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圩区

更新时间:2024-06-17 20:26

龙圩区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位于梧州市东南部、梧州市城区南部,距梧州主城区13千米。位于北纬22°58′10″~23°27′24″,东经110°06′42″~111°22′52″之间,北回归线横跨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华南丘陵区,境内低山丘陵地貌连片分布。东毗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郁南县相邻,南连岑溪市,西接藤县,北与长洲区万秀区接壤。总面积982.9平方千米,2023年末,龙圩区常住人口29.02万人,截至2023年6月,龙圩区下辖4个镇,区政府驻龙圩镇龙城南路108号。

历史沿革

据相关地方志记载,今龙圩地域早在10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劳作聚居,繁衍生息,境内开始出现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在龙圩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上古为虞舜巡游之地,秦汉已建立郡县之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屠睢率秦军“南征百越”,平定岭南。前214年,在岭南地区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龙圩隶属桂林郡。秦末汉初,南海尉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封其宗人赵光为苍梧王,治所驻广信。

汉元鼎五年(前112年),汉武帝任命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平定南越,次年(前111年)置苍梧郡,龙圩属苍梧郡。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国划分设13刺史部,就近监察各郡县。同年,汉武帝将交趾(东汉年间改为交州)刺史部治所由羸阝婁(原字为阝+婁)移驻苍梧郡广信县。岭南地区统属交州部,辖苍梧、南海、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7郡56县。所辖范围在今广西东部、南部,广东西部,海南及湖南南部的连接地带,其时,龙圩(梧州)成为“岭南要地”,是岭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通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连结点。

三国时期,龙圩地域隶属吴国。天纪四年(280年),广信县分置新宁县(管辖今大坡镇、广平镇),县治大城(今大坡镇),同年(亦称太康元年),广信县分置农城县(管辖今龙圩镇、新地镇),县治农城(今龙圩镇),这是龙圩成为一级政区之始。随后,新宁县改名宁新县,东晋时农城县改名遂城县。

南北朝时期,今龙圩区境内有遂城、宁新两县,隶属苍梧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广信县更名苍梧县,撤宁新县并入苍梧县。开皇十七年(597年),隋文帝派宰相虞庆则南征,屯兵于遂城(今龙圩),故名戎城。开皇十九年(599年),遂城县改名戎城县。

宋熙宁四年(1071年),撤戎城县并入苍梧县,戎城更名为戎圩镇,苍梧县隶属梧州。

元朝,废州郡,设行中书省,省下设路,苍梧县隶属梧州路。明朝改路为府,苍梧县隶属梧州府。

清朝,大体承袭明朝制度,苍梧县隶属梧州府。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天国攻克浔州府,建立大成国。期间,苍梧天地会骨干罗华观、陈开率义军攻占梧州府,改苍梧县为秀平县,后失败复为清制。

民国元年(1912年),废县置府,苍梧县并入梧州府,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复县置道,龙圩隶郁江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郁江道更名苍梧道。民国十九年(1930年)隶梧州民团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隶梧州行政监督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隶梧州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隶属第三区。

1949年11月25日,龙圩解放。

1950年1月10日,成立苍梧县人民政府,龙圩地域隶属苍梧县,此时,苍梧县与梧州市分治,隶属梧州专区。1951年,隶属容县专区,1958年,复归梧州专区,1971年,隶属梧州地区,1984年1月,隶属梧州市。

2013年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龙圩区,以原苍梧县的龙圩、大坡、广平、新地4镇为龙圩区辖区,为梧州市辖城区。2013年6月,正式成立龙圩区。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6月,龙圩区下辖4个镇,70个行政村,15个社区。政府驻龙圩镇龙城南路108号。

龙圩镇(12个社区、12个村):龙城、城东、城南、城西、广信、苍海、凤岭、宜居、龙兴、工业、龙腾和福达12个社区;恩义、林水、都坎、四合、大恩、古凤、中村、念村、寨中、思念、社学、新利12个行政村。

大坡镇(1个社区、18个村):大坡社区、大燕村、新安村、大城村、胜洲村、马王村、白鹤村、大坡村、松柏村、夜村村、古元村、育民村、交村村、寨村村、坡头村、河步村、天堂村、新龙村、合垌村。

广平镇(1社区、20个村):广平社区、广平村、平地村、城坦村、榃金村、淑里村、调村村、河口村、甘村村、上合村、平山村、武陇村、大尧村、金钗村、端村村、平乐村、华新村、扶达村、西罗村、夏村村、思化村20个村委会。

