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

更新时间:2024-09-12 15:19

贵州大学(Guizhou University),简称“贵大(GZU)”,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是教育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部省合作共建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和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历史沿革

清朝时期

1902年,在贵山书院(创建于1735年)的基础上,贵州巡抚邓华熙在奏章中正式奏请设立贵州大学堂,邓华熙任命候补道尹嘉诏为监督,聘请周恭寿、廖杭等为教习。1904年,贵州巡抚曹鸿勋将贵州大学堂改为贵州高等学堂。

1905年,学校分两批派出20名学生赴日留学,由学堂教习周恭寿带队。这些被寄予着美好期望的学生,归国后为学校的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成为早期办学的骨干力量;同年,贵州高等学堂改名为“贵州高等学堂预备科”。

1906年,贵州巡抚岑春又将该校改名为简易师范学堂,1年毕业,办了3期,第一学期毕业生中有邹国影、殷亮轩等人。1909年,改名为贵州官立矿业中学堂。

民国时期

1912年5月,矿中被迫停办,学生转入贵州省立农林学校。1916年,改称贵阳甲种农业学校。

1926年6月,周西成入主黔政后,决定将贵州公立法政专门学校、贵阳甲种农业学校、省立第二中学停办,充分利用三校的办学资源,以省立二中(今贵阳一中)为校址,成立贵州大学。1928年3月,省立贵州大学正式建立。1931年1月,贵州大学被迫停办。

1939年,贵州省第一届临时参议会上,提出了“设立贵州大学”以培养抗战建国人才的建议。1940年1月,国民政府决定,设立国立贵州农工学院。

1942年,国立贵州大学成立,并任命张廷休为国立贵州大学校长,制定了“坚毅笃实”四字校训。1949年11月25日,贵阳市军管会正式接管国立贵州大学,贵州大学在民国时期的阶段结束。

新中国成立初期

1950年10月,按教育部规定,国立贵州大学改称贵州大学。1951年11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贵州大学”校名。

1953年5月,根据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计划,贵州大学“工学院各系分别调入重庆大学、四川大学工学院及云南大学工学院”;6-8月,调整出的师生及物资分批离校到调入单位;12月,院系调整工作结束。

1958年7月3日,贵州省委决定在贵阳师范学院恢复重建贵州大学与贵阳师范学院分校,设中文、外语(英语、俄语专业)、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8个系9个专业;8月,正式招收新生721人。1959年7月,贵州大学和贵阳师范学院分开办学。1974年,贵州大学迁入花溪区新校址。1986年,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改革开放时期

1993年,成为贵州省第一所招收留学生的高校。1997年8月,贵州大学、贵州农学院、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贵州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为贵州大学,成为贵州省唯一按“211工程”框架进行重点投入、重点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同时也是教育部在西部省(区) 重点扶持的大学之一。

2001年5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贵州大学科技学院;10月26日,贵州工业大学国际合作学院成立,贵州工业大学与爱尔兰都柏林格莱弗士大学、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和日本宫崎产业经营大学达成了合作办学协议。

2004年,贵州工业大学国际合作学院更名为贵州工业大学明德学院;同年8月,与贵州工业大学合并,组成新的贵州大学;9月,贵州工业大学明德学院更名为贵州大学明德学院;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正式签署共建贵州大学协议。

2005年9月8日,贵州大学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三部门批准,与中国政法大学等11所高校进入“211工程”大学建设行列。2006年,学校首次获得“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2012年11月,被列为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14所高校之一;12月,贵州大学举行建校110周年庆典,在花溪十里河滩调研的胡锦涛主席欣然命笔,为贵大写下贺词。在校庆上贵州大学与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中南大学广西大学等中西部八所综合型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3年7月,贵州大学、山西大学、河北大学、南昌大学、内蒙古大学等14所中西部高校拟成立“中西部高校联盟”;9月,贵州大学与泰豪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举办新机制的贵州大学明德学院;12月,科技部、教育部联合批准建设贵州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2014年12月,贵州大学与贵州捷星慧旅航空空乘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合作举办贵州大学科技学院协议。2015年12月,贵州大学与贵州省人民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举办贵州大学医学院。2016年4月,被列为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高校;11月23日,贵州大学与湄潭县人民政府共建贵州大学茶学院正式揭牌。

2017年5月,入选贵州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12月,贵州高校首个新媒体联盟“贵州大学新媒体联盟”成立。2018年2月,学校成为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

2020年1月,入选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1年1月,获批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8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转设为贵阳信息科技学院,同时撤销贵州大学明德学院的建制;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转设为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同时撤销贵州大学科技学院的建制。

2022年2月,贵州大学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4月,由该校副校长陈祥盛教授牵头中药材团队申报的“西南地区天麻三七等中药材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获批立项,项目总经费7560万元;8月15日,软科发布“2022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贵州大学在世界排名位列601-700位段,在中国内地排名位列94-114位段。

