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应植

更新时间:2023-08-31 07:55

闵应植(朝鲜语:민응식,1844年—1903年),朝鲜王朝后期外戚、大臣。圣文,赐藕堂,本贯骊兴,是朝鲜王妃闵妃明成皇后)的族人,亦是骊兴闵氏势道政治后期的代表人物。

生平

上台以前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年,朝鲜宪宗十年)二月十五日,闵应植出生于朝鲜忠清道镇川。他本来是闵泳愚的儿子,出身骊兴闵氏文度公派(即元敬王后之父闵霁的后代),后被过继给三房派的闵汉俊为养子,在宗法上成为仁显王后之父闵维重的八世孙。他年轻时贫困落魄,闵妃被封为朝鲜高宗之王妃后,境遇稍好,居住在忠清道忠州的长湖院,光绪五年(1879年,朝鲜高宗十六年)以后做了敦宁府参奉汉城府主簿、世子翊卫司左翊赞等一些小官。

光绪八年(1882年,高宗十九年)六月九日,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爆发反对闵妃集团的“壬午兵变”,闵妃在洪在羲(后改名洪启薰)的保护下逃出宫廷,并由尹泰骏、闵肯植、李容翊等人陪从南逃,经过骊州闵泳纬(闵应植在宗法上的叔父,闵汉俊之弟)家,为确保安全,又逃亡更南面的忠州长湖院闵应植私宅中避难。后来清朝军队平定了壬午兵变,闵妃也于同年七月二十六日从闵应植私宅中出发,由100名清兵护卫还宫。闵应植在壬午兵变中为保护和安顿闵妃而立下大功,开始平步青云。

政界经历

光绪八年(1882年,高宗十九年)十月,闵应植参加科举考试,获增广文科丙科及第,从此踏入政界。他颇得闵妃重用,先是在及第后不久被密派往中国日本探察形势,光绪九年(1883年,高宗二十年)五月归国后,他在新设的军国事务衙门(内衙门)任参议,很快又擢升为该机构的二把手——协办,并兼任亲军后营营务等实权职务,与闵台镐闵泳翊闵泳穆并称“四闵体制”,垄断朝鲜政权。因此,他与金玉均为首的开化党势成水火。金玉均等人在光绪十年(1884年,高宗二十一年)夏天以后计划发动政变,诛灭四闵,夺取政权,实行改革。但闵应植在八月被外放为平安道观察使,因而在当年十月十七日发生的“甲申政变”中,闵泳翊开化党砍成重伤,闵台镐闵泳穆遇刺身亡,唯独闵应植幸免于难。所以闵应植的地位在甲申政变被镇压后更加突出。

闵应植在平安道期间奉命练兵,光绪十一年(1885年,高宗二十二年)夏,朝鲜半岛局势紧张,不仅因朝俄密约事件而造成中朝关系恶化,而且还有亡命日本金玉均试图反攻朝鲜的传言,于是高宗命闵应植统率2000名箕营士兵南下汉城,保卫王宫,闵应植也在同年五月调回中央,除授亲军左营使,后任协办内务府事。此时闵氏家族的头号人物闵泳翊已远走中国,“应植自泳翊去,殊得宠”,历任礼曹工曹刑曹兵曹、吏曹、户曹判书及督办内务府事、三道陆军统御使、判义禁府事、议政府参赞、海沿都总制使等要职。光绪十七年(1891年,高宗二十八年)闵应植出任礼曹判书时,发生了防谷令事件,他对日本的赔偿要求表示坚决反对。

光绪二十年(1894年,高宗三十一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闵妃集团乞求宗主国清朝出兵镇压,日本军队不请自来,与清军在朝鲜对峙。六月二十一日,日军突袭汉城景福宫,扶植闵妃的政敌兴宣大院君李昰应(高宗李熙的生父)上台执政。至此,闵妃集团的政权瓦解了。闵应植作为闵妃集团的骨干,遭到了惩罚。次日,高宗在日本人的压力下颁布教旨,谴责闵应植“创营而多变,更抽税而招物议”,下令将他罢免官职,流放到全罗道古今岛。闵应植在日军袭击景福宫之际就已逃窜,史载“应植与其子丙昇(承)戴雨笠,跣足佩草鞋,扮作轿夫,出崇礼门,坊人瓦砾掷之,指笑曰:‘此昨日闵辅国也!’”闵应植逃到英国领事馆避难,但得知被流放古今岛的命令后仍登程赴配所,途中还遭遇了海盗。同年九月十二日,命闵应植放逐乡里。

晚年生涯

此后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驱逐了中国朝鲜的势力,朝鲜的亲日派也在日本的扶持下展开“甲午更张”。到了开国五百四年(1895年,高宗三十二年),闵妃卷土重来,从亲日派手中夺回政权,闵应植也于当年七月获得赦免。但由于很快发生了“乙未事变”,闵妃在宫中被日本浪人暗杀,政权重回金弘集为首的亲日派手中,故闵应植没能再度跻身中枢。此后他做了中枢院议官、宫内府特进官、议政府赞政等有名无实的高级官位,并赐勋二等太极章。大韩帝国光武七年(1903年)3月22日,闵应植病卒,享年六十岁。

历史评价

闵应植死后,高宗下诏称:“此重臣敦厚之姿,沉重之量,处事谨慎,寡言善行。向年之终始卫护,可见其至诚尽忠。迄未究用,遽胡然矣?心焉伤衋,良庸叹惜!”并亲撰祭文,派秘书丞祭奠,追赠其为议政大臣,赐谥号“忠文”。

总体来说,闵应植虽然以外戚身份干预朝政,但并未像与他同时的权臣闵泳骏那样臭名昭著。所以有史料说他“颇顾瞻物议,不敢恣擅,或时振拔淹滞。趋时者倡言:‘园洞台有公心。’园洞者,应植所居坊也。”清廷驻朝大臣袁世凯亦评价道:“闵应植虽无才具,而持重耐烦,能识大体,在诸闵中为最优”。

黄玹梅泉野录》记载称闵应植“貌黑体庞,又嗜饮鼻齄,举止朴野”,因而遭到当时很多士大夫的嘲笑。

人际关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