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

更新时间:2024-09-01 08:59

梅州市,广东省辖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三省交界,土地面积1.58万平方千米。隋唐属潮州,南汉乾和三年(945年),程乡升为敬州。宋开宝四年(971年),改敬州为梅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乡升为嘉应州,辖地包括程乡、平远、镇平及原惠州府的兴宁、长乐五县,称为嘉应五属。1988年,设立地级梅州市。截至2022年,梅州市辖2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2023年末,户籍人口535.08万人,常住人口384.91万人。

历史沿革

古代属海阳县,南朝南齐永明元年(483年)析海阳县设程乡县,隋唐属潮州。

五代十国南汉乾和三年(945年),亦即后晋开运二年,程乡升为敬州,领程乡县,是梅州州治设立的起始。

开宝四年(971年),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梅州”的名称即始于此。熙宁六年(1073年),废梅州,以程乡县隶潮州;元丰五年(1082年),梅州复置,仍领程乡县,属广南东路;绍兴六年(1136年),废梅州复设程乡县隶潮州;绍兴十四年(1144年)又复置梅州,仍领程乡县,属广南东路。

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梅州为梅州路,置总管府;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复为梅州,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宣慰司;元贞元年(1295年),隶属潮州路;延祐五年(1318年),改直隶广东道宣慰司,均只领一程乡县。

洪武二年(1369年),废州为程乡县,隶潮州府。

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乡升为“嘉应州”,隶属广东省,辖地包括程乡、平远、镇平及以前为惠州府所统的兴宁、长乐五县,称为“嘉应五属”。嘉庆十二年(1807年),升嘉应州为嘉应府。嘉庆十七年(1812年),复为嘉应州,仍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宣统三年(1911年),嘉应州复名梅州。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 1914年,隶属广东省潮循道。1936-1949年,先后隶属广东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广东省第九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兴宁县兴城镇。

1949年10月,梅州市设置兴梅专区;1950年1月26日,设置兴梅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梅县、兴宁、大埔、丰顺、五华、平远、蕉岭7县;1952年底,撤销兴梅专区,兴梅7县改隶粤东行政区;1956年2月,粤东行政区划分为惠阳、汕头专区,兴梅7县属汕头专区;1965年7月,设立梅县专区,原兴梅7县从汕头专区分出,归属梅县专区,后改为梅县地区;1979年3月,原梅县所辖之梅州镇由区级升格为县级称梅州市,梅县地区辖7县1市;1983年6月,梅州市与梅县合并改为梅县市,梅县地区由所辖7县1市改为6县1市;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3月正式挂牌),辖7县及新划县级区梅江区,共7县1区。

行政区划

1994年6月,兴宁县撤县设市(县级),梅州市辖梅江区、梅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代管兴宁市(县级)。

2013年10月,国务院批准同意梅州市撤销梅县,从此梅县结束县治,设立梅州市梅县区。梅州市辖2区(梅江区、梅县区)5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代管兴宁市。

截至2020年6月,梅州市下辖2个市辖区(梅江区梅县区)、5个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代管1个县级市(兴宁市)。

截至2021年底,梅州市辖2个市辖区、5个县、1个县级市,有104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2048个村委会、210个居委会、11135个自然村。2021年3月8日,兴宁市新增合水农场一八村、二三村、四五村3个村委会。

截至2022年10月,梅州市辖2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梅江区梅县区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兴宁市。梅州市人民政府设在梅江区江南街道新中路。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理位置坐标为北纬23°23′~24°56′、东经115°18′~116°56′之间。地处三省交界,东部与福建省龙岩市漳州市接壤,南部与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毗邻,西部与河源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赣州市相连。梅州市土地总面积15876平方千米。

地质

梅州市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主要有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梅州市处于华南褶皱系的南部,有北东向、东西向、北西向、南北向四种走向的断裂带。

地形地貌

梅州市境内总体地势北高南低,由闽粤赣边境逐渐下降到梅县、兴宁等盆地后又重新高起,再逐渐下降到潮汕平原。按地貌形态可划分为由花岗岩、喷出岩、变质岩、砂页岩、红色岩和灰岩六大岩石构成的平原(盆地)、阶地、台地、丘陵和山地五大类。梅州市山地面积占24.3%;丘陵及台地、阶地面积占56.6%;平原面积占13.7%;河流和水库等水面积占5.4%。

梅州市境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地势北高南低,山系主要由武夷山脉莲花山脉、凤凰山脉三列山脉组成。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有140多座,其中位于丰顺县的铜鼓嶂海拔1560米,是梅州第一高峰。山地主要有七目嶂铁山嶂及梅、蕉、平山地。

梅州市境内主要盆地有兴宁盆地,面积约400平方千米,属于梅州市第一大盆地;梅江盆地,面积约120平方千米;蕉岭盆地,面积约100平方千米;汤坑盆地,面积约100平方千米。

气候

梅州市地处低纬,近临南海、太平洋,且受山区特定地形影响,具有夏日长、冬日短、气温高、光照充足和雨水丰盈且集中等低纬气候特点,又具有冷热悬殊、气流闭塞,易有旱涝灾害,地形小气候突出等山区气候特点。梅州市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该气候区是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气候区的过渡地带,以大埔县茶阳经梅县区松口、蕉岭县蕉城、平远县石正、兴宁市岗背为分界线,平远、蕉岭、梅县北部为中亚热带气候区,五华、兴宁、大埔和平远、蕉岭、梅县南部为南亚热带区。

水文

梅州市境内主要河流有韩江,全长470千米(梅州境内长343千米),流域30112平方千米(梅州境内14673平方千米);梅江,全长307千米(梅州境内长271千米),流域面积13329平方千米(梅州境内10888平方千米);汀江,全长323千米(梅州境内55千米),流域面积11802平方千米(梅州境内1333平方千米);同时还有琴江五华河宁江程江石窟河梅潭河松源河丰良河五经富水榕江北河等。此外,东江亦沿市境西北的兴宁市边境流过,在梅州境内河段长24.8千米,流域面积260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梅州市水资源丰富,境内多年平均降雨总量251.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28.7亿立方米,过境客水量127亿立方米。梅州市人均拥有本地水资源量2579立方米。境内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31.37万千瓦。地下热水资源丰富、水温高、水质好、流量大。如丰顺汤坑邓屋温泉,水温高82~91℃,流量为4459公升/秒。

受降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梅州市地表水资源量比较丰富。2020年,梅州市地表水资源量104.3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6.66亿立方米,出境水量140.16亿立方米。

