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朋友

更新时间:2024-09-20 01:28

《童年的朋友》是黄蜀芹执导的战争题材剧情片,由郭凯敏、杨彦强、吕丽萍等参加演出,于1984年在中国上映。

剧情简介

现任高级领导职务的侯志视察时曾路过延安。旧地重游,使他感慨万千。当面临着繁忙的工作、更高一级的提升,以及现实中的许多难题时,他同老同学、幼儿园园长田秀娟一起万分感慨地回忆起40多年前他们所经历的一段难忘的生活。

当年,年仅12岁的小侯志,从抗战前线被抽调到延安一所中学里学习文化。小侯志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好奇有趣,不久他就与不少同学交上朋友,大家亲切地称他“猴子”,他同他们过着颇为有趣的集体生活。一天,一位干部来到学校接他的女儿回家度周末,其他同学也相继回家探亲,这引起了“猴子”对自己爸爸的思念。他请假去组织部打听爸爸的消息,却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班长告诉他:他爸爸已经牺牲了。他痛苦万分。由于战争的需要,几位年长的青年人被迫放弃学业到各个岗位上去工作、战斗。罗姐去后方医院当护士,田秀娟到机要部门工作,班长上了前线。一年冬天,延安被封锁,“猴子”染上了伤寒,当他生命垂危的时刻,罗姐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救活了他,并日夜照料他。可是罗姐自己却被劳累拖垮染上了伤寒,在一个阴沉的拂晓,她默默地倒在大雪纷飞的炉灶旁。

青年时期的田秀娟,是位云南阔小姐,为了逃婚,好不容易到了延安,“猴子”曾和她淘过气,弄得她无可奈何,当“猴子”病重时,田秀娟不顾传染,去医院替罗姐照料他。在那里,她向沉默寡言又富有魅力的班长大胆地倾诉了爱慕之情。可无情的战争使班长放弃了爱情。一次在大部队撤离陕北时,已经同别人结了婚的田秀娟正值分娩前夕,又遇上了担任阻击任务的班长。班长为着田秀娟和孩子的安全用担架把她护送过黄河,转移到山西去。不久,班长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他没有任何遗物。留下的仅是“猴子”当年为他当“通讯员”时给田秀娟送的那封后来珍藏了40多年的信。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创作主旨

导演黄蜀芹刚接触剧本时感到拍这种革命传统题材吃力不讨好,没有票房价值,艺术上也难突破。不过,她反复思忖,发觉作者对那段生活有真情实感,表达了战争年代的童心、人与人的温情,也写了革命者的人生遗憾,还是打动人的。所以,她接受了这个任务。她认为,20世纪80年代的观众不会对仅仅还原延安时期那段生活感兴趣,便为影片寻找了三个立足点。

立足点之一:不把影片当成就事论事的“革命传统”题材来看待,而是站在一定的历史角度,把它当做具有中国独特性的题材看待。延安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热血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然后又从这里出发夺取了全国政权。因此,地域、历史、生活、人的价值本身强于一人一事的戏剧性事件。在整理剧本时,她和主创人员们删除了同类影片中常见的情节,如孩子犯纪律、受批评、改正等,而是强调了历史氛围、地域特点和纪实的生活形态。

立足点之二:影片要表现真实的心灵与真实的人生经历,尽量跳出一切模式,不仅表现真实的生活形态,而且要利用叙述上的回顾形式,深入强调人生的遗憾与惆怅。在黄蜀芹看来,利用侯志的眼光看班长、罗姐 、田秀娟之间的关系发展与心理变化,是剧本最有价值的部分,遂决定用三人之间的情感来表现战争。她相信如果能将三人的愿望与遗憾表现得真切动人,他们的牺牲就能显得更高尚而有感召力。

立足点之三:以人性立场表现战争。尽管历史上的延安听不到枪炮声,但黄蜀芹认为,战争是影片大的时代背景,如果把延安拍成世外桃源将是重大失误,全片也将失去支点。所以,影片要表现战争与童心、战争与初恋、战争与母性的对立。

表现形式

黄蜀芹认为,与《红岩》《小兵张嘎》等同题材影片相比,该片的剧本在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的戏剧性强烈变化上,都不具有优势,整个故事很简单,事件也不多,当情节不足以取胜时,不如不花力气去表现情节,而是着力于描绘这些事情前前后后引起的一连串反应,用电影语言描绘大量的心灵反应。

在黄土高原深入生活时,当地特有的风景和人文所带来的强烈的造型感冲击,令黄蜀芹与剧组主创人员在影片形式方面达成共识:电影造型本身是一种语言,因此,如果电影镜头有了造型感,就会有情绪表现力,也就有了描绘性。于是,他们专门为故事的某些部分设立了描绘段落。譬如“部队开赴前线”一段,如果仅仅为了叙事,只需两三个行军镜头就可以,但这样不具有情绪表现力,黄蜀芹他们决定用二十五个镜头进行描绘,各种局部镜头一律对角线构图,“嚓嚓嚓嚓”四步换一个镜头,试图以此描绘战争的严峻无情。

影片评价

该片没有动人的故事,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人们熟悉的戏剧性,甚至淡雅质朴到对观众没有任何官能上的强烈刺激,可是那些注入创作者主观性的镜头和画面,却使观众久久难以忘怀。观众没有被影片的什么所感动得为之流泪,为之叹息,可却会不自主地深深地思考,把那时革命队伍中人与人之间的人性美和自己相比较,从而净化自己的灵魂。影片创作者善于运用电影特有的造型手段,对生活进行独特的选择和处理。现实生活被影片创作者主观化了,加上导演女性的温存与细腻,使影片别具一种韵味和魅力。遗憾的是,该片在剧作整体结构上很欠完整,老侯志与老田秀娟的那条线没有处理好,显得笨拙,也许根本就不必要。(《电影艺术》评)

该片犹如一首隽永而耐人寻味的散文诗,它的“味”不在故事和人物本身,而在于整部影片所透出的一丝含蓄委婉的人生伤感,作为战争片,弥漫于画面中的不是浓郁的火药味,而是一种能诱惑人们心灵的人情味,这不能不说是导演的一次大胆创新。纵观全片,虽然不闻一枪一炮,但是影片同样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无情,表现了老一辈革命者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自我牺牲精神。影片没有回避写牺牲,而是通过侯志父亲、罗姐、班长的牺牲表现战争的残酷,而且通过人们感情上的牺牲来反映战争的无情,展示了丰富的人性与人情。影片虽然只是延安生活的琐碎片段,却蕴含着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善良这个永恒的主题。该片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谐地融为一体,叙事详略得当,洗练紧凑。(《电影新作》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