新地镇(1社区、20个村):新地社区、回龙村、大维村、雁村村、训村村、新甫村、思贤村、都梅村、龙窝村、新地村、富回村、古卯村、四落村、古令村、殿村村、洞心村、大同村、富禄村、题甫村、大村村、新科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龙圩区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东南部、梧州市城区南部,位于北纬22°58′10″~23°27′24″,东经 110°06′42″~111°22′52″之间,北回归线横跨北部。龙圩区东毗广东省肇庆市万秀区城区,南连岑溪市,西接藤县,北与长洲区和万秀区接壤。行政区域面积982.9平方千米。

地形

龙圩区属华南丘陵区,境内低山丘陵地貌连片分布,有部分低洼地,以丘陵、低山、中山地形为主,大部分为土山,平原较少,一般海拔400~600米,平原河谷地段标高20~80米。总的地势南高北低,山岭连绵,丘陵起伏,山谷相间,呈南高北低倾斜状。龙圩区主要山脉为粤、桂两省区界山——云开大山,其余脉延伸至广平镇境内的大金初顶,海拔763米,延伸至大坡镇境内的铜镬大山,主峰鸡心顶,海拔753.1米。

水文

龙圩区境内河流密布,河溪径流量以雨水补给类型为主,径流量的70%~80%集中在汛期的4~9月。流向大多随地势从南流向北,形成以下小河、上小河、浔江(龙圩段)为主干流,贯穿南北的树枝状水系,集雨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有7条,总长206.5千米,其中下小河发端于广平镇扶达村宵峰顶,经广平镇--大坡镇--龙圩镇--苍海湖汇入浔江,境内流长76千米;上小河从新地镇雁村大维、回龙村两支流汇合后贯穿新地镇,流经龙圩镇四合村注入浔江,流长53千米。

气候

龙圩区地处低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季风气候显著,春季气温回暖早,低温阴雨较频繁;夏季日照时间长、气温高、降雨集中,局部有洪涝;秋季后期易干旱,湿度小;冬季日照时间短、天气干暖。随季节的变化,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北方变性冷气团的交替影响,干旱、大风、冰雹、雷暴、霜冻、暴雨洪涝、热带气旋、低温阴雨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龙圩区耕地面积20.15万亩,有林面积80.9万亩,辖区森林覆盖率达51.8%。龙圩区土壤主要为赤红壤、沙质土。

矿产资源

龙圩区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21种,包括金属矿产9种,分别为铅、锌、(伴生矿)、钨、钼、金、、钛、稀土;非金属矿产11种,分别为硫铁矿钾长石、叶腊石、高岭土、石英岩、石灰岩、建筑用花岗岩、建筑用砂岩、建筑用砂、天然石英砂、砖瓦用页岩;水气矿产1种,为矿泉水。各类矿产点35处,已查明资源储量10种,矿产资源总体上呈现规模小,分布散乱的特点,大多以矿点、矿化点状分布。钛铁矿、铅锌矿、石灰岩矿、高岭土、建筑用花岗岩、建筑用砂岩、建筑用页岩蕴藏资源量较大,是龙圩区可开发利用的主要矿产。

动物资源

龙圩区野生动物主要有野猪黄猄穿山甲等50多种。

农产品资源

龙圩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利于作物生长。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甘蔗、荔枝、西瓜、茶叶、龙眼、黄皮、柑橙、香蕉、木瓜、百香果、火龙果、沙糖桔、沙田柚、松脂、木薯、玉桂、八角、蔬菜、竹类及中草药材等。地方名优土特产品有古凤荔枝、新地沙糖桔。特色小吃有鸡仔饼、猪油饼,龙圩烧鸭、河步白斩鸭。

水利资源

长洲水利枢纽坝址位于西江干流——浔江下游梧州市郊长洲镇,紧挨龙圩镇,大坝跨长洲和泗化洲两岛并跨内、中、外三江,集水面积30.86万平方千米,汇集了红水河柳江郁江和北流河的水量,多年平均流量6100立方米/秒,11月—4月枯水期平均流量达2368立方米/秒,保证率95%的枯水流量仍高达1090立方米/秒。水库总库容56亿立方米,滞洪库容37.4亿立方米。枯水期调节库容3.4亿立方米(周调节水平)。

人口民族

民族构成

龙圩区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鄂温克、回、彝、水、仡佬、满、蒙古、土家、朝鲜、藏、黎、布依、拉祜、哈尼等21个民族,其中以汉族为主。广平镇思化村是龙圩区唯一的壮族村,其他少数民族同胞以散居形式分布在龙圩、大坡、广平、新地四个镇的街道社区或乡村。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末,龙圩区常住人口29.0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7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7.2%。

