人,这些修辞手段极大地加强了诗歌语言的表现能力:

《致恰达耶夫》中运用到的句法辞格有呼告、句首重叠、对照。诗中“我的朋友”(мой друг)“同志”(товарищ)恰当地表达了诗人对进步者的期盼,这是对恰达耶夫们的呼请。诗人号召他们积极行动,坚定对解放俄国的信念和热望,“把最美好的激情献给祖国”,相信胜利终将到来。它的目的是表达作者内心的强烈感情,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使诗歌成为青年人对祖国、对革命的一次爱的表白。

《致恰达耶夫》全诗用词采用对照手法,诗的第一部分用“爱情,希望,平静的光荣”描绘了少年时安逸美好的生活,但“欺骗”则表达诗人要摆脱过去的幻想,用这种对照来揭示如爱情、希望、光荣这些美好事物的假象,也看出了诗人内心的变化;诗的第二部分即使是在残暴政权的重压下,诗人和朋友仍倾听着祖国的召唤,向往着神圣的自由,正像一个年轻的恋人在等候那真诚的约会一样,诗人用这种残暴政权和青年人在社会的责任形成了对比,爱情、荣誉等与社会责任相比微不足道,更突出了青年人的爱国情怀;诗的最后两部分即使是残酷的暴政,废墟般的国家,可是青年人仍充满信仰与激情,期盼着幸福之星的到来,这种对比强烈表现出祖国已经成为诗人人生的寄托。

从韵律层面来看,全诗在韵脚上,别具一格,依次构成一种“抑扬格”:后元音-вы→前元音-нье→前元音+鼻音им→开口央元音-на,先抑后扬。一般而言,在俄语音韵修辞中,字母ы多表达愤怒和忧伤,字母е一般表达温柔和亲切,字母а表达辉煌和广袤。另外,从韵脚的重音来看,《致恰达耶夫》全诗五个自然段交替使用abab,abba,abba,abab,abab形式和阴韵、阳韵形式,所谓阴韵,就是重读的元音位于诗行的倒数第二个音节,如第一个诗行的最后一个单词славы,而所谓阳韵,就是重读的元音位于诗行的最后一个音节,如第二个诗行的最后一个单词обман。高低强弱,错落有致,使承载不同结构负荷的语音构成张力。

外界评价

中国翻译家童道明:“这首诗把普希金作为一个诗人的才情和品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要知道,诗人写这首’政治抒情诗‘的典范之作时,才是个中学刚刚毕业不久、年方19岁的青年。在这首诗里,对于自由的爱与对于祖国的爱交相辉映,浪漫主义与爱国主义熔于一炉。”(《我的忧伤透着纯净的光 普希金抒情诗选》)

作品影响

这首诗后来传到十二月党人那里,他们将诗中最抒情的一句——“迷人的幸福之星将照彻夜空(взойдет она,/Звезда пленительного счастья)”——镌刻到了秘密制作的徽章上。这首诗也长期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十二月党人和进步人士间流传;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许多遭流放的十二月党人在去往流放地的时候,都怀揣着普希金的这首诗。苏联时期曾拍过一部反映十二月党人的妻子到西伯利亚去与丈夫同甘共苦的影片,影片的名字也借用了这一句“迷人的幸福之星”。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1837年2月10日),俄国诗人、作家。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地主家庭。1811年6月,考入皇村学校。1814年7月,诗歌《致诗友》发表在《欧洲通报》上。1817年3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亚历山大·普希金诗集》;7月,完成诗歌《自由颂》,造成一定影响。1819年7月,写出诗歌《乡村》。1820年3月,完成第一部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引起文坛关注。1821年,完成长诗《高加索的俘虏》。1825年,完成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828年,完成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0年,参加《文学报》的编辑工作。1833年10月,完成长诗《青铜骑士》;12月30日,被尼古拉一世任命为宫中低级侍从。1836年10月,完成小说《上尉的女儿》。1837年2月10日,因决斗负伤而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