2023年9月9日,贵州大学西部现代化研究院挂牌成立暨“2023年西部现代化智库论坛”举行;10月8日,牵头组建成立生态茶产教融合共同体并当选理事长单位。

2024年1月23日,贵州大学-甘肃省天水李子金矿有限公司合作协议签约暨揭牌仪式在贵州大学举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40个学院;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招生本科专业102个(不含停招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学科建设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部省合建高校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学科群2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9个、区域一流建设学科10个;ESI全球前1%学科6个。

师资力量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在职职工4277人,其中专任教师280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占比58.77%;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等国家级领军人才42人次、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国家级青年人才57人次;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5人、教育部科技委委员3人;贵州省委重点联系专家27人和联系专家93人。有连续6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1人;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3人。

教学建设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双万计划”一流专业总数84个,其中国家级5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和示范基地9个;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6个,省级科研平台5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平台30个和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名师2人和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教学团队11个和教学名师58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团队14个和教学名师14人、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和示范基地9个。

2022年,宋宝安院士主持的《植物保护专业“农生化交叉、产教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荣获2022年度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实现了自2002年以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合作交流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积极推动贵州高等教育发展,与贵州省9个市(州)高校开展对口合作。同时,与茅台集团、大北农集团、国家天文台、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磷化集团、中烟贵州分公司、贵阳农投集团、江苏丰山集团等500多家企业和科研单位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实施贵州省“三区科技人才支持”“科技特派员行动”“博士村长”“教授、博士进企业”等行动计划,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提升合作层次,校地合作覆盖全省9个市(州)各区县。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与43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195所院校、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拥有国家级“111”引智基地2个;是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院校,先后在冈比亚大学设立孔子学院、美国普莱斯比学院设立汉语教学中心,分别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泰国高校合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此外,学校在SEAMEO(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AUN(东盟大学联盟)、EPU(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等国际组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年以来,学校连续16年主、承、协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系列活动。

2019年,贵州大学与英国林肯大学合作举办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2019年8月8日,教育部批准贵州大学与美国西卡罗莱纳大学合作举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2021年11月11日,教育部下达《关于同意设立贵州大学北阿拉巴马国际工程技术学院的函》,批复设立贵州大学北阿拉巴马国际工程技术学院,中外合作办学者分别为贵州大学和美国北阿拉巴马大学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6个,省级科研平台55个。

2022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其中包括以贵州大学宋宝安为带头人的农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

研究成果

截至2023年8月,贵州大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2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4项、青年项目36项、地区项目130项、专项项目1项,总直接经费达6164万元,校长宋宝安院士获得第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已获批项目涵盖了数理科学、化学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7个学部。

2019年

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1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19年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16项。 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一等奖2项,其中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其中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其中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

2020年

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20年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22项。 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一等奖5项,其中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均为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11项,其中自然科学三等奖5项,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合作奖1项。

2021年

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21年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19项。一等奖3项,其中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其中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11项,其中自然科学三等奖5项,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

2022年

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22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22年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23项。一等奖4项,其中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其中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其中自然科学三等奖7项,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

“十三五”期间,贵州大学文科科研经费总数达 6678.5 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总数达 3881.20 万元、横向科研经费总数达 2797.30 万元;贵州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总数达 93 项,其中,重大项目 1 项、重点项目 4 项、一般项目 45 项、青年项目 9 项、西部项目 26 项;文科省部级总数达 204 项,其中,省级重大项目 11 项、重点项目 5 项、其他一般项目 57 项。文科 SSCI、CSSCI 来源期刊发文量 681 篇、出版学术专著 207 部,文科成果获奖(厅级及以上)共 93 项,其中厅级 12 项、省级 72 项、国家部委 9 项。

2019年

以第一完成单位获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2020年

以第一完成单位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贵州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7项,其中一等奖14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3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1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第九届“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译著类成果奖1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韩国茶文化学会论文奖1项。

2021年

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1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2022年

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第五届“费孝通田野调查奖”征文活动三等奖1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4项,其中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学术资源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图书馆藏书总量393万余册,电子图书374万余册。截止到2022年底,贵州大学图书馆在三个校区共有四个分馆,馆舍面积约9万平方米,拥有阅览座位7500余个。各校区图书馆在馆藏资源规划上各具特色,西校区图书馆为中心馆,以自然科学类基藏图书、可外借图书馆为馆藏重点,东校区图书馆以社会科学类基藏书为馆藏重点,南校区图书馆为二线书库,形成了支持教学与科研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系社科类专业性学术期刊,由贵州大学主管、主办,贵州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目前为双月刊,逢单月15日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科学引文数据库(SCD)来源期刊。学报登载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为校内外优秀科研成果提供发表阵地和学术交流平台,现辟有“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民族学”)“文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酒神研究”为本刊特色栏目。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75年,双月刊,单月出版,由贵州大学主管、主办,贵州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是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收录期刊。《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系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基础科学、计算机、建筑与交通、矿业、资源与环境、电气、材料与冶金、机械、化工等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为优秀科研成果提供发表阵地和学术交流平台。现辟有“基础科学研究”“工程科学研究及应用”固定栏目。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创刊于1982年,双月刊,是由贵州大学主管、主办,贵州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山地农业生物学报》设置栏目:专家特稿、研究报告、山区开发、文献综述、研究简报。主要刊登农业和生物各专业学科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有新意的文献综述;有创见的山区开发。《山地农业生物学报》获贵州省科技期刊一等奖、全国农业高校学报二等奖、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10年贵州省高校学报期刊类二级期刊第一名;2011年入选“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核心期刊。

