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更新时间:2024-09-13 11:59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罗马尼亚语:Republika Socialista România,1965年—1989年)是罗马尼亚历史上的政权。

国号

1947年12月30日,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1965年,尼古拉·齐奥塞斯库上台后通过的新宪法改国名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历史沿革

1918年11月28日和12月1日,布科维纳、特兰西瓦尼亚分别宣布与罗马尼亚合并,罗马尼亚至此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扬·安东内斯库参加德、意、日法西斯同盟。1944年,苏联红军进驻罗马尼亚;8月23日,罗马尼亚共产党发动反法西斯武装起义,推翻了安东内斯库政权,转而加入了反德国法西斯战争。战后,苏联成为了罗马尼亚盟军的代表。

1945年3月6日,苏联协助成立了以格罗查为首的联合政府。初期,新政府成员中也包括一些曾在战前取缔共产党的领导人,共产党人在若干次的示威后渐渐掌握了政府的控制权。

1947年,国王米哈伊一世迫于压力退位并流亡海外;12月30日,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20世纪50年代,罗马尼亚政府开始寻求摆脱苏联的控制。1958年,苏联政府在罗马尼亚的说服下撤走了所有苏联军队。

1965年,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逝世后,曾和他一起反抗安东尼斯库的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当选为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一书记;同年7月,通过的新宪法改国名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并改工人党为罗马尼亚共产党,齐奥塞斯库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7年12月,齐奥塞斯库开始担任国务委员会主席。

1974年,齐奥塞斯库当选为新设的国家总统。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由三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组成,从左至右依次为蓝、黄、红三色,中间是国徽。蓝色象征蓝天,黄色象征丰富的自然资源,红色象征人民的勇敢和牺牲精神。

国徽

呈椭圆形。正上方是红色五角星,下面是从山间初升的旭日,放射出黄色光芒,其下是山脉、森林、铁塔、蓝色的河流。周围是金黄的麦穗,下方的国旗三色绶带上用罗马尼亚语写着“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字样。五角星象征革命政权,初升的旭日象征社会主义制度,山脉、森林、铁塔、河流象征罗马尼亚的自然资源和工业,麦穗象征农民。

国歌

1953-1977年间

《我们赞美你,罗马尼亚》

尤金·弗伦察、丹·德斯柳词

马泰伊·索科尔曲

Ⅰ.

我们赞美你我们罗马尼亚祖国,

在和平天空下果园正开花结果,

现在已经粉碎往日可恶的枷锁,

英雄先驱的斗争不会没有成果,

如今他们的美梦正由我们开拓。

强盛啊、自由,征服你的命运,

万岁罗马尼亚,人民的共和国!

万岁罗马尼亚,人民的共和国!

Ⅱ.

愿我们的人民永远团结如兄弟,

一道跟随我们的救星苏联人民,

列宁主义是我们的明灯和动力,

我们追随我们的信念不朽的党,

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祖国的大地。

强盛啊、自由,征服你的命运,

万岁罗马尼亚,人民的共和国!

万岁罗马尼亚,人民的共和国!

Ⅲ.

我们建设新工厂我们开垦土地,

我们要让人民生活在和平之中,

但如果敌人来践踏我们的土地,

为了我们的爱一定要战胜他们,

为了飘扬的祖国旗帜我们欢呼。

强盛啊、自由,征服你的命运,

万岁罗马尼亚,人民的共和国!

万岁罗马尼亚,人民的共和国!

1977-1989年间

《三色旗》 佚名词

契普里安·波隆贝斯库曲

Ⅰ.

声誉卓著的三色旗,光荣民族的标记,

克敌制胜英勇善战,赫赫威名自古传。

克敌制胜英勇善战,赫赫威名自古传。

Ⅱ.

我们先辈英勇壮烈,几百年奋战不懈,

我们终于当家作主,努力创造新世界。

我们终于当家作主,努力创造新世界。

Ⅲ.

红黄蓝色镶在一起,组成我们三色旗,

光荣人民尤如星斗,冉冉升起在天空。

光荣人民尤如星斗,冉冉升起在天空。

Ⅳ.

我们民族勤劳自由,紧密团结手携手,

我们向着宏伟目标,不断取得新成就。

我们向着宏伟目标,不断取得新成就。

Ⅴ.

