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山

更新时间:2024-05-06 16:30

赤城山,位于浙江天台西北方向,号称天台山的南门,山色赤赭如火,又称“烧山”,是水成岩剥蚀残余的一座孤山。“不与众山同一色,敢于平地拔千仞”,因山上赤石屏列如城,望之如霞,故此得名。

山峰介绍

赤城山又称烧山,距天台县城和国清寺均为2公里,景区面积1.3平方公里

丹霞地貌,仙佛双修的圣地,济公活佛故里,名人逸事集粹。赤城山,是水成岩剥蚀残余的一座孤山,“不与众山同一色,敢于平地拔千仞”。因其山赤,石屏列如城而得名,是天台山中惟一的丹霞地貌景观。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云雾缭绕山腰,霞光笼罩,光彩夺目。元邑人曹文晦形容为:“赤城霞起建高标,万丈红光映碧寥。美人不卷锦秀缎,仙翁泻下丹砂瓢。”故有“赤城栖霞”之称。赤城栖霞亦为天台八景之一。

赤城山,有道教第六洞天的玉京洞、济公佛院、梁妃塔,赤城栖霞等景观。赤城山为白垩纪系下流岩组成,属于丹霞地貌,为河湖相紫红色沙砾岩火山碎屑岩沉积,以紫红色中厚层至块状砾岩、沙砾岩为主。赤城山高338.8米,历来被视为天台山的南门和标志。山的东南方向,阳光和煦,分布着十八个洞穴,其中玉京、紫云、餐霞、华阳、瑞霞诸洞天,自唐宋以来就有建筑。紫云洞位于山腰,俗称下岩。洞顶嵌有“赤城霞”楷书,为明代万历年间题刻。洞内依岩构筑楼屋数间,洞前立有“建文帝度岁处”碑。洞旁有一小洞,原是敦煌高僧昙猷坐禅的地方。僧慧明于建元年间塑卧佛于此,称“卧佛岩”。赤城山中层为济公院,分为东西两院。济公东院是为纪念佛教禅宗大师济公而于1996年所建。济公东院依山而建,两层四开间,高为14.5米,建筑面积达410平方米。院内设济公百态堂。堂中有3尊香木雕济公大佛,两侧有79尊铜制济公小佛像。在走廊上还设有18尊形态各异的济公像,有喜、怒、哀、乐、悲、愁等各种不同神态。济公(1130—1209)出生于天台县永宁村,为佛教禅宗高僧,在港台地区有大量信徒(港台约有200多万个济公堂),有广泛影响。

济公西院建于1987年,是济公幼时读书之地。由齐康院士设计。融济公身上的袈裟、酒葫芦、薄扇于一体,其中有佛珠108颗。寺内有济法传大(寺),长10.5米,高3.5米,进深5.35米,寺内有龙池、凤沼建于天然洞穴中。原址在城北石墙头,现占地面积2671.65平方米,内供奉济公佛像,几经兴衰,至清代顺治宣统年间两次修整。裘了真出资重建济公院,院址移到赤城山瑞霞洞。西院由八盖阁、葫芦斋、袈裟门等组成。分别是济公的僧衣、僧帽僧鞋的象征。济公西院上方为悟月楼,为济公悟道之处。唐代高僧湛然在此讲演天台宗教义。赤城山上层为玉京洞,岩上刻有“玉京”二字。玉京洞是道教南宋十大洞天之一的第六洞天,俗名上岩(赤城山由下至上分为三层),相传是元始天尊玄都说法之地。赤城山山体由水平的中生代红色砂岩和砾岩组成,因断层抬升形成此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历史上,最早为三国时,传说魏夫人、葛玄在此炼丹。宋政和八年(118年)建赤城观,嘉熙元年(1237年),朝廷遣使投金龙玉简赐沉香斗真钟馨和御书。现玉京洞以奉祀三清、葛玄、和魏夫人为主。

赤城栖霞属于天台八大景之一,因赤城山形如雉堞,岩色赤赭,晴天的早晚时分,尤其到春分时节,太阳升起的时候,红日高照,并且霞光会在赤城山顶的梁妃塔处停留好一段时间,形成满山紫气氤氲,霞光万道,因此把这种物侯现象称为“赤城栖霞”。赤城栖霞属于霞景中的霞光,是阳光在云雾中射出的色彩缤纷的光芒。