生物资源

梅州市动植物种类繁多,经济价值较大的主要兽类和鸟类有200多种,两栖、爬行类动物有100多种。主要兽类有豹、野猪、豪猪、果子狸、穿山甲、山兔等;鸟类有鹭、鹰、竹鸡、麻雀、天鹅等;两栖类有沼蛙、泽蛙、石蛙、蟾蜍等;爬行类有蟒蛇、金环蛇、银环蛇、眼镜王蛇、泥蛇以及大壁虎、鳖、乌龟、巨蜥、水獭等。境内有2000多种高等植物,经考察采集和记载的有1084种,隶属于182个科、598属。其中蕨类植物19科、29属、41种;裸子植物7科、11属、14种;双子叶植物134科、471属、908种;单子叶植物22科、87属、121种。按树种分类有:材用植物药用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纤维植物淀粉植物、果类植物、蜜源植物、鞣料植物,还有属于花卉、观赏和庭园绿化类的野生植物。发现了中华穿山甲的新鲜洞穴,并拍摄到了中华穿山甲活动影像。

矿产资源

梅州市处于武夷成矿带的南缘,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发现矿产资源54种。梅州矿藏点多面广,开发前景广阔。已探明储量的矿种主要有、锌、、锡、钼、锑、稀土、石膏、膨润土、珍珠岩、水泥用灰岩、建筑用花岗岩、矿泉水及地热,其次为钛、钒、钴、铋、金、铍、铀、萤石、冶金用白云岩、硫铁矿、钾长石、叶蜡石、高岭土、陶瓷土、饰面用大理岩、饰面用辉绿岩等。530多处矿床。其中煤储量2.7亿吨,占全省第二位;锰、铁储量分别占全省的20%和30%。五华的稀土、梅县的铜、蕉岭的石灰石、大埔的瓷土、兴宁的煤、平远的铁,以其储量丰富、品位高而颇负盛名。

梅州市是中国第三大稀土资源蕴藏地。梅州市优势矿种有稀土、铜、陶瓷土、水泥用灰岩、地热、煤炭等。探明稀土氧化物储量17万吨,水泥用灰岩保有储量约14亿吨,煤炭资源保有储量约1.44万吨,发现地热矿点44处。大中型矿床有平远县仁居稀土矿、平远县八尺稀土矿、大埔县五丰稀土矿、梅县区玉水硫铜矿、梅县区嵩溪银锑矿、梅县区银屎铅锌(银)矿、梅县区琯坑钨矿、五华县汶水钨矿、五华县洋圹钨矿、五华县白石嶂钨钼矿、兴宁市铁山嶂铁矿、兴宁市霞岚钒钛磁铁矿、平远县尖山铁矿、丰顺县八乡铁矿、丰顺县尖笔岽铅锌矿、蕉岭县文福长隆山水泥用灰岩及丰顺县汤坑镇邓屋地热、五华县郭田双光矿泉水等。

截至2018年12月31日,梅州市持证矿山共189个(其中部级发证3个、省级发证12个、市级发证10个、县级发证164个),露天开采130家,地下开采59家。梅州市矿山地质调查点661个,其中建筑石料192个、水泥用石灰岩171个、煤89个、陶瓷土46个、轻稀土矿45个、砂岩18个、铁矿16个、高岭土13个、其他71个。

截至2023年底,有效探矿权26个,勘查登记面积共168.07平方千米,占辖区面积的1.06%。勘查矿种有稀土、银、铜、铅、锌、铀、铌钽、铷、钼、地热水等。全市登记矿山177家(有效期内136家、过期41家),其中停产107家,在产29家;登记面积51.87平方千米,占辖区面积的0.32%。矿业开采以稀土、铜、铁、建筑用石料、水泥用灰岩、高岭土(陶瓷土)、地热、矿泉水等矿产为主。

人口

2016年末,梅州市户籍人口为551.40万人(人口历史峰值),常住人口436.0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1.89万人,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48.59%。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4.11‰,死亡率为5.64‰,自然增长率为8.47‰。

2020年末,梅州市户籍人口为543.96万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梅州市常住人口3873239人。梅州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952489人,占50.41%;女性人口为1920750人,占49.59%。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997795人,占51.5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875444人,占48.42%。流动人口为762344人。流动人口中,外省流入人口为88806人,省内流动人口为673538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330615人,增长76.58%。

2022年,在梅州市内居住的有汉族、畲族、壮族、瑶族、满族、回族、苗族等45个民族,梅州市有少数民族人口80800多人,其中户籍人口10403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70900多人(人数随时间、季节变化而有增减)。梅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丰顺县潭江镇凤坪畲族村全村156户950人,其中畲族107户608人。

2023年末,梅州市户籍人口为535.08万人,常住人口384.9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8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09.3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4.39%,比上年末提高1.71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 2.68万人,出生率6.95‰;死亡人口3.67万人,死亡率9.52%;自然增长率为-2.57%。

参考资料来源

经济

综述

1992年8月,国务院把梅州市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年10月,设立梅州市经济开发试验区(后更名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

2021年,梅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308.01亿元,同比增长5.5%,两年平均增长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51.35亿元,同比增长5.9%,两年平均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09.13亿元,同比增长2.6%,两年平均增长2.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47.53亿元,同比增长7.3%,两年平均增长4.6%。

2021年,来源于梅州市的财政总收入302.55亿元,同比增长2%,其中:税收总收入211.05亿元,同比增长6.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5.00亿元,同比增长7.7%。

2023年,梅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408.43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6.05亿元,增长5.8%,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8.0%;第二产业增加值444.11亿元,增长9.5%,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4.1%;第三产业增加值698.27亿元,增长4.9%,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7.9%。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8.9:31.5:49.6,第三产业比重减少0.3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6549元,增长6.8%。

2023年,梅州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6%,增速比2022年提高18.6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提高4.6个百分点。2023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778元,同比增长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9%。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129元,增长3.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707元,增长7.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全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694元,比上年增长5.5%。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123元,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991元,增长6.2%。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9%,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为38.7%,农村为41.6%。

参考资料来源

第一产业

综述

2023年,梅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4.72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比2022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农业(种植业)增长5.0%,林业增长14.7%,牧业增长6.9%,渔业增长2.6%,农林牧渔服务业增长9.1%。2023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6.64万亩,粮食产量113.84万吨。蔬菜产量增长3.3%,园林水果产量增长7.9%,茶叶产量增长9.9%,猪肉产量增长9.0%。全年生猪出栏219.56万头,增长9.1%;年末生猪存栏119.03万头,下降6.8%。