我们团结在党周围,劳动热情大发挥,

我们要在祖国大地,打造起社会主义。

我们要在祖国大地,打造起社会主义。

Ⅵ.

英勇战斗粉碎敌人,为了祖国的令名,

太阳下的一切民族,共享尊严保和平。

太阳下的一切民族,共享尊严保和平。

Ⅶ.

祝福你自豪的国家,万岁的罗马尼亚!

走向共产主义时代,灿如明星放光华。

走向共产主义时代,灿如明星放光华。

全面建设

1965-1978年政治管理体制完善的基本内容是:进一步克服过分集中的现象,减少行政管理机构的中间环节和重叠机构;取消一长制,实行集体领导;广泛建立民主制度,实行工人自我管理和地方自治。1965年罗共九次代表大会认为,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必须改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以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内容;同时,罗马尼亚工人党改为罗马尼亚共产党。

(一)建立中央-县-乡三级行政体制

1968年2月16日,大国民议会通过法令,取消州和区的中间环节,把全行政区划为39个县和布加勒斯特直辖市,县以下设立城镇和乡,事实上两者为同一级,即城镇管辖市区,乡管辖农村。这样,就形成了中央-县-乡三级行政建制,其主要优越性是:(1)取消了州这一级庞大的行政机构,把大量非生产性人员分配到生产第一线,从面避免了官僚主义和公文旅行,提高了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2)建立精悍的县的行政机构,并使县直接管辖其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从而提高地方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3)县成为地方的决策机构,这就便于劳动者直接参加对国家的管理和直接监督;(4)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领导,从而提高了整个国家领导工作的效率。

(二)把加强党和国家的领导同决策民主化结合起来

1、加强党政统一领导,避免机构重叠和重复领导,提高工作效率。

2、完善议会机构的工作,扩大人民参与国家领导的权利。

3、通过广泛建立自中央至基层的人民民主机构,吸收广大劳动者参与对国家生活的直接领导和对国家活动的监督。

(三)广泛建立民主制度和民主机构,实行地方和企业工人自我管理

1977年7月建立了全国劳动人民委员会,从而加强了对业已建立的各级劳动人民委员会的领导和进一步完善了劳动人民委员会制度。自中央至基层单位都实行劳动人民委员会制度,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代表大会、各级代表大会和单位的劳动人民大会。劳动人民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的常设机构,由50%以上的直接生产者和其中的85%工人和技师的代表组成。1978年,全国经济单位和机关共建立了5,500个劳动人民委员会,拥有103,000个委员,其中劳动者的代表为49,000人。

建设社会主义

罗马尼亚认为,党和国家是政治体制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完善政治体制的中心内容是改善党和国家的领导,而关键问题是改革干部制度和建立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一、加强党和国家对宏观管理的决定性作用

(一)加强党和国家领导的客观必然性

加强党和国家的领导作用意味着要加强党和国家对宏观的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以保证不因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放权,尤其向地方和企业放权而导致宏观失控;其次,要精简党政机构、克服官僚主义和过分集中的现象,以保证不断提高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最后,要实现决策民主化,即在加强党和国家领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实现决策、决策过程和决策层次的民主化,以及建立完整的和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二)加强党和国家的集中领导

党和国家是政治体制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履行各自职能,但都致力于实现一个目标——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进程实行统一领导。

(三)改善党和国家的领导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罗马尼亚继续采取措施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其中主要有:继续克服过分集中和统得太死的现象;进一步改善党和国家的关系;加强集体领导、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密切党和国家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采取各种措施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直接管理创造条件。

二、改革干部制度是完善整个政治体制的关键

(一)严格执行干部的选拔制度

首先,要把最优秀的共产党员选拔到干部队伍中来。其次,要重视选拔干部的结构。最后,加强对干部选拔的监督,即由上级任命和由同级劳动人民大会认可。

(二)加强对干部的管理

为了加强对干部的管理,罗马尼亚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如干部的轮换制、培训制和考核制。法律规定干部队伍必须保证年轻化,这是干部管理制度的另一重大措施。干部队伍的知识化通过两个渠道解决:一是自中央部主管生产或专业的部长至企业厂长,均由专家和工程师担任;二是实行在职干部轮训制。