梁妃塔海拔307.6米,高29.7米。每面宽为6.5米门宽为1.5米,高3.2米,为四面七层的砖泥混合结构,自二层以上每层每面有拱门供奉佛像,檐下又有斗拱,属于密檐式塔,其与国清寺隋塔遥相呼应。此塔是南朝梁大同四(538)岳阳王萧为其妃子所建,初建时原有三塔。唐会昌五年(845年)反佛时被废,咸通(860—847)由僧宗丘募捐重修了其中一座,五代周显德七年(960)僧德韶又被重建,重建时获得舍利49颗。并放置在各个寺院中。现存塔为1947年尖慈法师向上海居士捐款重建的。1978年又整修一次,塔下有“白蛇洞”,传说白蟒作祟,与此,塔后有“穿剑岩”,中开一线。梁妃塔是赤城山的标志,是天台山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高耸赤城山顶,可以看到周围山地平坦,是登高的好地方。

玉京洞为一天然洞穴,洞深10米,宽7米。洞内随岩构造三开间楼房,周围植有松柏,凿有古井。

登临山顶,极目远眺,错落有致的村庄、星罗棋布的农田、蜿蜒的始丰溪、四面环山的天台城全貌,以及横亘在城东的东横山,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

山上还有许多与神话传说相联系的景观,如悟月楼、洗肠井、晒肠岩、八仙洞、金钱池、摇铃石、青云洞(韩湘子吹箫处),以及众多的摩崖石刻

有关诗词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去,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枕上用心静,唯应改旧诗。

强行休去早,暂卧起还迟。

因说来归处,却愁初病时。

赤城山下寺,无计得相随。

曾闻清禁漏,却听赤城钟。 贾岛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李白

只将沧海月,长压赤城霞。李商隐

此去临溪不是遥,楼中望见赤城标。顾况

有路还将赤城接,无泉不共紫河通。陆龟蒙

洞连沧海阔,山拥赤城寒。罗隐

银珰谒者引蜺旌,霞帔仙官到赤城。刘禹锡

江汉欲归应未得,夜来频梦赤城霞。皮日休

倚天山作海涛倾,看遍人间两赤城。陆游

四川的道教名山青城山亦名赤城山,故有两赤城之说。

景点介绍

赤城景区

赤城景区位于天台县城北郊2公里处的赤城山上,景区面积1.3平方公里。赤城山又名“烧山”,高306.5米,山体由水平的中生代红色砂岩、砾岩层叠而成,是典型的丹霞地貌。赤城山孤峰卓立,“土色皆赤、状如云霞,望之如雉堞”,与四周诸山迥异,有“不与众山同一色,敢于平地拔千仞”之誉。旧时,台州称“赤城郡”,天台县称“赤城”,皆因此山而得名,故赤城山又是台州和天台的标志性名山,李白曾在《天台晓望》中写到“门标赤城霞”,东晋文学家孙绰也有名句:“赤城霞起以建标”,都点出了这层含义。赤城山上多岩洞,其中有名称的就有18个。诸洞之名大多带有“云”字和“霞”字,如紫云洞、白云洞、香云洞、栖霞洞、瑞霞洞、餐霞洞等,大概因“赤城霞”和“赤城潮”而命名。这些岩洞均留有佛教、道教胜迹,汉高道葛玄、茅盈于此炼丹,晋高僧昙猷于此建寺,唐天台宗九祖湛然居此讲经,宋活佛济公居此读书,因而,赤城山又是一座佛道双栖的仙山,这在全国也不多见的。赤城山早在千年前即已名闻华夏。晋孙绰《游天台山赋》中就有“赤城霞起以建标”的千古名句。无数文人墨客慕名来此游览,如唐许浑、刘禹锡,宋陆游、洪适、元杨维桢、曹文晦,明徐霞客王思任,清潘耒齐周华等,留下了浩如烟海、弥足珍贵的诗词曲赋和山水游记,为名山增辉。北京颐和园澄爽斋南城楼,一直高悬着古匾额“赤城霞起”,可见赤城山早已名扬京城。

赤城霞起

“赤城霞起”为天台八大景之一,也是赤城山每天均可见到的云霞美景。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之时,白云出岫,彩霞栖塔,赤城飞霞互相辉映。“丹壁排空叠彩虹,云破余霞出半峰”,流光溢彩,璀璨夺目,美不胜收。元曹文晦的《赤城栖霞》一诗就赞美了这一胜景

