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泰

更新时间:2024-09-10 13:08

郑国泰,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人,明神宗郑贵妃之弟(明史载其兄),郑承宪之子,官至正一品左都督。

人物生平

郑国泰之父郑承宪官至从一品都督同知万历十七年(1589年)郑承宪病卒,郑国泰向明神宗请求承袭父职。兵部进言神宗,承袭非例,需减职相授,故明神宗授予郑国泰正二品都指挥使一职。数日后兵科都给事中张希皋上疏神宗:“都指挥使只比都督同知低一等,系流官,按照会典,不应承袭。郑承宪已官居极品,国泰如今又得高位,如此优待皇贵妃家,那又应当如何对待皇后之家?”此疏不报,明神宗并不理会。

郑贵妃受宠,廷臣怀疑郑贵妃图谋国本,群言攻以郑国泰为代表的郑氏家族,明神宗概置不问。

郑国泰及其伯父郑承恩都主张早立太子,并多次上疏表明立场。

自万历十七年(1589年)郑国泰减袭父职步入仕途,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一月太子朱常洛册立、国本议定,其间郑国泰曾先后六次上疏明神宗建言立储之事。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郑承恩上疏弹劾给事中戴士衡、知县樊玉衡妄图离间骨肉,污蔑郑皇贵妃,明神宗将戴、樊二人发配边陲。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一月四日,明神宗上其母李太后徽号,加恩皇亲,郑国泰因郑贵妃之故连升四级,官至正一品左都督。有明一朝,皇贵妃及其以下,无论有多受宠,若无军功,外戚授职最高只有郑国泰一人,得到了一品武职左都督的职位。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发生梃击案,在王之采、陆大受、何士晋的审问下,发现郑国泰有指示张差谋刺皇太子朱常洛之嫌。因明神宗宠爱郑贵妃,欲息其事,免予追究郑国泰。

万历四十五年(1617)郑国泰病卒,明神宗赐其祭九坛并予造葬。

建言立储

郑国泰第一次疏议国本是在万历十八年(1590年)十月。当时距国本议起已四年有余,外廷奏疏“自阁部台谏诸臣前后不啻数十上”,明神宗通通不予采纳,或者直接“留中不报”。郑国泰上疏后,明神宗一面将其奏疏发至内阁拟票,一面却又不下册立之谕。因为郑国泰疏内有“皇贵妃跪而诤之”等语,于是外界议论纷纷而起,认为郑国泰上疏是“皇贵妃姑令国泰塞责,皇上姑为皇贵妃解纷”,总之就是一场皇帝、贵妃及外戚为堵塞言论而联袂表演的政治秀。首辅申时行等尽力居中调和,请皇帝“立决大计,尽释群疑”。面对舆论的质疑和辅臣的请求,明神宗仍以皇长子体弱为由拒绝亟行册立,还将群臣数年的建储之议斥为沽名买直、离间天性。又称:“郑国泰之奏,朕欲留中,恐卿等不知,故与卿知之。又思我朝戚臣未敢有言于国政者,而国泰出位妄奏,甚非礼制,朕姑且容之耳。其建储之事还候旨行,不必又有陈渎,徒费纸笔。卿等可安心赞襄,协猷共治,不可学此辈以激言之事虚文塞责。”以大义灭亲的姿态,严斥外戚郑国泰出位妄奏,欲图借此堵塞众臣之口。但神宗的这种做法显然并不能奏效,就连向以温和著称的申时行都激辞反驳道:“疏远之臣可以言离间,国泰乃皇贵妃亲弟,岂有反离间自家之骨肉者乎?”神宗却不再回应。

郑国泰见于记载的第二次疏言建储是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正月。同年二月、三月,他又接着连上两疏。这三份奏疏的内容都是奏请早行太子册立、冠、婚三礼。当时对言及册立、冠、婚等事的奏疏,明神宗大多不予理睬,言辞激烈者甚至会受到严厉的处治。郑国泰这三份奏疏递上后,也没有得到任何回复。

万历二十八年(1600)十月,科臣杨天民、礼部侍郎朱国祚等人纠劾郑国泰疏请先行冠婚再行册立,“颠倒其词,与明旨相背,恐酿国家无穷之祸”。这应算是郑国泰第五次就国本之事上疏。关于郑国泰的这次上疏及遭到参劾,在几位相关人物的传记中都有提及。不过据《明神宗实录》的记载,郑国泰本人并不承认上过此疏,并曾奏辩称冤,称此疏为戚臣都指挥使李承恩以私愤“假名轻率妄奏”,请求与部、科对讯,“庶人言可息而臣冤始明”。但明神宗并未予以深究,而以降旨切责李承恩并夺俸一年了事。郑国泰的原疏并未见于记载,受到处罚的李承恩也未见辩解之疏存世,因此无论是断言郑国泰确实提过先冠婚再册立的建议,或是受到李承恩的陷害,似乎都难令人信服。但从其受到纠劾之事至少可以看出,郑国泰在国本之争中的一言一行始终受到廷臣的关注和怀疑。

但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同年三月,郑国泰曾奏请“亟举册立以正名,随举冠婚以正始”,明确主张先册立后冠婚。

亲属成员

父亲:郑承宪

母亲:马氏或冯氏

伯父:郑承恩

妹妹:郑贵妃

妹婿:明神宗

儿子:郑养性

影视形象

2003年电视剧《皇上二大爷》:王刚饰演平王郑国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