(三)坚持对干部实行监督的制度

1986年罗共中央全会关于加强干部管理的决议指出,加强对干部的监督主要抓两个环节,一是抓干部的选拔,二是抓对干部的考核。监督分为三个系统,一是上级机构有关部门实行监督,主要监督下级机关同上级机关签订合同的执行情况。二是国家和党的监察或纪律检查机构对干部实行监督,主要检查和监督各种法律、条例、决议和政策的执行情况。三是本单位劳动人民大会和劳动人民委员会实行监督。

三、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机构体系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罗马尼亚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如实现中央决策民主化;自中央至基层单位都建立了完整的民主机构体系;广泛实行参与制,即在企业和地方实行自我管理。

东欧剧变

1989年,在东欧剧变的过程中,罗马尼亚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成为除前南斯拉夫外惟一一个以流血方式完成剧变的东欧国家。

蒂米什瓦拉的风波成为罗共政权倒台的导火索。在齐奥塞斯库的指令下,罗马尼亚军警在市内开了枪,抓了一些闹事者,平息了骚乱。齐奥塞斯库决定1989年12月21日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群众大会,支持他在蒂米什瓦拉采取的镇压行动。他万万没想到,这次集会恰恰给愤愤不平的群众提供了上街闹事的良机。21日中午在布加勒斯特市中心的共和国宫广场上,数万名布加勒斯特市民出席了这次群众大会。齐奥塞斯库的讲话被反对者打断,会场上一片混乱。齐奥塞斯库未讲完话,便退进室内。与会的人们很快汇成几支队伍在布加勒斯特的大街上开始了游行示威,他们高呼反对齐奥塞斯库专政的口号。在布加勒斯特市中心,军警同游行示威者对峙。

1989年12月22日支持齐奥塞斯库的罗马尼亚军队开始倒戈,罗马尼亚军人从布加勒斯特市中心撤走。示威群众立即向党中央大厦冲击。齐奥塞斯库夫妇乘坐直升机从大厦的顶部平台逃走。罗马尼亚共产党失去了执政地位。几日间,市民与支持齐奥塞斯库的卫队爆发激烈的流血冲突。反抗者将旧国旗上的国徽剪除,留下一个洞。直到罗马尼亚救国阵线最终控制了局面。

齐氏夫妇最终被捕并受审,罗马尼亚救国阵线组建的特别军事法庭以屠杀罪、破坏政权罪;破坏公共财产罪、损坏国民经济罪、在外国银行存有10多亿美元并企图逃往国外等罪名判处夫妇俩死刑,并立即枪决。齐氏夫妇遭到枪决的画面立即传播到全世界,举世惊愕。

此事件被称为“七日革命”(1989年12月21日—1989年12月28日),又称“十二月风暴”。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从此不复存在。

1991年11月21日批准的宪法规定,罗马尼亚是一个主权、独立、统一和不可分割的民族国家,政体为共和制。议会是罗人民最高代表机构和立法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任期4年。

军事

罗马尼亚人民军编制

1、国防部

2、总参谋部

【直属部队】第161空降团、第1海军步兵营

3、第1集团军(布加勒斯特)

第4坦克师:(TR-125/TR-85)

第1摩托化步兵师:(TR-85)

第1山地旅

第1炮兵旅

4、第2集团军(布泽乌)

第7摩托化步兵师:(TR-85)

第19摩托化步兵师:(TR-85)

第57摩托化步兵师:(TR-85)

第2炮兵旅

5、第3集团军(克拉约瓦)

第2摩托化步兵师:(TR-85)

第8摩托化步兵师:(TR-85)

第3山地旅

第3炮兵旅

6、第4集团军(克卢日)

第6坦克师:(TR-125/TR-85)

第81摩托化步兵师:(TR-85)

第11摩托化步兵师:(TR-85)

第2山地旅

第4炮兵旅

7、空军第1集团军

第1歼击航空师:(米格21)

独立第11歼击航空团:(米格23)

独立第1歼击轰炸航空团:(苏7)

独立第2歼击轰炸航空团:(米格21)

独立第3歼击轰炸航空团:(米格17)

8、国土防空军

第1防空导弹旅

第2防空导弹旅

第3防空导弹旅

第4防空导弹旅

经济

解放以前

解放前,罗马尼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工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占很小的比重。1937年,工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只占全部国民收入的33.7%,而农业和林业却占54.9%。1938年,生产资料的生产只占工业总产值的45.5%,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工业的产值只占工业总产值的10.2%。罗马尼亚石油储备占欧洲第2位,但没有石油机器制造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前,99%的机床靠进口。外贸以出口农产品和石油为主,其中原油占40.5%,粮食占32.2%,种子和豆类占5.5%,木材占9%。

