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堉

更新时间:2024-02-11 08:47

金堉(朝鲜语:김육,1580年—1658年),朝鲜王朝中期大臣、实学者。字伯厚,号潜谷、晦静堂,本贯清风,属于西人党仁祖初状元及第,孝宗时官居领议政,在忠清、全罗两道推广大同法,颇有成效,家族亦联姻王室,明圣王后孝懿王后均为其后代。死后谥号文贞,有《潜谷遗稿》《潜谷笔谈》等著作传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万历八年(1580年,朝鲜宣祖十三年)七月十四日,金堉生于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他是在己卯士祸中殉难的士林派代表人物金湜的曾孙,祖父金棐和父亲金兴宇都只做了判官、康陵参奉之类的小官。金堉幼年受学于曹好益壬辰倭乱期曾前往海州避难,求教于西人大儒成浑。其后几年,相继丧父母。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宣祖三十八年)通过司马试(小科),成为生员,入读成均馆光海君初年,他曾领衔馆学儒生,请求五贤(金宏弼郑汝昌赵光祖李彦迪李滉)从祀文庙,获得光海君批准。但郑仁弘为了维护自己的老师曹植,反对李彦迪、李滉从祀,成均馆儒生遂发起“卷堂”(罢课)示威并将郑仁弘开除儒籍(青衿录),光海君要追究责任,金堉以成均馆掌议自担其责。不久,光海君因大臣劝止而不再追究。“癸丑狱事”后,西人受到沉重打击,金堉隐居京畿道加平郡之潜谷,过着耕读生活。

宦海沉浮

天启三年(1623年,朝鲜仁祖元年)发生仁祖反正,西人重新上台,金堉出任义禁府都事、阴城县监,翌年秋参加科举考试,获增广文科状元及第,历任司谏院正言、成均馆典籍、兵曹佐郎、司宪府持平、侍讲院文学、兵曹正郎、司谏院献纳、弘文馆修撰、弘文馆校理、吏曹正郎等职。崇祯二年(1629年,仁祖七年)秋因事罢官,两年后复任弘文馆副修撰,此后历任弘文馆副应教、司谏、右副承旨等职。崇祯七年(1634年,仁祖十二年)外放安边府使,崇祯九年(1636年,仁祖十四年)考满,获任冬至使,授礼曹参议衔,出使明朝,并呼吁明朝解除对朝鲜的硫磺、硝石之禁。由于朝鲜发生丙子胡乱,金堉一行长期滞留明朝,至翌年闰四月才由明军水师护送回国,五月登陆于平安道甑山,六月初二日入朝复命。仁祖询问明朝情况,金堉回答:“中朝物力雄伟……姑无一朝之危,而但朝士之贪风日甚,宦官之骄横莫制,以此见之,中朝亦不固矣。且内贼蜂起,虽无窟穴,而聚散无常,可为腹心之疾矣。”由于此时朝鲜已称臣于清,他就成为朝鲜最后一位朝天使(出使明朝的使节),此段行程被他详细记录于《玉京壮游录》和《朝京日录》中。

回国后,金堉历任右副承旨、礼曹参议、忠清道观察使、同副承旨、刑曹参议、成均馆大司成、左副承旨、弘文馆副提学、大司谏、兵曹参议、户曹参议、右承旨、汉城府右尹、都承旨等职。崇德八年(1643年,仁祖二十一年)十二月护送元孙至清朝,翌年五月,在盛京期间听说北京陷落、明朝灭亡,遂作《哀江南赋》以哀悼。回国后历任礼、兵、吏三曹参判,兼任备边司和宣惠厅提调,十一月超授刑曹判书,跻身中枢。其后历任议政府右参赞、大司宪、礼曹判书等职,任内提议从清朝引进时宪历。顺治三年(1646年,仁祖二十四年)二月因反对仁祖处死愍怀嫔而免职,不久作为谢恩副使出使清朝,再入北京,对明亡清兴颇为伤怀,遂作《燕行感慨录》及《次濯缨感旧游赋》。翌年外放开城留守。当时,西人又分化为原、洛、山、汉四党,金堉为“汉党”(因居于汉城一带)领袖。

拜相辅政

顺治六年(1649年,仁祖二十六年)五月,朝鲜孝宗即位,金堉获得重用,于九月拜相,授右议政。金堉在忠清道任职期间,关注民生疾苦,支持大同法,在任职右相后决心推行大同法,但遭到“山党”金集的反对,遂于翌年正月辞职。随后以陈慰进香正使出使清朝。回国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朝鲜孝宗二年)正月被拜为领议政,十二月郑太和出任领议政,金堉为左议政,顺治十二年(1655年,孝宗六年)七月再任领议政。但他多次上疏辞职,故改任领敦宁府事。任内辅佐孝宗在两湖(忠清、全罗两道)推行大同法,取得成效。孝宗对他也十分倚重,纳其孙女为王世子嫔(后来的明圣王后)。顺治十五年(1658年,孝宗九年)九月初五日,金堉去世,享年七十九岁。孙女婿朝鲜显宗继位后,赐谥“文贞”。

历史评价

人际关系

主要作品

金堉有《潜谷遗稿》《潜谷別稿》《潜谷遗稿补遗》《潜谷续稿》等文集。此外还有《天圣日录》《清风世稿》《朝京日录》《己卯录》《潜谷笔谈》《皇明纪略》《海东名臣录》《类苑丛宝》《救荒撮要》《辟瘟方》《种德新编》等著作。另有时调一首传世。其著作被后人合编为《潜谷全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