2023年,梅州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6.64万亩,比上年增长0.1%;稻谷种植面积242.84万亩,下降0.4%;甘蔗种植面积1.69万亩,下降9.6%;油料种植面积20.22万亩,增长4.2%;蔬菜种植面积115.57万亩,增长3.1%;园林水果种植面积133.42万亩,增长5.0%;茶叶种植面积35.41万亩,增长7.5%。全年粮食产量113.84万吨,比上年增长0.1%,其中,稻谷产量105.07万吨,下降0.6%;甘蔗产量4.44万吨,下降6.8%;油料产量4.00万吨,增长5.7%;蔬菜产量271.30万吨,增长3.4%;水果产量171.60万吨,增长6.7%;茶叶产量3.05万吨,增长 9.9%。全年肉类总产量29.91万吨,比上年增长6.7%,其中:猪肉产量17.33万吨,增长9.0%;禽肉产量11.26万吨,增长 7.9%。年末生猪存栏119.02万头,下降6.8%;生猪出栏219.56万头,增长 9.1%。全年水产品产量11.00万吨,比上年增长3.0%。

农业

梅州市是广东省最大的柚果产区、全球最大的沙田柚生产基地、全国第二大柚类生产基地,曾获“中国金柚之乡”和“中国蜜柚之乡”称号。柚果产业已成为梅州市农业支柱产业。

梅州市主要以生产绿茶和乌龙茶为主,同时生产少量红茶和其他茶类。2022年茶叶总产量中绿茶占52.52%,青茶(乌龙茶)占42.36%,红茶占2.11%,其他茶类占3.0%。其中绿茶主要以客家炒绿为主,并有一部分名优绿茶,乌龙茶则以单丛茶为主。

近年来梅州市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广东省茶叶生产第一大市。2022年全市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分别占全省的22.41%和18.47%,茶园平均亩产干茶约为89公斤。2022年梅州市茶园面积32.95万亩,同比增长0.67%;茶叶产量2.77万吨,同比增长8.2%。全市茶产业主要分布在梅江、梅县、兴宁、平远、蕉岭、大埔、丰顺及五华等8县(市、区)。

2022年,梅州市经营茶叶种植、加工、流通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有72家,其中省级以上33家。此外,梅州市累计78家茶叶企业获得SC认证。2019年至2022年,已有34家茶企茶园认定为广东省生态茶园。2023年11月,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梅州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

自2021年起到2025年,梅州市计划增加新造高产油茶林面积10万亩,打造油茶现代产业集群,构建油茶全产业链,打响“梅州茶油”特色区域品牌。

2020年,梅州市共有152家企业入选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名单,数量居广东省第一。同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4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有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共46家,新增省级示范社14家,新申报市级示范社29家。此外,梅州有24家企业上榜2021年广东省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名单。

梅州市有11个农村创业园区入选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目录(2021)》。

据《梅州科学技术志》记载:“大宗野生品种748种;珍稀品种20种”,“经鉴定编入《梅县地区中药资源名录》中的属国家和省重点品种282个,占全国和广东省的普查品种的61%”。

农业产业园:国家级产业园有梅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广东金柚产业集群广东晨露茶文化旅游产业园广东省梅州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电商园五华科技创业孵化基地等;省级产业园有广东柚子跨县集群产业园梅州柚优势产区产业园梅州市丝苗米产业园梅州市乐得鲜(梅江)蔬菜产业园梅县金柚产业园兴宁市丝苗米产业园大埔蜜柚产业园平远县南药产业园大埔县茶叶产业园蕉岭县丝苗米产业园丰顺县茶叶产业园平远县脐橙产业园梅江区茶叶产业园梅县区茶叶产业园五华县茶叶产业园五华县丝苗米产业园五华县蔬菜产业园丰顺县特色蔬菜产业园梅江区水产产业园兴宁市肉鸽产业园蕉岭县毛竹产业园梅州市蕉岭县蜜蜂产业园梅州市梅江区预制菜产业园等。

林业

梅州市国家储备林基地是广东首个国家储备林项目,总投资约150亿元,以营造培育工业原料林、乡土树种、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多功能森林,建设林业种植配套基础设施,适度发展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森林配套产业。

梅州市各级林业部门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林农”的模式,形成产前、产中、产后有机产业链。至2020年底,梅州市共有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8家;至2021年,共有10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林业龙头企业。

截至2022年2月,梅州市有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6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4个;梅州市共拥有1个国家森林康养基地、11家广东省森林康养基地(试点)。

林业发展基地:梅县区油茶产业发展基地兴宁市油茶产业发展基地平远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基地蕉岭县竹产业发展基地

第二产业

2023年,梅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6.54亿元,同比增长8.9%,增速比2022年提高11.7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提高2.6个百分点。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2.89亿元,增长15.2%;制造业增加值224.52亿元,增长8.8%,其中,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0%和17.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29.9%、21.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59.12亿元,增长9.0%。从支柱产业看,全市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240.16亿元,增长9.0%。其中,烟草增长4.1%,电力增长9.6%,建材增长0.5%,电子信息增长16.9%,机电制造增长20.9%。从工业园区看,全市10个省级工业园区(含集聚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24.88亿元,增长12.7%。增长较快的有丰顺园区、五华园区、平远园区,分别增长32.3%、19.5%、19.2%。

2023年,梅州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3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全年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280个,增长39.3%;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83.61亿元,增长12.3%;实现利润总额14.62亿元,下降12.0%;利税总额 22.69亿元,下降6.4%。建筑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70.35万平方米,增长0.6%;房屋竣工面积375.02万平方米,下降4.4%。

国家级产业基地:梅州综合保税区大埔县陶瓷基地梅州市丰顺县电声产业基地等。

省级工业园区有:广东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梅州平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增城(梅县)产业转移工业园广州天河(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广州番禺(五华)产业转移工业园广州海珠(丰顺)产业转移工业园广州南沙(平远)产业转移工业园广州海珠(大埔)产业转移工业园广东梅州蕉华工业园区广州南沙(蕉岭)产业转移工业园梅县区产业集聚地(电子专用材料)、蕉岭县产业集聚地(绿色建材)等。

梅州市工业六大支柱产业: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矿业加工。

陶瓷产业是梅州市最有特色的传统产业之一,作为中国青花瓷之乡,梅州市大埔县是中国四大青花瓷生产基地之一,其陶瓷生产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高陂是大埔最早的陶瓷产地,宋代以前已有陶瓷生产,是广东省陶瓷主产区之一,素有“陶瓷之乡”“白玉城”美称,更有粤东“瓷都”之誉

梅州市是广东省传统水泥产地,是粤东地区重要的水泥基地。水泥工业是梅州市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梅州市水泥行业从业人数超过10000人。规模位居全省前列。截至2020年底,梅州市水泥熟料设计产能1500万吨/年,占全省15.7%,2020年梅州市水泥总产量2291万吨。两者均位居全省第二。

汽车零部件产业是梅州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零部件生产始于1954年,是广东省较早生产零部件的地区。形成以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平远县丰顺县五华县为重要支撑的“一核心、多基地”联动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梅州市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广汽零部件产业园等特色“园中园”,促进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提升,力争至2025年梅州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产值达100亿元,打造成为广东省重要汽车制造零部件配套基地。

