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阳天

更新时间:2024-09-11 22:32

《艳阳天》是中国农村的作家浩然创作的长篇小说,字数是126万字。

作者简介

浩然(原名梁金广,1932-2008),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1932年3月25日出生于河北唐山,1946年参加革命,194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56年11月在《北京文艺》上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喜鹊登枝》起,浩然在4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先后创作出短篇小说集《喜鹊登枝》,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苍生》、《乐土》、《圆梦》等作品,共出版著作70多部,仅在国内发行量就达1000多万册,是我国作品发行量最大的作家之一。

社会评价

1964年9月,1966年3月、5月 《艳阳天》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先后出版,在全国文学界和农村引起强烈反响。

1973年改编成同名电影。

1999年,面向全球华人世界的香港《亚洲周刊》评选“20 世纪中文小说100强”,1949年至1976年的中国大陆小说,只有浩然的《艳阳天》和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榜上有名

《艳阳天》是最能展示浩然五、六十年代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的代表作。它通过京郊东山坞农业生产合作社麦收前后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勾勒出农业合作化时期蓬蓬勃勃的生活画卷,精细地刻画了农村各阶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性格,热情地歌颂了在大风大浪中成长起来的新生力量。小说的情节曲折丰富,结构完整紧凑,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语言朴素晓畅,显示出鲜明的艺术特色。小说自然带有不可避免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色彩,60年代初期“左倾“思潮的影响显而易见。可贵的是《艳阳天》里塑造了众多可信可爱的贫苦农民的形象和真实生动的落后农民的形象,更为可贵的是,浩然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达了社会主义永远是“艳阳天”的坚强信念。不论是描写、叙事还是抒情,对社会主义的赞美都由衷地流诸笔端,全书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长篇小说《艳阳天》不仅塑造了众多可信可爱的贫苦农民的形象和真实生动的落后农民的形象,而且表达了社会主义永远是“艳阳天”的坚定信念。因此,我国也有学者将《艳阳天》与柳青的《创业史》相提并论,认为两者“共同的特征是描写出了建国初期农村的阶级形态以及各形态在时代大潮前的消长关系”,它们都是“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壮阔历程,揭示运动过程中纷繁复杂的阶级关系的长篇巨著”。

创作情况

浩然在写作中,经常深入冀东北京郊区农村体验生活,《艳阳天》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经过不断修改,如是者三遍过后,浩然才感到满意。起初,他把《艳阳天》第一卷手稿交给人民文学出版社,但等了很久没有回音。这时,正赶上《收获》文学杂志复刊,该刊编辑叶以群到北京来组稿,拿走了《艳阳天》第一卷复写稿,并很快发表了出来。

1964年,《艳阳天》第一卷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反响很大,浩然每天都会收到很多读者来信。这年10月,他顺利地调入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终于圆了专业作家之梦。在此前后,浩然一鼓作气写出了《艳阳天》第二卷、第三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66年3月出齐。所得稿费1万元,全被他交了党费

《艳阳天》一问世让浩然家喻户晓。他收到全国各地热心读者的来信一万余封。有人回忆,当时有些人几乎把这部近120万字小说背了下来,“丈夫背前一句,妻子接着背下一句”。 四清”运动开始后,浩然和作家汪曾祺等一道被下派到农村去搞这项工作。期间,汪曾祺曾满怀信心地要把《艳阳天》改编为现代京剧,但只完成了一半,就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而中断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还把《艳阳天》改编为话剧,进行了彩排,但后来却没有公演。

197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这部小说改编拍摄了同名彩色故事影片,于1974年正式上映,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后来,同名电影的上映更使这部作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萧长春、弯弯绕、马小辫……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位个性突出、活灵活现的典型人物形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