2013年末,辖区总人口84044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3670人,城镇化率51.96%。

2014年末,人口30.28万,其中农村人口26.16万。人口自然增长率8.57‰。

2015年末,人口30.55万,其中农村人口26.07万。人口自然增长率8.46‰。

2016年末,人口30.85万。人口自然增长率8.04‰。

2017年末,人口31.14万,人口自然增长率9.5‰。

2018年末,户籍人口29.22万人,常住人口31.45万人。

2019年,龙圩区常住人口29.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02万人。

2020年,龙圩区常住人口33.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02万人。

2021年,龙圩区常住人口28.9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15万人,城镇化率45.49%。

2022年末,龙圩常住人口28.98万人,城镇常住人口13.27万人,农村常住人口16.71万人。其中,汉族人口283006人,占98.10%;各少数民族人口5476人,占1.90%。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150692人,占52.24%;女性人口137790人,占47.76%。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9.36。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6160人,占26.40%;15—59岁人口为170803人,占59.21%;60岁及以上人口为41519人,占14.3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31990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11.09%。

经济

综述

2022年,龙圩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2.5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79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121.94亿元,下降7.0%;第三产业增加值88.8亿元,增长10.6%。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龙圩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3%、54.8%和39.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5.4%、-541.9%和586.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6880元,比上年增长0.5%。

人民生活

2022年,龙圩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3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462元,名义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25元,名义增长6.7%。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95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619元,名义增长2.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30元,名义增长4.1%。

第一产业

2022年,龙圩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2.61万亩,比上年增长0.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7.68万亩,增长4.5%。其中,甘蔗种植面积0.10万亩,增长2.2%。蔬菜(包含食用菌)种植面积13.24万亩,增长4.5%。

2022年,龙圩区粮食总产量7.80万吨,比上年增长1.7%。其中,全年稻谷产量7.41万吨,增长1.0%。蔬菜(包含食用菌)产量15.16万吨,增长4.7%;甘蔗产量0.37万吨,增长2.3%;园林水果产量8.96万吨,增长8.2%;茶叶产量104.65吨,增长86.9%。

2022年,龙圩区肉类总产量1.78万吨,比上年增长3.4%。其中,猪肉产量0.93万吨,增长4.13%;牛肉产量0.02万吨,增长4.1%;禽肉产量0.76万吨,增长2.1%。禽蛋产量0.90万吨,增长20.45%。生猪出栏12.79万头,增长5.8%;年末生猪存栏8.10万头,增长5.5%。

2022年,龙圩区水产品产量0.60万吨,比上年增长3.0%。其中,淡水捕捞水产品产量0.01万吨,与上年持平;淡水养殖水产品产量0.59万吨,增长3.0%。

2022年,龙圩区木材采运26.96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8.45%。天然松脂产量0.72万吨,下降4.6%。油茶籽产量1.05万吨,增长16.9%。

第二产业

2022年,龙圩区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2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20.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下降13.9%;股份制企业下降29.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3.9%;非公有工业企业下降23.5%。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1.8%,制造业下降22.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5.3%。

2022年,龙圩区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0.1%,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下降23.2%,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4.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01.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14.1%,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9.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下降1.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8.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7.8%。

2022年,龙圩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60.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下降7.7%;股份制企业下降50.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82.7%;非公有制企业下降71.3%。分门类看,采矿业利润总额下降40.0%。制造业下降74.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9家。其中,国有控股企业8家,大中型企业13家。

第三产业

2022年,龙圩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8.09亿元,增长1.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85亿元,增长1.8%。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18.6亿元,增长1.6%;餐饮收入3.35亿元,增长1.0%。

2022年,龙圩区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59.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59.3%,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30.0%,烟酒类增长21.1%,服装、鞋帽、针织纺品类增17.6%,饮料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8.1%;粮油、食品类下降22.8%,日用品类下降22.2%,化妆品类下降13.9%,五金、电料类下降1.0%,汽车类下降100.0%。

2022年,龙圩区货物进出口总额5.0亿元,比上年下降15.9%。其中,出口4.03亿元,下降20.1%;进口0.97亿元,增长8.1%。

2022年,龙圩区新签内资项目(合同)12个,内资项目(合同)资金71.05亿元,实际到位内资额8.15亿元。

2022年,龙圩区旅游总人数264.7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3.33%;旅游总消费28.39亿元,比上年下降23.72%。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2年,龙圩区拥有初中14所,全年招生0.52万人,在校生1.47万人,毕业生0.48万人。普通小学65所,招生0.58万人,在校生3.65万人,毕业生0.52万人。年末拥有幼儿园86所,在园幼儿1.35万人,学龄人口入学率96.1%。