电声产业是梅州市支柱产业之一,是梅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较强的行业影响力,至2020年,梅州电声产业总产量已超过全国电声行业总产量的十分之一,成为了广东省最大规模的电声产业研发、生产、贸易和出口基地。铜箔—印制电路板产业是梅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较强的行业影响力。2020年,梅州市铜箔年产能4.9万吨,占全国电解铜箔产能的7.36%,主要集中在梅县区;印制电路板产业主要集中在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梅州市铜箔、印制电路板企业中在主板、中小企业板、科创板上市企业有3家,在新三板上市企业有2家,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有29家,其中超十亿元企业有2家。梅州已经成为广东主要的铜箔—印制电路板生产制造基地。

梅州市稀土资源蕴藏量位列中国第三。梅州市稀土资源为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具有类型多、配分好、品位高、易开采的特点;广泛储存于各类花岗岩风化壳中,分布面积达4000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平远、丰顺、兴宁、大埔、五华等县(市)。梅州地区稀土企业已形成从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精深加工为一体的完整稀土产业链。到2025年,将梅州打造成全省稀土产业链最齐全、稀土产业链规模最大的重要稀土产业基地,全行业直接销售收入达到约50亿元。梅州市矿业建立以铜业为主,钼锑铅锌采选业为辅的有色金属产业;以稀土分离冶炼、磁性材料及其运用产品生产为主,银(锑)矿开发加工为辅的稀有贵金属产业;以铁矿采选及铸造加工业为主的黑色金属产业;以水泥用灰岩开采、水泥生产及建筑用石料(含机制砂)开采加工为主,瓷土采选及陶瓷生产及大理岩开采加工为辅的绿色建材产业;矿泉水与地热(温泉)开发及以之为依托的康养文旅产业等五大产业集群。

烟草业是梅州市支柱产业之一,梅州烟草业由三大块组成:卷烟制造,烟叶收购、销售和卷烟制品销售(梅州市烟草专卖局)、烟叶复烤加工。

酒业作为梅州市支柱产业之一,梅州市饮料酒总产量53万吨,其中啤酒年产量20万吨,白酒年产量16万吨,黄酒年产量11万吨,配制酒年产量6万吨。梅州获得国家级《食品生产许可证》酒业企业有74家,有《小作坊登记证》酒业企业311家。酒类生产企业数量在广东省排第一位;从酒产品产量和产值来看,梅州在广东省排第二位。

第三产业

互联网产业

截至2019年,梅州市较为活跃的互联网和相关软件信息服务企业共1600多家。2016年至2020年9月,梅州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160.33亿元。2020年,梅州市共有电商企业45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三云两园两中心”(阿里云、金山云、飞翔云、广梅大数据产业园、兴宁互联网产业园、梅州互联网创新中心、青创中心)建设雏形初现。

梅州市互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梅州互联网产业收入及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500亿元,互联网产业的整体实力保持在粤东西北地区前列,梅州成为广东省重要的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北部生态发展区互联网产业高地。并基本建成广东省梅州数据中心集聚区、广东省5G产业园区(梅州市5G产业园)。

互联网产业园:中国(梅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阿里云创新中心(梅州)广梅共建大数据产业园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梅州分中心梅州市5G产业园客天下农电商产业园梅州兴宁互联网产业园梅州昭华硅谷科创园梅州互联网创新中心梅州市互联网产业孵化园梅江数码港(飞翔云)互联网产业园梅江区青梅互联网创业产业园飞翔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园梅江区数字BPO产业园梅江区客服中心客天下融湾创业岛佳都智慧绿洲PCI未来社区梅县区电子商务产业园微软创新学院广梅园亚洲数据集团产业育成中心广东电信IDC数据中心奇虎360粤东总部客天下微商创业小镇梅州云电商生态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梅江区跨境文化O2O产业园京东京喜梅州优品馆兴宁市电商示范基地广东壹号创业孵化基地梅州市梅江区农村电商培训和就业创业基地梅州动漫基地梅江区电商网红孵化基地梅州直播孵化基地一梦传媒主播孵化基地

金融证券

2020年末,梅州市证券市场共有国内A股上市公司9家,市价总值851.51亿元;境外(香港)上市公司1家,市价总值折合人民币4.67亿元;梅州市共有2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梅州市共有14家证券公司。资金账户新开数8.07万户,增长13.8%,股票基金累计交易额12352亿元,增长77.5%。股票基金市值442.95亿元,同比增长27.9%;共有11家证券公司营业部开展融资融券业务,融资融券余额22.86亿元,增长33.9%。期货公司1家。

2023年12月末,梅州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085.59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323.80亿元,增长11.3%。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217.87亿元,同比增长12.6%。贷存比为71.9%,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101.20亿元,同比增长7.7%。

2023年末,梅州市证券市场共有国内A股上市公司8家,市价总值494.57亿元,比上年末下降16.2%;境外(香港)上市公司1家,市价总值折合人民币0.25亿元,下降53.7%。全市共有1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在粤东西北12市中排名第一位。年末全市共有13家证券公司,全年实现营业利润总额8032万元,比上年下降19.7%;全年证券交易额13659.03亿元,下降18.8%;资金账户累计新开户数5.29万户,下降13.0%;股票基金市值441.14亿元,下降1.8%;融资融券余额22.81亿元,下降4.0%。全年实现保费收入67.32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29.61亿元,增长18.4%;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3.09 亿元,增长6.9%;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14.62亿元,下降5.6%。全年累计赔款和给付支出27.82亿元,增长 12.5%。其中,寿险业务赔付支出5.49亿元,增长33.8%;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14.16亿元,增长16.4%;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支出8.17亿元,下降3.5%。

服务业

2023年,梅州市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00.99亿元,比上年增长6.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8.63亿元,增长8.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2.67亿元,增长10.1%;金融业增加值101.20亿元,增长7.7%;房地产业增加值104.95亿元,增长1.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366.34亿元,增长5.2%。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4亿元,比上年增长 9.8%;利润总额负10.3亿元,下降185.4%。分行业看,教育行业增长43.2%;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下降1.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21.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下降9.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下降3.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下降5.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57.2%。

国内贸易

2023年,梅州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4.81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6.14亿元,下降1.6%。分区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483.84亿元,增长5.0%;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210.96亿元,增长6.9%。分消费类型看,商品零售额630.79亿元,增长5.4%;餐饮收入64.01亿元,增长7.8%。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下降1.6%,饮料类下降4.0%,烟酒类增长0.5%,中西药品类下降3.8%,石油及制品类下降0.6%,汽车类下降15.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0.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1.4%,日用品类下降 3.0%,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27.9%,通讯器材类增长634.1%。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增长151.6%,占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比重6.1%。