山门

赤城山山门位于国赤公路北边,距天台城关或国清寺均为2公里。七路公交车在此设有停靠站,站旁竖有大型的景区指路牌。山门与赤城宾馆毗邻而居,门外路旁竖有景区简介和导游图,景区内诸景点一目了然。进山门,古色古香的石牌坊扑面而来。牌坊正面额题“赤城栖霞”,背面额题“济公故里”,点出了赤城景区的特色。

[中日友谊林]这是1996年4月在纪念智者大师圆寂1400年的日子里,中日天台宗僧侣和有关人士亲手所植。树种有苍松、翠柏桂花日本樱花,隐喻中日友谊万古长青。

紫云洞

紫云洞位于赤城山麓,俗称下岩。洞口镌刻“赤城霞”三字,字径80厘米,为明万历年间遗墨。洞高、深各10米,宽30米。洞顶危岩,凌虚而出,势欲下坠,实则安如磐石;岩唇滴水,如雪消融,终年不绝,饮之清心净尘。晋兴宁年间(363——365),敦煌高僧昙猷不远万里云游至此,并在此依洞结屋建造中岩寺,已有1600年多年历史。传说当年昙猷在此坐禅,虎怪、蛇精屡欲侵犯,但终为昙猷佛法所困而不敢动,最后远遁他乡。宋夏竦唐时达鼎盛,天台宗六祖章安、九祖湛然都曾在此讲经说法。黄墙青瓦,掩映于古柏苍松修竹之中,肃穆、幽静。紫云洞山门朝东而开,门上悬挂龙飞凤舞的“紫云洞”匾额。山门内有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院子,古柏参天,花木扶疏,十分清幽。大殿朝南,傍岩洞而建,黄灿灿耀人眼目。洞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和观世音菩萨,晨钟暮鼓,香火十分兴盛。紫云洞东端高处有一小洞,原为昙猷大师坐禅处,后因五代南齐慧明禅师在此供奉卧佛而名“卧佛岩”。明清时期卧佛毁坏,乡人为纪念战国时齐国田横等五百壮士不愿事秦、跳海自尽,改祀“五百大神”,称“五百大神殿”。清乾隆年间礼部侍郎齐召南曾为“五百大神殿”题写“义得高士”匾额一块。如今恢复供奉长3.1米的卧佛。与卧佛岩相连另有一小洞,门临丹池,窗开绿杪,洁净可爱,名“立雪处”。立雪处乃清乾隆礼部侍郎齐召南致仕前读书处,昔时乡人称其为“里宿处”,传生员若能居此读书一个月,应试必能高中并成为爱国爱民的清官。卧佛岩、立雪处前有一澄清水池,面积近20平方米,池周围以石栏杆,名“龙池”,为紫云洞的消防池。池内原有莲藕,每当夏月荷花盛开,亭亭玉立,分外美丽。大殿前走廊上竖有两块石碑,其一为“建文帝度岁处”碑。传说明朝建文帝遭永乐废黜,微服出逃,削发为僧后,曾两次潜游此处并度岁于此。原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来此目睹此碑,曾感赋《五绝》一首,其诗云:“瑶池称仙境,远游紫云幽。敝履帝王贵,赤城遁隐游”。其二为明代诗人杨文骢的《赤城赋》碑,陈寒山手书。字迹依稀可辨,辞句古奥华美,赤城风光跃然而出。

济公院

济公院位于赤城山山腰,倚瑞霞洞与香云洞而建,面积2671.5平方米。其建筑颇具特色,由破袈裟、破帽、破鞋、破蒲扇、酒葫芦等济公形象小品组成并以游廊相连接,为天台籍建筑学家齐康院士的力作。济公院似宅非宅、似庙非庙、似园林非园林,自成一体、质朴自然、淡雅清新、乡土气息浓郁,是国内驰名的建筑群体,获得海内外建筑界的高度评价。游客赞其为:“远望层楼近望平,依山抱洞砌霞城。济公化作亭台现,不与千山一色型。”