科学技术

2022年,龙圩区复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家,完成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项B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文体事业

2022年,龙圩区共有文化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30个,拥有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58609平方米。体育训练基地数量2个。举办群众体育赛事2次。

医疗卫生

2022年,龙圩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57个,其中,医院5个,乡镇卫生院4个,农村卫生室7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卫生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141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78人,注册护士728人。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位927张,其中医院病床位数605张,乡镇卫生院病床位数322张。

社会保障

2022年,龙圩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07万人,增加0.51万人。年末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6.87万人,减少0.30万人,其中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5.22万人,减少0.49万人。

截至2022年末,龙圩区共有社会服务中心85个。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0.01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09万人,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0.25万人。

交通运输

龙圩陆路交通便利,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汇聚,境内洛湛铁路南广高铁、南梧、桂梧、柳梧、苍郁高速公路等交通要道纵横交错,梧州西江机场距龙圩区政府驻地约15千米。独具特色的区位优势,水、陆、空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使龙圩区融入了广州2小时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珠江——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

公路

龙圩区境内有桂梧、南梧、广梧高速公路均交汇于龙圩,且龙圩正处于中心地带。交汇于县境的高速公路概况如下:桂梧高速公路苍郁段(属广梧高速之广西段)。桂梧高速公路马江至梧州段。南梧高速公路苍岑段。梧州至贵港高速公路梧州段。

铁路

2009年9月9日,河南洛阳至广东湛江铁路全线贯同,城区距梧州火车站6千米。南宁至广州高速铁路在城区自西向南通过,梧州南站在城区西1.5千米处。南广高铁全线通车,龙圩至广州、南宁用时约为1小时和2小时。

水路

原梧州口岸河西码头(广西内河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作业区)的整体搬迁新而建新利货柜码头,位于龙圩区城下游浔江的右岸,上游距在建的梧州市西江三桥0.5千米,下游距离梧州西江一桥2千米,水路下航广州303千米,上航贵港272千米,南宁551千米。

西江航道素有“黄金水道”之称,航道经一期整治升级后,全年可通航1000吨级船舶直达、澳,二期整治后提高到3000吨级。

政治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宋咸平年间(998--1003年),废县为戎圩镇,隶属梧州府。宋熙宁四年(1071年),改名戎圩,元、明、清因之。1951年7月,改称龙圩镇,因“龙”与戎近音,同时龙象征吉祥,故取此名。

非遗

鹿儿戏

鹿儿戏最早见诸明朝崇祯四年(即1631年)所编的《梧州府志》中是一种节日庆贺、喜庆丰年、祝寿祈福、婚嫁迎娶、自演自娱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其内容多以宣传中国的传统美德、教化育人为主。在新的时期又加入了歌颂和讴歌党对农村的政策等现代的元素。鹿儿戏是梧州市龙圩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代表。

龙圩猪油饼制作技艺

龙圩猪油饼是梧州市龙圩区历史悠久的传统名点,其制作技艺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猪油饼,顾名思义其精髓就是猪油。选用上乘的猪板油和夹心头的肥肉,浸米、腌肉、炒米、煮糖等工序制作。使之猪油饼甘香酥化,龙圩猪油饼制作技艺入选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文物

风景名胜

著名人物

李济深

李济深(1885年11月6日—1959年10月9日),字任潮,原名李济琛。1885年生于广西苍梧(现龙圩区),汉族广府人。1948年就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10月9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4岁。

黎琦新

黎琦新(1920~1940)又名辛奇。龙圩镇林水村人。193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出任安徽省妇女战地服务团副团长,后任安徽省学生军团三中队指导员。1940年7月3日,在嘉山县新八岭车站附近被杀害,年仅21岁。

黎洁霜

黎洁霜(1918~1949)原名黎琦清,林水镇(现龙圩区龙圩镇)林水村人,是黎琦新烈士的胞姐。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当局对囚禁在白公馆、渣滓洞的300多人进行大屠杀,黎洁霜一家4人壮烈牺牲。1983年10月1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黎洁霜为革命烈士

茹康怦

茹康怦(1910~1937)又名茹燮才,龙圩镇高冲街人。1929年调往广州,进行飞行训练,后编入空军第十九航空队任轰炸机中尉驾驶员。

钟济新

钟济新(1909年-1993年)是广西苍梧县(现龙圩区)人士,广西植物研究所创始人之一,植物“活化石”银杉的发现者。著作有《广西野生食用植物》等及论文16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