对外经济

2023年,梅州市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00.9亿元,比上年下降8.3%。出口总额79.2亿元,下降13.5%,其中:“三资”企业出口22.7亿元,下降10.1%;私营企业出口52.7亿元,下降18.2%。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48.5亿元,下降28.4%,占出口总额的61.2%。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8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9 亿元,增长12.3%。

旅游业

2019年,梅州市接待旅游总人数4990.12万人次,增长7.8%。其中接待过夜旅游总人数2395.69万人次,增长7.8%。国内外旅游总收入550.02亿元,增长9.1%。

交通运输业

2023年末,梅州市全年货物运输总量10337.35万吨,比上年增长1.0%。货物运输周转量119.73亿吨公里,增长7.1%,其中:公路货物周转量119.69亿吨公里,增长7.1%。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74.91万辆,比上年增长3.5%。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68.62万辆,增长3.8%。民用轿车保有量46.85万辆,增长3.5%。本年新注册汽车3.22万辆,下降11.4%。快递业务量(不包含邮政公司包裹业务)9807.8万件,增长32.9%;快递业务收入9.9亿元,增长14.9%。年末电话总用户446.0万户,增长1.4%;其中,固定电话用户35.3万户,下降 4.3%;移动电话用户410.7万户,增长1.9%。年末(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35.7万户,增长3.5%。

交通运输

梅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海西区长三角三大经济区的重要连接点上,也是汕潮揭平原与赣南闽西内陆腹地的重要联接桥梁纽带,是“通两湾、邻三省、接三区、联陆海[ 通粤港澳、杭州湾两大湾区,邻粤闽赣三省,接珠三角、海西、长三角三个经济区,联闽西赣南内陆腹地与汕潮揭近海平原]”的重要节点,担当了畅通循环国内市场的重要功能。同时梅州市正处于原中央苏区加快振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在新形势、新格局下,对梅州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021年12月,梅州市印发《梅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梅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提出力争完成总投资960亿元,加快建设粤闽赣区域性交通枢纽,打造成为对内联通拓展的桥头堡。至2025年,梅州市构建通往“粤港澳大湾区汕潮揭都市圈海西经济区赣南地区”四大综合运输通道。

公路

截至2022年底,梅州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0841公里,密度为131.3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条共752公里、国道6条(205国道206国道235国道238国道355国道358国道)838.2公里、省道21条共2279公里、县道3153.5公里、乡道6981公里、村道6837.3公里。四通八达的普通公路网构筑起了市县“1小时生活圈”和“市区为中心的市域2小时交通圈”。

梅州市境内有长深高速济广高速汕昆高速公路梅龙高速公路泉州—梅州高速公路广东段)、汕湛高速梅汕高速梅平高速潮州—南昌高速公路梅平段)、大潮高速丰华高速大丰华高速公路丰华段)和梅州东环高速共10条13段建成高速,通车总里程752公里,密度达4.74公里/百平方公里,市区至县城基本实现高速直通,出省出市高速公路通道增至9条,实现与所有相邻地级市1条以上高速公路连接。

截至2022年7月,梅州市共有汽车客运站22个,客运车辆6507辆(其中客运班车1076辆、公交车2003辆、巡游出租车128辆、活跃网约车约3300辆)。滴滴等7家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经营许可。建制村通客运班车比例达100%。全面推行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累计发行ETC装置54.3万套。2021年公路运输客运量和货运量分别达到545.63万人次和11207.04万吨。

主要站点:梅州汽车总站梅州中心枢纽汽车站梅城江南汽车站梅县区枢纽站场梅州西客运站、梅县顺风汽车客运站、梅县锭子桥汽车站、梅县区南口葵岗客货运输枢纽站梅州市区公交综合站场等。

1978年至2001年,旅外梅州乡亲已为家乡捐资建桥达1091座。如德龙大桥、嘉应大桥、宪梓大桥等均是由旅外华人华侨及旅港澳台的乡贤捐建而成。梅州城区主要桥梁有广州大桥客都大桥梅州大桥嘉应大桥梅江桥东山大桥秀兰大桥剑英纪念大桥、宪梓大桥、德龙大桥、罗乐大桥丽都大桥程江桥梅州政协连心桥等。

铁路

截至2022年底,梅州市有广梅汕铁路梅坎铁路漳龙铁路梅坎段)和梅汕高铁3条铁路共317.78公里,铁路密度200公里/万平方公里,经梅州站的客货运输可直达广州、福州、南昌、长沙、武汉、南宁、昆明等7个省会城市和40多个市、县(区)。龙龙高速铁路杭广高速铁路龙岩至龙川段)、瑞梅铁路等2条高(快)速铁路正在建设。此外,梅州至漳州高铁(梅漳高铁)、汕尾至梅州高铁(梅汕高铁)、蕉岭至丙村铁路(蕉岭货运铁路专线)、大埔至潮州港疏港铁路(大潮铁路)建设前期工作正加紧推进,并提出规划建设梅州旅游轨道交通,密切关注河源至揭阳高铁等项目动态,争取路线途经梅州或规划高铁之间联络线经梅州。

2023年8月2日,“梅州综合保税区-广州南沙港”海铁联运班列成功试运行,这是继2023年7月“梅州综保区-盐田港”海铁联运班列成功试运行之后,梅州国际陆港梅州国际无水港)开通的第二条海铁联运线路。

其他铁路站点(未办理客运站点):琥市站茶阳站松口站雁洋站丙村站梅南站上鹅峰站畲江站新墟镇站兴宁西站岐岭站灵泉寺站八尺站中行站热柘站石扇站新铺站蕉华站文福站

2021年12月1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梅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规划》,在加强铁路综合枢纽建设中提出夯实梅州市作为粤闽赣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加快完善梅州铁路枢纽规划,构建“两主九辅”[ “两主”为梅州西站、梅州站,“九辅”包括兴宁南站、五华站、蕉岭站、雁洋西站、大埔北站、平远站、畲江北站、建桥站和丰顺东站。]重点推进梅州站升级改造、梅州西综合客运枢纽的建设,推进铁路枢纽联通发展,适时开展将梅州西高铁动车组引入梅州站,梅州站的普通铁路引入梅州西站,实现高铁、普铁的互联互通、融合发展。

航运

梅州市结合梅江韩江绿色健康生态旅游产业带建设,完成梅江汀江航道整治工程和韩江三河坝至汕头航道整治工程,梅州境内大小河流19条,航道总里程830公里、通航里程713公里,其中五级航道186公里,维护里程485公里,年船舶通过量8.02万吨。

梅州市内河港口,沿韩江而上有留隍港、高陂港、银江港、大麻港、三河港、蓬辣港、松口港、丙村港、西阳港、东山港和汀江茶阳港等。上游还有五华水寨港、兴宁水口港、平远坝兴港、蕉岭新布港等小港口。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吞吐量在10万吨以上的有东山港松口港茶阳港等。