社会主义时期

解放后,罗马尼亚国民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尤其1967年开始全面经济改革后,其经济增长率一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951-1980年,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9.3%,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2.3%,农业总产值为4.3%,固定资产为7.3%;1980年,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比1950年增长3倍多。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1950年为100美元,1976年增加到1,100美元,1980年增加到1,500美元。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由于世界能源和原材料危机对罗马尼亚经济的影响,以及在“损害农业发展的情况下发展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人民生活也受到影响”等原因,罗马尼亚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下降。1981-1985年,社会产品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3%,国民收入为4.4%,工业总产值为4%,农业总产值为3.5%。1986年,上述四个指标的增长速度分别为7.2%、7.3%、7.7%和12.8%。1987年,国民收入增长4.8%,工业商品产值为4.5%,农业总产值为2.3%。

经济结构

解放初期,罗马尼亚工业落后,主要表现在工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占很小比重;基础工业薄弱;没有一个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40多年来,罗马尼亚党和政府依照苏联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化工业,不断加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因此,一个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已基本形成,部门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938年,工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占30.8%,1950年为44%,1980年为58.6%,1986年为62.5%;甲类工业1938年占45.5%,1950年占53%,1986年占74.3%;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由1938年的10.9%,增加到1980年的15.8%和1986年的13.8%。显然,通常所说的国民经济结构变化的三阶段:现代化前阶段(农林、渔和采掘业占主要比重)、现代化阶段(工业占主要比重)和发达经济阶段(第三产业占主要比重),在上述数据的变化中也可见到罗马尼亚经济发展的一斑。

人民生活

1988年,罗马尼亚下列产品的人均产量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一次能源消耗、水泥、拖拉机、卡车、车皮、化肥、化学纤维、塑料、合成橡胶、电冰箱、电视机、收音机、纺织品、鞋和食糖。人均钢产量早在80年代初已超过美国,1986年产量为1,427万吨。农业机械化和化学化的水平,也接近和超过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

1950年,职员月平均纯工资为327列伊,工人为302列伊,1965年分别增加到1,028列伊和970列伊,1985年分别为2,827列伊和2,746列伊。居民平均住房面积为10至14平方米。

每1,000个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的变化如下:1985年拥有的收音机、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小汽车等,分别比1970年增长1.2倍、6.7倍、7.8倍、4.9倍和3.4倍。1986年,人均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如下:谷物1,329.6公斤,向日葵44公斤,甜菜310公斤,蔬菜302公斤,肉116.4公斤,奶247.2公斤,羊毛1.9公斤,蛋389个。

各级教育事业不断发展,1986年在校学习的学生人数为55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4%。在高等院校学习的学生人数为15.7万人,在中等学校学习的学生人数为421.4万人,在职业学校学习的人数为(主要是工人和技术人员)28万人。1986年共有医务人员为4.8万人,平均475个居民有一个医生,平均每千人有9.4张病床。

人口

总人口为23,151,564(1989年),其中罗马尼亚族占近89%,其他主要民族有匈牙利族、罗姆族(也称吉卜赛族)、日耳曼族和乌克兰族等。罗马尼亚语是官方语言,匈牙利语是主要民族语言。罗马尼亚的主要宗教有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希腊天主教等。

外交

外交政策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奉行友好与和平的外交政策。主张保持独立自主,与苏联保持距离,与中国友好,并和大多数西方国家保持外交关系,谴责苏联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同中国一样,罗马尼亚参加了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抵制的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

对华交往

1949年10月5日,中国和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长期以来,中罗两国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友好合作关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先后5次访问中国。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历届政府均奉行对华友好政策,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不与台湾进行官方接触。1971年10月,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罗作为联合提案国,投票赞成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决议。两国高层交往频繁,相互了解与信任不断增强,在联合国及其它国际组织中合作良好,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富有成果。中罗双边贸易额1979年达记账贸易时期最高峰,为10.94亿美元。

同美国的关系

美国于1880年6月14日在罗马尼亚王国设立办事处,同年8月11日,该办事处升为公使馆。1941年12月罗美断交。1946年2月罗美恢复公使及外交关系。1964年6月1日罗美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同苏联的关系