教育文化论坛

《教育文化论坛》创刊于2009年,双月刊,由贵州大学主管、主办,贵州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2018年被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评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是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收录期刊。系教育文化类专业性学术期刊,登载教育文化类学术论文,为校内外优秀科研成果提供发表阵地和学术交流平台,现辟有“教育史论”“思想政治教育”“区域教育文化”“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编辑与出版”“理论与学术”等固定栏目。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创刊于1987年,原名《彩声》,由贵州省艺术高等专科学校主办,1992年与贵州省文化厅合办,更名为《艺文论丛》;1997年并入贵州大学,1999年更名为《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正式更名为《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已出版第34卷共120期,目前为双月刊,单月15日出版,内页112页,彩页4页。定位是艺术类综合性学术期刊。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1. 标识将贵州大学的简称“贵大”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体现了现代感、融合感和贵大的特色;

2. “贵大”两个字运用了篆书的表现形式,体现了贵州大学的历史积淀; 

3. 标志包含的专用字体、英文以及“1902”的数字传递了贵州大学信息;

4. 图形整体感强,醒目、易记。

贵州大学校旗为长方形旗帜,长宽比例为3:2,红底黄字,旗面中央印有“贵州大学”校名标识。

精神文化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

贵州大学校训体现了百年贵大追求真理、崇尚完美并且强调博学和实干,为国家民族不遗余力的精神底蕴。它和60余年前国立贵州大学的创始人张廷休先生确立的国立贵州大学校训“坚毅笃实”有着清晰的传承关系,又结合了时代赋予当今贵州大学的新要求,承先启后,继往开来。起点更高,目标更为远。和老校训相比,虽然只增加了四个字,但内涵更加深厚、对传统文化理解更丰富,可谓“和而不同”。

校训中的“明德至善”取自《大学》卷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意思是大学的根本宗旨,首先在于了解和彰显人性固有的内在道德光明,然后必须亲近人民并竭尽全力为之服务,最后则要通过个人修身与社会实践,使社会和人都臻于和谐圆满的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这是做人、做学问的理想途径,也是中国文化人精神追求的最高的目标。“博学笃行”见于《礼记·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儒家先贤做学问的方法论,它与“明德至善”珠联璧合:“明德至善”提出了终极目标,“博学笃行”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方法。这些至理名言两千多年来被推崇倍至,也为近现代中国高等学府所遵崇。所以,贵州大学的校训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新的理解和诠释。

社团文化

截至2022年,贵州大学共有8类、90多个社团。

校区情况

截至2020年9月,贵州大学有西校区、东校区、南校区三个校区;截至2024年5月,学校占地面积4637.61亩,另有教学实验农场1181.26亩。

东校区

该校区位于贵州市花溪区,设有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等二级学院。

南校区

该校区位于贵州市花溪区,占地面积1739.76亩(1159840.34㎡),其中主校区占地面积828.11亩(552076.10㎡),教学实验场占地面积911.65亩(607769.71㎡)。有教学行政用房14栋,建筑面积80106.89㎡,其中行政办公大楼1栋,建筑面积3183㎡;图书馆1栋,建筑面积8000㎡,馆藏图书40万册;礼堂1栋,建筑面积4562.56㎡,1300个座位。

西校区

该校区位于贵州市花溪区甲秀南路西侧,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材料与冶金学院、大数据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矿业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农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林学院、药学院、烟草学院、茶学院、体育学院等二级学院学生在西校区就读。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校园环境

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南校区(原贵州农学院校区)“校长办公楼”等六处近现代建筑群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

校长办公室

“校长办公楼”(原南校区医务室),建于1941年,国立贵州大学首任校长曾在此办公。

抗战林

抗战林为占地约50亩的松林绿地,是抗战时期国立贵州大学师生集体种植,其中多处抗战遗迹。

七女坟

1939年2月4日,日军18架飞机投弹139枚轰炸贵阳,史称“二.四大轰炸”中,贵阳女中逃难至南校区区域遇难后的七女合葬墓。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