2023年11月,广东首个内河船舶集中停泊区——韩江船舶集中停泊区在大埔县建成使用,属300吨级码头,码头面长135米,面宽5.8米,主要为船舶在洪水期间提供锚泊服务。

航空

梅州梅县机场拥有航线15条,通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成都大连杭州西安郑州长沙南宁海口贵阳珠海无锡湛江宜昌台中高雄香港、印尼雅加达、泰国曼谷芭提雅、柬埔寨暹粒等国内外26个城市,每周航班量达到162班,2019年旅客吞吐量突破60万人次。梅州正加快推进梅县机场迁建工作和一类航空口岸、梅州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产业园、梅州国际陆港建设。

2009年8月,广州白云机场远程货站落户梅州市,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航空物流服务分公司与梅县机场公司就合作开设梅州航空物流远程货站项目正式签约,标志着梅县机场已成为白云机场继东莞、湛江后的广东省内第四家远程货站。

梅州市推进五华通用机场五华(潭下)直升机场平远县通用机场大埔县大麻通用机场大埔县百侯通用机场梅州通用航空基地梅州五华通用航空产业园等通用机场及航空产业基地的建设。

公共交通

梅州公交

2020年,梅州市城区公交车拥有辆1406辆,实现100%纯电动;公交线路94条,运营里程2400多公里,年客运量6100多万人次,城区万人公交车拥有率达到20标台,居粤东西北地市第一名;公交出行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30.03%,居粤东西北地市第二名;公交出行满意度达到7.67%,居粤东西北地市第一名。

政治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对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作了明确规定。2015年5月,梅州市成为广东省首批获得地方立法权的设区市。2016年底,梅州市首部实体法《梅州市森林火源管理条例》三审通过。

中国共产党梅州市委员会

现任书记:马正勇,副书记:王晖王庆利陈金銮,常委:蒋万军罗盛芬陈煜昌曾永祥崔毅张运全梁维刘晋生孙春明蒋鲲,秘书长:曾永祥

梅州市人大常委会

现任主任:马正勇,副主任:余其豹蓝伟东伍德凤黄立强张达宏刘锐清,秘书长:邓国功

梅州市人民政府

现任市长:王晖,副市长:刘晋生赵东詹星陈伶俐蒋鲲谢钦文陈亮、代伟,秘书长:陈亮。

政协梅州市委员会

现任主席:杨朝晖,副主席:曾祥海韩小林马志元陈元星李利平刘耿灵周秋明李忠良,秘书长:孙秋珍

中国共产党梅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梅州市监察委员会

现任书记(主任):蒋万军,副书记(副主任):张炎华、陈怀宇、梁英浩

梅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现任院长:林秀雄

梅州市人民检察院现任检察长:吴文志

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省梅州军分区现任政委:陈煜昌,司令员:段见云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梅州市支队现任支队长:

梅州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梅州市发展和改革局梅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梅州市教育局梅州市科学技术局梅州市公安局梅州市民政局梅州市司法局梅州市财政局梅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梅州市自然资源局梅州市生态环境局梅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梅州市交通运输局梅州市水务局梅州市农业农村局梅州市林业局梅州市商务局梅州市卫生健康局梅州市审计局梅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梅州市体育局梅州市应急管理局梅州市统计局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梅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梅州市金融工作局梅州市乡村振兴局梅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梅州市医疗保障局梅州市信访局梅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梅州市国资委。

注: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2年12月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方渐知梅州,尝谓:梅人无植产,特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方渐是福建莆田县人,进士出身,于宋高宗绍兴年间来梅任州官。可见早在宋代,梅州人就喜欢读书,且因“无植产”,靠读书而谋生,这种风气一直流传下来。《乾隆嘉应州志》亦有记载:“士喜读书,多舌耕,虽穷困至老,不肯辍业。”俗称不识字为“瞎眼”,故激励人们都想读书。梅州进士杨沅著的《梅谚汇笺》里有一首极为流行的儿歌:“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冇老婆。”人们认为不读书是没有出息的。连贫家寡妇,也千辛万苦,积资供儿女读书。

倡办教育历史悠久

宋代以来,今梅州市境内书院林立、文风鼎盛,元城书院东山书院濂溪书院培风书院崇实书院松江书院蒙吉书院立诚书院、程江书院、锦江书院、双忠书院、先贤书院、七贤书院、九贤书院、义学书院、梅东书院、培南书院、蓝田书院桂岭书院兴宁墨池书院毓秀书院等均见证着梅州“文化之乡”的历史地位。据不完全统计,今梅州市梅江区境内曾有私塾和书院有300多间,有资料记载的私塾269间,其中:已录入书本的有118间;有书院8间、学宫1间、社学4间和义学10间。新学兴起后,从私塾转为国民学校的现有102间。

梅城最早的教育当追溯到900年前。梅州市书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北宋年间。据南宋地理学家王象之的《舆地纪胜》记载,北宋梅州知州滕元发创立州学,开培育人才风气之先。《宋史》记载:刘安世谪居梅州,在州城中创建了第一所书院(元城书院),招徒讲学,开建了梅州书院之先河。自清顺治至光绪五年(1879年)止,梅城境内共有书院9间,分别为先贤书院、立诚书院、周溪书院、培风书院、义学书院、东山书院、培南书院、梅东书院、崇实书院,其中以东山书院最为称著。光绪年间,梅城第一所新式小学于道前街创办;黄遵宪等人设立嘉应新学会议所,大力倡办新学;梁春在附城“耕耘小筑”创办女校;女诗人叶璧华创办懿德女校。据不完全统计,至清末废科举前,梅州有书院24所、义学14所、社学20所、官学4所,私塾遍及城乡。此外,其它各区县均在较早时期广泛办学兴学,书院、学宫、学校等教育机构遍地开花。较著名的学宫有:梅州学宫兴宁学宫长乐学宫镇平学宫、大埔学宫等。

西学东渐风熏染、新学遍布梅水间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清同治五年(1866年),瑞士巴色传教会在长乐长布源坑开办梅州第一间西式小学,此后兴办新学渐成风气。黄遵宪丘逢甲温仲和等名流皆热衷于家乡教育事业。黄遵宪辟人境庐为课堂,亲自讲授新学功课,创立了嘉应兴学会议所,发表《敬告同乡诸君子》书后,各地相继办小学堂和中学堂。由于黄遵宪、丘逢甲等人的大力提倡,粤东地区的教育事业在清末民初得到大发展,读书人相对增多,到国外留学的人数也显著增加。粤东地区在建国前成为全国文化教育事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曾经在全国各县中小学数量位居第一位。

在清末废科举后,宗族又继续成为兴办“新学”的主力,华侨则成为兴办“新学”的又一支重要力量。梅县籍印尼华侨丘燮亭,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就投资兴建了学堂“时习轩”。随后又捐银元3万余元,兴办家乡教育,开辟了华侨捐款支持家乡教育之先河。