济公院里有个瑞霞洞。瑞霞洞又称济公古洞,是济公少年时读书的地方,也是南宋高道陆玄机建造济公庙(全国最早建的济公庙)遗址。瑞霞洞石窟幽深,赭石如霞,极富天趣。古洞正中供济公金身坐像,慈悲祥和。洞内左右近洞壁各有一井,右为“龙池”,水从地下涌出,终年不绝,人称“仙水”,可治皮肤病;左为“风沼”水自洞顶滴下,清冽甘甜,旱天滴水不绝,雨天反而无水,堪称奇绝。

洞门石柱上有古楹联,其联云:“瑞气千条洞生赤城昭宇宙,霞光万道神临文水耀乾坤。”说起这副楹联,还有一则脍炙人口的动人故事:

话说南宋赤城山瑞霞洞济公庙落成之时,洞门口尚缺一副对联。请人撰写,皆认为活佛庙宇对联非同寻常,不敢动笔。后来有人提议设坛扶乩,请活佛乩笔自撰。正欲开坛之时,突然一道士飘然而至,满面红光,长须飘逸,腰佩宝剑,洒脱异常,说:“不用乩,不用批,若要对联我来书。”言毕,拿起乩笔,在沙盘上刷刷刷一挥而就,笔力刚劲,龙飞凤舞。众人看那对联,不仅构思巧妙,意境真切,对仗工整,气势磅礴,还藏有玄机,是一副藏头联,皆鼓掌称绝。陆玄机问:“道者仙乡何处,尊号何字”道人随口回答:“没有姓,没有名,栖居‘双口井’。”说罢,双袖一拂,走出洞门。待众人回过神来想挽留时,道者已不知去向。大家议论纷纷,有一儒生寻思片刻,脱口说:“‘双口井’是个‘吕’字,莫非是上八洞神仙吕洞宾现身赐联”

吕洞宾情钟天台,来此赐联亦属情理之中,其《七律.题福圣观》诗云:“青蛇拄地月徘徊,夜静云闲鹤未回。欲度有缘人换骨,暂留踪迹在天台。”

悟月楼

悟月楼是一座玲珑剔透的亭台建筑,飞檐翘角,古色古香。台门上悬挂“悟月小筑”四字。门内为一花木扶疏的小院,北倚山,南临崖,“悟月楼”横匾悬于楼上,楼柱有联:“美丑自区分,水镜无尘堪朗照;仙凡相距近,蟾宫有路任遨游。”点出此处的两大美景——“飞檐挂月”和“水镜映月”。大家知道,济公是禅宗高僧。禅宗是主张“顿悟”的,就是通过“静虑”,突然觉悟。济公在瑞霞洞读书之余,常常独自对月深思,有一次突然感到心如明镜,悟出了禅机,于是决定出家,这也是文人雅士对月把盏、吟诗作赋的好地方。

玉京洞

又名赤诚道院。悟月楼循游步道拾级而上,须臾便可达玉京洞。山门朝西,上悬“第六洞天”匾额(现改为赤城道院)。门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取唐山水诗名家王维的诗句,道出洞内环境的清幽。1936年,蔡元培游此,曾手书对联一副:“山中习静观朝槿,竹下无言对紫茶。”上联相同,下联不同,别有意趣。门内为一面积近100平米的院子。屋因穴结、水洒岩唇,丹壁翠柏,交相辉映,古井岩笋,融为一体,极其古朴清幽。玉京洞就隐于丹崖之中。洞高10余米,宽20余米,深7米。洞内供奉道教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像。供桌下有一块近1米见方、雕刻有莲花的青石板,传为魏夫人升天之时,“地上突涌金莲台”的遗址。昔时此“莲花石板”上供有魏夫人立像。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曾来玉京洞游览,如夏竦余爽洪适王十朋杨维祯、曹文晦、范理、许君微、徐霞客潘耒齐周华康有为等,皆留下不朽诗文。其中宋胡融的《炼丹井》诗:“藓石已摧剥,云萝见清幽。忆昔抱朴翁,炼液栖高丘。”颇具新意:名句“举瓢酌寒泉,一勺消百忧”竟使后来玉京洞者,鲜有不饮丹井之水的。炼丹井就在玉京洞前的院子里,井水清洌甘甜,确实非同寻常。