罗马尼亚与俄罗斯帝国于1878年9月建立公使级外交关系。1918年两国断交,1934年6月9日,两国恢复外交关系。1941年6月22日,两国再次断交。1945年8月6日,双方建立公使级外交关系,同年8月24日,两国外交关系升格为大使级。

教育

罗马尼亚共产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近十多年来,罗共中央曾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发展和改进教育的问题,并两次修订教育法,使教育日益适应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经费也逐年增加。20世纪60年代普及了8年制义务教育,7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10年制义务教育。从1980年开始普及12年义务教育。大学生人数增长也很快,解放前每1万人中只有大学生17人,至1980年每1万人中已有大学生80多人。学生上学全部免费,中小学和技校还免费供应课本。1980年有各类学校共约3万所,在校学生达570多万人。

教育行政

罗马尼亚教育部领导和管理高等院校和数理、文史以及师范等分科中学。工业、农林、经济、卫生等分科中学和技校,由教育部和各业务部门双重领导。教育部负责整个教育事业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工作。各业务部门及其所属的厂矿企业负责配备专业教师和技师,装备校办工厂,实验室和专用教室,负责学校的经费开支(由国家教育预算调拨,加上业务部门的部分补贴),提供实习场所,并负责分配毕业后不继续升学的学生。1977年成立了最高教育委员会,负责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监督和指导有关教育部门的工作。委员会由教员、科技人员、中央机关和群众团体等单位的代表组成,并经总统批准。它的日常领导机构为执行局,主席为教育部部长。

学制

①学前教育。在幼儿园进行。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使3~6岁的儿童得到体质的协调发展,掌握一些准备进小学的必要知识,并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②初等教育。主要由8年制普通学校实施(招收6~14岁儿童少年),前4年为低年级,后4年为高年级。初等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科技和文化的基础知识,以有助于他们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公民道德,培养学生劳动的兴趣和实际本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低年级(一至四年级)课程有:罗马尼亚语言和文学、现代外语、数学、本国地理、本国历史、环境知识(一年级)和自然常识(从二年级开始)、劳作、制图、造型艺术初步知识、美术字写法、音乐、体育。 高年级(五至八年级)课程有:罗马尼亚语言和文学、第二外语、数学(算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和代数)、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世界地理、历史、公民、艺术教育、体育。在高年级还实行基本的生产技术训练;为女生开设缝纫和家政课程。

③中等教育。全日制中学修业4年(15~18岁),分为两级;第一级为九至十年级,是10年义务教育的一部分;第二级为十一至十二年级,通过考试录取新生。夜中学在第二级进行,修业3年。中等教育旨在使青年掌握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使他们具有就业或升学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进行政治、思想、道德的公民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广泛文化知识的、有较高政治觉悟的人。第一、二级中学都进行一种共同的基础教育,包括普通学科,如罗马尼亚语言和文学、现代语言、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绘画、音乐、体育;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技术学科,如技术制图、材料工艺学、测量和调度技术等。

1973年,罗马尼亚对中等教育结构进行了重大改革。把全部中学改为分科中学,分为九大类:工业占72.3%、农林占10.4%、经济和行政管理占3.4%、卫生占1.6%、师范占1.3%、数理占7.4%、自然科学占1.3%、文史占1.7%、艺术占0.6%。学生所学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是相同的,但根据不同专业,分别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毕业后除一部分考入高等学校外,其余按国家分配参加工作。

另设技校和工长学校,修业期限为1~1.5年。技校招收10年制学校毕业生,主要学习有关工农业等实际知识和技能。工长学校使学生了解现代工业技术和工艺,学习科学地组织生产。罗马尼亚鼓励厂矿办学,进行职业培训。

④高等教育。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有大学、学院等,修业期限为3~6年。有些系科办函授教育和夜校,修业期限比全日制多 1年。罗马尼亚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多方面技能的专家,使他们能够迅速地适应经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变革;高等学校的工作应与生产、设计和科研相结合,使高等学校直接参加国家经济、科学和文化生活。

罗马尼亚重视教师的培养和考核工作。根据《教育法》规定,幼儿园和 8年制学校低年级师资必须毕业于中学第一级或师范学校; 8年制学校高年级教师应毕业于师范学院或其他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教师应毕业于4年制以上的高等院校。教师分为4级:见习教师,正式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