紧接着女诗人叶璧华不顾传统顽固势力的反对,毅然在梅城创办了第一间女子学校。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梅州各县共有小学625所、中学9所。截至民国二年(1913年),仅梅县、兴宁、五华就已开办了8所女子学校。在兴办教育这一点上,比之省城和珠江三角洲各县,也不逊色,而且一直保持这个发展势头到新中国成立后。

辛亥革命后,梅州形成了官方、民间和教会三家办学局面。民国二年(1913年),梅州中学原校长叶则愚、学生叶剑英等创办私立东山中学。民国十二年(1923年),美国人汲平如和地方人士黄慕罗等,创办了梅州历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嘉应大学。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陶行知派潘一尘到大埔百侯中学任校长,建立了“生活教育”园地。张伟烈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创办了百侯幼儿园,是中国最早的两所乡村幼儿园之一。抗战后期,随着省政府东迁平远,国立中山大学、省立文理学院、私立广州大学中华文化学院等大专院校先后迁来,梅州一时高校云集。

民国初,在梅州传经20余年的法国天主教神父赖理查斯在《客法词典》中惊叹:“全境有六七百个村落,也就有六七百个学校,这真是一个骇人听闻的事实,按人口比例来说,不但全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和它相比较,就是较之欧美各国也毫不逊色。”1935年,广东省教育厅考查全省国民教育,梅县列居第一。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报告全国普及教育情况,江苏武进名列第一,梅县位居第二,梅县学校总数、学生人数名列全国两千多个县中的第二位。改革开放以来,高考升学率稳居全省前列。

文风鼎盛、英才辈出

《梅州院试》载:“自宋以来,代产伟人”,如“五科五解”、“一腹三翰院”、“三代四翰林”,更有父子同进士、长乐武运开、八旬翰林、学霸韩山、岭南第一才子宋湘等翘楚佳话。以梅县(含梅江区、梅县区)为例,早在宋代就出了不少进士,有些还是一家子的。如古成之与古宗悦为父子,古宗悦与古革为公孙,古革与古堇、古巩为弟兄,是同科进士,可谓四代五进士。蔡若霖蔡定夫为父子,与蔡蒙吉为公孙。蒙吉为定夫之子,是为公孙三进士。由此可知当时梅州文风之一斑。明代饶相饶舆龄父子进士,张文宝张纲父子进士,盛端明盛若林公孙进士;清代李象元与子李端、孙李逢亨,不仅公孙三进士,且为公孙三翰院,大埔杨之徐杨缵绪杨演时杨黼时是父子进士,且三子俱为翰林,以及丘建猷丘晋昕父子进士等;其他父子、兄弟进士无法在此一一备述。自宋至清末,仅梅县一县就有举人681人(仅清代有623人),举人中名列全省第一的解元就有谢天佑李士淳叶著李恒熉陈鹗荐杨时行梁念祖宋湘叶钧钟允彝李汝谦李载熙李象斌黄伯龙熊曜曾辉元房殿魁等17人,考取进士的有113人(文进士91人,武进士22人),其中翰林有李士淳、李象元、陈鹗荐、邱玖华、宋湘、王利亨李仲昭李黼平黄仲容、李载熙、温仲和等19人。其他各县举人中名列全省第一解元还有盛端明蓝㷆丘作霖张翱钟孟鸿钟觉黎翁裕珍余元英温应麟林元藩张全斌等。清乾隆、嘉庆年间,可说是梅州文风最盛之时,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恩科会试,广东全省中进士者仅11名,而梅县却占了5名;嘉庆三年(1798年)戌午科广东乡试,全省中举者88名,梅县占17名,其中李汝谦且为名列榜首的解元。清状元吴鸿督学广东,盛赞梅州“人文为岭南冠”。其中梅县是清代全国114个科举发达县之一,广东五个科举发达县之一。大埔文风之盛在潮州府九属中首屈一指。乾隆二十六年(1763年)广东学政据府试情况,将潮州府学25名额分拨各县,并作定例,结果“统阅九县文卷,佳构之多,大埔称最”,将其中11名学额拨给大埔,后来又按“人文最盛”的标准,学额增加15名,全县就有26名生员录取名额了。

梅州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出版了《梅州进士录》一书,以详实的史料展现唐宋至明清千年间梅州涌现的进士,描绘他们的生平、事功,为人们了解客家人崇文重教之风提供一个窗口。《进士录》记载:各类进士283名(文进士224人,武进士59人),其中会试殿试产生的正榜进士247名(含寄籍进士8名),钦赐进士15名,明通进士21名。选翰林院学士33人,举人1654人(文举1499人,武举155人,文解元17人,武解元12人),廪生贡生秀才16479人。清乾隆年间,嘉应州知州王之正在署前树立“人文秀区”牌坊,以志本地人文之盛。清中叶以来,造就了宋湘丁日昌张弼士黄遵宪丘逢甲叶剑英等一大批名人贤士;辛亥革命以来,梅州孕育了30名两院院士、1名元帅、545名将军、340多名大学校长(书记)。伟大文学家郭沫若,1965年来梅州时,亦赋诗称赞梅州“人物由来第一流”。

2023年,梅州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7660人,在校学生25139人,毕业生 9136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14739人,在校学生26696人,毕业生6700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9591人,在校学生25912人,毕业生7895人;普通高中招生33095人,在校学生92763人,毕业生29267人;普通初中招生61520人,在校学生188546人,毕业生59039人;普通小学招生59919人,在校学生364293人,毕业生60765人;技工学校招生5924人,在校学生16775人,毕业生4875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1175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139728人。小学学龄人口毛入学率106.6%,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116.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99.0%,高中毕业生升学率99.9%。

科技创新

2023年末,梅州市境内县及县以上科研机构25个。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自然和社会科学专业技术人员68027 人。全市专利授权量2535件,下降28.0%,其中,发明274件,增长12.3%;实用新型1147件,下降42.4%;外观设计1114 件,下降13.4%。

文化事业

2023年末,梅州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公有制)7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11个、广播电台8座、电视台 8座、有线电视台8座,电影放映单位32个,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有线数字电视用户28.23万户。全年出版报纸2628万份、各类杂志8.88万册,公共图书馆藏书640.64万册。202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5.25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90%。