餐霞洞

玉京洞右上方有一个洞叫餐霞洞,每当清晨霞起的时候,阵阵云霞都飘进右边这个岩洞中,好像被吞吃掉一样,所以这个洞叫“餐霞洞”。 洞旁边有水井为掬井,“掬”字,就是双手捧出之意。清末天台才女齐秀兰,因丈夫病死,无钱埋葬,就用双手捧上葬夫,竟然捧出一个很深的凹坑,后积水成井,后人称之为“掬井”。崖上“秋霜比洁”四个字是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为表彰她而题的。站在洞前,人在霞光映照下显得容光焕发,老年人也变得年轻了,所以这里也是早晨锻炼身体的好去处。赤城山上到处有美丽的传说,而且似乎像刚发生一样,如无尾螺、烙焦鱼还存活着;刀斫岩依然依次排列着。这一切的确让人们惊叹不已。早在1600多年前,佛教禅宗高僧昙猷不远万里自我国西部云游至天台山,居住在赤城山多年,建中岩寺。昙猷曾在中岩寺附近的水井地方洗净自己的肠子,又凉晒在井边的岩石上,后人称为洗肠岩。关于他的传说一直留在人们的心中。

梁妃塔

梁妃塔耸立于赤城山顶,四面七级,似一柄利剑直刺苍穹,昂然与云霞相吞吐,蔚为壮观。明颜迈有诗云:“古塔凌云妃子迹,层岩削玉羽人家。”梁妃塔始建于梁大同四年(538),系南朝梁岳阳王萧察为王妃所建,比国清寺隋塔要早半个多世纪。萧察是我国最早诗文总汇《昭明文选》主编萧统(昭明太子)的第三子,“好学善属文,尤长佛义。”大通中封岳阳王,为东扬州(辖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五郡)刺史。唐会昌五年(845),唐武宗下诏灭佛,拆毁天下寺院4.6万余所,史称“会昌法难”。梁妃塔、国清寺均未能幸免而遭敕废。唐咸通六年(865),僧宗立劝募修复,三塔仅留其一。五代周显德七年(960),国韶禅师重修此塔,从旧塔中取出舍利子49颗,21颗安放他寺,28颗仍埋在梁妃塔下。据旧志载:塔四面七级,高约20丈,砖砌。每层开一扇假门,层间有短檐突出。古朴仿佛杭州的雷峰塔。国韶重修之塔经历了漫长岁月。入民国后,上三级已毁,下部也破损不堪。民国三十六年(1947),兴慈法师偕同上海居士重新翻造梁妃塔。塔分七层,每层四面,各开一扇拱形假门,门左右各开椭圆形小窗。每层下部,置浮雕栏杆,看似回廊,其实只是一种紧贴塔壁的装饰。层间挑出短檐,每面檐下承8行斗拱。檐转角略昂起。塔顶加履斗状瓦盖。最高处安置橄榄形塔尖。此塔既秉承原塔古朴之风,又蕴含诸多创新之举,给人以潇洒洁净之感。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梁妃塔。“文革”中,底层塔壁被拆穿一个大窟窿,然总算万幸,塔未坍塌。1978年,县文管会又重新大修一次。梁妃塔旁有飞霞寺遗址,飞霞寺变为萧察建造梁妃塔时一起建就。一代高僧定光禅师曾居此寺。梁亡寺废,定光辗转至金地岭头结庵清修。陈太建七年(575),智者大师率徒入天台山,遇定光招手示谶,留下许多佳话。如“北峰银地,汝当居之”,后智者大师遂建成修禅寺;“寺若成,国即清”,后智者留下遗愿,晋王杨广遣使依智者所绘蓝图建成国清寺等。站在梁妃塔下极目四顾,方圆几十里风光尽收眼底,东国清寺近在咫尺,隋塔耸云,林木葱郁,古寺金碧辉煌;南望天台城就在脚下,古城新城,滔滔始丰,诉说着天台的历史与未来;西望桐柏仙山若隐若现,道教南宗抽水蓄能,古老与现代结合;北望天台山莽莽苍苍,层峦叠翠,气势巍峨,新天北线为山区人民打开致富之门。自然与人文、古老与现代、历史与未来,在这里可一转身间尽情领略,酣畅淋漓。

可惜树木生长繁茂,已不能顾了。

门票交通

门票:15元

交通:5路:西站赤诚山

优惠政策

2020年2月,自景区恢复运营之日起,全国医护工作者凭有效证件(医师证或护士证)可享受免费开放优惠政策,免费项目指免付景区首道门票。优惠时间至2020年12月31日。在周未或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全国医护工作者以团队方式到台州旅游的,须采用景区预约方式享受免费游优惠政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