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五京

更新时间:2023-12-13 18:11

辽五京 ,辽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的总称。约相当于省级行政机构的省会,因辽帝四时巡行,有四时捺钵制度,故国都并不固定。

历史

辽太祖神册三年(918年)建国修建皇都。会同元年(938年),辽太宗名皇都为上京,设临潢府。辽太祖灭渤海,建东丹国。天显三年(928年),辽太宗迁渤海居民于东平郡,升号南京。六年,废东丹国,于南京设中台省。

会同元年(938年),得后晋所献燕云十六州地,升幽州为南京幽都府。原南京改称东京辽阳府。上京、东京、南京于同年设立,合称三京。

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辽圣宗在奚王牙帐建立新都,号中京大定府。与原三京合称为四京。开泰元年(1012年),改南京幽都府为析津府。重熙十三年(1044年),辽兴宗升大同军为西京大同府。辽兴宗以后,始有五京。

五京是各地区的统治中心,各领有军州府县,故又称五京道。道不设行政机构。五京长官均称留守,由契丹皇族或后族重臣担任。五京分设留守司和都总管府,统领所属军州事。

历史背景

辽上京

上京城为辽太祖在神册三年(918年)营建,《辽史·地理志》载:“上京,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地沃宜耕种,水草便畜牧。”上京建筑,分南北相接的两城。北城为皇城,呈六边形,周长6公里,分外城和内城两部分,是契丹帝王理政和居住的地方。南城为汉城,为正方形,周长近6公里,是汉族及其他民族居住之地。汉城南门有回鹘营,是回鹘商贩的驻地。

辽上京的布局,采用契丹人与汉人分居的形式。其皇城虽然仿效中原都城,但不对称,内城中还有大片空地,专门用来搭架毡帐,以适应游牧生活方式。

辽上京在当时欧亚地区中是极繁荣的城市。汉城内商肆林立,名酒、丝绸、蔬果、粮食、工具及各种珍奇货色均有出售,并有“夜市”。契丹皇帝有时也在夜晚微服私访汉城,饮酒观市。西域诸国的使臣,三年去上京一次,使团的人数都在400人以上,带来玉珠、犀、乳香、琥珀、玻璃、玛瑙、兵器进献。辽每次回赐的物品金额不少于40万贯。辽上京还有日本、高丽和女真商客,前来从事山货,如人参、貂皮、蜂蜜、松子以及生金等的贩运和经销。

辽中京

辽中京是上京的陪都,周长15公里,街道宽阔,布局有中轴线,东西对称,但城内仍留有大片的空地,广设毡帐,供契丹人驻防。城内设有“大同驿”以接待宋朝来使。“来宾馆”和“朝天馆”分别接待西夏和新罗使者。辽中京的佛寺和大塔极为著名,均为皇家特建,气宇恢弘。商业区设在宽达百步的城南大道两侧,有廊舍300余间,以供商业贸易。中京城还有许多汉人养蚕织绸,专门生产送给宋朝的礼品。

设在草原以外的西京、南京和东京,也各具特色,特别是辽南京(今北京市)最为繁华,其周长达18公里,面积居五京之首,城市建筑颇为富丽。辽之后,金、元、明、清均定都于此。

辽南京

辽南京又称燕京、析津府,是在唐代幽州城基础上建设的城市。辽南京子城又称内城、皇城,位置偏于西南隅,与大城共用西门、南门。子城之中主要是宫殿区和皇家园林区,宫殿区的位置偏于子城东部,并向南突出到子城的城墙以外。南为南端门,东为左掖门(后改称万春门),西为右掖门(后改称千秋门)。宫殿区东侧为南果园区,西侧为瑶池宫苑区。宫苑规模较大,瑶池中有小岛瑶屿,上有瑶池殿,池旁建有皇亲宅邸。

辽东京

辽东京辽阳府,辽朝五京之一,在今辽宁辽阳。辽太祖灭渤海国后,在辽阳设东平郡。天显三年(928年),辽太宗升东平为南京,府名辽阳。会同元年(938年),改名东京。其城形制模仿汉制。城高三丈,幅员三十里。共设八门:东为迎阳门,东南为韶阳门,南为龙原门,西南为显德门,西为大顺门,西北为大辽门,北为怀远门,东北为安远门。宫城在东北,高三丈,设有敌楼,四隅有角楼。

辽西京

西京大同,是辽朝重要的赋税收入基地之一,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又相邻经济富庶的宋之河东地区,再加上与交界地区的人民的血缘关系密切,不论是在辽宋双方和平时期,还是民族关系紧张阶段都是辽宋间重要的经济贸易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