截至2021年末,梅州市有博物馆27家。

梅州市主要文化场馆:世界客商中心梅州大剧院嘉应歌剧院)、梅州院士广场中央苏区(广东)历史博物馆梅州市坚真市民服务中心梅州市科学技术馆梅州市城市展览馆中国客家博物馆梅州大学校长馆梅州将军馆梅州市华侨博物馆梅州市客侨博物馆梅州市侨批档案馆梅州名人廉吏馆世界客家名人蜡像馆梅州大会堂广东汉剧院梅州市文化馆梅州花博观赏园梅县区文博园梅江区文博艺术中心艺展·熙园客家菜博物馆亮胜客家艺术中心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梅县区木偶传习所五指峰天文科普园卡拉比—丘实景天象馆丘成桐国际会议中心丰顺县坚真国际会议中心中国侨乡文化(梅州)研究中心兴宁会展中心丰顺县会展中心五华县剧院张弼士博物馆曾宪梓纪念馆林风眠艺术产业园林风眠纪念馆客都美术馆林风眠美术馆东山谷美术馆梅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梅江区青少年文化宫梅州市梅县区青少宫中国现代足球博物馆大埔县陶瓷博物馆梅州市圣品沉香博物馆梅州市嘉应泓博物馆梅州市大观园陶艺博物馆梅州市大观博物馆梅江区博物馆梅县博物馆梅江区凤凰博物馆等。

梅州市境内的国家一级图书馆:梅州剑英图书馆梅州市梅江区图书馆梅州市梅县区图书馆兴宁市图书馆蕉岭县图书馆大埔县图书馆五华县图书馆

体育运动

据史料记载,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德国传教士毕安、边得志在五华县长布镇源坑教会设立书院,是当地的第一所中学,当时两人在书院中的操场两端用木料搭成球门,教学生们踢足球,现代足球作为体育项目第一次在中国内地出现,元坑成为中国内地现代足球的发源地。

1956年,国家体委根据梅县地区足球运动的悠久历史和发展现状授予梅县“足球之乡”称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对外工作会议上说:梅县是足球之乡,请外国友人去那里参观。1964年,国家体委确定梅县地区为全国开展足球运动的10个重点地区之一,1979年国务院批准在全国设立16个足球重点地区,梅县榜上有名。

2000年时,梅州市有体育场11个、体育馆2个、训练馆15个、游泳池16个、足球场357个、灯光篮球场103个、篮球场1583个、网球场7个、保龄球馆1个。2013年,梅州市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城市”。2015年,梅州市五华队冲甲成功,成为中国足坛唯一一支存在于县级城市的中甲球队。并在中国足球乙级联赛总决赛中夺得冠军。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联合下发的《2016年体育单招管理办法》中,2016年高尔夫球项目全国统一考试的试点设在梅县麓湖山文化产业园区。2016年,梅州市累计建设完成社区体育公园29个。梅州市5个大型体育场馆,市、县体育部门所属26个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对外开放,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2.0平方米。2018年,梅州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2019年,梅州市入选全国城市社区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试点全国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城市

2021年4月,梅州市蕉岭县被广东省航海模型协会正式授予广东省航海模型科技体育训练基地。2022年7月,2022年广东省航海模型锦标赛在蕉岭县举行。2021年7月15日,中国足协发布《2020年中国省市足球发展健康指数报告》,报告指出,百分制下,2020年中国省市足球发展健康指数城市排名,梅州市以82.8分排名第一,其次是北京市和武汉市。2021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计划》”),其中明确提出“支持广州、深圳、梅州建设全国足球重点城市,支持梅州建设足球特区”。2021年12月22日,中甲联赛最后一轮战罢,梅州客家队以亚军身份冲超成功,这是中国职业足球历史上第一支在县级城市诞生的顶级球队,创造了广东足球和中国足球的新纪录,这也是梅州地区历史上首次出现顶级联赛球队。2023年,梅州市运动员在参加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奖牌107.47块(含“双计分”项目),其中:金牌38.72块,银23.75牌块,铜牌45块。全市各级组织举办县级及以上各种运动竞赛会15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1.1万人次。

2022年9月14日,《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公布“十四五”期间第二批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的通知》公布,梅州市和北京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苏州市、杭州市、西安市入选“十四五”期间第二批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

梅州市有梅州客家足球俱乐部(男足中超)、梅州五华足球俱乐部(女足中超)二支职业足球俱乐部,是全国罕见的同时拥有一支男足中超和一支女足中超的城市。

梅州市足球文化景观有:中国现代足球博物馆梅州市足球文化公园五华足球文化公园五华横陂足球小镇梅县富力足球小镇铁汉·客天下足球小镇等。

梅州市境内的体育场馆有:梅县文体中心坚真文体中心梅州市体育中心梅县曾宪梓体育场五华奥体中心五华惠堂体育场五华县人民体育场梅州体育训练中心田家炳体育中心蕉岭体育中心平远县文体中心梅县体育场兴宁体育场丰顺体育场平远体育场梅州体育训练馆梅县体育馆剑英体育馆新城篮球馆嘉应游泳馆东山中学体育馆五华威光体育馆五华威光游泳馆丰顺县体育馆丰顺新区综合体育馆蕉岭(南沙)体育馆麓湖山国际高尔夫球场五华县曲棍球基地五华长乐游泳中心中国体育冬训基地梅江国际户外运动基地韩江国际水上运动中心韩江国际青年拓展中心南部新城体育中心兴宁体育公园足球场梅州国际足球训练基地梅县区梅州足球基地兴宁市足球青训基地梅州五华足球训练基地皇马中国(梅州)专训营棕榈国际足球学院平远青训中心丰顺县全民健身中心梅州市平远全民健身中心蕉岭县全民健身中心风眠湾体育公园滨江社区体育公园丰顺县文化体育公园丰顺县体育公园潮客特色小镇体育公园镇山体育公园梅县区体育文化产业园等。

医疗卫生

2023年,梅州市共有卫生机构2951个,其中,医院67个,妇幼保健院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个,镇(街道)卫生院119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9个,卫生监督所(中心)8个。全市拥有病床24753张,其中,医院17719张,妇幼保健院990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69张,镇(街道)卫生院5122张,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753张。全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1315人,其中,医院17411人,妇幼保健院1877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20人,镇(街道)卫生院7101人,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468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421人,卫生监督所(中心)135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1316 人,注册护士13749 人。

梅州市境内的主要医院:梅州市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梅州市中医医院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紫合梅州医院东山医院梅州谷城医院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梅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

社会保障

2023年,梅州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离退休)109.4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6%。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64.84 万人,下降0.9%。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53.42 万人,下降 8.2%。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56.89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100%。参加工伤保险49.02万人,下降0.7%。参加失业保险39.63万人,增长1.1%。参加生育保险39.63万人,下降6.1%。全市五大险种社会保险费收入152.69亿元,比上年增收 3.29 亿元。

2023年,梅州市各类社会福利单位收养人数3917人,其中,86间敬老院入院人数1152人,敬老院床位3081个。全年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各级政府救济人数24.93万人次。全市享受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9.31万人,其中,城镇0.50万人,农村8.81万人。城乡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2377个。全年共发行销售福利彩票2.94 亿元,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0.3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